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67.1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14: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菊美
研究生(外文):Lin, Chu-Mei
論文名稱: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相關因素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s Relating to The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Applied to the Kindergarten Class in Kinmen
指導教授:楊金寶楊金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Kin-B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系所名稱:嬰幼兒保育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國民教育幼兒班金門國幼班生活教育
外文關鍵詞:Kindergarten classKinmen kindergarten class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2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摘 要
教育部「94學年度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學訪視與輔導實施計畫」中,目標之一的「協助國幼班落實照顧機制」中,明列生活教育的實施項目,可見生活教育在本計畫受到重視。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之相關因素,資料收集以研究者自編問卷為工具進行問卷調查,輔以入班觀察法,以金門地區34個國幼班的68位教師為普查對象,探討幼生背景因素、親師溝通內容、學校環境因素與生活教育實施項目之現況,及這些因素與生活教育實施項目之差異性、相關性與預測力,所得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已高達中上程度。
二、幼生背景中的隔代教養與新移民教養比例高低,對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有顯著差異;親師溝通內容、教材教法、老師態度信念及學校設備環境對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亦有顯著差異。
三、親師溝通內容高度影響金門國幼班生活教育之落實,其次依序為老師的教材教法、態度與信念、隔代教養比例以及學校設備環境。
四、親師溝通內容與隔代教養,對金門國幼班生活教育之落實最具預測力,其次為教材教法與學校設備環境。
最後,綜合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學校、家長、老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國民教育幼兒班、金門國幼班、生活教育
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s relating to the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applied to the kindergarten class in Kinme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2005 enforcement plan for the home visits and guidance of the young children in compulsor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cre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aring mechanism to assist young children in thei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has specifically defined the items to be enforced in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It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in the pl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relating to the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applied to the kindergarten class in Kinmen. It used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ogether with on-the-sport observations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survey was made to 68 teachers in 24 young children classes in Kinmen area. The factors including the young children’s backgrou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school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and the variance between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tems of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correlation and predict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lected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t-test,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The major results are as below:
1.The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implemented by Kinmen kindergarten classes has reached an above-average level.
2.There is a significant variance as the different ratios of grandparenting education and new-immigrant rear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young children. Als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attitudes and ideas and school’s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also show significant variance.

3.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highly affects the fulfillment of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Kinmen young children, followed by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ttitudes, and ideas, the grandparenting education ratio and school’s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4.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nd grandparenting education can have the most predictability in the fulfillment of the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Kinmen young children, followed b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and school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Finally,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proposed according the findings, and given to schools, parent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them to use as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Kindergarten class, Kinmen kindergarten class, Practical life curriculu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生活教育的意義與內容 10
