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秋雯(2004)。環境倫理價值觀融如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素貞(2004)。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雅珍(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雅雪(2003)。環境教育融入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淑君(2003)。以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澄霞(1995)。STS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王澄霞(1997)。科學教師培育: 科學、技學與社會之連結。科學發展月刊,25(3), 167- 174。王澄霞、陳國華(1993)。結合科學﹑技術與環境之學習成就評量。環境教育,
18,45-50。
王澄霞、陳國華(1994)。STS 主題-「油脂與生活」之開放性思考評量。化
學,52(1),107-114。
王澄霞、蔡曉信(1994)。以腳架策略開發STS專業能力的模式。師大學報,39, 429- 454。王澄霞、劉奕昇(1995)。開發臭氧層破洞STS 單元。師大學報,40,331-364。王澄霞、謝昭賢(1997)。以認知圖評量”酸雨”STS 教學的學習成就。師大學報,42,13-29。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37,87-103。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賜國(1989)。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孔恩(1970)。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等譯)。台北,遠流。
牛頓教科書(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指引六年級下學期。台北:牛頓開發教科書。
巴頓米高.奎恩(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圖書。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1)。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學報,3,267-309。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江新和、陳榮祥(1998)。開發國小自然科STS教材之實驗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3,
79-108。
行政院環保署(1999)。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編制理論。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環保署(2004)。環境教育法草案總說明。2005/12/03,取自:
http://w3.epa.gov/epalaw/prelaw/pre01840.doc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2005)。http://w3.epa.gov
朱美玲(2004)。STS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朱惠芳(2000)。「自然與科技」的教學理念與實務。教學科技與媒體,53,46-52。朱淑吟(2002)。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汪靜明(1998)。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主計月報,85(4),78-88。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發行。
汪靜明(2001)。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P77-108。(原文刊載於:環境教育季刊,43,11-27)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佘曉清(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四)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1,12-17。李永信(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永展(1997)。三生有幸-生態、生活、生產。新竹市:建都文化有限公司。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杰沛(1998)。曾參與教師環境教育訓練之高中教師對於新環境典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美枝(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文笙書局。
李翎兆(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李國清(2002)。偏遠國小高年級實施STS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永瑞(2003)。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主題統整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2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清基(1991)。教育的目的、目標與功能。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頁31-62)。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璧純(1999)。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道德與公民」課程。教育研究集刊,42,79-95。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
巫偉鈴(1989)。五專學生環境問題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明瑞(1997)。STS 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204,24-31。林明瑞(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空氣污染概念之研究。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giee.ntnu.edu.tw/workshop/paper.htm
林明誠(1997)。以社區環境繪圖介入模式進行國小環境教育鄉土教學之研究。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柏俊(2004)。國小「營養」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后里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顯輝(1991)。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87,10-15。周昌弘(1989)。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規劃「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概述。科學發展月刊,17(7), 727-730。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王鑫、於幼華、黃榮村、楊冠政、黃政傑、晏涵文(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5-25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周岱學(2003)。STS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談輝、洪昭榮(1993)。環境教育之困擾因素與對策之研究。行政院科學委員會82年環境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摘要。台北市。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22-28。
周儒、王昭媚(2001)。當環境教育遇上全語言。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師大。
柯俊欽(2004)。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徐慧萍(2000)。國中STS模組開發與教學研究--(1)除濕劑(2)保鮮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志明、許仁杰(1998)。STS遠距教學系統設計與實作。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花
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游森南(2004)。國小自然科實施STS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五十二甲濕地議題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柴松林(1990)。環境與環境權。環境教育季刊,3,13-15。高翠霞(1987)。台灣地區中等學校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高翠霞、高慧芬(1991)。環境教育你我他。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幼獅文化公司。
許文勇(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忠信(2002)。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謐穎(2002)。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麥清維(2004)。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5。張子超(1999)。大專院校「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通識課程規劃。台北市:教
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頁109-127)。台北市:師大。
張有典(2004)。統整式能源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節約能源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美智(2004)。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家儒(2004)。校園音環境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倩如(2004)。國小環境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STS教學模式為導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淑君(2000)。國中生物教師進行STS 教學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資兩(2002)。以STS 教育理念發展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彭立(2005)。國民小學鳥類生態與保育課程教學之實驗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彭世騰(2004)。學校生態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秀玲(1998)。以STS實踐「生活科技課程」。台灣教育月刊,575,45-51。
