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網站:http://www.cttfa.org.tw。2005.02.20
中華奧會網:http://www.tpenoc.net/changes/changes_。2005.02.14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1987):76年度國家級中長跑教練講習會報告書。台北市:田徑協會。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三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家宏、金健秋、劉志民、肖潔(2000)運動選材、運動訓練學、運動競賽學。西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強(2003):影響男子優秀十項全能運動員成績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7卷3期,71-73頁。
史勇(2000)運動訓練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田徑(2003):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北京市: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人民體育出版社。
田麥久(1997):論運動訓練計畫。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田鑫(2003):田徑高級訓練教程。天津市:天津師範大學出版。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2000):運動訓練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2002):運動生理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列巴馬特維也夫(1997):競技運動理論。武漢市: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刑文華、曾凡輝(1992):教練訓練指南。北京市:文史哲出版社。
安世龍(2002):對十項全能比賽心理調整法的分析。遼寧體育科技,24卷2期,6-8頁。
江永平(2004):遼寧師範大學學報。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任國保、李金華(2001):中國與世界男子十項全能成績差距原因及對策。濱州師專學報,17卷,4期,58-64頁。
庄嘉(1999):對田徑全能運動項目初期訓練的探討。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4卷3期,337-338頁。
余維立、揚峰(1992):教練訓練指南。北京市:文史哲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一雪(1992):運動遺傳學。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誠志(1992):教練員運動指南。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福恩(1995):台灣區運動會十項運動發展分 析。臺北市:文景出版社。
季一德(2000):奧運演義。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木生(1994):少年田徑運動訓練。湖北省:武漢大學出版社。
林正常(1996):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正常(2001):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林振國(2001):都市路外停車場設置區位評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胡寶萍、隨最新、吳國正(2004):我國優秀南子十項全能運動員齊海峰與世界優秀南子十項全能運動員的比較分析。中國體育科技,40卷,4期,9-11頁。
奚霞順(1998):我國十項全能運動水準落後的原因和今後訓練的方向。體育科研,19卷4期,26-28頁。
孫晉海(1994):田徑全能運動的子項組合關係。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7卷,77-81頁。
徐岩、任保國、吳國生(2002):對中外優秀十項全能運動員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及成績模式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卷5期,687-690頁。
馬元康(1998):中國教練員。北京市:國家體育總局,人民體育出版社。
國際田總(1985):男女全能運動競賽計分表。台北市: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1993):奧林匹克憲章。北京市:奧林匹克出版社。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1999):奧林匹克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常僕(2003):高校全能運動員的心理調適。教學園地,5期28-29頁。
張永政(1992):1500公尺配速教學法。中華體育季刊,18期,70-75頁。
張仁杰(2003):十項全能單項成績發展水平及均衡性評價方法。浙江省:體校。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上),國民體育季刊,24卷,2期,77-84頁。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審委員會(1973)體育大辭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http://teacher.ccjh.tp.edu.tw。
梁彥學(1994):田徑運動高級教程。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許樹淵(1992):田徑論。臺北市:偉彬出版社。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靜晃、吳幸玲(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院。
陳和睦(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市,文史 哲出版社。
陳承功(2002):薩瑪蘭奇對現代奧林匹克活動貢獻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陸升漢、邰崇禧(2001):對男子十項全能運動員短期訓練的研究。蘇州大學學報,17卷4期,98-101頁。
喬居庠(1992):教練訓練指南。北京市:文史哲出版社。
曾凡輝(1992):運動員的科學選材。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黃向東(1998):田徑。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錫讓(1994):運動生理學。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運動神網:http://www.sportsnt.com.tw 2005. 01. 21。
香港體育教學網:http://www.tswong.net 2005.03.31
廖主民、莊艷惠(2001):台灣運動心理學會訊,第4期。
趙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9):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趙雲宏(2002):對青少年男子全能運動員力量訓練模式的構建。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卷5期,693-695頁。
趙魯南(2003):我國發展女子十項全能運動的必要性及實施策略。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卷58期,54-57頁。
劉戈(2003):從得分變化的趨勢談我國男子十項全能運動總體水準的提高。體育科學研究,7卷4期,53-55頁。
劉建(2002):論田徑全能運動的特點。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4巻3期,28-31頁。
劉建國、宮本莊、周鐵軍、李鴻江(2002):田徑運動。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歐用生(1996):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3):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秀芬(2002):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期,110-113頁。
謝坤裕(2000):我國體育保送制度下體育保送學生面臨的問題。國民體育季刊,29卷,3期,61-67頁。
體育院校成人教育教材編寫組(1999):運動訓練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二、英文部份:
Astrand, P.O., & .Rohdal. K. (1986). Textbook of Work Physiolog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ell, K. (1983). Championship Sport Psychology. Austin, TX: Keel.
Bompa, T., Hebbelinck, M., & Gheluwe, B. V. (1978).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rowing stroke employing twp different oar grips.
The XI World Congrees in Sports. Bowerman W.J., & Freeman.W.H., (1991).High-performane Training For Track and Field.p.3~6.Illinois.
Dellinger,B. ,Freeman,B.(1984).The Competitive Runner、s Training Book.P.11~P.42,N.Y.
Jhonson,L.(1975)Best of Track and Field From the coaching clinic P.127~P.130 N.Y.
Coakley, J. (2001). Sport in society: Issuses and Controversies. New York:McGraw-Hill.
Hanson,T.,&Newburg,D.(1992).Naturalistic inquiry as aparadigm for doing applie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research.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1,26-40.
Harre, D. (1982). Trainingslehre. Berlin:Sportverlag.
Jackson﹐ S.﹐ & Marsh﹐ H. (1986).Athletic or antisocial:The female sport experienc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198-211.
Jacobson, E. (1938). Progressive Relax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rane ,V.﹐Anderson,M.﹐& Srean﹐W. (1997). Issu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presentation.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213-218.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Thousand Oaks:Sage.
Lincoln, Y.﹐& Gub, E. (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Sage.Locke.
E.A.﹐Frederick﹐E.﹐Lee﹐C.﹐&Bboko﹐P. (1984).Effect of self -efficacy﹐goals and strategies of tas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 241-251
Locke, E. A., & Latham, G. P. (1985). The application of goal setting to sports. Journal of Sports Psychology, 7, 205-222.
Locke, E.A., Shaw, K. N., Saari, L. M., & Latham, G. P. (1981).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0, 125-152.
Matteo﹐ S. (1984). The effect of gender- schematic Processing on decisions about sex-inappropriate sport behavior. Sex Roles, 18,41-58.
Orlick, T. & Partington, J. (1988).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s Psychologist,2, 105-130.
Ozolin, N. (1971). Souremennaia systema sportiunoi treirouky. Moscow:Fizkulthrai Sport.
Scanlan,T.,Ravizza,K.,&Stein,G. (1989).An in-depth study of former elite figure skaters:
I.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1, 54-64.
Taylor,S.J.,&Bogdan,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search for meanings.New York:John Wiley&Sons.
Williams, J. M., & Krane, V. (1993).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kperformance. In J. M. Williams (Ed.),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pp. 137-147).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Williams, J. M., & Straub, W. F. (1993). Sport Psychology. Pass, Present, Future. In J. M. Williams (Ed.),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pp. 1-10). MountainView, CA: Mayfield.
Williams, M. H. (1989). Beyond Training: How Athletes Enhance Performance Legally and Illegally. Champaign, IL: Leisure Press.
Zatzyorski, V.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endurance. In L. Matveyev & A. Novikov(Eds.), Teoria metodica physicheskoi vospitania (pp. 271-290). Moscow:Fizkulthrai 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