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凡、唐宗漢譯(Streznewski, M. K.,2004):我的天才噩夢。(Gifted grownups:
the mixed blessings of extraordinary potential)。台北:遠流。
王千倖(1999)。案例教學法。收錄於高師大「新世紀中小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5-333。
王文科、梁仲容(2000)。自主學習者模式(ALM)的評介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資優教育季刊,76,18-29。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廣生命教育實施計劃。台北:
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
15(4),8-11。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4-98。
吳庶深、黃禎貞(2000)。從生命教育探討生死教育-地震災區小學生的生命教育。
載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論文手冊,210-217。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吳淑英(2002)。與生命對談-多元智力主題統整模式與情緒發展理論在生命教育課程之應用。台北:瑩橋國小。
吳淑英(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童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榮鎮(2002)。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學生輔導,82,8-17。吳碧霞(2004)。淺談國民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南投文教,21,20-22。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青華、吳昆壽(2002)。國小資優學生情意教育課程實施成效研究。載於第七
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53-74。
李岱恩(2004)。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南投文教,21,37-38。李萍(2001)。生命教育的本體及其三個維度。論文發表於2001年海峽兩岸生命
教育研討會,台北:中原大學。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
市一所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遠哲等人著(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連經出版社。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
3-10。台北:心裡出版社。
何保珍(2004)。談生命教育在中小學之落實。南投文教,21,17-19。林吉基(1998)。生命教育的內涵與目的。收錄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
南一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級中學。
林治平(2000)。QQQQ 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明和(2003)。高中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易之新譯(Freedman & Combs著,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
台北:張老師。
林思伶(1998)。生命教育教學設計原理。收錄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
南一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級中學。
林思伶(2000)。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現況1998-2000。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物,201-237。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167-204。台北:宇宙光。
邱秀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賢明(2003)。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目標達成滿意度之初探—以新竹
市國民中學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等譯(Angeles, P. A.,1999)。哲學辭典 (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122-123。台北:貓頭鷹。
姜鵬珠(2003)。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
—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
論與實物,1-22。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生死教育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
教育局。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活動學習領域。台北:教
育部。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5)。生命教育人才庫。2004年6月21日,
取自http://life.edu.tw/
陳木金(2001)。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陳廷楷(2004)。從青少年暑假墮胎潮談生命教育。南投文教,21,32-33。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29-34。陳芳玲(1999)。建構主義與生命教育課程,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集。嘉義:南華大學。
陳芳玲(2002)。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載於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17-35。台北:洪葉文化。
陳美伶(2003)。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英豪(2000a)。安頓人心的工作。生命教育網站與新講台雜誌。
陳英豪(2000b)。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件。載於林思伶主
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序)。台北:寰宇。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237-263。陳偉仁(2002)。文學的閱讀,死亡的敘說/資優兒童死亡世界的展露。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論文發表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59-80。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探究與實施。教師之友,42,15-21。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淑美(2000a)。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教育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物,171-199。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張淑美(2000b)。國中生的死亡概念、態度與死亡教育。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國中生死亡教育教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德聰(2001)。生命的回顧與省思----綻放生命的花朵。教育資料與研究,39,11-12。張憲庭(2004)。學校實施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南投文教,21,23-26。張馨文(2004)。國小六年級資優生對生命意義的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馨仁(2001)。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靜姿(2000)。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莊錫欽(2004)。高級職校教師心靈特質、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梁秀琴、陳韻淳(2002)。談資優生的自殺問題。資優教育季刊,83,28-31。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曾志朗(等著):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連經出版社。
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5-10。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物,241-253。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物,255-271。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傑唐納華特士(J. Donald Walters)著,林鶯譯(2003)。生命教育。台北: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瑞瓊(1998)。如何落實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輔導通訊,55,15-21。鄭石岩(2003)。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公訓報導,106,14-19。鄭宏財(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策略—以國小為例。載於郭聰貴主編:生命教育,109-125。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鄭崇趁 (2003)。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21-23。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20-23。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論篇。台灣教育,580,25-28。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物,127-149。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賴昭志(2001)。探索教育運用於生命教育可行性之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昱諠(2000)。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以嘉義市兩所生命教育中心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義鄉(1998)。原住民生命教育之實施。原住民教育季刊,12,104-107。薛春光(2001)。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生命教育藍圖。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147-154。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錫昌(2004)。從領域課程看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南投文教,21,27-29。羅文珠(2002)。國小資優班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271-285。台北:宇宙光。
羅文基(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雜誌,17,6-7。羅瑞玉(2002)。國小階段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載於屏東縣政府主辦屏東縣執行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青少年輔導計畫」國民小學「團體輔導教師研習」研習手冊,30-41。
蘇盈宇(2003)。以生命教育啟迪資優青少年的生命智慧。資優教育季刊,86,28-41。英文部分
Betts,G.T.(1985).Autonomous learner model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Greeley,CO: Autonomous Learning Publications and Specialists.
Bloom, B. S.(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1: Congnitive doman. New York: Longman.
Clark, B.(1997).Growing up gifte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5th ed.). New York: Merrill Publications .
Dabrowski, K., Kawczak, A., & Piechowski, M. M.(1970). Mental growh: Through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London: Gryf Publications.
Doka K.J.(1996).The cruel paradox:Children who are living with life-threatening Illness.In C.A.Corr,& D.M.Corr,(EDs.).Handbook of children death and ereavement,89-105.New York:Spring.
Gardner, H.(1983). Frame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Kastenbaum,R.& Aisenberg, R. (1972).The psychology of death. NY:Springer.
Lovecky, D. V.(1992). Explo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giftedness in children. Roeper Review, 15(1), 18-25.
Lovecky, D. V.(1993). The quest for meaning: Counseling issues with gift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L. K. Silverman(Ed.), Counse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29-50. Denver, CO: Love.
Lovecky,D.V.(1998). Spiritual sensitivity in gifted children. Roeper review, 20(3), 178-183.
Malone, C.(1975).Behavioral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chiodren.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19(4),301-306.
Niemi, H.(1987). The meaning of life among second school pupi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0804.
Piechowski,M.M.(1997).Emotional giftedness: The measure of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In N. Colangelo & G.A.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2nd ed),366-381 .Needn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eman, R.N.(1999). Education for mission, meaning, and compassion. In Glszer,(Ed.)The heart of learning: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Putnam.
Renzulli, J.S.(1992).Setting an agenda:Research priorities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through the year 2000. CT: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Silverman, L. K.(1993). The gifted individual. In L. K. Silverman(Ed.), Counse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28. Denver, CO: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