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1: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靜儀
研究生(外文):Ching-I Wu
論文名稱:文學的寂寞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龔顯宗龔顯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n-Tsung K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象徵意識流家國想像母性敘事觀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33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郭松棻早在大學時期即參與《現代文學》的編輯工作,也曾在臺大的社團刊物《大學時代》中發表小說。1970年與唐文標在美編輯《大風》雜誌創刊號,並發表小說〈秋雨〉,其後長期停止創作,將心力投注於保釣運動,並且以此在海外的反對運動聞名。但自1983年起郭松棻以羅安達為筆名開始致力於寫作,至2005年去世期間,除了創作發表的場域遍及臺灣、美國、香港外,郭松棻不輕易發表作品的習性,以及身體的不堪負荷與病變,以至於回到文學寫作的二十年間,其作品數量不超過二十篇;此外,郭氏曾歷經戰亂的童年、理想之挫折與長年旅居美國的異國經歷,更使其回到到文學之後的創作更為老練深沈。但相對於郭松棻大學時代的現代主義作家,如白先勇、王文興等人作品早已位列經典,歷來討論與研究者頗為可觀,即便因郭松棻曾經脫隊且作品量少,但其作品在台灣文壇所受到的關注毋寧是稀少與寂寞的。又或者同是自保釣運動激情歸來的張系國、劉大任等,其作品所受到的討論也遠較於郭松棻為多。甚至將範圍擴大到與郭松棻同一劃分為戰後第二代的作家,如李喬、陳映真等,在學界都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由此反觀郭松棻作品之研究,除了自早年起對作家單篇作品的分析討論外,近年來學界也開始對郭松棻作品多所注目,但關於郭松棻的博碩專論文卻遲至2004年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作品研究》(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才有專門的論著。此外,在前人研究中,無論是泛論式的賞析或主題式的論文,其對郭氏的評介大多在「量少質精」下,對郭松棻之思想作主題式的探討,於是在思想之外,對於作為文學的藝術問題之討論卻付之闕如,這些現象與不足引發筆者對於郭松棻小說研究的興趣。

故研究此題目之動機可以分四方面來談:

一、就臺灣現代文學發展而言
從國民政府遷台以來,臺灣現代文學約略可以分割為幾個階段:五0年代的反共文學外,自六0年代的現代文學、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八0年代的政治文學到九0年代各類文學各擅勝場。從獨尊某種意識型態的年代到任何意識形態都被瓦解的今天,郭松棻作品雖未必見於各個發展時期,但卻隱然在主題與形式上產生相當程度的關連。早年郭松棻在台灣的求學背景,儼然和現代主義有極密切的關係,王德威 、黃錦樹也屢次在評論中將其劃分為「臺灣現代主義世代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不僅視其為現代主義的一員,同時更進一步指出郭氏藉現代主義的技巧,將其思想與形式呈現出來 。其次,郭氏對於故鄉之一往情深,不僅反映在早期主張知識份子積極的社會責任和投入激進改革運動的實際行動中,即便後來在其理想的破滅與挫折後,無意間回到於世界無補的文學寫作裡,郭松棻對於故鄉苦難的思考則依舊是其寫作的中心題旨之一。因此相對於七0年代鄉土文學熱潮乃至於八0年代直抒政治主張或寄託國族隱喻的文學修辭,郭松棻的「原鄉想像」顯然與八0年代臺灣島上沸沸揚揚的文學,有著極其迥異的姿態。因此,從小說發展的角度來看,郭松棻小說的特殊與重要性,自有其不能遺漏之地位與研究價值。但就現今臺灣學界對於郭松棻的研究看來,學位論文寥寥可數,單篇亦只有少數,所以更有擴充其研究之必要。


