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34.17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3 08: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智信
研究生(外文):YU CHIH HSIN
論文名稱:數感融入分數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
指導教授:陳鉪逸陳鉪逸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數感學習單電腦輔助教學
外文關鍵詞:number senseworksheetCA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將數感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科分數教學的實踐情形及其成效。研究者以John A. Van De Walle在其著作「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中所提及的分數數感(2001)概念,將分數比較大小的教學活動,設計成四個融入數感的單元教學活動。分別為「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比較」、「分子通分的比較」、「真分數分子分母同加一個定數的比較」、「假真分數分子分母同加一個定數的比較」等四個活動進行研究。實驗組的教學以數感融入為主,並以CAI所設計的內容進行。
研究者以所任教學校五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分別做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進行數感融入分數的實驗教學,控制組於相同時間內以正常方式進行教學。在實驗教學前,兩組學生施以分數基本能力測驗,以t檢定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成績的差異性;在實驗教學後,再對兩組學生施以分數比較大小能力之成就測驗,再次以t檢定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成績的差異性;最後對兩組高、中、低能力學生及參與實驗教學教師進行訪談,以探討數感融入分數教學的實踐情形及可行性。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實驗教學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分數的前測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兩個班級因此可以視同在同一個背景條件下進行實驗研究。
二、在實驗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分數的後測成績經過分析結果發現:兩組平均相差17.87,顯著性.000<.05,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實驗組在進行數感融入分數實驗教學後,在分數比較大小的學習成就顯著優於控制組。
三、經對學生訪談後發現,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對於數感融入分數比較大小的教學方式,都比較喜歡,學生認為在數感的加強後,比較分數大小比較不會採用繁雜的計算。
四、經對學生訪談後發現,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認同CAI的教學方式,都認為學習時比較感興趣,較能把握重點,學習成效較佳。
五、訪問參與實驗教學教師後,他認為數感融入數學科的教法,可行性高。比較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果也會較佳。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國小分數教材教法、數感教學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字:數感、學習單、電腦輔助教學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imed for practice and effect of integrating number sense in fraction in practice instruction of fifth grade.
Four units integrated with number sense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sense of fraction selected from John A. Van De Walle〝 Third and fourth grade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y of magnitude of fraction. (2001) They are individually〝 contrast with proper and improper fraction〞,〝contrast with numerator into a common denominator〞,〝the result of proper fraction is bigger when the same number is added to numerator and denominator〞,〝 the result of improper fraction is smaller when the same number is added to numerator and denominator〞. The teaching in experimental group is mainly integrated in number sense, and practiced by CIA method.
Two classes of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one. Experimental group practice teaching with number sense integrated in fraction, while control group practice the normal teaching. Basic evaluation of fraction was made befor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started. And then went on with statistics analysis by independent “t” samp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n a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of magnitude was executed with the same analysis. Eventually, teachers, along with two groups of three achievement levels from high to low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to discuss the effect and practice when number sense was integrated in fracti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s:

1. Pre-test before teaching show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one didn’t reach to distinguish results. It is to say, two classes are in the same experiment circumstances.
2.After-test shows distinguish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17.87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atency is.000<.05. In this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has great advantages in studying achievement of magnitude of fraction was discovered.
3. Both groups prefer this teaching method, agree with less calculation is made.
4. Both groups show more interests in CAI teaching method, it arises more motivation and better effect.
5. There is necessity in integration number sense in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 With various thinking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more interests resulted from learning activity, better studying effect are caused more than traditional solu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research will propose some instrumental commentaries for the education of fraction and number sense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upcoming research.

