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6: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佳玲
研究生(外文):Chia-ling Wu
論文名稱: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ed Experiences and Thinking Styl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鄭英耀鄭英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思考風格大學生生活經驗
外文關鍵詞:thinking styles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6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關係。採用調查研究法,以目前就讀於台灣地區大學或獨立院校日間部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第一部份為建立生活經驗問卷的常模樣本2443人,第二部份346人包含於常模樣本中,為施測生活經驗問卷時,同時加測思考風格量表。採取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ㄧ、台灣大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團體活動類型每題平均得分最高,戶外
冒險類型最低,但各類型平均差異不大;思考風格則以君主型最
高,地方型最低,但各類型平均差異不大。
二、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上皆達顯著差異;不同
出生序的大學生在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上則皆未達顯著差異;而
不同父母親教育程度在生活經驗上有顯著差異,在思考風格上則
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校類型、學院類型、年級的大學生在生活經驗與思考風
格上未達顯著差異。
四、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具有顯著的典型相關,生活經驗的第
一個典型因素可解釋大學生思考風格的總變異量為4%。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ed experiences and thinking styl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Investigation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e study.There are 2443 college students are served as the standardization sample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percentile norm in Taiwan.In addition,there are 346 college students to write Thinking Style Inventory with Lived Experience Inventory of the norm sample. The data is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t-test,One-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styles tend to be
group activities style, and then thinking styles tend to
be monarchic style.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scores of all kinds of lived experiences and
thinking styles.
2.Gender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t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and thinking styles.Birth
order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and thinking styles.Th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t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but in the
thinking styles is not.
3.The shool background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and thinking
styles.
4.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have canonical
correlation with college students’thinking styles.The
first canonical factor of college students’lived
experiences efficacy explains 4% of all the college
students’thinking styl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頁碼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Sternberg思考風格理論之探討 ……………………10
第二節 思考風格之型塑與致用 ………………………………19
第三節 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關係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現況分析 ……………67
第二節 大學生背景變項與學校背景在生活經驗上的差異 …72
第三節 大學生背景變項與學校背景在思考風格上的差異 …83
第四節 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關係 …………………100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09
二、英文部分 ……………………………………………………112

附錄
附錄一 「思考風格量表」
附錄二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半開放式問卷)
附錄三 「專家效度名單」
附錄四 「專家效度檢核表」
附錄五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預試版本)
附錄六 樣本遺漏值分佈表
附錄七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題項分析摘要表
附錄八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之直交轉軸因素矩陣
附錄九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預試之因素分析
附錄十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正式版本)












表目次

表2-1 心智自我管理的風格
……………………………………………17
表2-2 國內思考風格之相關研究表 ……………………………………21
表2-3 心智自我管理:思考風格與教學方法
……………………………33
表3-1 常模樣本簡表 ……………………………………………………47
表3-2 思考風格研究樣本分佈表(一) …………………………………48
表3-3 思考風格研究樣表分佈表(二) …………………………………49
表3-4 研究樣本資料摘要表 ……………………………………………50
表3-5 思考風格量表Cronbach α內部一致性信度摘要表 ……………53
表3-6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Cronbachα內部一致性信度摘要表 …… 59
表3-7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各分量表與總量表間之相關 ……………61
表3-8 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編製流程表 ………………………………63
表4-1 大學生生活經驗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8
表4-2 大學生思考風格之平均數與表準差 ……………………………70
表4-3 學生思考風格相關研究摘要表 …………………………………71
表4-4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活經驗各類型之t考驗分析摘要表
……73
表4-5 不同出生序大學生在生活經驗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大學生在生活經驗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7
表4-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大學生生活經驗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8
表4-8 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在生活經驗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9 不同學院類型大學生在生活經驗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80
表4-10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生活經驗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11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t考驗分析摘要表
…… 84
表4-12 性別在思考風格的差異之相關研究 ……………………………85
表4-13 不同出生序大學生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14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15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4-16 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4
表4-17 不同學院類型大學生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18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思考風格各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98
表4-19 大學生生活經驗與其思考風格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03

