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0: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翁少白
研究生(外文):Shau-bai Ong
論文名稱: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接受度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ceptance of the integrated real-time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指導教授:朱斌妤朱斌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n-yu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行動通訊科技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科技接受模式媒體豐富理論
外文關鍵詞: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edia Richness TheoryReal-Time Integrated Digital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8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調查研究用路人對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的接受度,以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媒體豐富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 MRT)為基礎,透過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分析法,進一步了解使用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族群的屬性與需求。此外結合警廣即時路況與行動通訊科技技術,建立理想型的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行動即時通,發展出以行動科技通訊為主軸的服務平台,化靜態廣播服務為動態資訊的提供,讓用路人擁有快速、安全的優質行車環境。

在TAM模式上驗證,媒體豐富度對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成正向影響;而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又直接影響使用態度及使用意圖,是用路人接受使用行動即時通的重要關鍵。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做為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應用。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acceptance of road-users on the real-time integrated digital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the us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Media Richness Theory (MRT) as foundation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properties and demands of populations in the use of real-time integrated digital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are don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oreover,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eal time police road condition broadcasting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 ideal real-time integrated digital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built—the Mobile Messenger, and a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as main point of service infrastructure. Transforming static broadcasting service into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road-users are provided with a high-speed, safe and quality driving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現有即時交通資訊系統與媒體無法滿足用路人需求 1
1.1.2即時交通資訊採用行動科技的發展 2
1.1.3提昇警察廣播電臺即時路況的服務品質 3
1.2研究目的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國內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之現況與發展 6
2.2國內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路況資訊來源 7
2.3國內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現況 9
2.4國外即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現況 13
2.4.1美國 13
2.4.2新加坡one motoring 17
2.4.3日本Japan 18
2.5媒體豐富度理論 20
2.5.1媒體豐富性理論之定義 20
2.5.2行動通訊科技與媒體豐富度 22
2.6科技接受模式 23
2.6.1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基礎 23
2.6.2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3.1研究架構與假說 28
3.2變數之操作性定義 31
3.3問卷設計與對象 34
3.4資料分析方法 3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38
4.1人口特徵敘述性統計 38
4.2用路人對現階段即時路況之敘述性統計 39
4.3用路人對本研究變項之敘述性統計 42
4.4用路人對行動即時通之消費傾向敘述性統計分析 46
4.5信度分析 48
4.6效度分析 49
4.7人口變數在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53
4.7.1不同性別在各構面間之T檢定結果 53
4.7.2不同年齡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54
4.7.3不同職業類別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55
4.7.4不同駕駛車種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56
4.7.5不同工作經驗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57
4.7.6不同教育程度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58
4.7.7不同婚姻狀況在各構面之T檢定結果 59
4.7.8不同用路狀況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60
4.7.9不同月平均收入在各構面之ANOVA分析結果 61
4.8驗證TAM模型 62
4.8.1媒體豐富度對行動即時通易用性認知之影響 62
4.8.2媒體豐富度和易用性認知對有用性認知之影響 63
4.8.3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及使成用本對使用態度之影響 64
4.8.4有用性認知、使用態度及使用成本對使用意圖之影響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5.1研究結論 67
5.1.1用路人對現階段即時路況的需求 67
5.1.2使用行動即時通的社會人口特質 68
5.1.3使用行動即時通的接受度調查 68
5.1.4人口變數在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69
5.1.5驗證本研究模型 70
5.2研究貢獻 71
5.3研究限制 72
5.4後續研究建議 73
參考文獻 78
附錄一 訪談記要 83
附錄二 各構面效度分析表 89
附錄三 問卷設計 90
【中文部分】
王子駿(2003)。科技準備性與服務便利性對使用科技基礎服務影響之研究-以第三代行動通訊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淡水。
世新大學(2004)。2004年廣播收聽行為及滿意度調查暨廣播聽眾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數位台灣計畫。2006年3月26日,取自www.rdec.gov.tw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8)。智慧型運輸系統發展演進與相關技術之探討。台北:交通部。2006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0)。「台灣地2006年3月區發展ITS綱要計畫與系統架構」規劃。台北:交通部。18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