邱媚珍(1998)。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意識及環境典範調查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程瑞源(2001)。國小STS 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曾復瑜(1999)。STS 導向教學在建構E1 Niño 概念上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佳連(2004)。國小二年級環境教育主題統整課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政傑(1988)。環境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之比
較。現代教育,4(3),48-54。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學苑。
黃運忠(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民小學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盛豐(2002)。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校本位行動研究-以電池回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宰龍(2001)。探討STS教學模組對學生學習氧化還原概念的影響-以防鏽與防腐單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振裕(2004)。STS教學策略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工業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雅蕾(2000)。以「惜福」為主題推行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鴻博(1997)。影響教師實施STS教學活動因素之研究。科學教育與研究,7, 4 - 13。
黃鴻博(1998)。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民小學團體活動自然科學教學之研究。中師數理學報,2(1), 89-112。黃鴻博(2000)。STS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黃耀慧(2004)。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梁啟峰(2003)。以科學寫作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環境保護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5,10-23。楊冠政(1993)。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3。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蕙雯(2004)。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21,21-31。
靳知勤(1999)。職前科學教師在融入STS理念之教學實習課程的教學呈現。論文發表於STS科學教育研討會(Ⅱ),85-9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瑞秋.卡森(1996)。寂靜的春天(李文昭譯)。台中:晨星。(原著出版年:1962)
莊奇勳(1997)。師院環境科學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275-308。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敏琪(2004)。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靜玫(2002)。STS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南坤(2004)。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俊昌、李淑貞、蔡宜霖(2001)。西部沿海地區國小高年級環境態度之研究。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聶齊平(1998)。臺灣環境教育應用PLT之評估。2005/12/5,
取自:hppt://ecophila.fo.ntu.edu.tw/thesis/seminal/聶齊平/bl.html
潘才石(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土壤生態環境教學模組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潘同泰(2004)。國小自然科網路化教材設計與評估之研究-以資源利用與環境單元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苺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玉玲(1996)。由國小高年級「水」單元STS教學模組開發探討影響教師行為改變之因素。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4-2511-S-152-014。
盧玉玲、連啟瑞(1996)。國小STS師資培育之課程發展研究---我國科學、科技、社會相關議題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4-2511-S-152-013。
盧玉玲、連啟瑞(1997)。STS 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5(2),219-243。陳文典(1997)。STS 理念下的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陳文典(1998)。另類教學模式—做了再說。1998 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84-93。
陳立國(2003)。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發展昆蟲教學模組課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念慈(2004)。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環境議題融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怡文(2001)。探討STS 教學網路系統對教師教學觀點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音(2004)。STS教育理念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榮祥(1998)。開發符合STS理念的教材及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國小五年級自然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淨宜(2002)。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模組開發之行動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淑齡(1991)。環境保護研習活動對國中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應用影響之調查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素琴、蘇育任(1998)。將STS理念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嘗試。論文發表於中華民
國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
陳萬賜(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對生態環境議題批判思考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慧臻(2003)。STS模組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慶隆(2002)。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黛娜(2005)。高美濕地戶外環境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銀海(2004)。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蔡再祥(2005)。社區公園戶外教學活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對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郁臻(2005)。國小三年級校園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擇文(2003)。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鍾國俊(2001)。STS模式教學及其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欣佐(2001)。師院學生的綠色消費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環境教育教學策略網站(2005)。http://www.hhps.tp.edu.tw/environment/basic/ list4.htm
蕭新煌(1983)。台灣地區環境意識之實證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未出版),台北市。
蕭怡雯(2004)。以焚化爐STS模組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認知及態度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魏秀蓮(1999)。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魏明通(1994)。各國STS 課程教材評介(一)- - 英國SIS 及SISCO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8,2-19。魏明通(1998)。科學-科技-社會(STS)教育簡介。台灣教育,57(5),2-9。
鄭可偉、黃萬居(2001)。STS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1專刊, 29-54。
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曉時(1994)。不再寂靜的春天。譯自Milbrath, L.W.著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台北:天下文化。
鄭順丸(2002)。桃園縣石門山植物資源調查及其在鄉土環境戶外教學活動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鐘敏綺(2004)。應用STS教學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蘇宏仁(1996)。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2。蘇育任(1997)跨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 - -STS 課程與教學。八十六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2, 589- 613
蘇育任(2001)。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融入STS理念的研究。STS科學教育研討會(III),17-25。
英文部分:
Aikenhead, G. S. (1994). Consequences to learning science through STS : A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J. Solomon. & G. Aikenhead (Eds.), STS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form (pp.169-186) New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Aikenhead, G. S. (1997). Toward a first nations cross-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Science Education, 81, 217-238.
