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4: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佳灵
研究生(外文):Chia-Ling Lin
論文名稱:烏日石螺潭林火藍家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Lin Huo-Lan’s Family at Wurih Township Shihluotan
指導教授:蔡志展蔡志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Jaan Tasy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0
中文關鍵詞:烏日石螺潭林火藍日治時期保正
外文關鍵詞:Wurih TownshipShihluotanLin huo-lanJapanese Period in TaiwanPao-Che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3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論文以研究「烏日石螺潭林火藍家族」為題,其中的主要人物「林火藍」,為臺中縣烏日鄉石螺潭,林氏族人移民來臺的第五代。根據族譜記載,石螺潭林氏族人渡海來臺的開基祖林樸慧,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生於乾隆戊寅年(乾隆23年;西元1758年)。林樸慧在清朝政策開放的時空背景下,借貸船資,隻身渡臺,落腳於彰化縣境八卦山麓,從事土地拓墾工作。隨後幾代,林氏家族的農業開發重心已越過烏溪,由彰化縣快官轉移至今日烏日鄉的石螺潭地區。歷代林氏族人靠著贌田佃耕,勤耕儉用,有盈餘,則購置田產自耕的方式,迅速累積財富與田產,至第五世林火藍時期,已成為擁有土地百甲、租千石,對地方開發具有影響力的家族。
林火藍於日治時期,除了致力農業開墾,參與水利設施規劃,在教育方面,更是捐資興學足為子女、孫兒輩的表率,同時也不忘傳統儒家思想「慎終追遠」之孝道精神,與當時社會領導階層,如:林獻堂、林紀堂…等人,發起臺中林氏宗廟的興建。至於在社會服務方面,由於林火藍熱心助人、處世敦厚,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年間之數十載,更連續擔任「保正」、「區總代」、「庄協議會員」等要職,為地方事務排難解紛,成為令人敬重的士紳。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歷史研究法為主,並將使用質性研究中「深度訪談法」的理論與技術,運用「口述歷史研究法」針對曾經和林火藍生活記憶有共同交集的林氏族人、烏日當地士紳、石螺潭地區耆老,依事先設計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口述訪談,並以訪談整理之逐字稿,彌補史料不足的部分。
石螺潭林火藍家族,雖然不像臺灣開發史上,其它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但其家族拓墾歷程,及在地區開發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在宗族觀念逐漸淡薄式微的今日,是很值得做深入探討的。
The main character – Lin, Huo-Lan, in this paper was the immigration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Wurith Shihluotan, Taichung Lin’s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pedigree of Lin family, the first immigrant to Taiwan was Lin, Pu-Hui, born in1758, his ancestor was from Fujian Province, China. Lin, Pu-Hui , under the policy of Ching dynasty, got a loan and sailed to Taiwan alone. After his arrival, he stayed in Ba-Gua mountain, Changhua and started to open up wasteland for farming. For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the L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d crossed the Wu River , from Chunghua and transfer to Wurith Shihluotan, Taichung. Because of the industrious and thrifty ancestors, they had got some profit. The Lins bought some lands and cultivate them so they rapidly accumulated some wealth and lands. To the fifth generation, Lin, Huo-Lan, they had become the influential family for developing that area.
Lin, Huo-Lan had not only dedicated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s to the education, he donated money for schools and followed Confucian thoughts like thoroughgoing about the funeral rites for parents and the worship of ancestors. The good deeds could be the honor of their offspring. He worked with the leaders of that time like Lin, Xian-Tang to build the Lins ancestors temples. As to the social service affairs, Lin was very enthusiastic about helping others and kind to the others. Lin worked as the Pao-Cheng for several decades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in Taiwan. He solved the problems for local business and became a respectable gentlema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adopted mainly from historical method and used th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In-depth interviewing .
The Lin, Hao-Lan family, is not like other prominent big families in Taiwan’s developing history, but he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ea developing history. As to the decaying of the ideas of the families, it is very worthy to do some deep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照片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二節 相關研究之回顧 ……………………………………………8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6
第四節 研究資料與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石螺潭地區的開發 ……………………………………………26
第一節 石螺潭地名由來及行政變遷 ………………………………29
第二節 石螺潭地區的拓墾歷程 ……………………………………39
第三節 石螺潭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51
第三章 林火藍家族的興起及發展 ……………………………………76
第一節 林火藍家族世系源流 ………………………………………77
第二節 林火藍生平事蹟及社會參與 ………………………………92
第三節 林火藍家族與石螺潭地區的拓墾 …………………………105
第四節 林火藍家族與臺中林氏宗廟 ………………………………123
第五節 林火藍派下的發展 …………………………………………131
第四章 林火藍家庭生活及派下興建之宅第 …………………………149
第一節 林火藍的家庭生活 …………………………………………149
第二節 林火藍興建的宅第「順德堂」 ……………………………158
第三節 林火藍宗族及派下興建的宅第 ……………………………170
第五章 結論 ……………………………………………………………179
參考文獻 …………………………………………………………………185
附 錄 …………………………………………………………………VI
一、檔案、史料(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文物
1865 〈立杜賣盡根厝地基契字〉,原件編號: OB84005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文物
1877 〈立杜賣盡根厝地基及茅店茅厝契字〉,原件編號: OB840074.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文物
1881 〈契尾〉,原件編號: OB840074.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文物
1896 〈仝立杜賣盡根田契字〉,原件編號: OB84005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文物
1899 〈仝立杜賣盡根田連荒埔契字〉,原件編號:OB84000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文物
1902 〈立杜賣盡根田契字〉,原件編號: OB840042。
林文章
1910 〈妨害解除說諭願〉,郭雙富提供。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7 〈林文滔官有豫約賣拂處分報告〉,永久保存第十門,冊號2606。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7 〈林瑞外二名官有豫約賣拂處分報告〉,永久保存第十門,冊號2606。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7 〈林河木官有豫約賣拂處分報告〉,永久保存第十門,冊號2606。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7 〈林河木外二名官有豫約賣拂處分報告〉,永久保存第十門,冊號2606。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9 〈林火藍外一名官有原野賣渡許可〉,永久保存第五門,冊號2937。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9 〈豫約賣渡許可地事業繼承屆〉,十五年保存第五門,冊號6681。
林有義
1946 《土地租佃記錄簿》。