二、就臺灣現代文學史的編撰而言
文學史的編撰牽涉到典律的生成問題,典律指稱一種眾望所歸的創作與閱讀標準,而文學史往往成為典律的建立及見證者之一,且其所代表的權威與公信力也往往無遠弗屆,具有歷史性質的影響力。由於文學史仍是文學家╱史家撰寫,不同的作者由於其意識型態及審美標準的侷限,因此編撰出來的文學史結果╱名單必然也有所差異。
在今日的臺灣,文學史的撰寫呈現著「泛政治化」的傾向,其選擇標準多為政治思維所決定,呈現較為偏頗的文學史觀,如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其對於作品的編選及詮釋,極力推崇「臺灣╱本土意識」的作家及作品,於是呈現出葉石濤對(可能)具有「中國意識」或「中國背景」的作家貶多於褒的狀況。於是在這樣的撰述意識下,作品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評家的政治認同,因此許多作品無法獲得較客觀的詮釋與評價。其實回歸文學的基本面來思考文學的存在及意義,則應注重文學╱文體的承繼與創造,以及文本所承載的時代意識,而非侷限在一朝一代的審美,造成文學詮釋的片面,似乎具有較客觀的意義。郭松棻的作品對於近十多年來的臺灣文學界而言,特別在文學史的撰述中是完全被忽略的,這一點似乎跟上述種種文學史撰述的前提有很大的關連。也因為如此,郭松棻對文學「形式」與「思想」上的貢獻卻同時被淹沒忽略,於是對於一個具有創作意識的創作者而言,實有再深究給予客觀評價的必要。


三、就作者本身的創作而言
郭松棻的創作表面上似乎與任何時代的文學潮流都沒有密切的聯繫,但事實上作家卻以現代主義的技藝與美典,企圖與重新塑造出具有民族感性經驗和母土歷史經驗的作品,顯然又與各個時代風潮的書寫(六0年代的現代主義、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八0年代的本土意識)關涉。
從大學時期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1958年)到重新創作(1983∼2005),郭松棻就建立起強烈的個人風格。就敘述手法上來說,幾乎每篇作品都大量運用意識流小說的手法,在敘述觀點上更以第二人稱敘述的嘗試,而頗富實驗性質。另一方面就創作主題而言,故鄉(臺灣)的苦難是郭松棻寫作與思考的中心題旨,而在這個前提之下,郭松棻作品思索的面向總是著重在糾結又循環反覆的(臺灣)歷史,而綿亙其間的是個人與歷史現實的斲傷,以及知識份子理想的失落,這些都在郭松棻作品中呈現不同力度的思索與批判。

而本論文所選擇與討論的小說包含了郭松棻所有的作品,創作時期主要在八0年代初期到八0年代末期(1983~86),創作背景始於作家從激烈的政治運動歸來和個人理想的幻滅後,敘述語言呈現著對過往理想的哀悼與悲憫的情調,同時大有自我批判的意味。此外,再回到文學之後,作家又歷經身體病變、憂鬱症困擾以及中風,在兩次中斷寫作的過程中的復出之作,分別是1997年〈今夜星光燦爛〉、2005年〈落九花〉。在這兩篇作品中,無論在敘述與主題上,既有延續作家過去對於歷史苦難與循環的思考面向,同時又在其中以積極與勇健的態度,為歷史、理想家的困境開闢出嶄新的救贖之道。另一方面在創作形式上,郭松棻不僅擅用心理小說、象徵、人稱變化等藝術形式作為其文學思想辯證的技法,同時在強調文脈的多義性,不以單一視點去詮釋和呈現的前提下,在語言藝術中也嘗試多元的實驗,於是在郭松棻小說中顯現了文字多元變化的面貌。

四、就研究者個人而言
筆者在大學歲月中就曾閱讀過郭松棻的專著《郭松棻集》,當時除了對其作品有著不知所以然的偏好之情外,對於郭松棻身世之隱蔽,以及作家對作品異常的沈默寡言……等等諸多好奇下,隨著歲月輾轉過隙,郭松棻作品逐漸增加以及接受訪談資料越趨豐富,在前人研究的嘗試與貢獻下,為筆者在閱讀與詮釋上逐漸開啟可窺其堂奧的一扇窗口。此外,郭松棻作品之量少質精卻寓意繁複深遠,非細加探析不能想其風致,因此而萌生撰寫此論文的動機。

