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1: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聖馨
研究生(外文):Wang Sheng-Hsing
論文名稱: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Content of Global Perspectives in Mandarin textbooks of Grade 1-6 Curriculum
指導教授:黃聲儀黃聲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Sheng-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3
中文關鍵詞:國際觀九年一貫課程國語科教科書
外文關鍵詞:global perspectivesGrade1-9 CurriculumMandarinTextbook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0
  • 點閱點閱:12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近年來,受到國際現勢的影響與帶動,「國際化」不僅是現今教育界熱門話題,「國際觀」的推廣更如火如荼地進行。尤其語文領域,除了語文技能的培養,更關注如何將「國際觀」中源源不絕的活力,有效注入文學語言,以加強學童對全球現世的認知,並掌握文化流通與文明脈動。
檢視近年來有關「國際觀」的研究,多半只停留在社會科學場域,尚無法跨越其他範疇達成科技整合與聯結。尤其就「語文領域」而言,不僅缺乏對國際觀議題的注目,甚至對「國際觀」內容的分析研究也付之闕如。事實上,在語文領域當中,「國際觀」議題的取材內容與呈現方式,尚存有極大的研究拓展空間。
有鑑於此,本研究特別針對現行國小國語教科書中之「國際觀」內容,進行分析探究,其研究步驟分為三部份:一、透過文獻分析,對國際觀概念意識深入歸納整合,進而掌握國際觀精義。二、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國語文教科書國際觀呈現方式,進行系統化、條理化之解讀,並進行類目的分析,以了解國際觀之內容走向。三、透過訪問調查法,經由教學現場的教師反應與回饋,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互補,建構出教科書當中絕佳的國際視野,以提供未來編輯納入採用之參考。
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內容分析部份:
(一)現行國小國語教科書當中,「國際觀」內容取材豐富多元。其中涵蓋「國際知識」、「國際文化理解」、「國際重要議題」、「國際化工具」、「文學運用」、「享譽國際」等六個主類目。
(二)就主類目而言,各版本國際觀課文大多以「國際知識」為主。其中又以「國際人物」的呈現為大宗。
(三)各版本國際觀課次分量以仁林版所佔最高;且出現冊次以高年級(9、10、11、12冊)為最多。
(四)各版本國際觀內容分布不平均,且無規則可循。主類目的比例,也缺乏數量上的均衡。
(五)舉例、引用等「文學運用」手法,是國語教科書呈現「國際觀」的專門管道。其 所佔課次份量,又以南一版為最高。
(六)對電腦網路、媒介語言等「國際化工具」之課文最為缺乏。四版本中,只有翰林版於第三冊及第七冊中,各有一課呈現。
(七)各版本中,國際觀以「單元」方式呈現已成主流,約佔整體國際觀課文的七成以上。以「單課」方式呈現,則居於附庸,零星散見於各冊中。
二、教師訪談部分:
(一)教師肯定國際觀教材內容,對學生有積極正面的影響。不但可使學生延伸國際觸角,亦可促其接納與包容。
(二)學生對國際觀課文之學習態度,大多興致高昂,且充滿強烈的學習動機。
(三)教師對國際觀相關課文的教授,多半仍停留於傳統單向式的講述,欠缺分析、討論、理解、批判式的多向交流。
(四)教師建議國際觀的內容取材,應配合國際潮流趨勢,並注重全球性的均衡。
(五)教師建議國際觀課文之呈現,宜採用單元主題方式,使國際觀內容意向更為聚焦。
(六)受限於教學資源不足,故教師教學時往往未能充分落實國際觀的認知與感悟。
Recently, influenced and driven by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not only at issue, but promoted by education as well, especially on the field of language arts. In addition to fostering skills, it focuses more on how to pour the energy of global perspectives into language arts so as to enhance children’s realization of the globe and to help them capture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pulse of civilization.
Previous studies in global perspectives are more in relation to social science, whereas lack the spanning of different fields to the conne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s for language arts, there is shor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ssues on global perspectives, eve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its content are few. In fact, there does exist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conducting the study into the content and presentation of glob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rts.
As a result, the author of this study aims at the analytical inquiry of the content of global perspectives in Mandarin textbooks of 1-6 grades. This procedure includes three steps: first, generalize and integr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global perspectives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essence of them; second, utilize content analysis to comprehend the presentation of global perspectives in textbooks systematically and to analyze the categories; third, combine in-service teachers’ responses and feedbacks with theories through survey and interview,so as to construct and provide the perfect global view of textbooks editing for future compi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
As far as the content analysis is concerned:
1. The content of global perspectives in Mandarin textbooks are abundant and multiple. It includes six main categories a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comprehens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 “international issues”, “internationalized instruments”,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 world-wide reputation”.
2. As to the main categories, each text edition focuses o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especially on international characters.
3. Ren Lin owns the most lessons among all text editions. And the volumes of grade 5-6 (volume9, 10, 11, and 12) present the most frequently.
4. The content of global perspectives of each text edition spreads differently in degree and there’ s no rule to follow. It also lacks the balance in quantity.
