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2: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茂霖
研究生(外文):Mow-ling Chen
論文名稱:高雄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Opinions of Kaohsiung Private Senior High Educators Toward 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蔡清華蔡清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Hwa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8
中文關鍵詞:適性學習社區認知高中職社區化學校特色招生工作
外文關鍵詞:Recruiting pressureThe connection of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ith their communitiesSchool characteristicFit for learning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ommun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3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其具體目的有四:
 1.探討高雄市各私立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執行情形。
  2.探討高雄市各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實施的意見。
3.探討高雄市各私立學校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實施之評價與期望。
  4.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對於私立學校教育人員在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上之配套措施。
本研究以高雄市各私立高中職校為母群,在10校996位教育人員(包括校長、行政人員、教師)中,以各校約30%為樣本,共抽出337人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將透過問卷調查方法收集資料。本研究資料經分析之後,其主要發現及結論如下:
一、 研究主要發現有:
1.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休、轉、退學學生比率之降低,在社區化政策實施上顯然有困難。
2.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如主任、組長、學科召集人(含科主任)及一般教師的招生工作壓力大於校長。
3.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社區化政策之實施滿意度不高。
4.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之不同服務年資,在「適性學習社區認知」方面, 其中服務年資5年以下的新進教師明顯偏低。
5.本市適性學習社區有北、中、南三區,其中中區私校教育人員對於社區化區域歸屬認知率偏低。
二、 結論:
1.在「招生工作」方面,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與社區內國中建立良好的關係,具有很好的成效。
2.本市私立高中職教利用高額獎學金招收優秀國中生,如學雜費比照公立學校標準或其它優待方式,則相對的減少發給教師招生獎勵金。
3.本市私校教師用心教學,在開發創意課程、利用網路開課上、營造學生的多元學習等,對教學課程改進上有正面之成果。
4.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在不同年齡層及不同學歷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上實施,沒有顯著差異。
5.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中,以「適性學習社區認知」方面,平均數值最高。
 本研究依據發現與結論,提出5項建議,供教育行政當局參考:
1.私校學生一般在家庭上、經濟上都較弱勢,建請政府制定政策協助,有效降低私校休、轉、退學比率。
2.研擬私立高中職與社區國中,簽訂策略聯盟,建立更緊密的互動互利關係,對私校招生會有正面的效益。
3.制定獎勵私校教育人員參加進修活動之補助,以利提升教育素質。
4.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少子化的危機,其因應之道是希望私校可採跨區招生及恢復學生就近入學獎學金。
5.在社區化政策推動中,提高對私校資本門補助,有利私校建設及教學設備購置,對私校經營有正面助益。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opinion of Kaohsiung private senior high educators toward 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four main purposes are:

1. To probe into the coordination condition.
2. To probe into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policy.
3. To probe into the educator’s evaluation and prospect for 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4. To provide the high positions with the necessary practical information in assistance to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individual Kaohsiung private high school, from ten schools and 996 educators (include principal,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then select around 30% of the subjects from each school, which total up to 337 research subjects.
The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and the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s shown in below:

1、Main results:

(1) The lack of confidence the educators have towards the statistics of suspended students, transferred students and the drop offs.
(2) Compare to the pressure of recruiting, the principal has less pressure than the most educators, such as superintendent, th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student recruiters and the teachers.
(3) The educator’s dis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policy of the connection with their communities.
(4) The educator’s adaptation as for the knowledge of “Fit for learning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ommunities” varies; all depend on the seniority of individual personnel, and obviously subject teachers who have entered the force less than five years has lower adaptability.
(5) The adaptation of “Fit for learning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ommunities” study is divided into north, center and south sectors; center sector scores the lowest for it.

2、Conclusion:

(1) A good relationship establishment between the private high school sector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ector has shown positive effects in regard of the students recruiting.
(2) To recruit qu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use of attractive scholarship is imperative. If the tuition system follows the one of public high schools, teachers’ incentive for students recruiting will be reduced.
(3) The attentiveness of the private high school teachers has definitely made some great improvements on teaching programs, such as the use of internet, has given the students a great opportunity in explore the benefit of multimedia study.
(4) Amongst the private high sector, all seniority level show similar opinion towards the policy of communities’ connection, all personnel must work together in carrying out policy.
(5) The result of the opinion on 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questionnaire show, the average statistic against the adaptation of 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is the highest, almost in favor of approval.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中職社區化的意涵
  第二節 我高中職社區化推動的動機、理由與執行狀況
  第三節 高雄市公私立高中職社區化執行情形
第四節 高雄市各私立高中職校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
第五節 探討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執行意見之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流程
  第七節 資料處理方法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高雄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的現況分析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本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調查的差異比較
第三節 高雄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調查問卷的待答問題及建議資料彙整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第二節 建 議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貳、西文部分
附 錄
附錄一 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
附錄二 高雄市各私立高中職校招生獎勵辦法
附錄三 高雄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影響調查表(預測用卷)
附錄四 高雄市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意見調查問卷
壹、中文部分
1.王曉輝。2001。「法國當前高中課程改革述評」。http://www.cbe21.com/Reform/gwkg/diyi/0020.htm。
2.田振榮、宋修德、陳信正。2005。「高中職社區化各適性學習社區發展狀況—以適性學習社區概況、學習課程、教師教學素質與學生輔導為焦點」,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高雄國賓大飯店,7月21日至22日。
3.朱保福。2004。「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資源整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江樹人。1997。『學校如何增進與學生家庭之連繫』。教師天地。第88期。頁59-63。
5.江耀淇。2003。「高中職社區化實施問題與改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7.余伯泉、蕭阿勤。1998。「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8.吳百祿。2006。「高雄市九十四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期末檢討會,尖山埤江南渡假村,1月12日至1月13日。
9.吳怡德。2003。『組織及個人價值定位探討,「價值羅盤」在技職學校之運用』。遠東學報,第二十卷第三期。
10.吳明清。2001。「發展學校特色的觀念與作法」。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11.吳參鏡、高瑞賢。2004。「高中職社區化適性學習社區地理範圍規劃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12.吳參鏡、蕭順壕。2004。「高中職社區化網路開課模式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13.吳麗琴。2001。「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金泉。1997。「如何精通SPSS for Windows」。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15.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論衡」。台北:致勝文化。
16.林明地。2002a。「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7.林明地。2002b。『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二十七輯,頁267-270。
18.林義斌。2002。『台北市私立高中職校之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第70期
19.邱玉蟾。2002。『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二十七輯,頁128-134。
20.邱玉蟾。2003。『美國學區制度的特色與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第50期。頁102-108。
21.邱義城。1997。「策略聖經」。台北:商業週刊。
22.柯正峰。2002。『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二十七輯,頁1-2。
23.范巽綠。2005。「國家教育政策」。國立大山大學社會科學院EMPP在職專班講義,頁7,3月13日。
24.唐學斌。1971。「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台北:新陸書局。
25.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2。「高雄市九十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工作檢討會,澄清湖,6月26日。
26.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3a。「高雄市九十一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工作檢討會,墾丁,7月24日至25日。
27.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3b。92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總計畫書。
28.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4a。「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工作檢討會,澄清湖,7月5日至6日。
29.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4b。「高雄市九十三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工作坊」研習活動,台南尖山埤,6月2日至3日。
30.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各公、私立高中職學校概況」。高雄市教育局第一科編印。
31.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6。「高雄區95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聯合申請入學委員會第一次籌備會議」。薪莊高中,1月10日。
32.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出版。
33.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台北:師大書苑。
34.張德銳。1995。「美國學校選擇政策的實施經驗與啟示」。收錄於楊思偉主編:家長學校選擇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35.張慶勳。1999。學校經營企業化之挑戰與展望。國教天地。第132期。
36.教育部。2003。「教育部委託研究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就學社區歸劃小組期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37.教育部。2004。九十三年度「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檢討工作公聽會手冊。台北:教育部。
38.教育部技職司。2003。「高中職社區化-育達商職和你在一起」,教育部高中職社區化資訊網。
39.教育部技職司。2004a。「高中職社區化」。http://210.59.30.200/data/941025-1.doc。
40.教育部技職司。2004b。「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成效摘要」,台北:教育部。
41.教育部技職司。2004c。「九十二學度高中職社區化第二次民意調查報告」。屏東科大。http://www.comm.npust.edu.tw/index-1.htm。
42.教育部就學社區規劃小組。2003。『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期末報告』。
43.許水德。1995。「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44.許朝信。2001。『教育基本法中家長教育選擇權對公立國小經營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第九卷第一期,頁107-120。
45.陳玉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教育改革工程」的良藥。臺灣教育,558,頁47-50。
46.陳秋鴻。2004。「高雄市國民中小學資源配置分析」。高雄市各行政區國中概況(網站名)。
47.陳穆瑩。2001。教育選擇權與學校經營管理。http://www.90schoolmanagementshare(full)-8。
48.曾清來。2002。「私立高中職學校經營策略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9.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頁2-8。
50.湯誌龍、劉永元、陳武雄、謝佳蓁、黃群豪、楊麗香。2004。「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學生適性學習調查研究」,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51.程振隆。2004。「挑戰來自對的堅持」。台北:龍岡印刷公司。
52.黃乃熒。1990。「父母選擇的教育改革意義」。收錄於楊思偉主編:家長學校選擇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53.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54.黃政傑。2001。『開創高中職社區化的春天』。師友月刊,403,頁5-10。
55.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56.楊思偉。1999。「中日學校經營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57.楊國賜。1984。「終身教育的理念」,社教雙月刊。頁31-37。
58.楊朝祥。2001。「高中職社區化-十二年國教奠基」。中央日報,2001年4月9日,第14版。
59.楊萬和、陳貴生、徐明志、郭錦發。2004。「九十二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台北市南適性學習社區規劃經營實務經驗」,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60.趙志揚、胡秀玲、楊寶琴、葉麗君。2004。「高中職社區化實施問題與困難之探討」,全國高中職社區化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61.劉明龍。2004。「經營困難私立高中職學校校務運作改善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62.蔡清華。2005。「國家教育政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在職專班講義,頁229,4月24日。
63.鄭英耀。2004。『我國高中職適性學習社區推動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07期,頁67-81。
64.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65.鄭進丁。2006。「高雄市九十四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期末檢討會,尖山埤江南渡假村。1月12日至13日。
66.賴顯松、羅希哲。2005。「國中相關人員對高中職社區化之意見調查」,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高雄國賓大飯店,7月21日至22日。
67.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頁307-331。
68.薛春光。1997。『提供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學校社區化,開啟學習社會契機』。北縣教育,17,頁80-81。
69.羅文基。1999。「教育改革動向」。教育改革動向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3月31日。
70.羅文基。2005。「國家教育政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EMPP在職專班講義,頁15,2月27日。
71.蘇清守、高強華、楊思偉、黃立賢。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實施方案之規劃」。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55。