圖目次

圖2-1 心智自我管理圖 ………………………………………………… 16
圖2-2 能力展現歷程 …………………………………………………… 31
圖2-3 能力與思考風格調適方向 ……………………………………… 32
圖2-4 柯柏(D. Kolb)的經驗學習模式圖 ………………………………38
圖2-5 巴聶特(B. G. Barnett)的經驗學習模式 …………………… 39
圖2-6 賈維斯(P. Jarvis)的學習歷程模式 …………………………… 40
圖2-7 尤賽(R. Usher)的學習歷程模式 ……………………………… 41
圖2-8 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交互作用 ……………………………… 43
圖3-1研究架構圖 ………………………………………………………… 44
圖3-2研究架構圖 ………………………………………………………… 65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煥琛、柯華威(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中國時報(2005)。中國時報。2005年4月15日,取自:
http://news.sina.com/udn/
四一Ο教育改造聯盟(1997)。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
變革。台北:時報。
石林、封丹珺(2004)。應對風格問卷的初步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20
卷,1,77-82。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明隆(2002)。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何怡慧(2003)。大學生思考風格量表修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86)。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19期,105-147.
李洪玉、姜德紅、胡中華(2004)。中學生思維風格發展特點的研究。心
理發展與教育,20卷,2,22-28。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邱兆偉(2002)。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玉霜(2001)。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添輝(2003)。我國大幅擴充高等教育的成因與問題分析。比較教育,54,
29-72。
翁秋玲(2000)。高中教師與學生思考風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淑媛(1984)。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7,95-117。
高民凱、林清文(2002)。中學生解釋風格量表之編制及其效度研究。彰
化師大輔導學報,23,131-162。
高月慈(2005)。臺灣地區大學在學生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初探。台灣
公共衛生雜誌,24卷,3,254-263。
張景媛(1991)。大學生認知風格、動機與自我調整因素、后設認知與
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4,145-161。
張嘉芬、吳靜吉(1997)。
張玉成(1998)。思考風格與教學效能。國民教育,38 (3) ,36-41。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大學生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陳英豪、吳裕益(1995)。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如山(1998)。另一種學習──新典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
1-19
陳雅文(2000)。國小教師與學生思考風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昌(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正昌(2004)。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巨流。
陳嘉成(2004)。教育心理學概述。教育概論,146-183。台北:高等教育。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楊蕢芬(1987)。刺激尋求動機與創造力、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0)。智能與批判思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28。
葉玉珠(2004)。科技創造力測驗的發展與常模的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51(2),127-162。
詹雨臻、葉玉珠(2005)。「生活問題解決測驗」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
驗年刊,52(1),1-30。
雷飛鴻(1996)。辭源。台南:世一。
雷飛鴻(2002)。辭海。台南:世一。
鄭英耀、王文中、吳靜吉、黃正鵠(1996)。批判思考量表之編製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13-226。
鄭英耀(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美貴、謝美慧(2002)。幼兒教育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2。
謝佳蓁(2000)。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思考風格與批判思考能力之關
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成熙(1997)。哲學和教育-20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英文部分
Dewey, J.(1992).Experience and Education.經驗與教育(姜文敏譯)。台北:
五南。(原著1938年出版)

David O.Sears, Jonathan L.Freedman, L.Anne Pealau(1987)。社會心理學(黃
安邦編譯、陳皎眉校訂)。台北:五南。

David R. Shaffer.(2004).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 adolescence.
發展心理學(林翠湄、黃俊豪、王雪貞、連廷嘉譯)。台北:學富。(原
著1999年出版)
Dunn, R. & Dunn, K.(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A practical approach. Reston, VA:Reston.

Grigorenko, E.L., & Sternberg, R.J.(1997). Styles of thinking, abiliti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Exceptional Children, 63(3), 295-312.

Huang, J. & Sisco,B.(1994). Thinking styl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adult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Psychological Reports,74,475-480.

John Biggs(2001).Enhancing Learning:A Matter of Style or Approach? S,
73-102.

Kolb,D.A(1984).Experience Learning.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2004).Teaching &Learning t
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神淑惠譯)。
台北:遠流。(原著1996)

Park, Soo-Kyong, Park, Kyung-Hee& Choe, Ho-Seong(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Styles And Scientific Giftedness In Korea.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16(2-3),p87-97.

Saracho,O. N.(1993). S0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cognitive styles of you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84,1-17.
Sternberg, R. J.(1990)Thimking Style:Keys to understanding student performance.Phi Delta Kappa, 71,366-371.

Sternberg, R. J. & Grigorenko ,E.L.(1993).Thinking Styles and The Gifted. Roeper Review, 16(2),122-130.

Sternberg, R. J.(1994a). Allowing for Thinking Styl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36-40.

Sternberg, R. J.(1994b).Thinking Styles:Theory and assessment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personnal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36-40.

Sternberg, R. J.(1995). Styles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Testing,
12(3),265-291.

Sternberg, R.J.& Grigorenko,E.L.(1995). Styles of Thinking in the school.
European Journal of High Ability,6,201-219.

Sternberg, R.J.& Grigorenko,E.L.(1997).Are cognitive styles still in
style? American Psychologist,52(7),700-712.

Sternberg, R. J.(1997).Thinking Styl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1997).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ce and its role in lifelong
learning and success.American Psycholgist, 52(10),1030-1037.

Sternberg, R. J.(1998).Enhancing education for immigrant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Educational Policy,12(6), 705-718.

Sternberg R.J.(2003).Defying the Crowd.不同凡想(洪蘭譯)。台北:遠流。(原
著1995年出版)

Sternberg, R.J.& Grigorenko,E.L.(2004).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43(4), 274-280.

Sternberg, R.J (2003).Culture and Intellig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 (3 ),325-381.

Sternberg, Ruth E.(2003).Attending to Teacher Attire. School Administrator,60(2),38-42.

Zuckerman(1979).Sensation seeking : Beyond the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New Jersey,Hiilsdale: Lawrencw Erlbaum Associates.

Zhang, L. F.&Sachs,J.(1997).Assessing thinking validity study. Psycholgical Reports,81,915-928.

Zhang, L. F.(1999). Further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nment.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3(2), 165-181.

Zhang, L. F, Sternberg, R. J (2001).Thinking Styles Across Cultures: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 Learning. S, 197-226.

Zhang, L. F.(2002). Thinking Styles;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odes of thin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Psychology,22(3),332-348.

Zhang, L. F.(2003).Contributions of Thinking Styles to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7(6),517-544.

Zhang, L. F.(2004). Revisiting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inking Styles for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38(4),351-3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