第二節、 金門文化與國幼班幼教環境 17
第三節、 影響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的因素 23
壹、 幼生基本資料 24
貳、 親師溝通 33
參、 國幼班人文因素 34
肆、 國幼班設備環境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54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6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金門國幼班幼生背景與親師溝通內容之現況分析 64
第二節、 金門國幼班學校環境之現況分析 70
第三節、 金門國幼班生活教育實施項目之現況分析 84
第四節、 金門國幼班幼生背景、親師溝通、學校環境在生活教育
實施項目之差異情形 86
第五節、 幼生背景因素、親師溝通因素、學校環境因素與生活教
育實施項目之相關情形分析 116
第六節、 幼生背景、親師溝通、學校環境對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
教育之預測情形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資料 128

附件
附件一 專家效度名單 142
附件二 專家效度評分說明 143
附件三 專家評分問卷 144
附件四 專家效度意見統整表 160
附件五 給填答老師的禮貌信 182
附件六 正式問卷 183
附件七 金門國幼班實施生活教育影像紀錄 189
附件八 心情札記 19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美珠(2003)。生活教育一級棒,班級事務一籮筐。學生輔導(84),30-37。
毛連塭、吳清山、林佩蓉、幸曼玲、劉春榮(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永炘(2001)。生活教育從小做起。蒙特梭利(35),43-44。
王立杰、田育芬、段慧瑩(1998)。托育機構性管理與實務。台北:永大。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淑敏(1999)。職業性別與職業聲望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9:2),57-73。
王恭志(2003)。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嘉陵(2004)。杜威課程論對國民教育實施課程統整之啟示。教育論壇(45:1),70-77。
王靜珠(1994)。幼稚園實施生活教育落實生活輔導之我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第七期,1-14。
加強生活教育措施(2005)。網址:http://www.mhps. cyc.edu.tw/fd/new/_page_1-3-1.htm 檢索日期:94.12.28
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2003)。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幼稚教育法案(1981)。立法院秘書處。
朱進財(1994)。以「生活教育為主」的幼兒教育計畫暨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舉例。國教天地(103),7-19。
江桂珍(2002)。試論金門地區歷史考古之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3),99-115。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2),135-150。
吳玉明(2002)。談有效的教學—由教師教學信念的角度探討。教師之友(43),39-42。
吳育東(1999)。多變量統計方法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蓉(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珍珠(2005)。生活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心。研習資訊16(1),17-22。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師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吳蘭若(2002)。幼兒性別角色認同發展與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91-99。
李俊賢(1999)。日漸失落的生活教育。師友,73-76。
李雯佩(2005)。幼稚園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麗君(2004)。提升未來師資的教學品質。教師之友(45:4),2-11。
沈劍平譯(1999)。學校的職能。原著:John. I. Goodlad。台北:桂冠。
谷瑞勉(1999)。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台北:心理。
周克華(2002)。家庭生活教育內涵的省思。南投報導,70-73。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林月琴(2004)。兒童安全教育小百科。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林佩蓉、歐姿秀(1995)。幼稚園教學實務中反應的兒童發展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教育資料館。
林歐貴英(2003)。家庭教育新紀元。建構代間關係的橋樑-幼兒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概念和發展。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萬億(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市政建設專輯研究報告度233輯。
林鎮坤(1998)。陶行知與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訊育研究(37:1),42-47。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Dewey, J (1971)著。Th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台北:五南。
邱于霖(2002)。幼兒環境生活教育教材教法—5-6足歲學期教學計畫。台北:五南。
邱珍琬(2004)。變化中的家庭-隔代教養。台北:學富文化。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施奈良(2004)。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鳴香等譯(1987)。幼兒行為觀察與評量。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孫澈(1996)。生活教育的意義與實施的淵源。台灣教育。
徐宗林(1996)。生活教育析論。台灣教育,2-5。
徐美鈴(2005)。生活教育從學校情境設計做起。北縣教育(53),78-84。
徐韶良(2003)。金門傳統聚落遊憩衝擊使用管理策略探討-以山后為例。金門(74),4-15。
徐澄清(1987)。嬰幼兒發展測驗(再版)。台北:杏文。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翁麗芳(2004)。「新台灣之子/女」的托教問題:多元教養文化研究。北縣成教(23),25-30。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許維民(1995)。金門之旅。台北:設計家文化。
康才媛(2-004)。金門戰地文化—從酒瓶談起。歷史文物(14),62-69。
張火木(1995)。兩岸關係與金門前途。台北:培英出版社。
張孝筠(1994)。生活教育活動內涵目錄。
張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
張清富(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張蕊苓(1993)。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國際人文年刊,248-269。
張錦弘(2003.3.16)。課本教得再多…教出生活白癡。聯合報。第六版。
張慧芝譯(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原著: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 Ruth Duskin Feldman。台北:桂冠。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資料來源: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930526.htm 檢索日期:94.12.28
梁雅舒(2003)。祖父母的孩子-隔代教養家庭輔導。學生輔導(88),34-41。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莊玉旋(2004)。金門縣金城幼稚園簡介。金門:金城幼稚園。
郭碧唫、呂錘卿、尤淑純(1996)。幼稚園教師專業知覺、教育信念與工作動機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郭靜晃(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
