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0:3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姚志宗
研究生(外文):
Chih-Chung Yao
論文名稱:
以POE策略和「月相類比模型」探究六年級學童的推理技巧及概念發展的途徑
論文名稱(外文):
Study of Sixth Graders’ Reasoning Skills and the Processes of Conceptual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POE Strategies in a Self-Designed “Analogous Model of Moon Phases”
指導教授:
張嘉麟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月相
、
概念改變
、
概念發展
、
推理技巧
外文關鍵詞:
Moon phase
、
Conceptual Change
、
Conceptual Development
、
Reasoning Skill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9
點閱:410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預測-觀察-解釋(Predict-Observe-Explain, POE)策略,探究35位六年級學生在「月相類比模型」中使用的推理技巧、概念改變以及概念發展的歷程。研究者以自行設計的「月相類比模型」讓學生進行前預測、再預測、觀察、解釋,如此循環七次,最後進行總結歸納與移位觀察,並以活動單和晤談蒐集資料。結果發現學童在「月相類比模型」中產生的非科學概念為:(一)覺得光照到的面積不同,和其他因素無關(L);(二)覺得球在不同位置,光照到的面積不同(BL);(三)覺得光照到每顆球都一樣,是球的位置不同(B);(四)覺得光照到每顆球不一樣,人看的角度也不同(LE);(五)覺得光照到每顆球不一樣、球的位置、人看的角度都不同(LEB);(六)覺得光照到每顆球都一樣,是球的位置和看的角度不同(BE)。科學概念為:覺得光照到每顆球都一樣,是看的角度不同(E)。學童從總結歸納到移位觀察有六種概念改變的歷程:(一)非科學概念的堅持;(二)非科學概念到過渡概念;(三)非科學概念到科學概念;(四)過渡概念的堅持;(五)過渡概念到科學概念;(六)一直持有科學概念。學童在整個實驗中共有四種概念發展的途徑,分別是以BL、B、LE和LEB為主。實驗中當學童進行預測時傾向於使用演繹和類比推理;當學童進行觀察和解釋時傾向於使用歸納推理,而且發現:(一)學童歸納出非科學概念;(二)類比推理能做出正確預測,但未必產生概念改變;(三)演繹是在驗證暫時性理論。最後,研究者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教材設計和教學的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35 sixth graders’ reasoning skills, conceptual changes and the processes of conceptual development by using Predict-Observe-Explain (POE) strategies in a self-designed “analogous model of moon phases”. The procedures of the POE activities were prediction, re-prediction,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for seven cycles. After the POE activities, students were asked to observe the analogous moon phases from arbitrary positions and to make conclusions for their reasoning. Students’ concepts were acquired by activity sheets and interviews.
The primar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students show various nonscientific concept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moon phases, including (1) The bright areas shed by the light are different (L); (2) The bright areas and ball positions are both different (BL); (3) The bright areas are the same, but the ball positions are different (B); (4) Both the bright areas and the observing angles are different (LE); (5) The bright areas, ball positions and observing angles are all different (LEB); (6) The bright areas are the same, but both the ball positions and observing angles are different (B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is that the bright areas are the same and it is the different observing angl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moon phases (E). Second, students show the following six patterns of conceptual changes: (1) The persistence of nonscientific concepts; (2) From nonscientific concepts to transition ones; (3) From nonscientific concepts to scientific ones; (4) The persistence of transition concepts; (5) From transition concepts to scientific ones; (6) The persiste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s. Third, students’ conceptual developments can be classified as four pathways dominated by the BL, B, LE, and LEB concepts, respectively. Finally, students tend to use analog and deduction reasoning skills in the prediction activities, in contrast to indu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stages. Meanwhile, it was found that (1) Students sometimes induce to nonscientific concepts; (2) Although analog reasoning sometimes helps make right predictions, there is no guarantee for conceptual changes; (3) Deduction is used for verifying temporary theories. According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bout the moon phas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POE 策略…………………………………………………………6
第二節 推理技巧…………………………………………………………7
第三節 推理的研究文獻…………………………………………………11
第四節 概念和概念改變…………………………………………………14
第五節 「月相類比模型」的相關概念…………………………………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發展與設計…………………………………………………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流程…………………………………………………………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2
第一節 學童的先前概念…………………………………………………42
第二節 總結歸納時的七種概念…………………………………………48
第三節 移位觀察所產生的六種概念改變的歷程………………………51
第四節 四種概念發展的途徑……………………………………………56
第五節 學童使用的推理技巧……………………………………………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3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建議………………………………………………………………75
