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7: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淑華
研究生(外文):Shu-hua Huang
論文名稱:我國鄉、鎮、縣轄市合併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Merger of Domestic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ounties---Taking Penghu Coun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郭瑞坤郭瑞坤引用關係鄭博文鄭博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Kun KuoBor-Wen Jenq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澎湖縣鄉鎮市行政區合併
外文關鍵詞:Township and CityPenghu Coun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近世紀歐洲共同體(EU) 誕生了,東西德統一了,各國之政府再造也如火如荼地推動行政區整併,「合併」已成為全球化中提昇競爭力的重要發展途徑。台灣過度割裂的319個鄉鎮市,在經歷科技化、資訊化、民主化的時空演繹中,反而顯露財政困難、城鄉失衡、跛腳自治與區域乖離等窘態,面對未來高齡少子化、地方分權等時代趨勢,鄉鎮市有合併之正當性,
本研究定位為鄉鎮市合併之前置研究,研究目的為:1. 以澎湖縣為例,藉由深度訪談,嘗試建構鄉鎮市合併可能面對地理、社會以及政治等問題;2.發現未來鄉鎮市合併體制建構之前瞻性原則與可能出路,減少變革的阻力。
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必須深度瞭解研究對象的主觀理念與相互關連的變項,而且國內針對鄉鎮市的文獻,大多致力於理論與哲理,且聚焦於地方自治問題,對於鄉鎮市合併的實務問題很少深入提及。本研究係以澎湖縣之鄉鎮市長、地方民代、行政幕僚與社會團體代表等重要利害關係人為對象,採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來建構鄉鎮市合併問題。
本研究主要發現:1. 城市經濟規模確實存在,但偏遠鄉鎮規模、效率與民主價值之間糾結衝突;2. 在澎湖縣,行政區合併順序與政策推動構面,普遍偏好由上而下模式;3. 在澎湖縣,鄉鎮市去自治法人化是推動鄉鎮市合併之最有利配套;4. 反對鄉鎮市合併之地域觀念強弱具城鄉差異且有世代之別;5.鄉鎮市長人為治理是財政良窳之關鍵,易使都市經濟規模效益失焦而不受重視;6. 對我國鄉鎮市合併,日本之配套措施與行政作為頗具參考價值,但自主合併制度目前尚難適用。
本研究主要建議:1、鄉鎮市合併之原則,規模大小不是絕對目的,機能互補更為重要。2、偏遠離島鄉鎮可以縣市政府行政支援方式取代合併。3、鄉鎮市合併型態各異,法令規範切勿過於簡化或一體適用。4、民眾認同參與是構築城市願景之驅動力量,多元政策宣導、公開透明資訊、雙向之互動平台建構是為重點。5、村里層級應隨鄉鎮市合併重新整合並定位。
In the last century, European Union was established, East and West Germany were unified and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re aggressively promoting for the merger of their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merger" has become a global development method of enhancing competitive ability. Taiwan is made up of 319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Through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democratic experiences, there are times of financial difficulties, unbalanced townships and cities, lame self-governing and territory separation. With the global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decreasing birth rate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merger of townships and cities possessed its own righteousness.
This research is positioned as the pre-study for the merger of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The objectives are: 1. Using Penghu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re are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 on possible geographic,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merger; 2. Foresee the advanced principle and possible ways out for establishing the merging system of the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to reduce the resistance to the reformation.
To achieve the above research objective, we have to in-depth understand about the subjective concept and related variables. In addition, literature and document with aiming at the domestic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are mostly focused on philosophic theories and self-governing problems, and there are very few documents deeply mentioned about the practical questions for the merger of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This research uses important people such as Magistrate, Public Representative,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Social Group Representative of Penghu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dn, this study adopts the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study the merge questions.
The main discoveri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City economics scale exists an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remote village and township scale, as well as exists the conflicting interests in efficiency and democratic values between city and remote village and township; 2. In Penghu County, there is a general top down pattern i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merge order and policy drive structure; 3. In Penghu County, the corporation of removing the self-government is the best subsidiary measure to drive the merger of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4. There are generation gaps, and township and city concept differences in the objection to the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merge; 5. The heads to govern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is a key factor to financial status. If the city economics scale is shaken, it is not so serious; 6. For domestic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merge, subsidiary measures and administration used by Japan are studied for reference. Independent merging systems are not suitable for present use.