5. Ways of literature application like examples and quotes are the main means of the presentation of global perspectives in Mandarin textbooks. And Na Yi owns the most lessons among all text editions.
6. Articles about internationalizes instrument like Internet and media languages are wanting the most. Among the four text editions, only Han Lin presents one article in volume three and volume seven.
7. Presenting global perspectives by units becomes the mainstream (about 70 percent) among all text editions. Presenting global perspectives by lessons appears in different volumes sporadically.
As far as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re concerned:
1. Teachers approve of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global perspectives material on students. It not only expands the global views of students, but also makes them more tolerant.
2.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rticles of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are well-motivated.
3. Teachers lectures stay in traditional ways of narration, are lacking in interaction like analyzing, discussing,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zing.
4. Teachers suggest that the content be more trending and emphasize the balance of globalization.
5. Teachers suggest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lessons should be unit by unit so as to focus more on the content of global perspectives.
6. Restricted by the insufficiency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can’t practice their cognition and feeling about global perspectives when teaching.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V
目 錄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國際觀內涵探究 10
第二節 國際觀相關課程與教學 18
第三節 國際觀與九年一貫課程 33
第四節 國際觀相關論文與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分析 85
第二節 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走向歸納 123
第三節 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呈現形式 144
第四節 國際觀內容訪談與分析 1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26
第一節 結 論 226
第二節 建 議 237
參考文獻 243
附錄一:信效度檢驗編碼 252
附錄二:訪談相關資料編碼 253
一、中文書籍部份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四版三刷)。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80)。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萬清(1997)。 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仁林文化(2004)。國民小學國語課本 1~12冊。台北:仁林。
Doll,William E著,王紅宇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部。
David Held 等著,沈宗瑞等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
林生傳(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理論基礎。台北:教育部。
林清江 (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
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院。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
周世輔(1986)。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
南一書局(2004)。國民小學國語課本 1~12冊。台灣省:南一企業社。
齊若蘭等(2005)。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台北:天下。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上)。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家講座編(1999)。 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台北,揚智。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90)。第九次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修定說明。
編者印。未出版。
Richard J. Barnet,John Cavanagh著,陳秀娟,陳進盛,鄭其倫譯(1995)。
無遠弗屆/跨國企業與世界新秩序。台北:牛頓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台
灣商務。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究。台北:五南。
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國語課本 1~12冊。台北:康軒。
國立編譯館(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常雅珍(2005)。創意作文新祕笈。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黃慶萱(2002)。修辭學。台北:三民。
A.Giddens著,黃瑞祺譯(2005)。全球化與第三條路。台北:松慧文化。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至誠等(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國賜(1985)。邁向新世紀的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迎接二十一
世紀的教育改革(1-11)。台北:台灣書店。
廖春文(2001) 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歐用生(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顏慶祥、湯維玲(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Kenneth G. Wilson & Bennett Daviss著,蕭昭君譯(1997)。全是贏家的學校:
借鏡美國教改藍圖。台北:天下。
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國語課本 1~12冊。台北:翰林。

二、博碩士論文部份
王錦蓉(200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坤宏 (1995)。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摘要】。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竹(2003)。國民小學職前教師「全球議題」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
私立淡江大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惠(2005)。以統整式語文觀探究法輔助現行國語課程之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語教所論文發表。未出版。
彭筱婷(2003)。世界觀教育之表徵:國小四、五、六年級社會科教科書中
地圖教材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育菱(2004)。台灣國小中低年級英語教育中的國際觀之文化研究—以新
竹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景裕(199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鈴(2002)。技職校院學生世界觀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華(2002)。國小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欣宜(2003)。高中教師對全球觀融入第二外語教學知覺之調查。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佩芳(1999)。世界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
例。未出版。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妙娟(1992)。國民中學學生世界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佩如(2003)。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 瓛(2003)。國小教師應具備全球視野教學知識之研究—模糊德菲法之
應用。私立淡江大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三、期刊報章
天下雜誌(2004)。天下雜誌2004年教育特刊。臺北,天下。
江靜玲、張春華(2002)。全球化勢所必然 但不能失控。中國時報焦點新聞
三版,2002/4/17(取自紀登斯演講)。
洪美齡 (1997)。教師的國外經驗對國小社會科世界觀教學的意義。教師之
友,37(3),33-37。
洪美齡 (2003)。由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談世界觀教育。教師之友,
44(4),2-9。
陳伯璋 (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 1- 13。
黃彥霖(2002) 。全球化發展的教育省思與因應。師友,423,32-36。
張秀雄 (1995),世界觀導向的公民教育。中等教育,46:6。
高熏芳、謝王獻(2004)。你夠國際化嗎?—給中小學國際觀教育的檢核與
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19(3)。頁123-133。
楊明華(2002)。加速與世界的接軌—談世界觀教育的推廣。國教新知,
50(2),58-65。