參考文獻 ……………………………………………………………………77
附錄一 現行南一版自然科教科書中與光概念相關之教材綱要表………81
附錄二 現行南一版自然科教科書中與月相概念相關之教材綱要表……82
附錄三 晤談大綱……………………………………………………………83
附錄四 晤談摘要紀錄表……………………………………………………84
附錄五 整理好的晤談紀錄…………………………………………………85
附錄六 S34 的推理過程紀錄表……………………………………………86
附錄七 學生先前預測分類表………………………………………………87
附錄八 35位學童從總結歸納到移位觀察的十二種類型和六種概念改變的歷程…………………………………………………………………………88
附錄九 35位學童的概念發展途徑…………………………………………89
表目錄
表2-1 Tytler & Peterson與Driver等人對學生推理技巧的描述……14
表2-2 有關「光」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要項……………………………19
表2-3 學生光學迷思概念和正統科學概念之比較………………………20
表2-4 有關「月相」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要項…………………………21
表2-5 學生月相迷思概念和正統科學概念之比較………………………22
表3-1 本研究相關的正確概念……………………………………………36
表4-1 學童在「月相類比模型」中所產生的概念………………………42
表4-2 學童在「月相類比模型」中所產生的暫時性理論………………43
表4-3 學童主要的先前概念………………………………………………43
表4-4 再預測到總結歸納時的概念發展…………………………………49
表4-5 總結歸納到移位觀察十二種類型及六種概念改變的歷程………52
表4-6 概念發展途徑一……………………………………………………57
表4-7 概念發展途徑二……………………………………………………61
表4-8 概念發展途徑三……………………………………………………63
表4-9 概念發展途徑四……………………………………………………64
表4-10 學童總結歸納時的概念或暫時性理論……………………………67
表4-11 學童再預測答對時所持的理由次數統計…………………………70
表4-12 學童產生的暫時性理論……………………………………………70
圖目錄
圖2-1 理論與觀察…………………………………………………………8
圖2-2 月相類比模型科學概念圖…………………………………………23
圖3-1 初探初期實驗現場照片……………………………………………26
圖3-2 有塗螢光漆和沒有塗漆拍攝到的照片……………………………27
圖3-3 燈光由亮到暗拍攝到的照片………………………………………27
圖3-4 關燈後的現場照片…………………………………………………27
圖3-5 七個不同位置用相機拍下的照片…………………………………28
圖3-6 改良後實驗現場照片………………………………………………29
圖3-7 推理實驗設計圖……………………………………………………29
圖3-8 活動單………………………………………………………………32
圖3-9 POE 活動的實施流程圖……………………………………………35
圖3-10 初探研究相關圖……………………………………………………38
圖3-11 研究流程圖…………………………………………………………41
圖4-1 總結歸納到移位觀察六種概念改變的歷程………………………53
圖4-2 七種主要概念………………………………………………………57
圖4-3 概念發展途徑一……………………………………………………58
圖4-4 概念發展途徑二……………………………………………………61
圖4-5 概念發展途徑三……………………………………………………63
圖4-6 概念發展途徑四……………………………………………………65
圖4-7 學童在推理實驗中的推理技巧……………………………………66
圖4-8 BL2:進來多出去少的概念…………………………………………68
圖4-9 BL3:角度大照的多,角度小照的少………………………………6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2)。我國五、六年級學童有關月亮錯誤概念的診斷及補救教學策略的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57-380。
王美芬(1994)。職前教師所具有的月亮錯誤概念診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465-482。
王龍錫、張靜儀(1995)。國小學童光與視覺、顏色概念研究。八十四學年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83-114。
朱水林(1997)。現代邏輯入門。台北:九章。
江新合(1982)。適應國中生推理能力發展和學習環境差異的(物理)教與學評量模式。高雄師院學報,10 ,214-184。
江淑卿(2001)。兒童類比推理技巧的學習潛能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7-64。
任宗浩(2001)。心智模式動態變化之研究-物理現象的觀察與詮釋。科學教育學刊,2,147-168。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佳玲、張俊彥(2002)。高一學童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2),135-156。
邱美虹(1993)。類比與科學槪念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79-90。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邱美虹、林靜雯(2002)。以多重類比探究兒童電流心智模式之改變。科學教育學刊,2,109-134。
邱美虹、陳英嫻(1995)。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8。
許良榮、劉政華(2004)。中小學生之溶解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科學教育學刊,3,265-287。
張川木(1996)。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I) 。科學教育月刊,186,10-18。
張俊彥、翁玉華(2000)。我國高一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科學過程技能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5-56。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景媛、陳萩卿(2003)。促進推理思考的認知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2,79-108。
張筱珊(2004)。國小學童演繹邏輯推理技巧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麗芬(1995)。學前幼兒的類比推理技巧。屏東師院學報,8,527-560。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究小組編印。
莊麗娟(2004)。三~六歲幼兒對重量槪念的認知:本質認知與保留推理。科學教育學刊,2,159-182。
郭金美(1997)。小學職前教師類比教學策略的運用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259-272。
郭金美(1999)。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影響學童光學概念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157-201。
陳榮祥(2002)。西方科學哲學發展之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8,43-56。
黃幸美(1994)。兒童的類比推理思考與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7,477-506。
黃幸美(1995)。類比推理思考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資訊, 3,128-142。
蔡明儒(2004)。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瑞芳(2002)。小學生月亮迷思槪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二、翻譯書部分
Patton, M.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年)
三、外文部分
Driver, R., Leach, J., Millar, R., & Scott, P. (1996). Young people’s images of scienc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i, M. F., & Capie, W. (1990).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moon hold by preservice teachers in Taiw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25-327.