交通部統計處(2006)。臺灣地區2月份車輛統計表。台北:交通部。
吳玉珍、趙志民(2005)。「交通服務e網通-全國路況資訊中心」之建置與維運。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20屆論文研討會,台北。
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佑徽(2005)。行動通訊科技在節慶活動行銷之應用-以2005年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周素華(1993)。電子通訊科技使用行為之研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1999)。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第一屆傳播與科技研討會,新竹。
胡大瀛(1997)。即時性資訊對路網車流分布之影響。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十二屆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高速公路局交控中心(2006)。國道高速公路交通流量表。台北,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控中心。
許鳳升(2001)。不同交通資訊來源對城際通勤者路線選擇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許再豐(2004)。即時資訊下動態車輛途程規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陳焜元(1996)。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使用者參與效果之研究-技術接受性模式檢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育達(2001)。由使用者態度探討投資者對網路下單之接受度。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陳孟功(2003)。校園無線區域網路(WLAN)-科技接受模式(TAM)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嬋娟(2000)。先進旅行者資訊系統使用人需求特性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章忠信(2003)。從自由軟體運動之發展看市場經濟的理性抉擇。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通信法律環境「網際空間:資訊、通信、法律與社會」研討會,台北。
曾幼蘭(2003)。影響行動電話使用者選擇行動上網服務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欣儀(2002)。影響中小學教師網路進修使用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銘(2004)。消費者採用多媒體隨選視訊(MOD)之使用意圖為研究-以大台北地區中華電信之用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廖秀莉(2001)。套裝軟體更新與使用者接受度-CAI應用。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劉偉勳、蔣安國主編(2005)。中華民國廣播年鑑2003-2004。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蔡佩穎(2005)。新媒體科技發展對媒體組織人力資源之影響。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管理研討會「數位多媒體產業的製播與行銷」學術研討會,台北。
魏竹聯(2000)。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之媒體豐富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館理學系碩士論文,中壢。
蘇伯方(2004)。即時傳訊軟體採用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台北市即時路況資訊網http://www.bote.taipei.gov.tw/all2.htm,上網時間2006/02/21。
台中市即時交通資訊網http://e-traffic.tccg.gov.tw/real.html,上網時間2006/02/22。
交通部運研所-全國路況資訊中心http://e-traffic.iot.gov.tw/,上網時間2006/02/22。
高速公路局便民交通資訊系統http://www.nfreeway.gov.tw/,上網時間2006/02/22。
高雄市即時交通資訊網http://kctraffic.tbkc.gov.tw/,上網時間2006/02/21。
【英文部分】
Adams, D. A., Nelson, R. R., & Todd, P. A.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T: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2), 227-247.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Baggozzi, P.& Yi, Y. (199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Davis, F. D. (1989a).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ft, R. L., Lengel, R. H., Trevino, L. K., (1987). Message Equivocality, Media Selection, and Manager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Sep., 355-366.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comparison of two theor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unnett, P. J. S. (1988). The world newspaper industry. NY:Croom Helm.
Fishbein, M., and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esearch,Addsion-Wesley,Reading, MA.
Garver, M. S., Mentzer, J. T. (1999). Logistics Research Methods: Employ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test for construct validit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 33-57.
Igbaria, M., Guimaraes, T., & Davis G. B. (1995). Te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usage via a structural equationb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1(4), 87-114.
King, G. F. (1986). Driver Performance in Highway Tas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093, 1-11.
Lord, C. G. (1997). Social Psychology. Texas.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th ed., N. Y. Mcgraw-Hill.
Patrick, Y. K. Chau (1996).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ptance of CASE by systems develop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0, 269-280.
Straub, D., Limayem, M., & Karahanna, E. (1995). Measuring system usage: Implications for IS theory testing. Management Science, 41(8), 1328-1342.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
Colorado State: http://www.cotrip.org/, accessed 2006/03/02.
Georgia State: http://www.georgianavigator.com, accessed 2006/03/02.
Japan: http://www.jartic.or.jp/, accessed 2006/03/04.
Kentucky State: Transportation Cabinet & Ohio Stat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http://www.artimis.org, accessed 2006/03/03.
Singapore: one motoring http://www.onemotoring.com.sg/, accessed 2006/03/03.
Treo 600 Traffic Application Smartphones (2006), Palm Infocenter.com, accessed 2006/02/12.
Wisconsin State: TrafficInformation http://www.dot.wisconsin.gov/travel/milwaukee/index.htm, accessed 2006/03/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