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白品鍵
研究生(外文):Pin-Chien Pai
論文名稱:《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
指導教授:劉文起劉文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7
中文關鍵詞:潛夫論王符東漢流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1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文以《潛夫論》所記載為經,以東漢之流民問題為緯,延伸《潛夫論》所記載之史實,比對其他兩漢史料,將《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作一整體的耙梳。討論的範圍包括了流民問題發生之原因、流民可能之去向與影響,政府、社會如何治理、消化流民問題等,當然也包括了王符針對東漢社會問題所提出之對策。

第二章、第三章,乃針對王符及其《潛夫論》之外圍問題作一陳述。先簡述王符之生平、經歷、思想流派,以及《潛夫論》之成書與流傳。次對流民作一釋義,並針對東漢流民之情況作一概述,以時間、區域為主軸,為東漢之流民作一分類,同時比對王符所見之時間、所遊歷之地區,以及王符觀察流民問題所處之視野。

流民雖為一社會問題,然其牽涉既廣,因此不能只就東漢社會之情況而論。本文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別就政治、經濟、社會三大主題討論《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其中第四章論及政治之部分,多就官宦擾民、吏治敗壞等作論,並討論流民問題中,政治層面對於其他層面之影響。第五章論及經濟層面,重點論述稅役繁重、貧富差距極端化、平民之本業生計脆弱、末業之畸形發展等,並論經濟問題為直接造成流民問題之關鍵因素。第六章則討論其他社會問題與流民問題之關連性,如豪強問題、社會風俗問題、盜賊問題、羌患問題等。其中羌患問題雖牽涉廣泛,但若將其與流民問題合而觀,則羌患不僅僅為「邊患」,更為東漢王朝之內部社會問題,故與其他社會問題併為一章而論。此外,第四至六章皆於章末論述王符之對策,並檢討其中得失;第五章、第六章並非處理政治問題,故補充說明政府對於經濟、社會問題的反應,以求本論文論述之完整性。

第七章為結論,闡釋《潛夫論》反映流民問題所展現之時代價值,如《潛夫論》為東漢政府提供了原則性的改革對策,又《潛夫論》為一深具份量的原手史料,以及《潛夫論》代表漢代知識份子將關注之心力由學術而轉往國計民生,把批判的目光移向社會百姓等等。
《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王符生平及其著作…………………………10
第一節 王符生平及其思想…………………………10
第二節 《潛夫論》成書時間及其版本…………………………17

第三章 東漢流民概述…………………………26
第一節 流民釋義…………………………26
第二節 東漢流民之分佈…………………………37
第三節 潛夫論反映流民問題之界定…………………………56

第四章 《潛夫論》反映造成東漢流民問題之政治因素…………………………63
第一節 中央政府的腐敗…………………………63
第二節 地方吏治敗壞無能…………………………72
第三節 赦宥頻繁…………………………90
第四節 王符之對策…………………………96
第五節 政治情勢與經濟、社會之關係…………………………103

第五章 《潛夫論》反映造成東漢流民問題之經濟因素…………………106
第一節 賦稅與徭役不均…………………………106
第二節 農桑本業脆弱…………………………117
第三節 末業畸形發展…………………………127
第四節 貧富差距擴大…………………………139
第五節 政府反應與王符對策…………………………147
第六節 流民與經濟問題的連鎖效應…………………………167

第六章 《潛夫論》反映東漢流民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之關係………………169
第一節 社會風俗問題…………………………170
第二節 盜賊問題及豪強塢壁…………………………189
第三節 羌患問題…………………………197
第四節 政府反應與王符對策…………………………219
第五節 社會問題與東漢王朝的覆滅…………………………243

第七章 結論—《潛夫論》反映流民問題所展現之時代意義…………………245

附表:
附表一:潛夫論諸篇寫定時間推測表…………………………22
附表二:光武、明、章三帝時期戶口統計表…………………………41
附表三:兩漢西北關中地區七郡人口增減表…………………………49
附表四:兩漢關東、東北五郡土地人口增減表…………………………50
附表五:兩漢南部地區五郡人口增減表…………………………54
附表六:東漢諸帝赦宥統計表…………………………94
附表七:漢代豐年一般農戶收支表…………………………111
附表八:兩漢災荒統計表…………………………125
附表九:東漢賜貧稟貸表…………………………154
附表十:東漢黃巾之亂前後盜賊起事次數統計表……………………193