網址:http://www.cbi.gov.tw/chinese_version/2/displayContent. do?method=displayContent&menuName=1&publishWeb=1&targetNo=1&displayType=2&publishVersion=1&contentNo=21140.檢索日期:95.05.24
郭靜晃、吳幸玲(2004)。台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144-161。
許文龍(2002)。金門人文采風:金門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內政部營建署暨所屬單位員工消費合作社金門分社。
陳水在(2001)。今日新金門。金門縣政府。
陳竹水(1996)。適應社會變遷,加強國民中小學生活教育之我見。台灣教育(545),44-50。
陳春吟(1996)。淺談今日的嬰幼兒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40-42。
陳貞妃(2002)。祖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張玉倫(2004)。幼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探討。屏東師院學報(21),1-36。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戴文青,魏美惠(2001)。幼兒活動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偉華。
陳淑琦(2001)。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心理。
陳琦瑋(2002)。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
陳婷芳(1995)。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天 地(135),35-42。
陳詩炎(2003)。金門文化資產保存困境與對策之研究。金門,7532-39。
陳誠文(2002)。國中生活科技實習教師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嘉成(1999)。實施生活教育的反思。研習資訊16(1),23-29。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成大教育通訊(4),37-40,51-66。
單偉儒(1999)。讓孩子成為生活高手。蒙特梭利雙月刊,18-20。
曾嫦嫦、蘇淑貞、劉瓊瑛、施欣欣、張秀如、溫世真(1992)。親職教育。台北:匯華圖書。
游福生(2003)。教育孩子嘗試生活的各種滋味。國教世紀,206,105-106。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碧鳳(1994)。幼稚園實施生活教育落實生活輔導之我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7),1-14。
程鈺菁(1994)。幼兒生活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7),59-72。
陽琬譯(2004)。學前教育。原著:Stephanie Feeney, Doris Christensen, Eva Moravick。台北:台灣培生。
黃上芙(2005)。影響國小學童體位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
黃迺毓(1999)。親職教育。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際遇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研討會。
黃志雄(2003)。特殊兒童家庭支持與家長參與。特教園丁(19),8-175。
黃政吉(2000)。社會變遷中隔代教養與少年非行之關係實務調查研究。警學叢刊,31(3),97-109。
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380。
黃郁婷,紀幸妙,黃佳儀(2004)多元化的家庭教育。隔代教養對祖孫兩代之影響-省思與親職教育之實施。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黃振良(2003)。文化復甦,風華再現—從十年來的出版概況看金門的文化動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6-51。
黃啟仁(2004)。從阿祖的兒子談隔代教養問題。師友(446),43-45。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賜(2002),全國幼兒教育普查計畫。國立嘉義大學論文。
楊清國(2000)。博士牆,進士壁。金門(67),62-69。
楊淑芳(2002)。國中生參與家務之現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碧雲(2001)。家庭教育與性別角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43-45。
葉宗青、陳玫良(2000)。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實施現況與對策分析。218-228。
葉肯昕譯(2004)。Robert E. Rockwell,Lynda C. Andre,Mary K. Hawley。親師合作。台北:桂冠。
詹智慧(2002)。家長動起來。台北:聯經。
趙時恒(1993)。公立幼稚園教師的待遇與福利。成長幼教季刊,4(4),7-9。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61-77。
劉威德(2002)。教師教學信念系統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州學報(15),171-186。
劉修全(2000)。落實「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輔導通訊(60),13-16。
劉曉芳、張珮玟、宋佩玟、李心瑜、涂喜鈴(2003)。探討幼教師專業倫理對其工作態度的影響。中台醫護技術學院,33-46。
蔡文山(2002)。兩性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探討。教育論壇(43:1),8-14。
蔡文芳(2001)。沈默的島,飛離的鳥—離島地區教師流動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作彧(2004)。登陸離島的「國幼班」。立報專題報導。
網址: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 2004/08/03/04e08021
檢索日期:95.6.4
鄭崇趁(19996)。生活教育的節奏。台灣教育,19-24。
鄭清榮,諶悠文(1997)。另類家庭—多樣的親情面貌。台北:天下文化。
鄭義融(2001)。高雄、台南地區教師與藝文類職業群之聲望調查。就業與訓練(19),61-67。
盧美貴(1993)。夏山學校「潛在課程」之分析。載於陳伯彰與盧美貴和著,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盧美貴(2003)。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研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蕭永奇(2003)。金門族譜文化產業的展望。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9),15-19。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宗忻(2004)。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戴麗娟(2002)。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光祖(1996)。談生活教育—兼對教改會建言。台灣教育,6-10。
薛承泰、劉美惠(1998)。單親家庭研究在台灣。社區發展季刊(84),31-38。
謝信堯(2002)。「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戰役」之比較研究。黃埔學報(42),97-125。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極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1985)。台灣地區職業地位主觀測量之研究。中央研究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8),121-140。
簡楚瑛(1995)。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簡楚瑛(2005)。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瑞玉(2005)。多元文化觀點談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2),4-7。








二、英文部分
Baranowski, M. D. (1982). Grand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 : Beyond the nuclear family. Adolescence, 17 (67). 575-584.
