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孔莎苓(1998)。開拓孩子的學習視野:校外教學的經驗談。教師天地,95,68-69。王仁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親師合作辦理戶外教學的認知、動機與障礙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佩蓮(1995)。戶外教學教師成長團探索。教師天地,75, 12-22。王佩蓮、李崑山、陳錦雪、曾昆輝(1996)。「探索戶外教學師資的培訓」。國教月刊,42(5), 1-13。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王靜如 (1991a)。兒童戶外教育研究。屏東師院教育學術論文。
王靜如(1991b)。 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屏師學報,3,363-396。
王鑫(1989)。環境教育及戶外教育活動設計舉例。環境教育,2,63-68。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王鑫、朱慶昇(1990)。苗栗三義火炎山戶外環教活動設計。環境教育季刊,6,61-73。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成映鴻(2004)。戶外教學理論與實際。國教輔導,43(5),2-5。
朱文學(1998)。日本小學校外教育體系概述。教育資料文摘,246,136-142。朱美姐(1995)。也談戶外教學。教師天地,75,56-57。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1-38。何怡君(2005)。走出教室-戶外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36,82-84。
何倩華(1995)。為戶外環境教育盡一份心力。教師天地,75,42-45。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余宗翰(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余雅芳(2003)。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家楨(1995)。四獸山戶外教學淺談。教師天地,75,60-61。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李家若(1992)。戶外教學報行方法的研究。科學教育,151,39-44。
李家若(2004)。戶外教學應如何落實在高中教育中-小油坑「野外考察」讀後的迴響。科學教育月刊,267,32-34。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18,61-67。
李崑山(1995a) 。開放教育中戶外教學之規劃與設計 。開放教育新探索(上), 447-472。
李崑山(1995b)。國小校園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50-55。李崑山(1995c)。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4,53-63。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李崑山(1997)。週休二日V.S.戶外環境教學 。北縣教育,19,53-58。
李崑山(1999)。戶外環境教學何去何從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4,490-506。
李崑山(2000a) 。戶外教學策劃與設計。北縣教育,32,47-52。李崑山(2000b)。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環境教育,589,40-45。
李晶(2001)。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師大學報,46(1),93-110。
李雅菁(2001)。走出教室-校外教學中教師的行動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81-82,78-83。李翠萍(2002)。從學生觀點談如何提升及獲得教育的最大價值。國教之聲,34(2),14-18。李慶耀、鍾邦友、黃思綺、王松溪(1993) 。校外教學。台灣教育,515,44-46。
周玉秀(2005)。談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4),2-6。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周儒(1999):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環境教育科學技術專刊,16,1-6。
周儒、呂建政(譯)(1999) 。 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 , &E. L. Hammerman著 。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台北市:五南圖書。
周儒、黃淑芬(譯)(1994)。T. J. Rillo著。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林玉體(1980)。教育價值與事實。國教月刊,27(5),3-7。
林玉體(1993)。教育價值論。台北市:文景。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三民。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林清山(1976)。科學教育的心理學基礎(下)。科學教育,2,15-20。林淑娥(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進生(2002)。快樂飛揚—戶外教學去。屏縣教育季刊,10,33-34。
林進財(1992)。從價值的意義與內涵論教師應有的價值觀。教育理論,7(1),94-102。
林瑞佑(2002)。戶外教學對國小兒童讀圖技能學習效果的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1),104-122。林耀源(譯)(1989)。M. Link著。大自然的教室:戶外教學手冊。環境教育季刊,5,32-43。
林儷蓉(2000)。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研究─以學童及教師之觀點。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花彩玲(1992)。戶外教學的省思。學前教育,15(4),46-47。邱婉麗(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邱連煌(1978)。價值教育之新方法-價值澄清。師友,133,2 - 7。
洪瑞佑(1999)。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鄉土地理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紀承維(2003)。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戶外教學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胡蘇澄(1995)。寄情山水、走訪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並談英國的田野教學。教師天地,75,26-30。夏征農(編)(1993)。教育文藝辭海。台北:東華。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耿志華(1995)。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初探。國民教育,35(9-10),32-26。高新建(2005。4月18日)。提升校外教學意義。國語日報,13版。
高廣孚(1975)。談價值與教育價值。訓育研究,14(2),12-18。高廣孚(1983)。教育價值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頁31-64)。
國立編譯館(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張月霞(2003)。國小生活課程之社區探查教學活動。國教輔導,43(2),41-51。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百科辭典編輯委員(編)(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
梁一成(2000)。親師互動---從校外教學談起。師友,393,73-74。
梁明煌(1995)。動物園的戶外教學。教師天地,75,31-37。莊宗益(1995)。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初探。國教之聲,111,35-43。
莊明貞 (1985)。價值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世紀,20(10),31-35。連寬寬(1995)。徜徉田園追求成長。教師天地,75,46-49。
陳秀瑛(1995)。一分心思、一分喜悅,談校外教學。教師天地,75,58-59。
陳俊雄(2002)。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健一(1995)。自然教育的發展機制。教師天地,75,38-41。陳淑敏(1994)。Vygost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陳雅惠(2005)。戶外教學手札。屏縣教育,22,32-37。
陳寶山(1988)。教育價值。教與學,14,24-27。陳寶鈺(1993)。知性與感性之旅-校外教學。國教世紀,170,28-30。
彭文珊、周玉秀(2005)。戶外教學的文獻探討。國民教育,45(4),38-44。曾兆興(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慧佳(1993)。校外教學與參觀導覽。國民教育,34,48-52。湯昶洪(2003)。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建一等(譯)(1987)。L. E. Raths ,& M. Harmin,&S. B. Simon著。價值與教學。高雄:復文。