附圖:
附圖一:東漢永初五年邊郡內徙路線圖…………………………62
附圖二:燒當羌世系圖…………………………206

參考書目…………………………250
參考書目

一、潛夫論諸版本

〔明〕萬曆胡維新輯刊之《兩京遺編》本,台北:商務印書館
〔明〕程榮《漢魏叢書》本,台北:新興出版社
〔清〕錢曾述古堂所藏馮己蒼景抄宋版翻刻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子部76
日本天明七年(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浪華六藝堂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館藏
〔清〕汪繼培箋本,〔清〕嘉慶陳春輯《湖海樓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796
胡楚生《潛夫論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9
彭鐸校正《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又稱項淵文化事業),1984
張覺譯注《潛夫論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0
彭丙成譯注《新譯潛夫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05

二、古籍文獻

1、經部之屬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社

2、史部之屬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東漢〕班固等《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東漢〕應劭等《漢官六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備要本
〔東漢〕荀悅《漢紀》,北京:中華書局(與《後漢紀》合刊,並稱《兩漢紀》)
〔晉〕袁宏《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與《後漢紀》合刊,並稱《兩漢紀》)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南朝宋〕范曄;〔晉〕司馬彪《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北魏〕酈道元注;王國維校《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宋〕鄭樵;〔明〕陳宗夔校《通志二十略》,台北,世界書局
〔宋〕徐天麟《西漢會要》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329-332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332-33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國學基本叢書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剳記》,北京:中華書局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1275

3、子部之屬
〔東周〕管仲;〔淸〕戴望校正《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東周〕墨子;〔淸〕孫貽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
〔東周〕莊周;〔淸〕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東周〕荀況;〔淸〕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東周〕韓非;陳奇猷集釋《韓非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
〔秦〕呂不韋;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
〔西漢〕劉安等;于大成校釋《淮南子校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西漢〕桓寬編;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西漢〕揚雄;〔清〕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
〔西漢〕劉向編撰;左松超集證《說苑集證》,台北,國立編譯館
〔西漢〕劉歆編撰;向新陽,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東漢〕桓譚;〔清〕馮翼輯佚《桓子新論》,台北:中華書局
〔東漢〕王充;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東漢〕應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
〔東漢〕荀悦《申鑒》,台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晉〕葛洪;〔淸〕孫星衍校正《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晉〕劉徽;〔唐〕李淳風等釋《九章算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1041
〔北魏〕賈思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述校釋》,台北,明文書局
〔唐〕魏徵《群書治要》,台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子部44
〔淸〕俞樾《諸子平議》,台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4、集部之屬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藏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

