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子瑜
研究生(外文):liu tzu yu
論文名稱:中壢地區高中職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djustment problem and psychosomatic health of students among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ung-Li
指導教授:林佩芬林佩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y-Fa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系所名稱:護理研究所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護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生活適應問題身心健康高中職學生
外文關鍵詞:life adjustment problem.physical-mental health problems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暸解中壢地區高中職學生身心健康的現況,並探討高中職學生之個人生活適應問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研究對象包括中壢地區高中及高職各兩所學校之全體在校學生,採多元化叢集取樣方式,共發出問卷959份,回收有效問卷911份,回收率為94.9%。問卷資料以SPSS12.0進行整理,並採用描述性統計和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式複迴歸等推論性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下(一)以全體樣本而言,以女生人數佔多數,年級分布每個年級約佔1/3,但以一年級人數為最多,高中職人數各半。(二)在生活適應問題的排序而言,依序為課業問題、就業前途問題、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用錢問題、時間支配問題、食住問題。(三)高中職學生生活適應問題的差異方面:高中職學生在性別、年級、社經地位均有顯著差異。高中生的課業問題困擾程度,以三年級學生的困擾較高;就業問題困擾程度,亦以三年級學生困擾程度較高。社經地位以中社經地位者的困擾較高;人際交往問題困擾程度,則以男生的困擾程度較高;用錢問題困擾程度,以三年級學生程度最高、父母婚姻關係以其他家庭的困擾程度較高、及低社經地位者的困擾較高。時間支配問題困擾程度,以三年級學生的困擾較高;高職生在人際交往問題方面,以三年級男學生困擾程度較高;用錢問題,以三年級學生困擾程度較高;時間支配問題,以男生的困擾程度較高。(四)在身心健康狀況而言,高中職學生對身心健康狀況均呈現滿意狀態。(五)高中職學生身心健康的差異而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困擾以三年級女生最高,高中生身心健康困擾高於高職生。高中職學生相同處為身心健康均以三年級的困擾為最高(六)在個人基本資料與生活適應問題的相關方面:除心理問題外,不同的個人基本資料分組與其他生活適應問題困擾程度有顯著差異。(七)在基本資料與身心健康的相關方面:研究對象之不同年制、年級與身心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八)生活適應問題中之心理、課業、就業、時間、人際、食住及用錢均與身心健康呈正相關。(九)心理問題、時間支配問題、食住問題、年制、年級,共可解釋身心健康33%的總變異量。
本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教育方面可在教育課程或健康促進活動中推廣時間管理的訓練;並針對學制、年級及性別規劃因應心理問題、人際交往、生活食住輔導等系列課程及活動,協助高中職學生因應生活適應問題及提升身心健康的滿意度。
關鍵字:高中職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身心健康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at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ungli area an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tudents' adjustment o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search was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and a stratified sampling, was used as the data collection strategy. A structuraliz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total 911 students who from two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wo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Chungli area were participated. ,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12.0,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were applied as the statistic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number of girls was larger than boys in total population. The subject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each schooling year in the two kind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but the subjects of the first grade were slightly more than others. All the subject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two high school systems. (2)The life adjustment problems they face were academic performance, futur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ney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and daily living problems concerning food and living. (3)The subjects of the two high school systems showed a difference in their adjustment problems; also, the subjects of different genders, schooling year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howed different adjustment problems. The subjects at the third grade of senior high schools worried about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most. The subjects of the third grade and the subjects of intermediate socio-economic status cared most about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Boys were prone to worry about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r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The third grade subjects, subjects of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tended to had more money management problems.
Subjects of the third grade had more time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third grade subjec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male subjects had mo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roblems. The third grade subjects had more money problems. Male subjects had more problems in time management. (4) All the subjects of the two high school system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current physical-mental health state. As for the variation of physical-mental state, the female subject of the third grade in senior high had more problems dealing with it. Generally, the subjec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nded to have more problems than thos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5)The subjects of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ird grade had more physical-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subjects of third grade had more physical-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an those of the rest grades.(6) As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background and life adjustment problems, excep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ith regard to each problems the subjects were faced with.
