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書籍
小池洋次,金香春譯,握世界之紐-你不能不瞭解的新亞太地區,(臺北:錦繡,1994年12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2000年2月)。
田中青,站在新的起跑點上的東南亞,(臺北:五南,1993年)。
田志立,21世紀中華經濟圈,(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9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亞太地區區域組織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9年3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年11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亞太經濟合作與台灣角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6年6月)。
吳錫德譯,認識歐洲聯盟,F. Boucher, J. Echkenazi,Guide Del’Europe des,(臺北:中央,2002年4月)。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9月)。
李宛蓉譯,民族國家的終結,大前研一著,The End of Nation State,(臺北:立緒,1996年)。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12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臺北:生智,1999年)。
俞可平、黃衛平,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
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譯,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著,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臺北:黎明文化,初版,1979)。
袁易,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年)。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臺北:揚智,1998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臺北:生智,1999年2月)。
張錫鎮,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3月)。
許介麟、蕭全政、李文志,亞太經濟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臺北:業強,1994年9月)。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臺北:生智,1999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臺北:吉虹文化,2000年3月)。
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Samuel 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1997年)。
黃綵璋譯,亞洲新世紀發展構圖,環太平洋研究中心,(臺北:聯經,1996年)。
楊雪冬譯,全球大變革,D. Held A. McGrew, Goldblatt & J. Perraton,”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 culture”,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4月)。
楊雪冬譯,全球化-西方理論前沿,Baylis & Smith Oxford,”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2月)。
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瞭解全球化,Friedman, Thomas L.著,(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鄭正鈐、湯麗明,中國威脅,(臺北:智庫文化,1999年5月)。
閻學通、王邦在、李忠誠、侯若石,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北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臺北:風雲論壇1998年10月)。
顧長永,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1995年5月)。
顧長永、蕭新煌編,新世紀的東南亞,(臺北:五南,2002年)。
論文
丁永康,「相互依存理論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東亞季刊,第26卷,第3期,2000年,頁87-97。尹慶耀,「中共當前對外政策的幾項重要內容」,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4期,1999年,頁41-53。尹慶耀,「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期,1999年,頁4-18。文深,「大東盟未來走向探析」,東南亞縱橫,增刊號,2000年,頁69-73。
王信賢,「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國家角色分析」,東亞季刊,第31卷,第4期,頁17-34。王高成,「東協與亞太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61-67。石原忠浩,『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5期,1997年5月,頁33-55。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2000年2月,頁1-11。朱雲漢,「中國人與二十一世紀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紀,第56卷,12月號,1999年,頁18-27。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2001年,頁1-20。吳惠林,「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因應之道」,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4卷,第3期,1998年,頁23-30。吳舒丹,「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安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年,第6期,頁2-8。
吳新興,「整合理論及其對中國問題解決的應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2期,1995年2月,20-30頁。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1997年3月,頁27-59。宋鎮照,「亞太經合會政經發展與我國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1997年8月,頁1-17。宋鎮照,「新世紀中共與東南亞的政經外交關係與戰略:發展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2001年,頁31-45。李國富,「東協的區域組織發展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4期,1995年4月,頁12-27。
李義芳,「論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演變」,荊州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73-77。
