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A)、中文書目
(一) 專著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夫之,2004,《讀通鑑論》,台北:頂淵文化
王鳴盛,1984,《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
皮錫瑞,1980,《經學通論》,臺北市 : 臺灣商務
,1983,《經學歷史》,臺北縣:漢京文化
范曄,2003,《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市:編譯館
班固,1996,《漢書》,臺北市:藝文
陳壽,1981,《三國志》,臺北市:漢京文化
逮欽立輯校,198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木鐸
董仲舒,1978,《春秋繁露》,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劉珍,1978,《東觀漢記》,臺北市:中華
趙翼,1974,《廿二史箚記 三十六卷》,臺北市:世界
蕭統,2002,《昭明文選》,臺北市:三民
瀧川龜太郎,2000,《史記會著考證》,臺北市:麗文
嚴可均(清朝),196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市:世界書局
(二)
于迎春,2000,《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石善吉,1997,《中國的千年王國》,李遇玫譯,上海市,上海三聯
王健文,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市 : 東大發行 : 三民總經銷
王國維,1971,《漢魏博士考》,台北:藝文
《殷周制度論》,台北:藝文
王葆玹,1992,《兩漢經學源流》,台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
王松齡等,1993,《柳宗元詩文》,台北市:錦繡
方光華,2005,《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田議,1987,《王莽傳》,臺北市:國際文化
朱堅章,1958,「歷代篡弒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朱貽庭編,2003.9,《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牟宗三,1984,《歷史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
西嵨定生,1983,《白話秦漢史》,台北:譯者發行,文史哲總經銷,
,2004,《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 古代篇》,臺北市:聯經
李澤厚,198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縣中和市:谷風
李威熊,1978,《董仲舒與西漢儒術》,台北巿:文史哲
李憲堂,2004,《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李順民,1990,「從漢代陰陽五行說與禪讓說的結合看新莽政權的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李開元,2000,《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新知三聯書店
李小樹,2000,《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沈展如,1977,《新莽全史》, 台北:正中書局
季乃禮,2004,《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何懷宏,1998,《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解釋》,北京:三聯書店
冷鵬飛,1994,《中國秦漢經濟史》, 北京:人民
邢義田,1987,《秦漢史論稿》,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
吳福助,1988,《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臺北市:文津
吳文璋,2001,《巫師傳統與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市:復文書局
吳容曾,1995,《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
吳宗國主編,2004,《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品石註,1985,《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市 : 臺灣商務
林聰舜,1991,《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市:大安
林劍鳴,1989,《秦漢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新華經銷
范瑞紋,2001,「王莽的聖人與三代之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金春峰,1997 ,《漢代思想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哲學:理性與信仰》,臺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
,2003,《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臺北市,台灣古籍
周予同,1997,《群經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周桂鈿,1999.12,《秦漢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周紹賢,1978,《兩漢哲學》,臺北市:文景
胡適著,1979《胡適文存二集》,臺北市:遠東圖書
《胡適文存三集》
柏楊,20000,《柏楊版資治通鑑》,臺北市:遠流
洪神皆,1986,「漢代崇儒政策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永吉,1997,「西漢儒家的政治地位及其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蔚松,2002,《漢代考選制度》,武漢:崇文書局
耿雲志,1998,《胡適論爭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馬小虎,2004,《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徐平章,1988,《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市:文津
徐復觀,1984,《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
,1983《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市:臺灣學生
,2001《兩漢思想史》卷一∼卷三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徐難于,2002,《漢靈帝與漢末社會》,濟南:齊魯書社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
康有為,1968,《孔子改制考》,臺北市:臺灣商務
張永成,1983,《王莽移易漢祚背景研究》,台北:私立東海歷史研究所論文張金吾,1968,《兩漢五經博士考》,臺北縣板橋市:藝文
張秋升,2003,《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的現代詮釋》,濟南:齊魯書社
張亞新 ,1994,《曹操大傳》,北京市 : 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