(7) As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background and physical-mental health, the subjects of different high school system and schooling grade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8)Also,the life adjustment problem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hysical-mental health. (9)Psychological problems, time management, food and living problems, school system,and school grade account for 33% of the physical-mental health total varianc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ore about time management can be part of the curriculum or health enhancing activities. The school authority may design courses and activities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life counseling for subjects of different schooling years, schooling system and different genders to help high school students better handle life adjustment problems and improve physical-mental healt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界定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生長發育特性 8
第二節 生活適應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13
第三節 身心健康之意涵 27
第四節 身心健康之測量 29
第五節 身心健康之影響因素 32
第六節 研究架構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六節 倫理的考量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8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基本資料及生活適應問題及身心健康概況
48
第二節 個人基本資料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55
第三節 個人基本資料與身心健康之相關 .62
第四節 生活適應問題對身心健康之影響 .65
第五章 討論. .77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與身心健康之現況 .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個人基本資料對生活適應問題之影響 .79
第三節 個人基本資料與身心健康之影響 .83
第四節 生活適應問題與身心健康之相關分析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中文部分 .94
英文部分 .109
附錄 114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 114
附錄二 問卷同意書 11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17
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 (200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內政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1999)。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王大維(1996)。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裡社會發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9):教師心理衛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玉梅(2002)。高職 生家庭功能、依附風格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 學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伯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王秀枝、吳英璋(1987)。生活事件、生活壓力及身心疾病的動力性關係。中華心 理衛生學刊,3(2),155-170。
王佩玲(1987)。高中聯考壓力與國中生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佩琳(1988)。母親離婚生活調適對學齡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王桂珍(1991)。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因應行為與家庭支持對其心身健康的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海捷(1997)。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攻擊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 之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王淑女 (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105-124。
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青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王淑俐(1986)。台北縣市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智明(2003)。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王智明(2005)。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琛、柯華葳 (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集成(1991)。老人角色失落感、社會網絡疏離感及經濟不安全感對生活適應之 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士祈(1988)。國中生的生活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玲億(1989)。影響國三學生身心症狀的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 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承曉(1991)。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承曉、沈姍姍、林香寶、林為森(2000)。南區大專生壓力調適行為與身心健康 狀況之相關研究。嘉南學報,26,54-59。
行政院主計處(1999)。八十九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臺北:行政院主計 處。
行政院青輔會 (1998)。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武典(1992)。學校輔導工作。臺北市:張老師。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禛(1991)。早期家庭經驗對大學生的社會興趣與生活方式之影響-阿德勒觀 念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台北:私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 (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麗卿(2003)。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少卿(1985)。我國國中、高中(職)、師專、大專學生煩惱之研究教育資料文 摘,16(5),116-138。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中 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
宋維村(1995)。心理危險因子與青少年藥物濫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1), 3-5。
李文銓(1991)。內外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身心健康之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教心理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儒(2000)。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瑩(2000)。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 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 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2。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大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身心 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賢(1997)。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
李敏英(2003)。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 民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 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59-75。
李碧霞(1999)。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與學校藥物教育之探討。學校衛生,34,49-68。
李燕鳴、劉文玲、陳福士(2002)。東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生活適應。慈濟醫學, 6(14),365-37。
李鴻章(1999),台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 86年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
李麗花(2001)。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 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沈楚文編著(1993).新編精神醫學.台北:永大。
汪惠芬(1997)。高職護校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症狀的探討。國立台灣大 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正修學報, 13,269-290。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宏恩(1990)。高中高職學生不同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生活適應之差異比較。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惠琦(1998)。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護者之附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高 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娟(1997)。某公司主管人員的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 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珍(2001)。國中生災後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 研究--以南投災區 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邱文泉(2003)。嘉義市國中學生個人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招婷(2001)。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泰源(2001)。社區醫學教育與健康照護。台灣醫學,5(2),212-220。
邱瓊慧(1988)。對國中生休閒活動應有的認識。諮商與輔導,30,21-24。
金繼春(2002)。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3),11-15。
柯永河(1981)。心理衛生學—理論部分。台北:大洋。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慧芸(2002)。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胡金聲 (1977)。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官 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致芬(1988)。國小一年級自閉症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海國譯(199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盈真(1980)。考試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壓力模式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澄清 (1981)。心理衛生工作從學校做起。台北:幼獅。