黃淑馨(2005)。學校運用家長與社區資源實務探討。教師天地,134,60-63。黃朝恩(1991)。中學地理科戶外教學活動的編寫與實施 。中等教育,42(1),30-43。
黃朝恩(1992)。課外活動中的環境教育 。台灣教育,499,12-16。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 37,12~17。楊田林(1988)。校外教學之我見。中華民國教育,3,46。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冠政(1991)。環境價值教育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0,12-25。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學報,29,21-37。
漢寶德(2003)。博物館是教育機構嗎?社教雙月刊,116,50-52。熊湘屏(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趙桂珠(1995)。走出教室。教師天地,75,62-63。
趙雅博(1977)。教育的價值基礎。國教輔導,16(6),14。劉富連(1999)。校外教學的良好去處—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教師之友,40(2),65-68。
劉富連(1999)。豐富又有趣的校外教學。師友,383,76-78。
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3),47-60。蔡居澤(1995):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宛芸(2002)。地球科學戶外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瓊英(2003)。安全的校外教學。師友,438,38-39。
蔡瓊英(2004)。給我們一個安全的校外教學。國教新知,51(1),101-103。
鄭坤昌(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校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4。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C.E.Knapp 著。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台北市:幼獅。
謝鴻儒(199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元駿(2004)。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如何運用社區資源辦理戶外教學(無日期)。2005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bln.ks.edu.tw/teacher/study.htm
戶外教學的突破與省思(無日期)。2005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ceag.kh.edu.tw/htm/ceag2/htm/Science/f/f008/f008.htm
二、西文部份
Backman, S. J., & Crompton, J. L. (1985). Education experience contribute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6(2), 4-13.
Blum, A. (1987). Students’ knowledge and belief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four countr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3), 7-14.
Bogner, F. X. (1998). The influence of short – term outdoor ecology education on long – term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 (4), 17-29.
Chavez, S. (1970). Outdoor education : Dayton sty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 9-10.
Chenery, M. F., & Hammerman, W. (1985). Current practice in the evaluation of resident outdoor education-programs: Report of a 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6(2), 35-42.
Crompton, J. L., & Seller, C. (1981). Do outdoor education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pos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2(4), 2-3.
Daubert, T. F., & Ream, R. R. (1980). Wilderness and classroom: Bringing each to the oth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16-18.
Donaldson, G. W. (1972). Research in outdoor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3(4), 9-10.
Gay, L. R. (1992).Education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Merrill.
Guthrie, J. W.(2003).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Hendee, J. C., Gale, R.P., & Catton, W. R., Jr. (1971). A typology of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y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28-34.
Howe, R. W.,& Disinger, J. F. (1988).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ation using out-of-school settings and mass media. ERIC No.:ED320759.
Ibrahim, H.,& Cordes, K.(1993). Outdoor recreation. Madison Wisconsin:Brown &Benchmark.
Iozzi, L. A.(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Part on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McAllister, M. A. (1971). Outdoor education in Eng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 41.
Nash, R. (1980). Editorial-widerness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13.
Palmberg, I., & Kuru, J. (2000). 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32-36.
Pougailes, R. (1980). Outdoor education at evergre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11-12.
Priest, S. (1986).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 13-15.
Priest, S. (1989).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n attitudes and approaches to outdoor leadership prepa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4-43.
Rivkin, M. S. (1997). 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 (1), 61-66.
Schleien, S. J., McAvoy, L. H., Lais, G. J., & Rynders, J. E. (1993). Integrated outdoor education and adventure programs . U.S.A.:Sagamore Publishing.
Schwille, R. W.(1971). Meaningful experiences in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 60-61.
Shepard, C. L., & Speelman, L. R. (1985). Affect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rough outdoor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17(2) , 20-23.
Simpson, S. (1988). Speaking for the trees: The use of literature to convey outdoor education them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3), 25-31.
Smith, R. (1980). Challenge/discovery’s western wilderness cour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