三、近人著作(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勞榦編《居延漢簡》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專刊之二十一圖版之部、四十考釋之部,1957、1960
陳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陝西人民出版社,1958
漆俠等著《秦漢農民戰爭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
譚宗義《漢代國內陸路交通考》,香港:新亞研究所,新亞研究所專刊,1967.12
蕭璠《春秋至兩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文史叢刊之四十一,1973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台北:正中書局,1975
楊樹藩《漢代婚喪禮俗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10初版
劉紀華《王符與潛夫論》,台北:世紀書局,1977.08
林幹等編撰《匈奴史論文選集(1919-1966) 》,北京: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蒙古語言文學歷史研究所,1977
胡楚生《潛夫論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9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08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08
韓復智《漢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10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馬持盈《中國經濟史》(一)∼(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07
安作璋編《秦漢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文史叢刊之五十八,1981.06
黃盛雄《王符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04
徐平章《王符潛夫論思想探微》,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05
彭鐸校正之《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又稱項淵文化事業),1984
華世出版社編《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10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03
明文書局編《中國歷史自然地理》台北:明文書局,1985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文史叢刊之七十一,1985.06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07
〔日〕池田溫於《中國古代籍帳制度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11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03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06
趙岡、陳鍾毅《中國歷史上的勞動力市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12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王步貴《王符思想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04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7.0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科院,1987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黃金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04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上海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著《秦漢經濟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07
羅彤華《漢代的流民問題》,台北:學生書局,1989.12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馬怡、唐宗瑜編《秦漢賦役資料輯錄》,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0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A,1990.05三版
余華青、楊希文、劉文瑞著《中國古代廉政制度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1.07
張覺譯注《潛夫論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0
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02
宋文薰等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06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12
王步貴《王符評傳》,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02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06
劉文英《王符評傳》,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09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09九版
布瑞著;李學勇譯《中國農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01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05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07修訂三版
張榮芳《秦漢史論集(外三篇)》,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11
劉師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1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06三刷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07
張澤咸,郭松義著《中國屯墾史》,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08
劉永成《中國租佃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10
陳麗桂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04;(續編)2003.09
彭丙成譯注《新譯潛夫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05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05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一)∼(四)》,台北:三民書局,1998.10增訂七版
李大龍《兩漢時期的邊政與邊吏》,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08
黃今言《秦漢經濟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金觀濤、劉青峯《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0.04初版二刷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2000.08
池子華《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01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2001.05初版三刷
江立華、孫洪濤《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6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09
賀凌虛《東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2002
葛榮晉《儒學精蘊新釋》,濟南齊魯書社,2002
馬彪編著《秦漢豪族社會研究》,北京市,中國書店,2002
彭衛、楊振紅著《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03
陳蔚松《漢代考選制度》,武漢:崇文書局,2002.04
高敏《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08
趙沛《兩漢宗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08
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2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2003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05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09
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10
張澤咸《漢唐晉時期農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
葛劍雄、華林甫主編之《歷史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1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4
〔韓〕具聖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05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07再版二刷
高敏《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07
王勇《東周秦漢關中農業變遷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08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2
黃今言《秦漢商品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03增訂十六版
楊聯牲《國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05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先秦兩漢部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05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05
余英時著,鄔文玲等譯《漢代貿易與擴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6
廖伯源《簡牘與制度》,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06增訂版(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增訂刊行)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7
許倬雲著;王勇譯《漢代農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08
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08