徐靜芬(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 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薇(1996)。高中高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強華(1995)。國中生的情緒調適與教育。北縣教育,6,23-27。
高強華(2000).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台北:師大書苑。
高源令(1992)。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坤鄉(1998),原住民國中生中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張玨(1987)。大專聯考壓力症候群之探討。公共衛生,6(3),43-5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6).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苙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 員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苙雲(1989)。生活壓力的研究與展望。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8,189-226。
張素真(2000)。智障者手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 88-95。
張慈宜(1992)。已婚婦女的「可能自我」與心理健康。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 士論文。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 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5)。高級中等學校。2005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tpde. edu.tw/
曹仁德(2003)。社會階層、健康行為與身心健康-以台東師院教職員為例。臺東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麗珍(2002)。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1983)。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勝發、陳正宗、沈勝昂、鄭夙芬、陳昭陵、董力華(1995)。醫學院新生身心適 應之調查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1),27-35。
許文甄(2001)。受震災區國中學生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耀(1999)。「身心健康量表編製計劃」。聯安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之研 究計劃,未出版。
許月雲 (1992) 。心理學。台北:心理。
許世美(2002)。新竹市國中生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心理學習內容需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松(1997)。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玉寰 (1992)。現代心理學說。台北:師大書苑。
郭至豪、郭靜晃(1997)。臺北市單親家庭青少年生活壓力、福利服務介入與其心 理健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0,243-270頁。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於國中資優學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繡珍(1999)。接受早期療育之學童在國小一年級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卿(1999)。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態之關係。國立 政治大學教心理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惠(2002)。高職生的單親家庭背景與學習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另(1998).兒童發展.台北:渤海堂。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做 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 85-106。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齡(1999)。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盈如譯(David F. Marks等著)(2003)。健康心理學。台北市:洪葉。
陳英三(1991)。心理衛生。台北:五南書局。
陳郁齡(1999)。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0)。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歸因方式與青少年犯罪。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惠萍(1993)。中生適應情形、制握信念與自殺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筱瑄(2003)。台中縣某國中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 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惠(1997)。女性與憂鬱。護理雜誌,44(3),5-9。
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璧婉、陳雁齡(1998)。臺南市國中學生焦慮、自尊心、內外控信念和生活壓力 之相關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9,39-59。
傅瓊瑤、周碧瑟(1996).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八 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彭錦鵬(1993)。做時間的主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曾巧芬(2001)。護理實習學生休閒.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相關研究--以台北護理 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瀞瑤(2004)。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國立臺灣大 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孝銘(1989)。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聖宗(1997。)師院公費生與自費生生活適應、教師態度及對師資培育制度意見 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天中(1983)。心理學概論,正光書局,頁122-126。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頪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1978):普通心理學,大洋出版社,台北。
黃俊傑、王淑女(2002)。社會因素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輔仁學誌-法、 管理學院之部,35,79-104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 彰化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明仁(1996)。兩性間自我強度、社會資源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以某醫學院 新生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9(1),55-66。
萬家春 (1992)。現代心理學說 。台北:師大書苑。
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 29-31。
詹馨 (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6-7。
賈馥茗 (1968)。自知與大學生活之調查。師大學報,13,95-145。
路君約 (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定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鄒浮安(1997)。著名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秋雄(1989)。高中學生日常生活適應型態與內外控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1)。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佑星(1985)。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劉志文(1999).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坤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俊榮(1998)。老年期聽覺老化、溝通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 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坤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燕饒(200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 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劉鎔毓(2003)技專院校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9,323-340。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芬(1997)。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壓力源,因應行為及生活適應相關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姿娟(1998)。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方 案為背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敏光(1985)。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蔡嘉惠(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生署(2003)。衛生署調查:近百分之九國人有憂鬱症狀。2003年10月25日,取 自http://tw.news.yahoo.com/index.html
鄭雪霏、劉俊昌、黃雅文、黃奕清(1996)。健康生活-健康教育的內涵。台北市: 心理。
鄭惠文(2000)。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 康。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 (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會覺的家庭、社會支持與其因應效能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盧奕璇(2002)。情緒管理方案對高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影響。慈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雪梅(1988)。台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保禎、簡仁育(1981)。心理衛生。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威岑(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重鳴(1983)。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戴智慧(1985)。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 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雪萍(1999)。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容(1999)。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堅毅性與其健康狀況相關性探 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琇玲(1994)。青年期的生活壓力。訓育研究,33(3),43-48。
謝琇玲(1998)。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調查研究。義守大學學報,5, 367-380。