張作耀,2004,《曹操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分田 ,2004,《中國帝王概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的文化范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秋升,2003.8,《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的現代詮釋》,濟南:齊魯書社
張明貴,2003,《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台北:五南
張濤,2001.12,《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黃俊傑,1982,《理想與現實》,臺北市 : 聯經
黃進興,1994,《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
黃錦鋐,1979,《秦漢思想史》,台北:學海
黃光國,1991,《王者之道》,台北:臺灣學生
陳啟天,1969,《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
陳榮捷,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市:巨流
陳萬淇,1988,《個案硏究法 = Case study mehtod》,臺北市:華泰書局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文津
陳文德,1991,《曹操爭霸經營史》,臺北市:遠流
陳松青,2004,《先秦兩漢儒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梁啓超,1980,《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市,東大
許倬雲,1984,《求古編》,臺北市:聯經
,1984,《西周史》,台北市︰聯經
許金秋,1995,「新莽時期學者社會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崔瑞德,1992,《劍橋中國秦漢史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崔向東,2004,《漢代豪族研究》,武漢︰崇文書局
章權才,1995,《兩漢經學史》,臺北市:萬卷樓發行,三民總經銷
馮天瑜,1993,《元典—文本與闡釋》,臺北市:文津
葛承雍,1997,《王莽新傳》,西北大學出版社
葛荃,2003,《權力宰制理性》,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葛兆光,2004,《中國思想史》,上海市:復旦大學
賀凌虛,1988,《西漢思想論集》,台北市:五南
,2002,《東漢思想論集》,台北市:五南
,1992,《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賀照田,1997,《學術思想評論》,瀋陽市:遼寧大學
張永成,1983,「王莽移易漢祚之背景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勞思光,2004,《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市:三民
勞幹著,1980,《秦漢史》,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發行
,1976,《漢代政治論文集》,臺北縣板橋市,藝文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市:聯經
傅佩琍,1987,「王莽之尚書學與行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楊樹藩,1982,《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市:黎明文化
楊承彬,1978,《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臺北市:臺灣商務
楊聯陞,1987,《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 國史釋論下冊》,臺北市:食貨出版社
熊鐵基,2001,《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方鹿,2003.6,《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榮真著,1998,《王莽》,台北:知書房
蔣伯潛,1977,《十三經概論》,台北:中新書局
蔣禮鴻,1986,《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
翦伯贊,2003,《秦漢史》,臺北市:雲龍
劉文強,1983,《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臺北市:撰者
劉華,2003,《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澤華等,2005,《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鄭欽仁,1982,《立國的宏規》,臺北市:聯經
鞏鵬程,2005,《漢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廖伯源,1997,《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市:台灣商務
閻步克,1996.5,《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穆,1995,《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27),台北:聯經
,1998,《國史新論》, 台北:東大
,1995,《周公》,(錢賓四先生全集26) 台北:聯經
,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台北:東大
鄺士元,1984,《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賴慶鴻,1981,《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薩孟武,1997,《中國社會政治史》, 台北:三民
,1989《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蕭延中,2004,《”天命”與”德性”-中國政治思想家中的正當性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盧瑞鍾,2002,《中國政治思想史分論(一)-人性論、天命論與義利之辨》,臺北市:商鼎文化
盧瑞容,2004,《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勢」「和」「權」「屈曲」概念朔源分析》,臺北市,商鼎文化
戴君仁,1979,《梅園論學三集》,臺北市:台灣學生
鍾肇鵬,1994,《讖緯論略》,臺北市:洪葉文化
韓復智,1980,《漢史論集》,臺北市:文史哲
顧頡剛,1996,《漢代學術史略》,北京市/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
,1988,《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中華出版,新華發行經銷
,1970,《古史辨》,臺北市,明倫
(B)、英文書目
Chang, Kwang-chih.1983.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u Tung-tsu.1972.Han social structure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all Peter.A.,and Rosenary C.R.Taylor.199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ical studies,VOL.64,pp.936-57
Loewe, Michael.1974.Crisis and conflict in Han China, 104 BC to AD 9 London : Allen & Unwin.
Schwartz B.1985.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