二、碑文、地圖、統計圖冊(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1899 《台灣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4 《台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臺中林氏宗廟碑文
1932 〈林氏宗廟獻金裔孫芳名錄(其一)〉。
不著撰人
1939 〈烏溪治水工事竣功記念碑 〉。
臺中林氏宗廟碑文
1952 〈林姓宗廟沿革〉。
林道大將軍廟碑文
1994 〈林道大將軍神道碑〉。
順天宮碑文
2002 〈順天宮重建沿革紀略〉。

洪英聖
2002 《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聯經。
洪英聖
2002 《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聯經。


三、期刊(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不著撰人
2004 〈從傳統修纂族譜到未來e化的可行性〉,《台灣源流》26:1 ~ 3。
王安陽
2003 〈人類座標的理論與應--家族譜系的新建構方法與實際操作〉,《宜蘭文獻雜誌》64:37 ~ 83。
王靜秋
2002 〈芎林鄉下山村鄭氏家族之發展〉,《新竹文獻》10:6 ~ 28。
王順隆
1999 〈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49(4):107~127。
王世慶
1985 〈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台灣文獻》36(2):107 ~ 141。
王世慶
1981 〈台灣地區古文書之調查研究〉,《台灣風物》31(2):78 ~ 91。
王世慶
1958 〈清代台灣的米價〉,《台灣文獻》9(4)。
吳平常
2001 〈台灣農村的漢文私塾〉,《社教資料雜誌》278:10 ~ 12。
吳文星
2000 〈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2):163 ~ 171。
吳學明
1995 〈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台灣史研究》2(2)。
李力庸
2000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整編農會與米作關係之探討(1900-1908)〉,《萬能學報》22:119 ~ 148。
李力庸
1999 〈廉價的技術改良--論日治時期農會的台米改良事業〉,《萬能學報》21:115 ~ 132。
李文良
1998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5(2):35 ~ 54。
李季樺
1990 〈古物商的古文書觀〉,《台灣風物》40(2):104。
林佳灵
2004 〈灌園先生日記中的人物:林火藍、楊濱嶽〉,《臺灣文獻別冊》11:19 ~ 22。
林正生
2002 〈農村聚落的特性與類型之分析研究—以台中縣霧峰鄉為例〉,《土地經濟年刊》14:53 ~ 84。
林鉦昇
2002 〈林氏姓源研究〉,《中興史學》8:1 ~ 14。

