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郭松棻著作
(一)文學作品(依照創作時間排序)
● 郭松芬(郭松棻):〈王懷和他的女人〉,《大學時代》10(1958.04),頁23~24。
● 羅安達(郭松棻):〈青石的守望—旅美小品三則〉,《文季》1:2(1983.06),頁76∼86。
● 羅安達(郭松棻):〈三個小短篇〉,《文季》1:3(1983.08),頁106∼115。
● 郭松棻:〈母與子〉,《九十年代》172(1984.05),頁72∼95。。
●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郭松棻:《雙月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郭松棻:〈落九花〉,《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頁66~112。(二)評論(依照發表時間排序)
● 郭松芬(郭松棻):〈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現代文學》9(1961.07),頁5∼27。
● 郭松芬(郭松棻):〈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文星》76(1964.02),頁16∼18。
● 郭松芬(郭松棻):〈大台北畫派1966秋展〉,《劇場》7(1966.12),頁23∼31。
● 羅龍邁(郭松棻):〈「五四」運動的意義〉,收入於林國炯主編:《春雷聲聲— 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頁313∼317。
● 羅龍邁:〈打倒博士買辦集團!〉,收入於林國炯主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頁269∼289。
● 羅龍邁:〈談談臺灣的文學〉,《抖擻》創刊號,(1974.01),頁48∼56。
● 羅安達(郭松棻):〈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抖擻》2(1974.03),頁1∼10。
● 張澍(郭松棻):〈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抖擻》5(1974.09),頁12∼17。
● 李寬木(郭松棻):〈從荒謬到反叛—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一)〉,《夏潮》2:5(1977.05),頁18∼15。● 李寬木:〈自由主義的解體—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二)〉,《夏潮》2:6(1977.06),頁15-20。
● 李寬木:〈冷戰年代中西歐知識人的窘境—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三)〉,《夏潮》3:1(1977.07),頁7∼10。
● 羅安達(郭松棻):〈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抖擻》23(1977.09),頁1∼10。
●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之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現代宗教法庭和新教義)〉,《抖擻》24(1977.11),頁1∼16。
●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之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替無產階級規定歷史任務)〉,《抖擻》26(1978.03),頁1∼10。
●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之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行動中的列寧主義)〉,《抖擻》27(1978.05),頁1∼17。
● 郭松棻:〈一個創作的起點〉,《當代》42(1989.10),頁84~89。
二、參考論著
(以下包括論文、期刊、報紙等參考資料排列次序,以作者筆畫順序為先後,外籍作者則依英文字母順序為排列次序)
(一)專書
● 艾布拉姆斯(Abrams, Meyer Howard)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Benedick)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9年。
●佩里•安德森(Anderson, Perry),高銛等譯:《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Ashcroft, Bill)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
●W.C.布斯(Booth ,Wayne C.)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新華書店,1987年。
● 米克•巴爾(Bal ,Mieke),譚君強譯:《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佛斯特(Forster, E.M.),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米歇爾•傅科(Foucault ,Michel)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弗洛姆(Fromm ,Erich)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盧卡奇(Georg. Lk`acs),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 艾瑞克•霍布斯邦(Hobsbawm, Eric J.)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米蘭•昆德拉(Kuderla ,Milan)著,董強譯:《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4年。
●華萊士•馬丁(Martin ,Wallace)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陶麗•莫依(Moi ,Toril):《性別與文本的政治》,中國吉林:時代文藝出版,1992年。
● 韋克勒(Rene ,Wellek),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2月。
●伊麗沙白•萊特(Wright ,Elizabeth):《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2002年。
● 王志健:《三民主義文藝運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9年3月。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 王德威:《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 王德威編:《臺灣:從文學中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 白先勇:《暮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9月。
●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 杜書瀛:《文學原理-論創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 林燿德:《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 李渝:《夏日踟躇》,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
●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唐文標編:《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9年。
● 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
●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 張寶琴、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 : 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
●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1997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趙知悌主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 道藩文藝中心主編:《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 楊照:《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
●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 楊守森主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
●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 廖玉蕙:《打開作家的瓶中搞—再訪補蝶人》,台北:九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 廖瑾媛:《四季、采妍、郭雪湖》,台北:雄獅出版社,2001年。
● 廖咸浩:《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
●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 臺灣省政府出版編:《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南投:臺灣省政府出版,1985年。
●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年。
●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子》,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
●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市:伯亞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 簡瑛瑛:《臺灣前衛—六0年代複合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 羅 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羅 綱:《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羅 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1989年。
●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 龔翰熊:《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學位論文
●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臺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謝春馨:《八0年代「臺灣文學」正名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二)期刊
● 王韶君:〈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期刊》6(2004.07),頁83~104。
● 羊子喬:〈橫切現實面,探索內心世界—郭松棻〉,《神秘的觸鬚》(台北:台笠出版社,1996.06),頁218~221。
●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水筆仔》,3(1997.09),頁6~22。● 何雅雯:〈震耳欲聾的寂靜—讀郭松棻,想像臺灣〉,《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南投:暨南國際大學,2003.11.13∼15),頁1~24。
●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中外文學》,25:10(1997.03),頁80~84。● Robert.Humphrey著,徐言之譯:〈意識流小說〉,《中外文學》6:3、4(1977.08、09),頁96~117。
●陳耀圻:〈皇城的「先知」第一次演出感言〉,《劇場》4(1965)。
●陳正醍:〈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上)〉,《暖流》2:2(1982.08)。
●陳正醍:〈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下)〉,《暖流》2:3(1982.09)
● 許碩舜:〈疏•離—邱剛健談《劇場》時代及短片〉,《電影欣賞》12:6(1994.
11)。
●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觀點—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頁66~78。
●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一章: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78(1999.08)。●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十一章:反共文學的形成與發展〉,《聯合文學》199(2001.05),頁148~160。●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十二章: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2001.06),頁164~177。● 陳明柔:〈當代臺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臺灣文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2.11.22~25)。
● 黃錦樹:〈即將過去的未來〉,《聯合文學》225(2003.07),頁111~113。●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中外文學》33:11(2004.06),頁91~119。
●黃梅:〈回顧現代英國小說〉,《英國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舞鶴:〈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頁36~54。
● 林文義:〈陌路與望鄉—認識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頁55~65。(三)報紙
● 林衡哲:〈懷念郭松棻—一位永遠望鄉的理想主義臺灣作家〉,《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 林文義:〈孤挺花—小說家郭松棻的最後一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07.18)
● 范銘如:〈亞細亞的新孤兒〉,《聯合報》(2002.10.20)。
● 張錯:〈孽子與浪子—論台灣小說的兩大主題架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9.03.20-22)。
● 陳建忠:〈月之暗面〉,《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11.29)。
● 陳建忠:〈流亡者的思想病歷—郭松棻的文學道路〉,《中國時報》讀物文化(2005.7.17)。
● 陳文芬:〈郭松棻、王文興、周夢蝶 文壇潔癖作家新作誕生〉,《中國時報》(2002.08.15)。
● 梅家玲:〈月印萬川,星光燦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12.08)。
● 黃錦樹:〈未竟的書寫—閱讀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 楊美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由時報》副刊,(2003.04.06)。
● 不具名:〈留美愛國學生痛斥野心份子 促注意少數害群之馬〉,《中央日報》第一版(1971.04.04)。
● 不具名:〈周彤華籲僑社警覺 謹防野心份子 迫害愛國運動〉《中央日報》第二版(1971.04.08)。
● 郭松棻:〈月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07.21-30)。
●郭松棻:〈月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08.12-18)。
●〈臺灣文學往那裡走〉,《臺灣時報》(198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