李瓊莉,「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39-53。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15-28。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1996年,頁1-18。金戈鳴,「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安全」,廣西電業,第25期,2002年,頁36-39。
金榮勇,「亞洲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安全體系之建立」,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2000年,頁1-13。金榮勇,「東亞金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頁55-67。金耀基,「全球化、現代化與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紀,第56卷,2月號,1999年,頁4-7。洪淑芬,「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1997年,頁39-55。孫光民,「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下的海事安全合作,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1999年,頁45-68。馬燕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及其影響」,和平與發展,2002年,第1期,頁37-44。
張祖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義和前景」,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1期,2002年,頁20-24。
張惠玲,「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共區域霸權目標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2000年,頁51-65。張蘊岭,「東亞合作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當代亞太,2002年,第1期,頁8-11。
陳小凡,「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改革與開放」,改革論壇,2000年,第一期,頁4。
陳文賢,「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台灣安全:一九七零年代以來的觀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1997年,頁1-14。馮昭奎,「10+3:走向東亞自由貿易區之路」,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3期,頁21-26。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1999年,頁1-21。楊軍生,「經濟全球化對經濟安全的挑戰與對策」,經濟管理,2001年,頁13-18。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頁21-36。蔡增家,「資本控制與金融自由化-以日本為例」,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1999年,頁71-92。鄭一省,「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當代亞太,第1期,2002年,頁49-53。
謝叢華、楊占秋,「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1年,頁20-23。
龐中英,「東盟與東亞:微妙的『東亞區域主義』」,太平洋學報,2001年,第2期,頁29-37。
蘇紫雲,「美國亞太戰略的現況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7期,1995年,頁24-34。報紙
江澤民,「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人民日報,1997年9月14日,第2版。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人民日報,1997年9月22日,第1版。
龐中英,「經濟全球化——充滿矛盾的進程」,人民日報,2000年04月27日,第7版。
李鵬,「增進瞭解發展友誼加強合作」,人民日報,2001年1月14日,第2版。
李鐏龍,「小泉敲開東協大門 日、星簽署自貿協定」,工商時報,2002年1月14日,第6版。
鍾雲蘭,「中美自貿協定 美次長未回應」,聯合報,2002年4月13日,第3版。
鄧中堅,「簽署自貿區協定的新思維」,中央日報,2002年6月26日,第6版。
蕭萬長,「蕭萬長倡兩岸談自貿協定」,明報,2002年7月27日,第3版。
曹逸雯,「菲允助我與東協洽簽自貿協定」,中央日報,2002年8月21日,第6版。
江丙坤,「談經濟擔心台灣被邊緣化」,聯合報,2002年11月14日,第18版。
「經建會:設自由貿易港區可防台灣邊陲化」,民生報,2001年11月7日,A2版。
「論『東亞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與可能阻力」,工商時報,2002年4月15日,第2版。
「石廣生:趕快三通 不要政治干擾」,經濟日報,2002年11月14日,第11版。
「三國對華出口關稅優惠會否衝擊中國農產品」,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5日,第7版。
「美官員證實:目前沒有和台簽FTA計畫」,聯合報,2002年11月15日,第22版。
「日與我簽自貿協定 態度趨保留」,聯合報,2002年11月16日,第4版。
網路資料
人民網 ,「APEC成員」,2001年9月20日,
<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222/6260/ >
人民網,「台灣經濟面臨“邊緣化”趨勢 」,2002年4月13日,
<http://202.130.245.40/chinese/TCC/haixia/132163.htm>
中國互聯網,「台灣經濟邊緣化的命運」,
<http://202.130.245.40/chinese/4684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第21號公告」,2002年10月22日,
<http://www.moftec.gov.cn/article/200210/20021000044577_1.x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朱鎔基出席東盟-中日韓領導人會晤並發表重要講話」,2000年11月25日,
< http://www.fmprc.gov.cn/chn/604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東盟地區論壇的三個檔」,
< http://www.fmprc.gov.cn/chn/3305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代表團向東盟地區論壇提交新安全觀立場文件」,2002年08月1日,
< http://www.fmprc.gov.cn/chn/3305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毛澤東主席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和“一條線”戰略」,
<http://www.fmprc.gov.cn/chn/217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http://www.fmprc.gov.cn/chn/287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東盟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 」,
<http://www.fmprc.gov.cn/chn/287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與東盟關係」,
<http://www.fmprc.gov.cn/chn/299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以及解決南沙爭端的政策主張」,
