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626,2-9。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一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2,118-132。沈 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台北,台灣書局。
余桂霖(1995)。論羅爾斯的正義論。復興崗學報,55,1-21。
吳武典(1976)。文化貧乏對於學習的影響。教育論叢,2,395-417。
何金香(2000)。教育優先區的省思-以高市鳳林國中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勁甫(2003)。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分析與研究取向的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26,35-53。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體系之發展:民族學院的規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吳政達(1994)。教育優先區之研究-以台灣省初等教育發展為例。教育研究, 39,14-24。吳清山、林天佑(2002)。補償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7。
吳清山、林天祐 (2003)。教育正義。教育資料與研究,54,152-153。
李勝富(2002)。美國教育優先區新措施。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1,60-61。
吳 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
吳明隆(2004)。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李伯佳(2000)。教育基本法對我國學校行政的影響一以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32,22-26。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明村(2004)。高雄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義男(1971)。我國國中學生智能分配與學業成就。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一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清江譯(1986)。現代化。台北:臺灣商務。
林清江 (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政大學報,4 8 。
林文達(1991)。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
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炳彰(2001)。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情況之探討--以逍遙國小執行人員之觀點為例。東海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彼得•杜拉克(2003)。杜拉克談未來管理。臺北,時報文化。
周武昌(1996)。兩種自由概念及其對國民教育的啟示。竹縣文教,12,55-62。周武昌(2003)。羅爾斯正義理論及其對學校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6,99-107。周維萱(2004)紐西蘭毛利教育政策之歷史發展與現況。原住民教育季刊,33,45-76。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姜旭岡(1998)。教育優先區政策在教育機會均等概念上的涵義與實踐-英美國的經驗與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揚智。
胡夢鯨(1993)。臺灣地區城鄉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之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明堂和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245-277。
高雄市(2005)。總務工作檢討會。高雄:高雄市教育局第三科。
許添明、廖鳴鳳(1998)。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為第一年實踐經驗為例。教育研究資訊,6 卷6 期,100-120。許添明(2003)。教育財政制度新論。臺北,高等教育。
許倬雲(1996)。問題的提出與省思,載於許倬雲策劃主講,現代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3-15。
孫清山(1993)。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過程之變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孫志麟(1995)。教師素質優先改善地區劃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卷1期,75-89。孫志麟(2000)。國民教育資源問題的觀察與省思。載於http://www.sdps-sl.cyc.edu.tw。
翁榮銅(1997)。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建勛(1991)。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分析。台北:正中。
張玉茹(1997)。台灣省各縣市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之研究。教育研究,5,249-259。
張鈿富(199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鈿富(1998)。台灣教育優先區選擇之研究。暨南大學學報,2(1),273-297。
張煌熙(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
張茂桂(2002)。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文化月報-三角公園,13期。載於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3/journal_park86.htm 。visited 2005/01/19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台北,三民。
莊勝義(1989)。臺灣地區高級中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勝義(2000)。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教育運動的基本訴求及其正當性之比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6月15-17日。
莊勝義(2001a)。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新書評介。課程與教學季刊,4(1):155 -163。
莊勝義(2001b)。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學校本位原住民教育—文化回應的學校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
莊勝義(200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發展(主題演講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02 年12 月6 日)九十一學年度南區教地方教育輔導「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17。
陳俊哲(1986)。中美三級政府間財政關係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復文。
陳麗珠(1999a)。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計畫與實施之評估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實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陳麗珠(1999b)。以德懷術(Delphi Method)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正昌(2002)。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巨流圖書。
陳寶山(1999)。批判性思考對學校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1,12-20。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孟哲(2001)。近三十年國教經費補助項目與國小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8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www.eje.ntnu.edu.tw/ejedata/kying visited2003/10/9