The main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Principle and scale size of the merger of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are not the main goals. Function supplementary is more important. 2. Villages and townships on the offshore islands can reques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the county or city governments to replace merging. 3. There are different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merging conditions. The legal standard is not too simplified or suitable for use by only one system. 4. Public approval and participation are the driven force of prospect for constructing a city. In addition, promotion of diversified policies, opened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mutual interactive platform are important points. 5. Along with the merger of villages, townships and cities, the level of village and neighborhood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re-position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四節 章節結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鄉鎮市合併正當性之探討…………………………………. 7
第二節 我國鄉鎮市合併之探討…………………………………… 19
第三節 日本市町村合併之探討…………………………………… 27
第三章 研究問題與設計……………………………………………………… 63
第一節 澎湖縣鄉鎮市現況與問題…………………………………. 6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70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 7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7
第一節 澎湖縣鄉鎮市合併之政策認知……………………………. 77
第二節 澎湖縣鄉鎮市合併模式之探究…………………………… .84
第三節 訪談結果與鄉鎮市合併之制度面分析……………………. 98
第四節 鄉鎮市合併之配套需求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主要發現…………………………………………………… 11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 日本万場町、中里村合併協議主要紀事…………….……………… 121
附錄二 日本市町村建設計畫設定項目一覽表………………………….…… 123
附錄三 日本市町村合併規模及類型參考指針研究建議………………….… 125
附錄四 日本各都道府縣市町村合併之HP一覽表 …………………….……127
附錄五 本研究訪談綱要 ……………………....................................................129
附錄六 本研究訪談逐字稿 ……………………................................................130
一、中文部分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政學報,15,1–28頁。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
江大樹(2000a)。台灣行政區劃調整的回顧與前瞻。暨大學報,4(2),51–70頁。
江大樹(2000b)。鄉鎮市長官派應有完整配套措施。政策月刊,60,40–42頁。
江岷欽(2004)。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8,1–29頁。
行政院研考會(1997)。地方自治概要。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考會(2000)。政府再造運動。臺北巿:晨星。
余政憲(2001),官派鎮鄉市長的利弊分析,研考雙月刊,25(6),98–109頁。
呂育誠(2004),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巿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公共行政學報,14,1–38頁。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庚(1999)。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周志龍(2001)。全球化發展與台灣行政區劃再結構。經社法制論叢,27,159–189頁。
周俊妹(2001)。我國行政區劃重新調整之研究-以都會地區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
林本炫、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瑞興。
紀俊臣(2001)。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問題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紀俊臣(2003a),行政區劃法制建構與地方自治,月旦法學雜誌,93,40–56頁。
紀俊臣(2003b)。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紀俊臣(2003c)。行政區劃與鄉鎮巿自治問題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紀俊臣(2004a)。永續發展與行政區域設計。中國行政評論,13(2),65–100頁。
紀俊臣(2004b)。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台北:元照。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姓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徐宗國(1997)譯。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
徐秀華(2003)。臺灣鄉鎮巿體制變革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貞華(2004)。官派後未來鄉鎮巿治理模式之趼究-以台北縣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系碩士論文。
凌聖凱(2004)。臺灣地區行政區劃之研究-以治理取向之觀點。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2002)。當前台灣的領域治理:問題與展望。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研究中心。
夏鑄九(2000)等譯。Manuel Castells著。網路社會之堀起。台北:唐山。
許光輝(2000)。日本地方自治演變過程及改革-對我國變革的啟示。月旦法學,45,109–121頁。
張元旭(2000)。我國行政區劃展望。研考雙月刊,24(2),24–30頁。
許新枝(1992)。日本巿町村合併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3),90–98頁。
陳恆鈞(2000)。從企業精神政府觀點分析-縣市與鄉鎮市之新建構。人力發展月刊,75,21頁。
陳重廷(2001)。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兼論大台中都會行政區劃之遠景。政大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慶忠(2000)。日本廣域行政之研究-以市町村合併為中心。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勇(1999)。臺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建銘(1999)。台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策略-多直轄市之構想。人事管理,36(5),14–22頁。