謝琇玲(2000)。青少年心理學。台北:麗文文化。
鍾秀華(1996)。桃園地區國中生心理健康之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 康的影響。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鳳嬌(1989)。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角色、 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集刊,28,1-80。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蘇國興(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Adams,H.E.(1972).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The Roland Press Compancy.Atwater,E.(1979).Adolescence.New Jersey:Prentice Hall,2nc.Angold, A., Costello, E. J., & Worthman, C. M. (1998). Puberty and depression : the roles of age, pubertal status and pubertal tim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8, 51- 61.Armacost, R. L.(1989).Perceptions of stress by high school student.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4(4),443-461.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Basch, C. E., & Kersch, T. B.(1986).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Health Education, June-July, 4-7.Cyranowski,J.M.,Frank,E.,Young,E.,&Shear,M.K.(2000).Adolescent onset of thegender difference in lifetime r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Arch Gen Psychiatry, 57, 21- 27.Coan, R. W.(1983).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Cornaccia, H. J., Olsen, L. K. & Nickerson, C. J. (1994). Health in elementaryschools. Boston: Mosby Year Book.Copeland, E. P.(1993).Stress and coping efficacy during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D’Arcy, C., & Siddique, C. M. (1984).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Canadian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4 (3), 615- 628.Freud, S. (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sbetween the scenes. London: Hogarth.Ghiselli, E.E., Campbell, J.P., & Zedeck, S. (1981). Measurement theory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an Francisco: Freeman..Hollingshead,A.B.(1958).Social class and mental illness:A community study.New York:WileyHollander, E. P.(1967).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Ps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ennessy-Harstad, E. B. (1999). Empowering adolescents with asthma to take control through adaptation.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13(6), 273- 277.Hurlock,E.B.(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Humberg, B. A.(1981).Early adolescence:A specific and stressful stage of the life cycle,coping and adapt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Jahoda, M. (1958). 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asic Books.Kaplan,P.S.& Stein,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Leland, H. & Smith, D.(1962). Unstructured material in play therapy for emotionally distrubed brain damaged,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66, 621-628.Lesse, S. (1977). Psych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depressant drug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asked depress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1977, 31 185-203.Lesse, S. (1983). The masked depression syndrome-results of a seventeen-yearclinic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1983, 37(4), 456-475.Lazarus,R.S.(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McGraw-Hill.Lazarus,R.S.(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McGraw-Hill.Rathus, S. A., & Nevid, J. S.(1995). Adjustment and growth-The challenges of life(6th ed). Orlando:Harcourt Brace.Roger, D. (1977). Th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Rollins, J.H.(1996). Women’s Minds, Women’s Bodies: The PsychologyRyff, C. D.(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s.Ryan, R. S., & Travis, J. W. (1981). The Wllness Workbook. Berkeley, CA: Ten Speed Press.Phares, E. J.(1988).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Bos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Mates, D., & Allison, K. R. (1992). Sources of stress and coping respons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lescence, 27(106), 461-474.Polit,D.F.&Hungler,B.P.(1999)。Nursing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6nd.ed.)。New York:Lippincott。Polit,D.F.&Sherman,R.E.(1990)。Statistical power in nursing research。Nursing Research,39(6),365-369。Petersen, A., & Spiga, R. (1982). Adolescence and stres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pp. 515-528). New York: Free Press.Piaget, J. (1967). Six psychological stud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Rollins,J.H.(1996).Women’s Minds, Women’s Bodies: The Psychology Women in a Biosocial Contex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Shaffer, D. R.(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fornia: Brooks.Steinberg.L.(1993).Adolescence.New York:McGraw-Hill.Inc.Schlundermann & Shirin (1996). Family background adolescent coping style, and adjust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Quebec City, Quebec Canada. Stern, M., & Zevon, M. A. (1990). Stress, coping and family enviroment: The adolescent’s response to naturally occurring stresso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5(3), 290-305.Stundick, B. B. (1993). Adolescent stress as a predicto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endance, and conduc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allent, N. (1978).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Van Nostrand Co.Worchel, S.,&Goethals, G. R.(1985). Ajustment: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49, 258-264.Zamostny, K. P., Slyter, S. L., & Rios, P. (1993). Narcissistic injury and itsrelationship to early trauma, early resources, and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3, 501-510.Zimbardo, P. G. (1988). Psychology and lif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燕鳴、劉文玲、陳福士(2002)。東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生活適應。慈濟醫學, 6(14),365-37。
2. 李碧霞(1999)。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與學校藥物教育之探討。學校衛生,34,49-68。
3.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 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59-75。
4.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 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2。
5. 宋維村(1995)。心理危險因子與青少年藥物濫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1), 3-5。
6.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7. 江承曉、沈姍姍、林香寶、林為森(2000)。南區大專生壓力調適行為與身心健康 狀況之相關研究。嘉南學報,26,54-59。
8. 王淑女 (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105-124。
9. 李鴻章(1999),台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 86年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
10.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 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11.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正修學報, 13,269-290。
12. 邱瓊慧(1988)。對國中生休閒活動應有的認識。諮商與輔導,30,21-24。
13. 金繼春(2002)。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3),11-15。
14.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 88-95。
15. 莊勝發、陳正宗、沈勝昂、鄭夙芬、陳昭陵、董力華(1995)。醫學院新生身心適 應之調查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