教育部(2004a)。教育部九十三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b)。教育部九十三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實施情形訪視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c)。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台北:教育部。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1993)。行政績效評估專論選輯(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台北。
黃森泉(1996)。從教育優先區論台灣原住民教育之展望。原住民教育季刊,創刊號,1-32。黃毅志(1997)。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8 (1),5- 28。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楊振昇(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期,29-30。楊 瑩(1983)。我國大學院校學雜費徵收標準及助學貸款等措施之研究—兼論我國大專院校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國立編譯館,1 2 (1),275-340。
楊 瑩(1991)。轉型社會中的教育。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楊 瑩 (1992)。從教育機會均等談高級中等教育之改革。載於二十一世紀的高級中等教育。 臺北:臺灣書店。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 瑩(1995)。英國的教育優先區方案之實施與檢討。載於: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規劃研討會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楊國賜(1996)。邁向現代化的教育建設。台北:台灣教育。
葉子超(2002)。談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優先區問題及建議。教師之友,40卷,5期,42-50。萬曉芳(2001)。我國教育優先區資源分配準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棟樑(1993)。教育人類學理論。台北:五南。
程健教、黃森泉(1996)。由福利經濟觀點論教育優先區規劃與原住民教育之展望。台中師院學報,第十期。
溫明麗(1998)。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書苑。
詹寶菁、鍾鴻銘、張耀宗、陳儒晰(2002)。現代化、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教育社會學的批判與實踐。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弱勢族群教育。台灣教育,626,17-24。
鄔昆如(1991)。柏拉圖理想國的正義概念及其現代意義,載於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蔡淑鈴、瞿海源(1993)。臺灣教育階層化的變遷。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2 (1),98-118。
蔡清華(1986)。從法國初等及中學教育改革趨勢展望我國初等及中等教育之革新。台灣:教育革新的趨勢與展望。頁133-162 。
蔡清華(2003)。美國教育制度,輯於王家通主編: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0)。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實施方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5期 。蔡瑞明、莊致嘉(2004)。台灣分流教育的階層化機制:高中職學生的教育期望分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教育階層化與家庭」小型研討會(2004 年11 月19 日)。
廖鳴鳳(199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卷6(2),71~86。劉阿榮 (1996)。教育優惠與階層流動:臺灣原住民教育優惠政策析論。台灣:原住民教育季刊。蓋浙生(1993)。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蓋浙生(1989)。教育財政學。臺北,東華。
薛伯英主譯(1991),[派斯凱勒波勒斯](George Psacharopoulosh),[莫林](Woodhall Maureen)原著。教育投資分析。台北:五南。
簡宏江(2005)。教育政策執行評估的內涵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118-138。藍順德(1995)。我國設置教育優先區的規劃與展望。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資料。
謝敏玲(2002)。台灣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從基層教師的觀點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德水(2004)。九年一貫,問題知多少。台灣立報,4 月19 日8 版。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DISPL/EDU1853001/business/92p1.htm?search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施政績效報告。visited 2005/05/23。
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show_book.php?path=2_007_002 。2004年台灣年鑑-全國教育發展會議。visited 2005/01/23
二、英文部分:
Barnes, J. H. & Lucas, H. (1974).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individual, group and institutions. In Leggatt, T.,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survey research ,pp. 43-108. London: Sage.
Burnett, G. (1994). Chapter 1 Schoolwide Projec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ERIC Digest No. 92.
Col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1-22.
Hoterman, S. (1978).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priority area policies.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3-40
Jencks, C. (1972). Inequality . NY: Basic Books, Inc.
King, J.A., Morris,L.L.,&Fitz-Gibbon, C.T.(1987). How to assess program implement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
Musgrave. R. A. & P. B. Musgrave.(1984).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ECD (1974). Education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OECD.
Poister, T.H.(1978). Public program analysis: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Maryland:University Park Press.
Provus, M.(1971). Discrepancy evaluation for educational program improvement and assessment. Berkeley, CA:McCutchan.
Raftery, Adrian E. and Michael Hout, 1993,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1921-75.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6: 41-62.
Smith, G. (1977). Positive discrimimation by area in education:the EPA idea examined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3),269-281.
Scriven, M.(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 Newbury Park, CA: Sage.
Tawney, R. H. (1964). Equality.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first published in 1931, 4th edition.
Webb. L. D.;M. M. McCarthy & S. B. Thomas (1988). Financ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
Weiss,C.H.(1998). Evaluation: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