林振春主持、簡華妏記錄
2002 〈族譜的文獻價值與社教功能〉,《社教雙月刊》108:6 ~ 16。
林玉茹
1998 〈清代台灣的洪水災害〉,《台灣文獻》49(3):83 ~ 104。
林衡道
1978 〈烏日鄉喀里附近的風光〉,《台灣文獻》29(1):64。
林衡道
1961 〈台灣農村社會調查的問題與方法〉,《台灣文獻》12(3):166 ~ 172。
洪麗完
2003 〈大肚、濁水兩溪間之平埔社群關係(1650-1900)〉,《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 ~ 61。
洪秋芬
2000 〈日治初期葫蘆墩區保甲實施的情形及保正角色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211 ~ 268。
洪敏麟
1996 〈探討臺灣農業移民的一個類型(下)--以馬堂張氏族人遷臺為例〉,《臺灣源流》4:61 ~ 83。
洪敏麟
1996 〈探討臺灣農業移民的一個類型(上)--以馬堂張氏族人遷臺為例〉,《臺灣源流》3:11 ~ 21。
洪麗完
1992 〈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台灣文獻》43(3):165 ~ 259。
施添福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臺灣史研究》8(1):1 ~ 39。
施添福
2000 〈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雜誌》47:3 ~ 28。
施志汶
1999 〈「臺灣通史」教材中的分期問題〉,《歷史教育》5:10。
徐世榮、蕭新煌
2003 〈戰後初期臺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史研究》
10(2):35 ~ 66。
曹永和
1979 〈中華民族的擴展與臺灣的開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9。
陳炎正
2004 〈臺中地方早期移民社會與譜牒及宗祠建構〉,《臺灣源流》26:24 ~ 32。
陳進傳
2003 〈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雜誌》64:3 ~ 36。
陳正憲
2003 〈馬興陳家(陳益源)的發展脈絡(1792-1895年)〉,《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3。
陳哲三
2002 〈古文書對草屯地區歷史研究之貢獻〉,《逢甲人文社會學報》5:107 ~ 126。
陳哲三
2000 〈古文書在臺灣史研究的重要性--以「竹腳寮」、「阿拔泉」之地望的研究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35 ~ 151。
陳國川
2000 〈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1 ~ 51。

陳慶芳
1999 〈臺灣古契字的分類、原因、座落、約定、花押等之賞析 (上)〉,《台灣地政》159:57 ~ 59。
陳慶芳
1998 〈丈單〉,《台灣地政》147:49 ~ 50。
陳慶芳
1998 〈契之通說兼介紹乾隆契一件〉,《台灣地政》148:35 ~ 40。
陳金奇
2003 〈九十二年宜蘭縣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的執行與展望〉,《宜蘭文獻雜誌》64:84 ~ 98。
陳金田
1987 〈台灣的分家習俗〉,《台灣風物》37(4):87 ~ 91。
陳金田譯
1980 〈台中地區移民調查書〉,《台灣風物》30(3):31 ~ 50。
許雪姬
1995 〈臺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臺灣史與臺灣史料》2:234。
張明雄
1989 〈明清之際台灣移墾社會的原型〉,《台灣文獻》40(4):25 ~ 39。
張勝彥
1983 〈清代台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台灣文獻》34(2):15 ~ 41。
張炎憲
1986 〈臺灣新竹鄭氏家族的發展型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2。
堀込憲二
2001 〈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臺灣史研究》8(2):65 ~ 95。
莊吉發
2000 〈清代臺灣土地開發與族群衝突〉,《臺灣史蹟》36:3 ~ 31。
莊吉發
1999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清朝政府禁止偷渡臺灣的史料〉,《臺灣文獻》50(4):149 ~ 164。
莊吉發
1998 〈故宮檔案與清代台灣史研究--清代台灣耕地開發史料概述〉,《台灣文獻》49(3):235 ~ 248。
莊英章、連瑞枝
1998 〈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16(2):79 ~ 114。
黃秀政
2004 〈日治時期林氏宗族在台灣中部的發展—以台中林氏宗廟相關衍派為中心〉,《興大人文學報》34:871~ 927。
黃秀政
2001 〈林氏宗族與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以台中林氏宗廟相關衍派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12:99 ~ 131。
黃奕展
2003 〈修譜經驗談〉,《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9:10 ~ 11。
黃鈴池
2003 〈臺灣老照片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再利用〉,《臺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2:391 ~ 421。
黃蘭翔
1999 〈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台灣史研究》4(2):57 ~ 88。