本論文主要論述的重點之一,首先藉由梳理郭松棻早年的評論作品,作為郭松棻生平背景的瞭解與概述,同時以明白郭松棻對於歷史、革命等思想與哲學的預設,作為討論其文學作品之主題前的準備。其後著重於郭松棻小說中創作主題的討論,所謂主題(motif)是指故事中某一些情節單元,而此情節單元會在不同的故事中出現,因此相關於此情節單元的思想內容(主題motif),皆是本論文討論的對象。至於藝術形式原本即是思想內容的呈現,因此在討論分析郭松棻小說中創作主題後,如何以及運用怎樣的形式技巧以承載作者思想與作品意義,也是本論文討論分析的重點。

本論文的各章架構,大致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本論文的撰寫動機,其次回顧、整理前人的研究概況,說明論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主要將郭松棻生平劃分為「在台時期」、「寓居美國」、與「重回文學」三部分,同時以郭松棻當時的文學作品、評論與訪談為資料作一回顧與整理,將郭松棻在重回寫作之前的思想內涵與變化作一整理與概述。
第三章:本章主要討論郭松棻文學中幾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是關於作家昔日烏托邦理想的幻滅、母親意象的探討,以及歷史現實與個人創傷的關係,最後則是郭松棻藉文學讓夢想家自困境的種種現實中,找到超越之道的過程與呈現。
第四章:本章分別從「敘事觀點的變化」、「意識流小說手法的運用」以及「人物塑造與象徵」,不僅仔細論述郭松棻小說在藝術形式上的呈現,同時也藉此作為第五章第一節中,郭松棻文學在藝術上與現代主義同步之基礎。
第五章:本章的論述重點在於呈現郭松棻小說與臺灣文學思潮的對話狀況。因此分別就其對現代主義、鄉土文學的創作主張,以及和八0年代政治文學的實際交鋒進行比較分析,同時藉由這樣的討論,試圖重建郭松棻小說與台灣文學脈絡之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第六章:結語。
寂寞的文學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論文大綱 10
第二章 挫折與轉向:郭松棻生平概述與創作心態 11
第一節 在台時期:跨越兩個統治政權的作家 11
一、戰爭的經歷與「亞細亞孤兒」的心態 11
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與反思 17
第二節 寓居美國時期:從激昂的行動到哲學的沈澱 28
一、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 28
二、重新思索馬克思主義理論後的挫敗 43
第三節 回到文學:郭松棻的創作心態 47
第三章 郭松棻小說的主題分析 52
第一節 昔日烏托邦的幻滅 52
第二節 毀滅與愛:母親意象的探討 59
一、母親的雙面性 60
二、母性的女人:母親的變形 68
三、母性空間的營造和母性的力量 77
第三節 歷史與創傷 82
一、戰爭的陰影、歷史的暴力 83
二、 孤兒歷史的根源 88
三、以肉體與精神為戰場:孤兒╱知識份子自毀的創傷系譜 94
四、失意的夢想家 101
第四節 死亡與重生:夢想家精神的救贖與理想的誕生 105
一、精神的救贖:〈今夜星光燦爛〉 105
二、理想的花火:〈落九花〉 109
第四章 郭松棻小說藝術形式之探究 115
第一節 敘事觀點的運用與變化 115
一、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 117
二、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 125
三、第二人稱的敘事觀點 135
第二節 意識流手法的運用與特色 145
一、意識流手法的運用 145
二、意識流下小說結構的特色 158
第三節 人物的塑造與象徵藝術 162
一、消失的父親 163
二、悲慘的母親 166
第五章 對話的窗口:郭松棻小說與文學風潮的對話 171
第一節 小說藝術上的同步:郭松棻與現代主義 174
第二節 小說目的上的同步:郭松棻與鄉土文學 183
第三節 不同的想像、可疑政治:郭松棻小說與政治文學 192
第六章 結語:文學的寂寞單音 199