Benin, M. H. & Barenett, R. C. (1990). Adolescents’ cho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and single-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 361-373.
Blunt, R. J. S. (1995). Waldorf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 Background to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Rudolf Steiner. Cape Town: Novalis Press.
Burnette,D.(1997)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 the inner city. Family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78(5),498-499.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rd ed. ) New York : Macmillan.
Cogle, F. L. & Tasker, G. E. (1982). Children and hosework. Family Relations(32), 395-399.
Creasey, G. L., & Koblewski, P. J.(1991). Adolescent grand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maternal and paternal grandmothers and paternal lgrandfathe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4(4), 373-378.
Dawson, D. A. (1991).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health and wellbeing: Data from the 1988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on Child Health. J.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3), 573-584.
Edmunds L. F. (1992). Rudolf Steiner Education: The Waldorf School (4th ed. ). Sussex: Rudolf Steiner Press.
Floge, L. (1985). The dynamics of child-care use and some iplications for women’s employ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February), 143-154.
Goodnow, J. J. (1988). Children’s household: Its nature and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3), 5-26.
Green, K. (1995). The woman of reason:feminism, humanism, and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Polity Press.
Hirshorn, B.A.(1998).Grandparents as caregivers. In M. E. Szinovacz(Ed.), Handbook on grandparenthood, P200-214. Westport, CT:Greenwood.
Lewis, J. W. (1995). Self-evaluation as mediators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on children’s adjustment. Paper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Degree :PHD. (DAO No. AAC9531058)
Meyers, M. K., & Leuwen, K. V. (1992). Child care preferences and choices: Are AFDC recipients unique? 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Abstracts, 28(1), 28-34.
Nespor, J.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4), 317-328.
Pinson-Millburn, N. M., Fabian, E. S., Schlossberg, N. K., & Pyle, M. (1996).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548-554.
Robert J. Sternberg、Wendy M. Williams;周甘逢、劉冠麟和譯(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華騰。
Rutter, M. (1980). Maternal Deprivation, 1972-1978: New findings, new concepts, new approaches. In S. Chess & A. Thoman (EDs.), (pp. 44-81) Annual progress in child psychiatry and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Mazel.
Solomon, J. C., & Marx, J. (1995).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 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 The Gerontologist, 35, P386-394.
Spitze, G. & Ward, R. (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ghe Family(57), 355-361.
Sternberg, R. J. (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rm, R. D., & Storm, S. K. (2000).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51(3), 183-198.
Stuart, C., & Thurlow, d. (2000). Making it their own: {reservice teachers; experiences,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2), 113-121.
Tabachnick B. R., & Zeichner, K. M. (1984). The impact of the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5(6), 25-35.
Watson, J. A., & Koblinsky, S. A. (1997). Strengths and needs of working-class African-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grandpar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44(2), 149-165.
Wetzel, J. R. (1990). American Families: 75 years of change. Monthly Labor Review (March):4-13.
White, H. L. & Brinkerhoff, D. B. (1981).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Social Forces(60), 170-181.
Wilcoxon, S. (1987). Grand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 An often Negle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cient othe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89-2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珍珠(2005)。生活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心。研習資訊16(1),17-22。
2. 方美珠(2003)。生活教育一級棒,班級事務一籮筐。學生輔導(84),30-37。
3. 吳玉明(2002)。談有效的教學—由教師教學信念的角度探討。教師之友(43),39-42。
4.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2),135-150。
5. 王淑敏(1999)。職業性別與職業聲望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9:2),57-73。
6. 江桂珍(2002)。試論金門地區歷史考古之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3),99-115。
7. 朱進財(1994)。以「生活教育為主」的幼兒教育計畫暨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舉例。國教天地(103),7-19。
8. 王靜珠(1994)。幼稚園實施生活教育落實生活輔導之我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第七期,1-14。
9. 王恭志(2003)。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10. 林佩蓉、歐姿秀(1995)。幼稚園教學實務中反應的兒童發展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教育資料館。
11. 徐美鈴(2005)。生活教育從學校情境設計做起。北縣教育(53),78-84。
12. 徐韶良(2003)。金門傳統聚落遊憩衝擊使用管理策略探討-以山后為例。金門(74),4-15。
13.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14. 翁麗芳(2004)。「新台灣之子/女」的托教問題:多元教養文化研究。北縣成教(23),25-30。
15.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