傅朝卿
2002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民宅建築中的西洋時尚〉,《臺灣美術》50:4 ~ 11。
湯熙勇
1986 〈員林永靖陳氏家族的渡台與發展〉,《史聯雜誌》9。
葉淑貞
1995 〈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的運行〉,《台灣史研究》2(2):87 ~ 135。
溫振華
2004 〈第七回夏季學校:臺中地區家族與歷史研習營課程大綱〉。
溫振華
1993 〈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台灣風物》43(1):127 ~ 142。
溫振華
1991 〈臺灣聚落研究的省思〉,《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7 ~ 10。
溫振華
1980 〈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1:91 ~ 107。
楊緒賢
1981 〈台灣中部地區家譜之調查研究〉,《台灣風物》31(2):92 ~ 97。
蔡泰彬
2003 〈清代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傳統生活與族社遷徙〉,《白沙人文社會學報》2:187 ~ 210。
蔡明志
2003 〈日治時期臺灣鄉村的地方領導階層民宅〉,《臺灣美術》53:46 ~ 54。
蔡志展
2000 〈清治前期臺灣行政系統之建置與變革(1684-1874)〉,《社會科教育研究》5:25 ~ 49。

蔡志展
1997 〈清初半線墾首施世榜事蹟探微〉,《社會科教育研究》2:73 ~ 117。
蔡慧玉
1996 〈日治台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台灣史研究》3(2):93 ~ 141。
蔡慧玉
1994 〈日治時代臺灣保甲書記初探〉,《台灣史研究》1(2):5 ~ 24。
蔡慧玉
1994 〈日治時代台灣的保甲戶籍行政〉,《台灣風物》44(3):107 ~ 136。
蔡相煇
1994 〈開拓嘉雲地區的陳立勳家族史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訊》15:87 ~ 106。
劉澤民
2003 〈從古文書看清代柴坑社與黃竹坑社之關係〉,《台灣文獻別冊》(4):
15 ~ 18。
劉士永
1999 〈193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台灣醫學的特質〉,《台灣史研究》4(1)。
劉素芬
1995 〈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台灣史研究》2(2)。
劉恆妏
1994 〈日據時期台灣之保甲制度〉,《法律學刊》24:169 ~ 189。
薛烱林
1971 〈石螺潭林家之古契字〉,《台灣風物》21(4):3 ~ 28。
戴炎輝
1962 〈台灣大小租業及墾田之關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十一次學術座談會》:164~165。
關口隆正
1980 〈台中地區移民史〉,《台灣風物》30(1):9 ~ 32。
關口隆正
1980 〈台中地區移民史(續完)〉,《台灣風物》30(2):33 ~ 40。
Hui-yu Caroline Ts'ai
1994 〈The "Social Service Movement" (shakai hoshi undo) in Taiwan, 1932-1945: The Hoko System for Wartime Mobilization 〉,《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4:87 ~ 103。


四、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
尹章義
1983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臺北市: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
王萬邦
2003 《臺灣的古圳道》。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王詩琅
1979 《臺灣人物誌》。高雄市:德馨室。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1987 《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歷史研究》。桃園:桃園縣政府。

江慶林
1991 《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文建會
1993 《臺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文建會。
李昭蓉
2002 《鹿港丁家之研究》。彰化縣鹿港鎮 : 左羊。
佐伯迪
1999 《臺灣地方自治》。臺北市:成文。
吳文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
李力庸
2004 《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李壬癸
2000 《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市:常民文化。
李乾朗
1995 《臺灣傳統建築匠藝》。臺北市:燕樓。
李乾朗
1995 《臺灣建築百年(1895-1995)》。臺北市:室內雜誌。
李乾朗
1994 《臺灣近代建築之風格》。臺北市:室內雜誌。
李乾朗
1996 《臺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臺北市:雄獅。
李乾朗
1996 《臺灣建築閱覽》。臺北市:玉山社。
李乾朗
1998 《臺灣傳統建築》。臺北市:臺灣東華。
李乾朗
1998 《臺灣建築史》。臺北市:雄獅。
李奕興
1995 《臺灣傳統彩繪》。臺北市:藝術家。
杜維運
2003 《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
林衡道口述、洪錦福整理
2002 《臺灣一百位名人傳》。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林偉洲
2001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林獻堂、許雪姬
2000 《灌園先生日記(七)1934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林美容
2000 《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市:臺原。
林美容
1990 《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臺北縣:稻鄉。
林保寶
1998 《莿桐最後的望族:我這樣探尋家族故事》。臺北市:玉山社。
林文龍
1998 《台灣中部的開發》。臺北市:常民文化。
林佳灵
1998 《日據時期中西合璧式的傳統民宅調查研究:以烏日鄉順德堂為例》。臺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化資產類研究報告。