參考書目與期刊論文 203
參考書目:
一、郭松棻著作
(一)文學作品(依照創作時間排序)
● 郭松芬(郭松棻):〈王懷和他的女人〉,《大學時代》10(1958.04),頁23~24。
● 羅安達(郭松棻):〈青石的守望—旅美小品三則〉,《文季》1:2(1983.06),頁76∼86。
● 羅安達(郭松棻):〈三個小短篇〉,《文季》1:3(1983.08),頁106∼115。
● 郭松棻:〈母與子〉,《九十年代》172(1984.05),頁72∼95。。
●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郭松棻:《雙月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郭松棻:〈落九花〉,《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頁66~112。

(二)評論(依照發表時間排序)
● 郭松芬(郭松棻):〈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現代文學》9(1961.07),頁5∼27。
● 郭松芬(郭松棻):〈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文星》76(1964.02),頁16∼18。
● 郭松芬(郭松棻):〈大台北畫派1966秋展〉,《劇場》7(1966.12),頁23∼31。
● 羅龍邁(郭松棻):〈「五四」運動的意義〉,收入於林國炯主編:《春雷聲聲— 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頁313∼317。
● 羅龍邁:〈打倒博士買辦集團!〉,收入於林國炯主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頁269∼289。
● 羅龍邁:〈談談臺灣的文學〉,《抖擻》創刊號,(1974.01),頁48∼56。
● 羅安達(郭松棻):〈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抖擻》2(1974.03),頁1∼10。
● 張澍(郭松棻):〈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抖擻》5(1974.09),頁12∼17。
● 李寬木(郭松棻):〈從荒謬到反叛—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一)〉,《夏潮》2:5(1977.05),頁18∼15。
● 李寬木:〈自由主義的解體—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二)〉,《夏潮》2:6(1977.06),頁15-20。
● 李寬木:〈冷戰年代中西歐知識人的窘境—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三)〉,《夏潮》3:1(1977.07),頁7∼10。
● 羅安達(郭松棻):〈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抖擻》23(1977.09),頁1∼10。
●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之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現代宗教法庭和新教義)〉,《抖擻》24(1977.11),頁1∼16。
●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之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替無產階級規定歷史任務)〉,《抖擻》26(1978.03),頁1∼10。
●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之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行動中的列寧主義)〉,《抖擻》27(1978.05),頁1∼17。
● 郭松棻:〈一個創作的起點〉,《當代》42(1989.10),頁84~89。