Guesne, E. (1985). Light. In R. Driver. In E, Guesne, & A. Tiberghien (Eds.),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pp. 10-32).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277.
Roald, I. & Mikalsen, O. (2001). Configura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earth-sun-moon system: 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ceptions of deaf and hearing pupi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4), 423-440.
Tytler, R. & Peterson, S. (2004). From “Try It and See” to strategic exploration: Characterizing young children’s scientific reas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1), 94-118.
Venville, G. (2004).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bout living things: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from ontolog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 (5), 449-480.
White, R. & Gunstone, R. (1992a).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White, R. & Gunstone, R., Probing understanding (pp. 44-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White, R. & Gunstone, R. (1992b). Interviews about instance and events. In White, R.& Gunstone, R., Probing understanding (pp. 65-81).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小學生月亮迷思概念之研究
2.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
3.
國小學童演繹邏輯推理能力之研究
4.
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
5.
兒童速度概念與科學推理之微觀發展研究
6.
利用POE策略探討大學生色光混合概念與推理歷程
7.
利用POE策略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色光混合之另有概念及推理類型
8.
POE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
9.
PODE教學策略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10.
資訊融入POE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槓桿概念學習影響之研究
11.
兒童光學概念與科學推理之微觀發展研究
12.
小組論證融入POE教學策略對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
13.
POE教學策略對五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
14.
應用POE教學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試行研究—以國一生態單元為例
15.
非語詞刺激對小四學生月相概念學習之影響
1.
黃幸美(1995)。類比推理思考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資訊, 3,128-142。
2.
黃幸美(1994)。兒童的類比推理思考與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7,477-506。
3.
郭金美(1999)。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影響學童光學概念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157-201。
4.
莊麗娟(2004)。三~六歲幼兒對重量槪念的認知:本質認知與保留推理。科學教育學刊,2,159-182。
5.
郭金美(1997)。小學職前教師類比教學策略的運用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259-272。
6.
張景媛、陳萩卿(2003)。促進推理思考的認知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2,79-108。
7.
張麗芬(1995)。學前幼兒的類比推理技巧。屏東師院學報,8,527-560。
8.
張俊彥、翁玉華(2000)。我國高一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科學過程技能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5-56。
9.
張川木(1996)。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I) 。科學教育月刊,186,10-18。
10.
許良榮、劉政華(2004)。中小學生之溶解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科學教育學刊,3,265-287。
11.
邱美虹、陳英嫻(1995)。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8。
12.
邱美虹、林靜雯(2002)。以多重類比探究兒童電流心智模式之改變。科學教育學刊,2,109-134。
13.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14.
邱美虹(1993)。類比與科學槪念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79-90。
15.
吳佳玲、張俊彥(2002)。高一學童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2),135-156。
1.
國小六年級學童對齒輪操作的推理表徵之研究
2.
擴增實境對月相盈虧概念學習暨迷思概念改變之影響
3.
月相概念的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
4.
以互動軟體融入探究教學對九年級學生月相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5.
不同觀察座標之科技融入POE教學對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月相單元為例
6.
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
7.
溶解迷思概念之概念改變研究
8.
國小六年級學童平行四邊形面積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
9.
動畫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月相概念教學
10.
應用5E 學習環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學習成就之研究 -以「月相」概念為例
11.
POE教學策略融入互動式電子白板對中學生月相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
12.
使用自由軟體Stellarium於國小自然領域月相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
13.
不同多媒體教學對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
14.
融入叢集分析之特徵萃取法在高維度資料辨識的應用
15.
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縱貫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