林佳灵
1997 《臺中縣烏日鄉螺潭村古建築群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化資產類研究報告。
林品桐等編
1993 《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會承
1995 《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
林朝崧
1960 《無悶草堂詩存》。臺北市:中華。
周宗賢
1997 《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市:國史館。
周 璽
1987 《彰化縣志彰化節孝冊》。臺北市:大通。
胡建國
2000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
1999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新店市:國史館。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2。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文雄計畫主持
2004 《台中縣歷史建築裝飾圖樣調查紀錄—以大甲瑞蓮堂、烏日順德堂、清水黃宅為例》。臺中縣清水鎮:中縣文化局。
烏日文史協會
2002 《烏日文史彙編》1。台中縣烏日鄉: 中縣烏日文史協會。
烏日文史協會
2003 《烏日文史彙編》2。台中縣烏日鄉: 中縣烏日文史協會。
高燦榮
1993 《臺灣古厝鑑賞》。臺北市:南天。
高燦榮
1992 《燕尾、馬背、瓦鎮:台灣古厝屋頂的型態》。臺北市:南天。
高拱乾
1960 《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明福
1993 《臺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臺北市:胡氏圖書。
連 橫
1955 《臺灣通史(下)》。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勝彥
1993 《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市:新化。
張素玢
2004 《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臺灣學生。
張子文、郭啟傳
2003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
1987 《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市:自立晚報。
許雪姬
1990 《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陸傳傑
2001 《裨海紀遊新注》。臺北市:秋雨文化。
陳支平
2004 《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炎生
2003 《臺灣的女兒:臺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的家族移墾奮鬥史》。臺北市:玉山社。
陳瑛譯、Ken Howarth著
2003 《口述歷史》。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陳慈玉計劃主持
1999 《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陳其南
1990 《家族與社會》。臺北市:聯經。
莊英章
1997 《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姓氏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莊展鵬
1989 《臺灣的漳州人專輯》。臺北市:漢聲。
黃朝進
1995 《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彭文宇
1998 《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
新高新報社
1937 《臺灣紳士名鑑》。臺北市:新高新報社。

臺中縣烏日鄉公所
2003 《烏日鄉志、文化篇》。台中縣烏日鄉: 中縣烏日鄉公所。
臺中縣烏日鄉公所
2004 《烏日鄉志、歷史篇》。台中縣烏日鄉: 中縣烏日鄉公所。
臺灣廣友會
1999 《臺灣自治名鑑》。臺北市:成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 《台灣史》。臺北市:眾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3。南投市:省文獻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4。南投市:省文獻會。
趙莒玲
1998 《臺灣開發故事》。臺北市:天衛文化。
蔡志展
1999 《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南投市:省文獻會 。
鄭喜夫、周聲夏
1979 《臺灣先賢先烈專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劉寧顏
1986 《臺灣開發史話》。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翠溶
1992 《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曉春
2000 《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市:上海人民。

檜山幸夫等譯
2002 《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顏尚文、潘是輝
2000 《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五、學位論文

曾淑卿
2004 《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永河
2003 《光復前柳營劉家與地方發展關係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蓉峻
2003 《臺灣東部移墾的家族個案考察:以玉里長良連氏家族為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
2002 《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市:國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子光
2002 《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台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鉦昇
2002 《臺中地區林姓族人的發展﹙1701-1945﹚:以林簪家族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昭容
2001 《鹿港丁家之研究》。嘉義縣: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依璇
2000 《黃氏宗族在深坑地區的墾拓歷程及其古厝之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完
1995 《清代台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台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明
1995 《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