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3: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奕亨
研究生(外文):Yi-Heng Lin
論文名稱:灰色叢林---從城市意象中探尋現代人的情感意識
論文名稱(外文):Concrete Jungle: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sentiment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images of the city
指導教授:莊明中莊明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Chung C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城市意象藝術史現代人心理學代表性社會學
外文關鍵詞:the images of the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 要
灰色叢林
---從城市意象中探尋現代人的情感意識

本次創作主題將以居住在都市中的現代人為描寫對象,探討快速都市化對現代人的影響,是因為環境而造成的冷漠與疏離?還是因為含蓄的不善表達?如何從孤獨的現實生活之中傳達對遠方或家鄉的思念?創作研究中,希冀以多元的創作模式,藉以理論學說的輔助,探究現代人呈現情感意識的多元面貌。
藝術的創作在於抒發自己的情感,從情感衝突層面轉化到時間記憶的內心思維,藉由不同的繪畫構成,來呈現筆者所感受到的外在世界。
綜合以上的論述,歸納此次的創作目的為以下二點:
一、透過藝術創作探討現代社會化的結構,並分析心理與精神轉化的影響。
二、透過藝術創作探討現代人情感意識的呈現與傳達。
本創作論述研究係以2003~2006年之間的創作為主要內容,並提出配合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等其它相關領域之學說,來闡述整理自我創作之學理依據。
在本文第二章學理基礎部分,從心理學、社會學、藝術史流派對創作研究的影響,並探討主題現代人的生活背景與特徵,與現代人情感產生與發展的因素。
第三章將說明創作理念與詮釋方法,創作理念部分將探討現代人複雜多變的情感與記憶。詮釋方法將從形式、媒材、技法與創作過程,逐一說明。第四章代表作品分析與詮釋,將從本次創作研究中挑選五件代表性作品,分別就「創作內涵」與「圖象形式分析」做詳細的介紹。
本創作研究將針對現代人面對社會環境快速變遷之下,所產生的壓力、矛盾、迷失、衝突、無助、徬徨等的情緒表現,來探討現代生活中的情感表現,藉由「具象」與「抽象」的表現手法,來呈現現代人與自我內心的對話。
Abstract


The Concrete Jungle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Sentiment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Images of the City
The topic of this work is focused on the contemporaries living in the cities. I am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the rapid citifying on the contempora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the detached and isolated attitudes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 or is it because people are too reserved to communicate. How do contemporaries reveal self consciousness and emotions through a routine and repressed life? How do people express their thinking toward hometown from a lonely real life? Based on the various modes of works and the complementary of the theories, I am going to explore the various images expressed by the sentiment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ntemporaries.

Art works express the emotions of the creato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paintings, my feelings, of the sentimental conflicts to inner thoughts, toward the world are expressed.
Summarized the above saying, the goal of the work can be generalized to two points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iz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based upon the arts works.
2.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s and communic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sentimental consciousness based upon the arts works.

The creative thesis of thi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work done from 2003 to 2006. With the complementary of the history of arts and the theory of arts, etc., I am going to explore and clear out the basis the theory of my creative productions.

Chapter 2 is about the fundamental theor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every day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otions of the contemporaries based upon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arts.
Chapter 3 i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goal of my production and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The goal of the production is about the complexities and varied thoughts of the contemporaries. The way of the interpretation i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modes, the media, the skills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respectively.

Chapter 4 is about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my representative works. I am going to describe in detail the intention of the works and the image forms of five of my representative works.

Focused on different forms of emotions such as pressure, paradox, lost, conflict, helplessness and disorientation faced by people in the rapidly change society, this study is discussing the emotional display in every day life. Using “practical” and “impractical” skills, I’m going to represent the dialogue between one and its inner ego.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1
第二節 創作目的…………………………………………………………..3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四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創作研究之學理基礎與主題探討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學理基礎
一、創作研究之心理學基礎…………………………………….6
(一)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觀點…………………………….6
(二)容格的心理學觀點………………………………….8
(三)新佛洛伊德主義…………………………………….9
(四)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9
二、創作研究之社會學基礎
(一)社會和社會化…………………………………….…12
(二)現代社會的特徵…………………………………….12
(三)都市社會失序問題………………………………….13
(四)從齊末爾看現代社會問題………………………….15
三、藝術史流派對創作研究之影響
(一)從「寫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探討社會文化之內涵………………………………………………….16
(二)從「超現實主義」探討潛意識的開發……………..21
(三)從「現代畫家」中找尋自我的繪畫語言……………..25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主題探討
一、現代人的生活背景與特徵
(一)現代的定義………………………………………….28
(二)生活背景…………………………………………….29
(三)生活特徵…………………………………………….30
二、現代人的情感意識
(一)情感的產生………………………………………….36
(二)影響情感發展的因素……………………………….37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詮釋方法
第一節 創作理念
一、探討現代人複雜與多變的思緒……………………….41
二、探討現代人的情感與記憶…………………………….42
三、重新審視人類共同的原始經驗……………………….44
第二節 創作形式
一、「具象」與「幻象」之間………………………………45
二、畫面構成與結構張力…………………………………..46
三、色彩表現與情感傳達…………………………………..47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一、水彩技法呈現…………………………………………..50
二、油畫技法呈現…………………………………………..52
三、其他輔助工具…………………………………………..54
第四節 作品創作過程
一、創作流程圖表…………………………………………..55
二、作品創作流程…………………………………………..55
三、創作過程實際範例……………………………………..58