二、參考論著
(以下包括論文、期刊、報紙等參考資料排列次序,以作者筆畫順序為先後,外籍作者則依英文字母順序為排列次序)
(一)專書
● 艾布拉姆斯(Abrams, Meyer Howard)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Benedick)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9年。
●佩里•安德森(Anderson, Perry),高銛等譯:《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Ashcroft, Bill)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
●W.C.布斯(Booth ,Wayne C.)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新華書店,1987年。
● 米克•巴爾(Bal ,Mieke),譚君強譯:《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佛斯特(Forster, E.M.),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米歇爾•傅科(Foucault ,Michel)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弗洛姆(Fromm ,Erich)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盧卡奇(Georg. Lk`acs),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 艾瑞克•霍布斯邦(Hobsbawm, Eric J.)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米蘭•昆德拉(Kuderla ,Milan)著,董強譯:《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4年。
●華萊士•馬丁(Martin ,Wallace)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陶麗•莫依(Moi ,Toril):《性別與文本的政治》,中國吉林:時代文藝出版,1992年。
● 韋克勒(Rene ,Wellek),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2月。
●伊麗沙白•萊特(Wright ,Elizabeth):《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2002年。
● 王志健:《三民主義文藝運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9年3月。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 王德威:《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 王德威編:《臺灣:從文學中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 白先勇:《暮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9月。
●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 杜書瀛:《文學原理-論創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 林燿德:《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 李渝:《夏日踟躇》,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
●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唐文標編:《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9年。
● 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
●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 張寶琴、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 : 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
●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1997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趙知悌主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 道藩文藝中心主編:《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 楊照:《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
●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 楊守森主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
●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廖玉蕙:《打開作家的瓶中搞—再訪補蝶人》,台北:九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 廖瑾媛:《四季、采妍、郭雪湖》,台北:雄獅出版社,2001年。
● 廖咸浩:《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
●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 臺灣省政府出版編:《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南投:臺灣省政府出版,1985年。
●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年。
●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子》,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
●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 簡瑛瑛:《臺灣前衛—六0年代複合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 羅 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羅 綱:《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羅 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1989年。
●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 龔翰熊:《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學位論文
●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臺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 謝春馨:《八0年代「臺灣文學」正名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二)期刊
● 王韶君:〈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期刊》6(2004.07),頁83~104。
● 羊子喬:〈橫切現實面,探索內心世界—郭松棻〉,《神秘的觸鬚》(台北:台笠出版社,1996.06),頁218~221。
●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水筆仔》,3(1997.09),頁6~22。
● 何雅雯:〈震耳欲聾的寂靜—讀郭松棻,想像臺灣〉,《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南投:暨南國際大學,2003.11.13∼15),頁1~24。
●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中外文學》,25:10(1997.03),頁80~84。
● Robert.Humphrey著,徐言之譯:〈意識流小說〉,《中外文學》6:3、4(1977.08、09),頁96~117。
●陳耀圻:〈皇城的「先知」第一次演出感言〉,《劇場》4(1965)。
●陳正醍:〈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上)〉,《暖流》2:2(1982.08)。
●陳正醍:〈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下)〉,《暖流》2:3(1982.09)
● 許碩舜:〈疏•離—邱剛健談《劇場》時代及短片〉,《電影欣賞》12:6(1994.
11)。
●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觀點—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頁66~78。
●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一章: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78(1999.08)。
●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十一章:反共文學的形成與發展〉,《聯合文學》199(2001.05),頁148~160。
●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十二章: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2001.06),頁164~177。
● 陳明柔:〈當代臺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臺灣文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2.11.22~25)。
● 黃錦樹:〈即將過去的未來〉,《聯合文學》225(2003.07),頁111~113。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中外文學》33:11(2004.06),頁91~119。
●黃梅:〈回顧現代英國小說〉,《英國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舞鶴:〈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頁36~54。
● 林文義:〈陌路與望鄉—認識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頁55~65。

(三)報紙
● 林衡哲:〈懷念郭松棻—一位永遠望鄉的理想主義臺灣作家〉,《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 林文義:〈孤挺花—小說家郭松棻的最後一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07.18)
● 范銘如:〈亞細亞的新孤兒〉,《聯合報》(2002.10.20)。
● 張錯:〈孽子與浪子—論台灣小說的兩大主題架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9.03.20-22)。
● 陳建忠:〈月之暗面〉,《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11.29)。
● 陳建忠:〈流亡者的思想病歷—郭松棻的文學道路〉,《中國時報》讀物文化(2005.7.17)。
● 陳文芬:〈郭松棻、王文興、周夢蝶 文壇潔癖作家新作誕生〉,《中國時報》(2002.08.15)。
● 梅家玲:〈月印萬川,星光燦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12.08)。
● 黃錦樹:〈未竟的書寫—閱讀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 楊美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由時報》副刊,(2003.04.06)。
● 不具名:〈留美愛國學生痛斥野心份子 促注意少數害群之馬〉,《中央日報》第一版(1971.04.04)。
● 不具名:〈周彤華籲僑社警覺 謹防野心份子 迫害愛國運動〉《中央日報》第二版(1971.04.08)。
● 郭松棻:〈月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07.21-30)。
●郭松棻:〈月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08.12-18)。
●〈臺灣文學往那裡走〉,《臺灣時報》(1983.03.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