四、單篇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楊聯陞〈從四民月令所見到的漢代家族的生產〉,《食貨半月刊》,1卷6期,1934
武伯綸〈西漢奴隸考〉《食貨半月刊》,1卷7期,1935.03.01
戴振輝〈兩漢奴隸制度〉,《食貨半月刊》,1卷7期,1935.03.01
楮道菴〈兩漢官俸蠡測〉,《食貨半月刊》,1卷12期,1935.05.16
韓克信〈兩漢貨幣制度〉,《食貨半月刊》,1卷12期,1935.05.16
吳景超〈西漢奴隸制度〉,《食貨半月刊》,2卷6期,1935.08.16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一∼七〉,《食貨半月刊》,2卷8、10,3卷1、2、3、8、9,1935.09-1936..04
楊中一〈部曲沿革畧考〉,《食貨半月刊》,1卷3期,1935.01
鞠清遠〈兩晉南北朝的客、門生、故吏、義附、部曲〉《食貨半月刊》,2卷12期,1935
鞠清遠〈三國時代的「客」〉,《食貨半月刊》,3卷4期,1936
許宏烋〈秦漢社會之土地制度與農業生產〉,《食貨半月刊》,3卷7期,1936.03.01
黃君默〈兩漢的租稅制度〉,《食貨半月刊》,3卷7期,1936.03.01
周筠溪〈西漢財政制度之一班〉,《食貨半月刊》,3卷8期,1936.03.16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卷4期,1936
黃君默〈兩漢的租稅制度〉,《食貨半月刊》,3卷7期,1936.3
傅安華〈東漢社會之史的考察〉,《食貨半月刊》,3卷10期,1936.4
許宏杰〈秦漢社會的土地制度與農業生產〉,《食貨半月刊》3卷7期,1936.3
陳致平〈東漢羌亂的檢討(上下)〉,台北,《中興評論》,1956.8-9,3卷8-9期
洪廷彥〈兩漢三國的夷兵〉,《文史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8.3期
馮承基〈伏無忌所記東漢戶口數字之檢討〉,《大陸雜誌》第27卷2期,1963,頁43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下冊,1963
勞榦〈漢代豪強及其政治上的關係〉,載於《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台北:淸華學報,1965
金發根〈塢壁溯源及兩漢的塢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七本,上冊,1967.03
張春樹〈漢代河西四郡的建置年代與開拓過程的推測—兼論漢初向西擴張的原始與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七本,下冊,1967
管東貴〈漢代的羌族(上、下)〉,見《食貨月刊》第一卷1、2期,1969
金發根〈王符生卒年歲的考證及潛夫論寫定時間的推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冊,1969.11
謝劍〈匈奴社會組織的初步研究—氏族、婚姻、和家族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冊,1969.11
謝劍〈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二分,1970
謝劍〈匈奴的生計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32期,1970
管東貴〈漢代處理羌族問題的辦法與檢討〉,《食貨月刊》(復刊),2卷3期,1972.6
邢義田〈東漢的胡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8期,1973.11,頁143。
管東貴〈漢代的屯田與開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一分,1973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一分,1974
許倬雲〈漢代市場化農業經濟〉,《思與言》,12卷4期,1974
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論〉,《史原》5期,1974.10.31,頁9
方清河〈西漢的災荒〉,《史原》7,1976
管東貴〈漢代屯田的組織與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八本,第四分,1977
韓連琪〈漢代的戶籍和上計制度〉,《文史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8年3期
楊曾文〈試論東漢時期的豪強地主〉,《文史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8,3期
韓復智〈東漢大思想家王符之研究(一∼三)〉,《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五、六、七期1978.06-
賀凌虛〈王符的生平、著作及其基本觀念〉,載於《書目季刊》,1978.09
翦伯贊〈兩漢時期的僱傭勞動〉,《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陳良佐〈自然環境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1981
劉翠溶、費景漢〈清代倉儲制度功能初探〉,《經濟論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7卷一期,1980
劉翠溶〈清代倉儲制度穩定功能之檢討〉,《經濟論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8卷一期,1980
趙岡,〈中國歷史上人口壓力問題〉《經濟論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9卷1期,1981
趙岡,〈中國歷史上的人與地〉《經濟論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1卷2期
張嘯虎〈論王符及其潛夫論〉,《甘肅社會科學》,1981.03
王鑫義〈王符哲學思想淵源探討〉,《甘肅社會科學》,1982.01
杜正勝〈傳統家庭試論〉,《大陸雜誌》,65卷2、3期,1982
王步貴〈試論王符的政治思想〉,《甘肅社會科學》,1982.03
傅舉有〈從奴婢不入籍談到漢代的人口數〉,《中國史研究》,1983,4期
趙岡〈中國歷史上的城市人口〉,《食貨月刊》(復刊)13卷3、4期合刊,1983
趙岡〈中國歷史上的城鎮與市場〉,《食貨月刊》(復刊)13卷5、6期合刊,1983
張守軍、蔣時宗〈論王符的農工商各有本末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總第7期,1983
趙岡〈中國歷史上的墾荒與農田水利〉,《幼獅學誌》,18卷1期,1984
王步貴〈王符的貧富道德觀念略論〉,《甘肅社會科學》,1985.06
趙岡〈中國歷史上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漢學研究》,5卷2期,1987
王步貴〈王符的元氣一元論探析〉,《中國哲學史》1987.01
朱紹侯〈王符經濟政治哲學思想論略〉,《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第1期,總第94期
蒲慕州〈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三分,1987
勞榦〈對於「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的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三分,1987
羅彤華〈兩漢客的演變〉,《漢學研究》,5卷8期,1987.12
杜正勝〈戶籍制度起源及其歷史意義〉,《食貨月刊》(復刊),17卷,3/4,1988
劉文英〈評三十多年來的王符研究〉,《甘肅社會科學》,1988.01
葛榮晉〈王符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貢獻〉,《甘肅社會科學》,1988.01
周桂鈿〈國以興賢—王符尊重人才思想述評〉,《甘肅社會科學》,1988.01
王鑫義〈關於王符游學洛陽及其師承問題的初步考察〉,《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第1期總第63期
劉修明〈兩漢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天府新論》,1988四期
常校珍〈王符論官吏考核〉,《甘肅社會科學》,1988.01
高敏〈從江陵鳳凰山七號漢墓出土簡牘看西漢前期芻、稾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文史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期
王步貴〈王符人性思想發微〉,《中國哲學史》1989.02
羅彤華〈東漢的關中區〉,《大陸雜誌》78卷6期,1989,頁260
羅傳芳〈王符的天人宇宙圖式與社會歷史觀〉,《甘肅社會科學》,1989.01
黃開國〈充滿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甘肅社會科學》,1989.01
王生平〈王符夢論〉,《甘肅社會科學》,1989.01
鈕恬〈王符本末論芻議〉,《甘肅社會科學》,1989.02
邢義田〈漢代案比在縣或在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本,第二分,1989.06,頁451
孫希國〈王符潛夫論思維模式初探〉,《甘肅社會科學》,1990.03
嚴華東〈論王符的邏輯思想及其特點〉,《甘肅社會科學》,1990.03