蔡清華(1987)。社會科教學的新途徑—「全球教育」課程分析。教育文粹,
16,12-19。
劉寶霞、張厚粲、舒華(1996)。插圖在說明文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8(2),154-159。
鄭蕤(1993) 大陸地區小學語文低年級習作內容之探討。初等教育研究集
刊,1,43-76。
鄭蕤、韓楷檉(2000) 國民小學審定本國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NSC 88-2413-H-142-005。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7)。教科書的評鑑標準與應用。國民教育,37(5),2-7。
簡妙娟(1992) 。「世界觀教育」釋義。現代教育,7:2。
簡妙娟(1992) 。世界觀教育之基本概念。中等教育,43:5。
簡妙娟(1997) 。世界觀教育的教學策略。教師之友,38:4。
顏佩如(2002)。全球教育的初探。教育研究月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系。


四、網頁資料
杜正勝 (2005)。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
http://140.111.1.192/main_call_01.htm。
李家同(2002)。聯合報民意論壇15版。 2005年9月1日取自
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article/910225.htm
胡哲生(2004)。推動技職本位專業實作性之拓展指導手冊(未出版) 2005
年6月1日取自 http://bcc.yuntech.edu.tw/teachmedia/92
張忠謀(無日期):新世紀的新人才。資政顧問言論專欄。 2005/6/1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1_structure/famous/column/9_zzm.html
許書揚(2003)。與國際接軌先培養中國觀。2003年二月CHEERS雜誌。2005
年4月28日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31/031025.asp
許書揚(無日期)。八年級生準備迎戰全球人才。2005年3月20取自
http://www.ltes.tc.edu.tw/~i4you/s8.htm
陳美霞(2004)。台灣青年需要什麼國際觀。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4/09/01。
2005/9/1 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4473.html
馮 燕(無日期)。八年級生應具備的六種能力。2005年3月20日取自
http://www.ltes.tc.edu.tw/~i4you/s8.htm
龍應台(2005) 。龍應台談國際化(上)(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3
月17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MDE1092/archives/43086.html
余玉照(無日期)。青年應有的國際觀。2005年3月20取自
http://www.tw.org/roc/ch3.txt
Changcherub(2004)。國際資料等同國際觀點?2005年4月20取自
http://reset.dynalias.org/blog/archives/000295.html
國語日報(無日期)。2005年11月25取自http://www.mdnkids.com/academic/in190.htm
中國時報(無日期)。2004.5.12取自
http://education.chinatimes.com/detail.aspx?sCategory
五、西文文獻
Anderson,L.E.(1968).An example of the structure and obj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ocial Education,32(7),639-647.
Anderson,L.F(1990).A Rational for Global Education. Global Education-
From Thought to Action.
Anderson,C.,Nicklas. S.,&Crawford.A.(1994).Global understandings: A
framework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con, N. A & Kischner G . A. (2002) . Shaping global classroo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2),48-51 .
Becker, J.M (1973).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 Foundation , Indiana,Bloomington.
Becker , J.M (1980).&Anderson , L.F.(1980).Global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tudies,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3,82-92.
Collins, H. T .(1997).East of Gibraltar,West of Japan:Question and Answers about Global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4187)
Collins, H. T.,Czarra, F. R.&Smith,A. F. (1998).Guidelines for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ducation:Challenges.Cultures.And connections. Social Education,(Available from the American Forum for Global Education.http://www.globaled.org/)
Cakmak, S. B.(1993). Educational and sociocultural roots of prejudices and approximations to gobalism: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universal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oncerns for human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Philosophy,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Illinois.
Gilliom,M.E.(1993).Mobilizing teacher edcators to support global education in perservice programs.Theory into Practice,32(1):40-46.
Gilliom,M.E.(1997).What is Glob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4187)
Hanvey. R.(1979).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lobal
Perspectives in F ducation, Inc.
Hendrix, J. C. (1998).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Clearing House, 71(5),305-309.
Hudock, T.(1990). Global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 Global pages, 8(1),7.
Jones, P.,(1998)“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Democratic Prospects For World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34,2(pp.143-155)
Knipe, W. M.(1986). Global education: The road ahead introduction. Social Education,50(6),415.
Knipe, W. M.(1989). Global education as school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7(1),43-45.
Robertson, R.(1992). 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London:Sage.
Muller , R.(1989).A world core curriculum,Social Education,53(5),284-286.
Merryfield. M.Jarchow.E.&Pickert. S.(1997).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global perspectives: A handbook for teacher educators, P1-23.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
Merryfield, M. M.(1998). Pedagogy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Studies of teachers’thinking and practice.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26(3),342-379.
Merryfield, M. M.(2002). The difference a global education can mak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2),18-21.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1982).Position statement on Global education.Social Education,46(1),36-38.
Taylor. H. F.(1995).Teacher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narrative
analysis:Methods Of learning about and from implementing glob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56(4),1310.(UMI Dissertation
Infrmation Service.#9526094).
Welch, A.,(1998). Going Global?Internationalising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t a time of Global Crisis”,paper presented to
ANZCIES conference. Auckland University,Decenber.
Wicks,R.E.(1979).Global education:the why and how of it.(ERIC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183487).
Westbury,I.(1990) .Textbooks, textbooks publishers, and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In D. L. Elliott & A.Woodward (Eds.),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Eigh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p.1-22).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