貳、西文部分
1.小川利夫編。1987。愛知の高校入試改革。エイジル研発行
2.Ballantine, J. H. 1989.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3.Berns, R.M. 1997. Child,Ffamily, School, Community: Socialization and Support.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4.Burke, M.A., and Picus, L.O. 2001. Developing Community-Empowered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5.Donald R. Cooper, and C. William Emory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Richard D. Irwin,Inc. 1996. pp.115-116.
6.Elias, J. H. & Merriam, S. M. 1980.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Malabar, 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Inc.
7.Epstein, J. L., Coates, L., Salinas, K. C., Sanders, M. G., & Simon, B. S. 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uwin Press, Inc.
8.Führ, Christopf. 1997 . Grundzüge und Probleme . Berlin Neuwied : Luchterhand Verlag .
9.Goodin, R. E. 1992 Green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0.Grafstein, R, 1992 Institutional Realism: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Rational Actors.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1.Green, H. D. 1954.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New York:Whitiside &. Morrow Press, p.28.
12.Hawley, A.H, & Ecology, H. 1950. A Study of Community Structure. N Y:The Ronald, p. 257-258.
13.Jarvis, P. 1985. The Sociolog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4.Jonen G. & Renz M. 1995.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Dossier für das Bildungsinformationsnetz in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15.Lewis, C. W. 1991 The Ethic Challenge in Public Service: A Problem-Solving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6.MacIver, R.M. 1928. Community: A Sociological Study. London: Macmillan Co., p.22-23.
17.Park, R.E., & Burgess, E.W. 1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Univ. of Chicago Press, p.161.
18.Poston, R.W. 1953. Democracy Is You: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15-16.
19.Robertson, D. B. & Judd, D. R.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ublic Policy.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20.Rosenbloom, D. H. & Goldman, D. D. 1993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 Y.: Mcgraw-Hill.
21.Sanderson, D., & Polson, R.A. 1939. Rur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p.5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