周天遊〈兩漢復仇盛行的原因〉,《歷史研究(雙月刊)》1991第1期,總202期
周鼎初〈東漢後期黑暗政治考察〉,《中國史研究季刊》,1991第1期,總50期
劉文英〈評王符的交際論〉,《甘肅社會科學》,1991.01
劉文英〈王符對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貢獻〉,《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第19卷第2期,總57期
邵台新〈試論漢代農戶的「一家五口」〉,《輔仁歷史學報》,1991,第3期。
周桂鈿〈議邊、論赦—王符的民本思想的特色〉,《甘肅社會科學》,1991.03
黃開國〈論王符的人性思想〉,《甘肅社會科學》,1991.03
姜國柱〈王符的軍事思想〉,《甘肅社會科學》,1991.03
翁麗雪〈東漢盜賊考略〉《嘉義農專學報》30期,1992
羅彤華〈鄭里廩簿試論-漢代人口依賴率與貧富差距之研究〉,《新史學》3:1,1992
王步貴〈王符的價值觀〉,《甘肅社會科學》,1992.06
徐杰舜〈東漢民族政策特點初論〉,《先秦秦漢史》,1992.7
王明珂〈匈奴的游牧經濟:兼論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一分,1993.3,頁11-12。
孫如琦〈東漢的流民與豪族〉,《浙江學刊(雙月刊)》1993第3期,總第80期
劉師文起〈荀子「天生人成」與王符「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為」之比較〉,載於《第二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系主編,1994),頁180
劉師文起〈王符尚賢說析論〉,見《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03
劉慧珍〈王符「本末觀」試論〉,《輔大中研所學刊》,1994.06
張金光〈秦戶籍制度考〉,《漢學研究》,12卷1期,1994.06
雷家驥〈氐羌種姓文化及其與秦漢魏晉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6卷1期,1995
李少惠〈王充與王符關係發微〉,《甘肅社會科學》,1996.11
楊彥瓶、姚繼榮〈王符法治思想評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期
李少惠〈王充與王符夢論之比較〉,《蘭州學刊》1997,3期
黃今言,黃素平〈兩漢工商政策與商品經濟述略〉,《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1997.05
黎明釗〈西漢中期之三老與豪彊〉,《新史學》8卷2期,1997.06
鄭欣〈東晉南朝時期的世族莊園制度〉,《文史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3期
常文昌、王斌學〈20世紀王符思想研究概覽—王符研究匯編前言〉,《甘肅社會科學》1998,6期。
張覺〈王符《潛夫論》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4、5期合刊。(此文台灣亦刊於《孔孟月刊》36卷12期,1998.08。)
周舜南〈東漢後期的社會批判思潮〉,《船山學刊》,1999,2期
朱永〈重本抑末思想研究〉,《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卷6期,1999
黃湘陽〈王符邊防思想述評〉,《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劉文起〈王符潛夫論中所展現之平民代言人意識〉,《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2000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大學學報》,71期,2000
邱永明〈王符論職官考核制度〉,《社會科學》2000,7期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中的誤用通假問題〉,《常熟高專學報》,2001.01
高薪民〈東漢思潮與王符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期
高岩〈王符潛夫論教育思想述評〉,《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1,3期
梁錫鋒〈潛夫論的經濟思想〉,《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1.04
王孝春〈論王符民為國基的政治思想〉,《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02
趙梅春〈王符的治邊思想〉,《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06
李建祥〈王符職官考核思想探略〉,《甘肅高師學報》2002,4期
李根蟠〈漢代的「大市」和「獄市」—對陳直《漢書新証》兩則論述的商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總第80期,2002.03
劉瑛〈試論商品經濟對兩漢世風的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2.05
徐山〈漢語大辭典有關潛夫論詞語釋義及書証問題〉,《常州工學院學報》,2001.09
李進英、陳彤〈論王符的無神論思想〉,《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09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六則〉,《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3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中的虛詞問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7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中的非誤字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07
姚偉鈞〈王符與潛夫論夢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09
黎民釗〈漢代豪族大姓的研究回顧〉,見周樑楷編《結網二編》,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3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五則〉,《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期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五則〉,《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3,3期
宋慧、張弘〈東漢時期工商管理政策與王符的工商管理思想〉,《泰山學院學報》2003.03
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搏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路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卷,1期,2003.03
許倬雲〈對王德權先生「古代中國體系的搏成」的回應〉,《新史學》14卷,1期,2003.03
于欣〈王符德論研究〉,《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期
徐山〈潛夫論詞語考釋中的近義詞並列复詞問題〉,《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03.05
徐山〈釋潛夫論中的項領一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02
何翠萍〈評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漢學研究》,22卷1期,2004.06,頁479-495
白品鍵〈王符的宇宙論與天人關係論述〉,載於《第十一屆南區六校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04.26),139-160。
王明珂〈邊界與反思•敬覆何翠萍教授對拙著《羌在漢藏之間》的評論〉,《漢學研究》,22卷1期,2004.06,頁497-507。
郭君銘、彭瀾〈潛夫論的版本分期與王符的道氣思想〉,《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9
方軍〈王符天人之際思想略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2
方軍〈略論王符潛夫論之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啟示〉,《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王繼訓〈從經學到玄學:以王符、仲長統為例〉,《孔子研究》2005,2期
方軍〈略論王符的四列與志氏姓思想—整合社會和國家秩序的又一路徑〉,《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白品鍵〈汪繼培《潛夫論箋》之「道者氣之根也」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二期,2006.06。
白品鍵〈悲憤詩史事考〉,《中山大學研究生學術論文集》第四期,2006.06。