黃瑞琪(2002)。台中縣合併升格直轄市組織設計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之應用。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錦堂(1995)。台灣自法法治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
廖麗玉(2001)。臺灣地區的行政區劃與鄉鎮巿自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策略學系碩士論文。
趙永茂(1998)。精省後地方政府與政治的變革走向。理論與政策,12(4),28–41頁。
趙永茂(2003)。推動行政區域重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國家政策論壇,92:夏,63–67頁。
劉君德(1998)。日本的行政區劃改革及其經驗借鑒。中國方域-行政區劃與地名,11頁。
劉道義(1999)。台灣新地理。台北:前衛。
厲以寧(2000)。區域發展新思路-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對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與對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澎湖縣政府(1988)。澎湖縣誌(上冊)。
澎湖縣政府(2004),中華民國93年澎湖縣統計要覽,第58期。
蔡茂寅(2001)。行政程序法實用。台北:學林。
鄭興弟、林昇德(2000)。我國行政區劃-一個新規劃途徑之探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2),1–34頁。
閰林(1999)。政府組織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薄慶玖(1988)。我國地方政府的組織與職權。中國地方自治,51(3),17–30頁。
薄慶玖(1999)。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及編輯委員會編。台北:五南圖書。
簡春安(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羅正忠(2005)。地方財政與經濟規模-台灣之實證分析。財稅研究,37(1),63–80頁。
嚴勝雄(1988)。從生活圈觀點論行政區域的調整。1988年臺灣地區行政區域調整研討會,臺灣省都市研究學會主辦,71–84頁。
蘇俊斌(2005)。日本與台灣之地方分權與地方政府之改革。中國行政評論,14(2),51–52頁。
二、日文部分
三橋良士明(2000)。ちょっと待て巿町村合併。新宿:自治体問題研究所。
丸山康人(2002)。自治、分権と巿町村合併。東京:イマシン出版株式会社。
中西啟之(2000)。巿町村合併—まちの將來は住民がきめる。日本新宿:自治体研究社。
戶所隆(2004)。地域主権への市町村合併-大都市化.分都市化時代の国土戰略。日本東京:古今書院。
山本庸平(2003)。日本東海地區市町村合併の効率。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東海支店,DBJ Tokai Report 1(1)。
日本群馬縣總務部地方課(2006)。市町村合併制度解說編。
片柳勉(2002)。市町村合併と都市地域構造。日本東京:古今書院。
石原信雄(2002)。巿町村合併成功の秘訣-地方分権の更なる前進のために。東京:日本法制學会。
吉村弘(1999)。最適都市規模と市町村合併。日本東京:東洋経濟新報社。
西尾勝(2000)。都道府縣を変える!国、都道府縣、市町村の新しい関係。日本東京:ぎょうせい。
西東京合併事務研究會(2001)。合併協議の實務-西東京巿の事例を見る。日本東京:西東京合併事務研究會。
佐佐木(1997)
坂田期雄(1999)。巿町村合併庅域連合事例集。日本東京:都巿經營總合研究所。
岩崎美紀子(2000)。市町村の規模と能力。日本東京:ぎょうせい。

橫道清孝、沖野浩之(1996)。財政的效率性からみた巿町村合併。自治研究,72(11),69-87頁。
總務省自治行政局過疎対策室(2005),平成16年版「過疎対策の現況」について。東京:總務省。
斎藤精一郎(1996)。日本再編計畫。日本東京:PHP研究所。
三、英文部分
Elina Laamanen & Arto Haveri(2003). Size,Efficiency and Democracy:How Local Government Boundaries Affect Performance. The EGPA Conference on Public Law and the Modernising State,Oeiras,Portugal, 2003(September), 3-6.
Smith,M.J(1998). Reconceptualizing the British Stat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hallenges to Centr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76(1), 45-72.
Sterfan Ivanov & Guinka Tchavdarova & Emil Savov & Hristo Stanev(2003).Does Larger Mean More Effective?Size and the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n Bulgaria.DFID-LGI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Partnership Program,4,171–217.
四、網站部分
日本自治体国際化協會網站(2006)。日本地方政府の種類。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clair.or.jp/。
日本群馬縣巿町村合併HP網站(2006)。市町村合併制度解說編。2006年3月3日取自http://www.pref.gunma.jp/。
日本道州制推進聯盟網站(2006)。政府再造戰略圖。2006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dohshusei.org/。
日本道州制推進聯盟網站(2006)。道州制の地方分権。2006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dohshusei.org/。
日本總務省網站(2006)。合併協議會の營運手冊。2006年6月9日取自http://www.soumu.go.jp/。
日本總務省網站(2006)。巿町村合併の推進指針。2006年6月9日取自http://www.soumu.go.jp/。
日本總務省網站(2006)。日本各都道府県合併のHP一覽表。2006年2月3日取自http://www.soumu.go.jp/。
馬公市公所網站(2006)。澎湖縣鄉市行政區域圖。2006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mkcity.gov.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正忠(2005)。地方財政與經濟規模-台灣之實證分析。財稅研究,37(1),63–80頁。
2. 薄慶玖(1988)。我國地方政府的組織與職權。中國地方自治,51(3),17–30頁。
3. 鄭興弟、林昇德(2000)。我國行政區劃-一個新規劃途徑之探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2),1–34頁。
4. 趙永茂(1998)。精省後地方政府與政治的變革走向。理論與政策,12(4),28–41頁。
5. 黃建銘(1999)。台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策略-多直轄市之構想。人事管理,36(5),14–22頁。
6. 陳恆鈞(2000)。從企業精神政府觀點分析-縣市與鄉鎮市之新建構。人力發展月刊,75,21頁。
7. 許新枝(1992)。日本巿町村合併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3),90–98頁。
8. 張元旭(2000)。我國行政區劃展望。研考雙月刊,24(2),24–30頁。
9. 許光輝(2000)。日本地方自治演變過程及改革-對我國變革的啟示。月旦法學,45,109–121頁。
10. 紀俊臣(2004a)。永續發展與行政區域設計。中國行政評論,13(2),65–100頁。
11. 紀俊臣(2003a),行政區劃法制建構與地方自治,月旦法學雜誌,93,40–56頁。
12. 周志龍(2001)。全球化發展與台灣行政區劃再結構。經社法制論叢,27,159–189頁。
13. 余政憲(2001),官派鎮鄉市長的利弊分析,研考雙月刊,25(6),98–109頁。
14. 江大樹(2000b)。鄉鎮市長官派應有完整配套措施。政策月刊,60,40–42頁。
15. 江大樹(2000a)。台灣行政區劃調整的回顧與前瞻。暨大學報,4(2),51–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