<http://www.fmprc.gov.cn/chn/600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朱鎔基出席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晤(10+1)(2000/11/25)」,
<http://www.fmprc.gov.cn/chn/604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朱鎔基總理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並發表講話」,2002年11月3日,
<http://www.moftec.gov.cn/article/200210/20021000044577_1.hml>
中華民國經濟部,「東南亞經貿報導4月」,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outhasia/88/e4-a1.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東南亞重要經濟指標」,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outhasia/88/e4-d1.htm>
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局,「東南亞國家協會歷史回顧」,
<http://www.trade.gov.tw/region_org/asean_2.htm>
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局,「東南亞國家協會暨東協自由貿易區發展現況」,<http://www.trade.gov.tw/region_org/asean_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胡志明市總領管經商室,「越報稱:中國將取消對東盟農產品進口稅」,
< http://hochiminh.moftec.gov.cn/article/200210/20021000045247_1.xml >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9(第2節 世界経済の繁栄の確保と途上国の開発問題),平成11年4月,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9/index.html>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2000(第2節 より豊かな世界を目指して ),平成12年5月,
<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00/index.html>
王群洋,「左擁善意 右抱利益」,投資中國,
<http://www.forchina.com.tw/index/forum/forum05/fr05-07.htm>
「中日韓及東盟各國研究建立自由貿易區」,共同網,2002年11月17日,
< http://china.kyodo.co.jp/2002/keizai/20020719-49.html >
田中青,「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動因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投資中國,<http://www.forchina.com.tw/index/article/ar07.htm>
安娜,「“入世”將帶來我國第二次開放與改革」,河北日報,2001年04月20日,
<http://www.hebnet.net/mag7/n406/colart15610.htm>
李路曲,「論『亞洲式民主』」,中國之春,2000,五月號,
<http://www.chinaspring.org/b5/199/77.htm>
林欽明,「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東南亞投資雙月刊,8月號,2000年,<http://moeaitc.tier.org.tw/idic/mgz_topic.nsf/1ec3ee1874c2b4f748256a86001085bb/3C8A350D4EFEDDE14825693F00109425?OpenDocument>
林欽明,「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台經月刊,7月號,2002年, <http://www.tier.org.tw/07publication/tiermon/9107/mon9107_10.htm >
明報新聞網,「台推動與美日簽自貿協定」,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20826/__cac1.htm>
曾滌,「改革開放總戰略的形成過程與發展態勢」,
<http://www.my7509.com/zengdi/wzxz/14.doc>
高孔廉,「兩岸經貿整合的起點——自由貿易區」,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7期,2002年,<http://www.npf.org.tw/monthly/00207/theme-026.htm>
陳廣漢,「兩岸經濟整合應從『功能』發展到『制度』」,投資中國,2002年,第100期,
<http://www.forchina.com.tw/monthly/100/100-09.htm>
楊劍,「台灣應避免成為『東亞的古巴』」,投資中國,第96期,2002年,
< http://www.chinabiz.org.tw/maz/InvCina/200203-097/200203-049.htm>
鄧小平,「加強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87年1月20日,<http://202.99.23.245/deng/newfiles/c1660.html>
鄧小平,「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0年3月3日,
< http://202.99.23.245/deng/newfiles/l1130.html>
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85年3月28日,
< http://202.99.23.245/deng/newfiles/c1360.html>
鄧小平,「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84年10月26日,
<http://202.99.23.245/deng/newfiles/f1350.html>
鄧小平,「要吸收國際的經驗」,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88年6月3日,
< http://202.99.23.245/deng/newfiles/c1860.html>
夜光新聞網,「大陸警告友邦 勿與臺灣簽自貿協定」,2002年6月22日,
<http://latelinenews.com/ll/fanti/1214200.html>
國岩,「東亞國家-趨利避害,強身健體」,中國新聞網,
<http://202.106.184.141: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cn/ifbase643-L3NoaWRpYW4=/-MjAwMS0wMy0wMQ==/-bmV3/-KDMwKSUyMDEuaHRtbA==>
譚瑾瑜,「日本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之評析」,國政評論,2002年4月26日,
<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C-091-025.htm >
詹雅雯,「南進新戰略」,<http://www.cnfi.org.tw/cnfi/what''s/what''s9101.htm>
英文部分:
書籍
Alison Broinowsk ed., (1992), ASEAN into the 1990s, (Hong Kong: MacMillan Press Ltd.).
Andrew J. Nathan and Robert S. Ross, (1997),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David Mitrany, (1976), A Working Peace System, (Chicago: Quadrangle Book).