第四章 代表作品分析與詮釋
一、 為誰上妝?……………………………………………60
二、 十字路口?……………………………………………61
三、 這裡下雨了,那裡呢?………………………………62
四、 選擇性失意……………………………………………63
五、 城市意象………………………………………………64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結論…………………………………………………………65
第二節 展望…………………………………………………………65
參考文獻…………………………………………………………………………67
附錄(一):作品圖錄…………………………………………………………...70
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目
江光榮(2001)。人性的迷失與復歸。台北市:城邦。
郭永玉(2000)。孤立無緣的現代人。台北市:城邦。
常若松(2000)。人類心靈的神話。台北市:城邦。
張國清(1996)。後佛洛依德主義。台北市:揚智。
楊韶剛(2004)。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台北市:百善書房。
陳永禹譯(1983)。孫志文原著。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台北市:聯經。
洪謙德(1999)。人文思想與現代生活。台北市:揚智。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
張君玫 劉金佑譯(1995)。C. Wright Mills原著。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市:巨流。
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陳俐華譯(1985)。弗洛姆原著。理性的掙扎。台北市:志文。
詹宏志(1989)。城市人。台北市:天下人。
刁筱華譯(1998)。Linda Nochlin原著。寫實主義。台北市:遠流。
曾炆煌 蔡英方(1987)。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台北市:水牛。
胡寶林(1998)。都市生活希望。台北市:台灣書店。
王慶節 陳嘉映譯(1990)。海德格原著。存在與時間。台北市:九大 桂冠。
張君玫譯(1996)。Jonathan H. Turner原著。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市:揚智。
張勤譯(2005)。Dylan Evans原著。情感來自演化。台北市:左岸。
陳雪麗(2000)。情感教育。台北市:五南。
徐瑞珠譯(1992)。Russell Hochschild原著。情緒管理的探索。台北市:桂冠。
謝東山(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偉華。
楊恩生(1990)。水彩技法。台北市:藝風堂。
楊恩生(1997)。水彩靜物技法研究。台北市:藝風堂。
陳淑華(1998)。油畫材料學。台北市:紅葉文化。
李建儀(1990)。油畫技法。台北市:藝風堂。
王勝(2000)。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台北市:史博館。
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
曹利祥(2000)。今日世界藝術(桑多菲、華德)。深圳:嶺南美術。
曹利祥(2000)。今日世界藝術(布拉渥、洛佩斯)。深圳:嶺南美術。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市:聯經。
朱光潛(1995)。悲劇心理學。台北市:日臻。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
陶東風等譯(1997)。Ellen Winner原著。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朱光潛編譯(2000)。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市:天工書局。
黃鄂譯(1989)。金道友信原著。存在主義美學—藝術的實存哲學。台北市:結構群。
何正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邱彰譯(1987)。Arnold Hauser原著。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市:雄獅。
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原著。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圖書。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
陳秋瑾(1995)。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藝風堂。
陳榮彬譯(2004)。James Elkins原著。繪畫與眼淚。台北市:左岸文化。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市立美術館。
劉大基譯(1991)。蘇珊‧朗格著。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
陳景容(1983)。構圖與繪畫分析。台北市:武陵。
林文昌(1994)。色彩計畫。台北市:藝術。
呂月玉 張榮森譯(1987)。色彩意象世界。台北市:漢藝色研。
陳景容(1989)。油畫技法1‧2‧3。台北市:雄獅。
張漢明譯(1994)。Claude Yvel原著。油畫技法‧古方今用。台中市:伯亞
期刊
郭江宋(1994)。用心生活的寫實主義保護神。台北市:雄師美術(276)

論文
雷琴(2003)。從隱藏的都市人到重新審視生活。台北市: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論文。
林芝珊(2002)。生命衝力__林芝珊繪畫創作之心理與實踐。台北市: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論文。
陳俊華(2003)。從溪流探尋自我內心異想的大自然場域。嘉義縣: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彬(2004)。觀照自然『真實與永恆』作品及創作理念。台北市: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美術教學碩士論文。
吳玉琳(2004)。意象世界中的自我存在---自然的容顏創作系列。嘉義縣: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