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金成(1991):1990年哈泰杯世界舉重名人邀請賽冠亞軍選手動作之三度空間運動學分析。師大體育研究所。
王云德、李岳生(1987):舉重技術的基本原則及其在現代舉重技術發展中的應用。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
王雲德、盧德明、艾康佛&李岳生(1987):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特徵。載於盧德明、陶祖茉、洪迪安、李岳生、艾康佛、王雲德、于冰編: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委科教司。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舉重器材小組」(1990):大陸體育學院舉重通用教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朱子樵 (1977):競技舉重運動。人民體育出版社,156頁。
弗羅洛夫、王云德 (1979):競技舉重運動。人民體育出版社,158頁。
呂宏進、林政東(2000):肌力與爆發力的訓練周期。大專體育學刊,2(1), 165-173。李寧遠(1997):運動營養學。台北:香園出版社。
李岳生、齊世聞 (1978):上挺動作的動力學特征與技術分析。中國體育科技,國家體委會科學研究,3-5頁。
汪德菁(1990):運動與營養。文化體育,9卷,62-64 頁。何星輝(2000):多學科介入後的抓舉訓練。中國體育教練員2000年,2期。
邱文信(1998):舉重抓舉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柄宏(1996):舉重抓舉預備姿勢採用平行和外八字站法對起舉動作影響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晉榮、張至滿(1989):不同運動選手體型分類特徵之研究。七十八年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99-201頁。
盛繼賢、盛曉明(1997):體育運動入門叢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黃士魁、林文郎(1997):淺談成功球隊的靈魂人物:投手。大專體育,33,70-79。許高魁(1991):陳淑枝舉重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樹淵(1976):大專用書人體運動力學。
許樹淵(1997):運動科學導論。偉彬體育研究社。台北市,台灣。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92):教育部體育大辭典。台灣商務書局。台北市,台灣。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教育部體育大辭典,p260。商務印書館。台北市,台灣。
郭廷棟(1990):競技運動。北京體育出版社。
陳俊忠、吳昇光(1991):優秀舉重選手膝伸肌與屈肌等速肌力之分析研究。體育學報,12 卷,147-154。曾凡輝、王路徳、刑文華(1992):運動科學選材。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國政(2005):中華網健康,http://health.china.com。
張琦(2001):運用膝上拉抓組合動作提高抓舉發力技術的研究。中國體育教練員,第1 期。
楊世勇(1999):舉重奧運會冠軍成績增長規律的年齡特徵研究。體育科學,19卷,93頁。
楊美子(1999):技術報告書-舉重。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溫義(1996):舉重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溫義(1996):舉重。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1~20頁。
劉學貞、王向東(1999):對抓舉引膝提鈴和發力階段動作的生物力學診斷。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3期p50。
劉于詮(2001):我國女子舉重選手體型、年齡年資與舉重成績表現相關性之研究。體育學報,31輯1-12。劉于詮、楊美子(2001):我國女子舉重選手體型、年齡年資與舉重成績表現相關性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叢論,12卷1期,317-334頁。
鄭沛玲、陳愛萍、黃玉山、鄭樹勛、李昕(1999):中國優秀花樣游泳選手體型特點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2卷(1),66-70頁。
頤鴻泉、郭佛茹、張小明(1994):中外舉重運動員預蹲發力階段的動作結構比較。中國體育科技,12(30),34-35頁。
鍾珮、王興國、蔡溫義(1996):舉重長期培訓選手體型測量分析。體育與運動,97 期,34-47頁鍾英倫(2005):Sports 運動神網,http://www.sportsnt.com.tw。
謝勇(1994):我國優秀舉重運動員運動成績增長規律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0卷,12期,41-49頁。
蘇俊賢(1998):運動員健康管理之鑰:恢復。一九九八國際大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201-209。台北:中華民國大學院校體育總會。二、外文部分
Bale, P., et al,(1985). Relationships among physique, strength and perfoformance in women student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5.98-103.
Brian,D.M.,&Anthony,W.P.(1989). An anthropometric analysis of elite Australian track cyclist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7,247-255.
Carter,J. E. L.,Aubry, S. P.,&Sleet, D. A.(1982). Somatotypes of Montreal Olympic athletes. In Carter,J.E.L.(Eds), Physical structure of Olympic althletes Vol.16(pp.53-pp.80). New York:Karger Publications.
Carter,J.E.L.(1984).Physical structure of Olympic athletes.Medicine and Sports,18,80-109.
Heath,B.,&Carter,J.E.L.(1967). A modified somatotype method.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7, 57-74.
Mayhew, J. L., Ball, T. E., Arnold, M. E. & Bowen, J. C.(1992). Relative muscular endurance performance as a predicter of bench press strength in college men and women. Journal Appl.Sport Science research, 6, 200-206.
Rossman, J. R.(1995).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s(2nd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Sheldon﹐W.(1942). The Varieties of Temperament﹐ New York:Harper & Row.
Vorobyev, A.N.(1978). Weightlifting. Budapest: International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