David Mitrany, (1976), The Functional of Politic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Ernst B. Hass, (1958), The Uniting of Europ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ank J. Lechner and John Boli eds, (2000),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Malden: Blackwell).
Frank Umbach, (2000),” ASEAN and Major Powers: Japan and China - A Changing Balance of Power?” in: Jörn Dosch/Manfred Mols (Eds.),
Heiner Hanggi, (1991), ASEAN and ZOPFAN Concept,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 Baylis and N. J. Rengger eds.,(1992), Dilemmas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rn Dosch and Manfred Mol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New Patterns of Interest, Power and Cooperation”, (Münster-New York),pp. 171-213.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199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G. Stoessinger, The Might of Nations: World Politics in Our Tim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7).
Joseph S. Nye, (1987),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Leon N. Lindberg, (1963),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O’Neill, (1996), The Polit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Norman D. Palmer, (1991),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1989),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nd ed.).
Robert O. Keohane ed., (1986)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論文
Adam Roberts, (1991), “A new a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7, No. 3.
Bruce Russett, (1969), “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the Study of Reg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3, No. 4, December.
Chin Kin Wah, (1997), “ASEAN: the Long Road to ‘One Southeast Asia’ ”,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 No. 1.
Denny Roy, (1994), “Hegemony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Ernst B. Hass, (1970),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 on the Joy and An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Fred M. Hayward, (1970),“ Continuties and Discontinuties between Studie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 Some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Effor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Autumn.
Joseph S. Nye,(1968), “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2, Autumn.
Kenneth N. Waltz, (1986),“Anarchic Orders and Balances of power,” in Robert O. Keohane(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enneth N. Waltz, (1993),“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2, Fall.
Leszek Buszynski, (1992), “Southeast Asi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Regionalism and Security”, Asian Survey, Vol. 32, No. 9, September.
M. C. Jr Abad , (1996), “Reengineering ASEA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8, No. 3, December.
Norman L. Padeford,(1954),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8, No. 2.
R. Thillainathan, (1995), “ The ASEAN Financial Sector: A Drag or a Leader?”,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 12, No. 1, July.
Rolando A. Santos and Ralph Lim, (1999),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Impact to Foreign Investor,” Asian Profile, Vol. 27, No. 1, Feb.
Ronald J. Yalem, (1962), “ 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38 , October.
Suchitra Punyaratabandhu, (1998),“ Thailand In 1997: Financial Crisis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Asian Survey, Vol. 38, No. 2, Feb.
Thomas J. Bickford, (1994) “ The Chinese Military and Its Business Operation: The PLA as Entrepreneur,” Asian Survey, Vol. 34, No. 5., May.
會議論文
Harvey J. Feldman, (1997) ,“The U.S.-PRC Relationship: Engagement vs.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with Contain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augur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Security From –The Impetus of Change In the Asia-Pacific Security Environment, Sep. 1-3 , Taipei.
Medhi Jrongkaew, (1998),“Thailand, Its Ecomonic Crisis, and the ASEAN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utheast Asia Under Globalization, held at Academia Sinica , April 10, Taipei.
Mohamed Jawhar Hassan, (1996), “The ASEAN Approach to Security: Cooperative or Comprehensive?”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ventive Diplomacy For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ug. 29-31, Taipei.
官方文獻
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for a New-Age Economic Partnership (JSEPA). December 27, 2001.
ASEAN and China partners in competition ,9 June 2001.
ASEAN Today: New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 ,24 October ,2000.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November, 2002.
Globalization''s Challenge to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ddress by Rodolfo C. Severino,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at the Symposium on AFTA and Beyond, Manila 30 ,May 2002.
The ASEAN Declaration (Bangkok Declaration), Thailand, 8 August 1967.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Reaching Its Target, Opening Remarks by Rodolfo C. Severino Jr., ASEAN Secretary General, at AFTA 2002 Symposium, Jakarta 31 January ,2002 .
The Protocol to amend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Enhancing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1995.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Environment and ASEAN Solidarity, Address by Rodolfo C. Severino,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at Asialink, Melborne, Australia, 19 June 2002 .
TheASEAN Free Trade Area : Moving Ahead on Regional Integration ,21 November,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