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盈弟
研究生(外文):LIN YING-TI
論文名稱: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Foreign Spouses’ Child-rearing Methods and Their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School – Examples of Foreign Spouses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黃森泉黃森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學校生活適應
外文關鍵詞:Foreign spousechild-rearing methodsfutureaftervisitadjustment in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6
  • 點閱點閱:13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本研究以半結構性之訪談,做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經由與設籍高雄市三民區的三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學校級任教師訪談後,將訪談內容轉為文字稿之資料並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了解外籍配偶的教養方式;了解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的情形;及了解學校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學習的看法及期許
而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在外籍配偶教養方式方面
(一)外籍配偶個人成長之背景因素會影響其對子女的教養方式。
(二)外籍配偶在家庭中扮演主要管教子女的角色。
(三)外籍配偶對於子女的學校課業學習非常的注重,幫子女安排合適的安親班或補習班,以彌補自己無法協助子女在課業複習方面之不足,但對於子女課外休閒活動及專長培養較為不足。
(四)外籍配偶對於教導子女原生國語言產生矛盾的心理。
(五)外籍配偶面對子女的成長與茁壯而感到欣慰。
二、在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方面
(一)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生活適應狀況良好。
(二)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態度正向,學業成就良好。
三、在學校教師對外籍配偶學童的學習看法方面
(一)教師對學童及學童父母的表現皆給予讚賞及肯定,但也希望父母可以多花些時間並有能力給予孩子課外學業上多些幫助、陪伴孩子成長。
(二)學童語文能力之讀寫方面可以再多一些加強
(三)父母可以再提供子女更多一些的文化刺激,例如閱讀課外書、參觀博物館等。
最後,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幾項建議作為社教單位、教育機關、學校教師或外籍配偶家庭的相關資源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A Study on Foreign Spouses’ Child-rearing Methods and
Their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School
– Examples of Foreign Spouse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foreign spouses’ child-rearing methods and their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school. It collected information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fter having interviews with three foreign spouses living in San Mi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the researcher recorded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s in writing and made analysis.

This study has three main purposes:
1. To understand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aring methods.
2.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school.
3. To understand teachers’ viewpoints and expectation toward the learning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Foreign Spouse’s Child-rearing Method:
(1) The growing backgrounds of the foreign spouses will influence their child-rearing methods.
(2) The foreign spouses play the main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3) The foreign spous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ir children, but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extracurricular leisure activitie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specialties is less.
(4) Foreign spouses will not take the initiation to teach their mother tongues to their children.
(5) Foreign spouses will feel gratified to see their children grow strongly.

2. Adjustment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in School:
(1)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dapt themselves to schools very well.
(2)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hav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s.

3. School Teacher’s Viewpoints on Learning Conditions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1) The teachers favorably prais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However, the teachers also hope the parents ma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their children and give their children more assistance in their extracurricular studies.
(2)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ie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need further enhancement.
(3) Parents may provide their children with more cultural stimulation, for exampl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visit of museums, and so on.

Finally, based on the foregoing study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chool teachers or foreign spouses’ families for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Foreign spouse, child-rearing methods, adjustment in school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 …… ………III