Key words: number sense, worksheet, CAI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 次……………………………………………………………… Ⅳ
表 次……………………………………………………………… Ⅵ
圖 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數感的意義…………………………………………… 8
第二節 數感教學……………………………………………… 14
第三節 分數數感……………………………………………… 22
第四節 數感的相關研究……………………………………… 24
第五節 數感與教學的相關研究……………………………… 28
第六節 電腦輔助教學…………………………………………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46
第四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變因控制……………………… 54
第五節 數感教學設計………………………………………… 56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71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結果分析………………… 71
第二節 學生訪談資料整理分析……………………………… 86
第三節 教師訪談資料整理分析………………………………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7
一、中文部分…………………………………………………… 117
二、英文部分…………………………………………………… 119
附 錄……………………………………………………………… 121
附錄一 分數基本能力測驗試卷(前測)…………………… 121
附錄二 分數大小比較能力測驗試卷(後測)……………… 122
附錄三 CAI腳本……………………………………………… 124
附錄四 實驗教學活動單元一學習單………………………… 136
附錄五 實驗教學活動單元二學習單………………………… 137
附錄六 實驗教學活動單元三學習單………………………… 138
附錄七 實驗教學活動單元四學習單………………………… 13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J. A.Van De Walle(2001)/張英傑、周菊美合譯(2005)。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Dehaene,S.(1997)/王麗娟譯(2000)。數字感1.2.3哪裡來。台北:先覺。
王玉珍(2003)。國小三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個案詮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菱玉(2003)。職前教師面對數字常識問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支毅君(1992)。我國國小估算概念之研究(I),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1-0111-S-143-01-N。
支毅君(1996)。我國國小學生估算概念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第七期,1-51。
支毅君(1997)。我國國小三年級數感教學研究。台東師院學報,8,83-116。
朱湘吉(1994)。CAI電腦輔助教學的設計與製作。台北:第三波文化。
杜宜展(1998)。國小「數感」教學之理論探究。教育資料文摘,240,80-101。
杜宜展(1998)。淺談兒童的「數感」。高市文教,62,60-63。
李威進(2004)。資訊融入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第一階段數學測驗之研究:以數字常識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玲(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靜、曹雅玲(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數感教學之研究—以分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專刊,110-128。
林勇吉(2003)。電算器輔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字常識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蒨(2002)。從過程導向教學幫助國小五年級學童發展數字常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榮昭和劉明洲(1996)。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增訂一版)。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南一編輯部(2004)。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第十冊。台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淑芬(2003)。數感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俊仁(2001)。發展國小六年級學生數感能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清陽(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常識發展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宜(2003)。電腦多元化蹄形數感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盈盈(2002)。珠心算段位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字常識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漢宜(1997)。數字感的重要性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8,56-60。
曹雅玲(2006)。數感教學重要性之探討。國民教育,46:3,101-110。
黃明章(2001)。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字常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靖淑(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數字常識發展概況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概念與運算。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德清(1997)。數學教育中目前大眾所關切之一個話題-數常識。科學教育月刊,200,12-18。
劉琪玲(2002)。數感動態評量融入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琪玲、謝哲仁(2003)。融入動態評量之數感教學效益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2,頁55-86。

英文部分
Dougherty, B. J., & Crites, T. (1989). Applying number sense to problem solving. Arithmetic Teacher, 36(6), 22-25.
Howden, H. (1989). Teaching number sense. Arithmetic Teacher, 36(6), 6-11.
Hope, J. (1989). Promoting number sense in school. Arithmetic Teacher, 36(6), 12-16.
John A. Van De Walle (2001).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Developmentally.
McIntosh,A., Reys, B. J., & Reys, R. E. (1992).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examing basic number sense.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2, 2-8.
McIntosh, A.,Reys, B J., Reys, R. E., Bana, J., Farrel, B. (1997). Number Sense in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 Pergormance in Four Countries,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re, Edith Cowan University.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Sowder, J. T. (1992a). Estimation and number sense. In D.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371-389). New York: Macmillan.
Sowder, J. T. (1992b).Making sense of numbers in school mathematics. In G. Leinhardt, R. Putnam, & R. A. Hattrup (Eds.). Analysis of Arithmetic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pp.1-51). Hillsdale, NJ: Erlbaum.
Thompson, C. S. & Rathmell, E. C. (1989). By way of introduction. Arithmetic Teacher, 36(6), 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