五、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馬先醒《漢代人口研究》,中國文化學院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
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6
徐平章《王符潛夫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05
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陳文豪《漢代大司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丁筱媛《漢代厚葬風氣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06
洪武雄《兩漢人口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5
李明坤《試探東漢都洛之得失》,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1987
陳宗乞《兩漢赦宥制度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06
杜欽《漢代大赦制度試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06。
林蘭香《王符《潛夫論》政治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05。
曾潔明《王符《潛夫論》之務本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3
徐禮安《兩漢選舉制度演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1
洪淑湄《漢代復除制度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7
劉明東《東漢士人「仕」、「隱」衝突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育靜《《潛夫論》經濟思想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丁筱媛《漢代奢華風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白品鍵〈汪繼培《潛夫論箋》之「道者氣之根也」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二期,2006.06。
2. 王明珂〈邊界與反思•敬覆何翠萍教授對拙著《羌在漢藏之間》的評論〉,《漢學研究》,22卷1期,2004.06,頁497-507。
3. 許倬雲〈對王德權先生「古代中國體系的搏成」的回應〉,《新史學》14卷,1期,2003.03
4. 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搏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路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卷,1期,2003.03
5.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大學學報》,71期,2000
6. 張覺〈王符《潛夫論》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4、5期合刊。(此文台灣亦刊於《孔孟月刊》36卷12期,1998.08。)
7. 黎明釗〈西漢中期之三老與豪彊〉,《新史學》8卷2期,1997.06
8. 雷家驥〈氐羌種姓文化及其與秦漢魏晉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6卷1期,1995
9. 張金光〈秦戶籍制度考〉,《漢學研究》,12卷1期,1994.06
10. 劉慧珍〈王符「本末觀」試論〉,《輔大中研所學刊》,1994.06
11. 王明珂〈匈奴的游牧經濟:兼論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一分,1993.3,頁11-12。
12. 羅彤華〈鄭里廩簿試論-漢代人口依賴率與貧富差距之研究〉,《新史學》3:1,1992
13. 翁麗雪〈東漢盜賊考略〉《嘉義農專學報》30期,1992
14. 邢義田〈漢代案比在縣或在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本,第二分,1989.06,頁451
15. 羅彤華〈東漢的關中區〉,《大陸雜誌》78卷6期,1989,頁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