Aikenhead, G. S. (2001). Students’ ease in crossing cultural borders into school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85, 180-188.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ASE) (1981). Education through science: the policy statem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School Science Review, 63(222), 5-52.
Bezzi, A. (1999).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geoscience? Epistemological dimensions elicited with the repertory grid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Education, 83, 675-700.
Cheek, D. W. (1994). Students and learning:student concept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Teachers University.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 10-19.
Graham, C. S. (1986). STS in middle/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 One stste response.S-STS
Rrporter. 2(5), 1-4.
Hausbeck, K. W., Milbrath, L. W., & Enright, S. M. (1992).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ncern among 11th-grade students : New York State .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4(1), 27-34.
Heath, P. A. (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oing of STS Theory into Practice 16, 52-58.
Hichman, F. M. ,Patric, J. J. , & Bybee, B. W. (1987).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school science and sccial tudies. ED. 288738.
Hines, J. (1985).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98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3).
Hines, J., Hungerford, H. K.,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wntal Education, 18(2), 1-8.
Holman, J. (198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 general guide for teachers Hatfield , Herts .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86). Procedure for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ESCO. Paris.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 Wilke, R. J.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 42-47.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Tomera, A. N., Litherland, R.A., Ramsey, J. M., &
Volk, T. L. (1985) .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 8-21.
Loucks-Horsley, S. (1990).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for the '90s. ERIC Service No.: ED331703.
Jarcho, I. S. (1985). S/T/S in practice : Five ways to make in work. Curriculum Review, 24(3),
17-20.
Kortland, K. (1996). An STS case study about students' decision making on the
waste issue. Science Education, 80(6), 673-689.
Maloney, M. P., & Ward, M. P. (1973). Ecology; let's hear from the people; an objective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83-586.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fin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 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bajiorgu, N. M., & Ali, A. (2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STS approach,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achievement in biology. Science Education, 87(1), 31-39.
Nash, R. F. (1989). The rights of nature –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ATA) (1982). Science-tchnology-society: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1980s. Position Paper,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ATA) (1990).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 A new eff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 Retrieved January 26, 2005, from http://www.nsta.org/159&psid=34
Neuman, K. (1986). Personal values and commitment to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8(1), 53-74.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 Company.
Pedretti, E. (1999). Decision making and STS education : Explor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chools and science centers through an issues-based approach.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9, 174-181.
Samdahl, D. M., & Robertson, R. (1989).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specification and test of model.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1(1), 57-81.
Schlageter, J. N. (1980). Student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action-orienta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seventh grade leve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ott, D., & Willits, F. 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s and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26(2) , 239-260.
Solbes, J., & Vilches, A. (1997). STS interactions and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Science Education, 81(4), 377-386.
Solomon, J. (1993). Teach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Tanner, T. (1980). Sin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Ethics MaGraw-hill, Inc.
Tsai, C. C. (1999). The progression toward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ical views of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the STS instruction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femal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 1201-1222.
Tsai, C. C. (2000). The effects of STS-oriented instruction on female tenth graders’ cognitive structure outcomes and the role of student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 1099-1115.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 : UNESCO.
Yager, R. E. (1990).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 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rational. Social Education, 54(4), 198-201.
Yager, R. E. (1992).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A must for STS classrooms. In R. E. Yager (Ed.), The status of science-technology- society reform efforts around the world
(ICASE Yearbook 1992) (pp.14-17).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ssociationsfor Science Education.
Yagger, R. E., Ed.(1996).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Report No. ISBN - 0 - 7914- 2770- 6 ) State Univeresity of New York Press, State University Plaza, Albany, NY12246( ERIC Document Repriduction Service No. ED 403112)
Yager R. E., & Tamir, P. (1993). STS approach: Reasons, intentions, accomplishments and outcomes. Science Education, 77, 63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