圖  次 …………………… ……………………… ………… ………V

表  次 ………… ……………… ………………………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外籍配偶在台生活適應情形……………………………………7
第二節 父母教養方式探究………………………………………………9
第三節 學校生活適應理論探究………………………………… …… 25
第四節 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41
第二節 研究程序……………………………………………… ………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0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 …………… 55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 ……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61
第一節 外籍配偶教養方式……………………………………… …… 61
第二節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107
第三節 綜合討論………………………………………………………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125
參考文獻 ……………………………………………………… ………167
一、中文部份 ……………………………………………………… …167
二、英文部分 ………………………………………………… ………174
附 錄 …………………………………………………………………176
附錄一 外籍配偶之子女教養方式訪談大綱(外籍配偶)…………176
附錄二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訪談大綱(級任教師)…177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外籍配偶)……………………………………178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級任教師)……………………………………179
附錄五 第四章之主題命名……………………………………………180
圖3-2-1 研究流程……………………………………………………… 43
圖3-4-1 文本資料分類流程…………………………………………… 54
表 2-2-1 教養方式之定義 ……………………………………………11
表 2-2-2 單向度的教養行為分類 ……………………………………16
表 2-2-3 雙向度的教養行為分類 ……………………………………17
表 2-2-4 多向度的教養行為分類 ……………………………………19
表 2-2-5 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25
表 2-3-1 學習適應內涵相關文獻 ……………………………………30
表 2-4-1 外籍配偶教養方式相關研究摘要 …………………………33
表 2-4-2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情形相關研究摘要 ………………37
表 3-3-1 受訪者之簡單基本資料 ……………………………………49
表 3-4-1 逐字稿文本資料分類方式 …………………………………53
文。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淑惠(1985)。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壓力與服務需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惠(1997)。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研究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淑蓉(1998)。課前靜坐對兒童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雪禎(1997)。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琦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多。中華日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05.9.26。取自World Wide Web:http://news01.cdns.com.tw/10050902/news/nxyzh/t90012002005090118060712.htm。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德禎(1998)。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二)--質性研究,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51-68。台北:師大書苑。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行為知探討。社區發展季刊,27,41-47。
林照真(2004)。還外籍配偶子女一個公道--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8-15。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徐春蓉(2001)。國小學童的自尊、內外控、父母管教方式與害羞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法,95-132。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涂信忠(2003)。原住民學童接受之教養行為與其情緒穩定、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對於柬埔寨籍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2,139-164。
教育部(2004)。重要教育資訊統計/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檢索日期:2005.9.20。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index.htm?TYPE=1&UNITID=197&CATEGORYID=0&FILEID=126373&open。
許怡珮(2002)。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慧(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家庭兒童生活狀況之研究。九十二年度內政部兒童局補助研究。
連惠君(2000)。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陳姣伶(1995)。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曼玲(2005)。外籍母親溝通不良,子女語言學業較差。中央電子報。檢索日期:2005.9.26。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cdn.com.tw/live/2005/09/23/text/940923el.htm。
陳清溪(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習資訊,20(3),58-66。
陳貴龍(1990)。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雅琴(2003)。「溝通分析親職團體」對國小母親親子溝通及管教方式之成效。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1997)。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76-181。
曾素秋(1997)。國中啟智班師生互動之觀察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主譯、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合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Bogdan, R .C.&, Biklen ,S .K(1998))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張芬芬、蔡敏玲、黃瑞琴、孫敏芝、熊召弟、陳添球、方德隆、劉蔚之、曾惠敏、王錦珍(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凱霖(1995)。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森泉、張雯燕(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學教育研究,8,135-169。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適應問題的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90-254。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詹馨(1985)。泰雅兒童的父母管教態度與人格適應。新竹師專學報,10,1-49。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教育在台灣成就了什麼?北縣教育,51,30-36。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娟(2003)。長子女入小學之親職經驗。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粉(1994)。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光鼎(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和問題--兼論台灣多元文化教育的檢討。第四屆教育社會學論壇--「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3-470。
蘇建文(1991)。家庭與個體發展。載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427-458。台北:心理。

二、英文部分
Applebee,A.N.,Langer,J.A.,&Mullis,I.V.S.(1989).Crossroads in American education:The nations report card,a summary of findings. Princeton, 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Arkoff, 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ress.
Baldwin,A.L.,Kalhoun,J.,& Breese,F.H.(1945).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Psychological Monographs,58(3),86-105.
Baumrind,D.(1971).Current patent of parental authority.Development Psychology Monograps,4(1),1-103.
Belsky, J .(1980). Child maltreatment: A necological integr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35, 320-335.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55, 83-96.
Berk,L. E.(2000).Child development.(5th Ed.).London:Allyn & Bacon.
Elder,G.H.(1962).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Sociometry,25,241-262.
Gay, L. R.& Airasian, P. W.(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c2000.
Harris, I.(1959). Normal children and mothers. New York: Free Press.
Hoffman,M.L.& Saltzsten,H.D.(1967).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45-57.
Ishii, Y.(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In G.Battistella and A.Pagannoni.eds.Asian women in Migration(147-164),Quezon City: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Ladd,G.W.(1989).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 Attili, J. Nadle, & R. Weissberg(Eds.),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277-292.Smsterda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add,G.W.(1989).Having friends,keeping friends,making friends,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Child Development,61,1081-1100.
Ladd,G.W.,Price,J.M.&Hart,C.H(1990).Preschoolers’behavioralorientations and patterns of peer contact:Predictive of social status?In S.R.Asher and J.D.Coie(Eds.)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coby,E.E.&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H.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1,1-101,New York:John Wiley& Sons.
Marlett, D.M.(1993).Causes of anxiety for transfer student:Implication for teach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359162)
Mead,D.E.(1976).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Prove,Utah:Brigham University.
Olsen, N.J.(1974).Family structure and socialization patterns in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ality, 79(6), 1395-1417.
Seidman, I. E.(1998).Interview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Thomas, K., Kathryn, S., Benjamin, A. & Benjamin, S. B.(1993).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 New York: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2.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3. 林照真(2004)。還外籍配偶子女一個公道--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
4.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行為知探討。社區發展季刊,27,41-47。
5.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研究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6.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對於柬埔寨籍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2,139-164。
7.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8. 陳清溪(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習資訊,20(3),58-66。
9. 陳貴龍(1990)。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10.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適應問題的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90-254。
11.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12. 詹馨(1985)。泰雅兒童的父母管教態度與人格適應。新竹師專學報,10,1-49。
13.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14.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教育在台灣成就了什麼?北縣教育,5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