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俊秀(1993)。歐、美、日主要環保團體行動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王昭湄(2001)。以兒童文學為起點結合全語言與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素貞(2003)。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研究。台南: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王麗容(1991)。民間環保組織在社區環保運動中的角色和功能。社區發展季刊,56,127-131。王鑫(1989)。環境教育及戶外教學活動設計舉例。環境教育季刊,2,63-69。丘昌泰(1995)。美國環境保護團體的類型與功能。美國月刊,6(10),84-91。江明修、陳定銘(2000)。臺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江慧儀(2004)。台灣民間環保團體的環境教育現況與社會實踐-一個批判的環境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興全譯(1990)。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育。環境教育季刊,7,8-15。
汪俊良(2004)。荒野保護協會荒野青年團運作發展歷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昌弘(1995)。環境教育的生態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0,83-98。周儒 (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4。周儒(1995)。民間團體與環境教育的推展。台灣教育,532,37-46。
周儒、張子超(1995)。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I。國科會計劃編號:NSC-84-2511-S-003-004Z。
周儒、張子超(1997)。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II。國科會計劃編號:NSC-85-2511-S-003-009。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David C. Engleson, Dennis H. Yockers.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麗文文化。
林茂耀(2004)。花蓮地區四個環保團體發展歷程與推動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邱文勝(2005)。國小實施環境覺知教學初探--以五年級為例。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胡怡慧(2003)。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環境教育推動歷程之探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荒野保護協會(2004)。荒野保護協會理監事分工現況。2004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sow.org.tw/
荒野保護協會(無日期)。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理念和宗旨。2004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sow.org.tw/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1,55-82。張子超(2000)。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1),27-45。
張宏林(2004)。將生態觀念帶入家庭的荒野保護協會。荒野快報,141,8-11。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雅翕(無日期)。專題內容—非營利組織。2004年10月20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pastyle-2.htm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程目標。2006.07.25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Environmental.doc /
許世璋(2000)。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學生環境行動與其他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301-314。
陳俊霖、林慧年、王光正(2003)。民間保育團體的解說運作理念—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2003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光碟版)。
陳秋澕(1998)。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富林(2000)。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童敏惠(1997)。大學圖書館視聽服務的新嘗試--以台大圖書館多媒體服務中心為例。大學圖書館,1(4),80-93。黃俊英(1989)。環保系統中中介團體角色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冠政 (1992)。聯合國未來環境教育之規劃。環境教育季刊,24,22-30。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3。楊冠政(1996)。環境倫理概述(一)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楊冠政、汪靜明、陳佩正(1995)。我國的環境教育經驗。環境教育季刊,24,54-58。董貞吟、黃乾全、何文雀、伍連女、張桂禎(1998)。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經驗之調查研究—台灣地區城鄉之比較。師大學報,43(2),55-73。
劉中玉(2003)。我國國民小學階段環境素養內涵之初探。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莓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台中: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佳書(2003)。民間團體推動生態解說品質之研究--以某保育學會為例。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漢賢等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蕭新煌(1998)。中國人對環境的關切引自「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西文部分
Connect (1983), Action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Programme 1975-1983
Feagin, J.R., Orum, A.M. & Sjoberg, G. (1991). A case for the case study.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Garrett,L., Dewey, D.&Bruner(1997):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Library School Cataloging Instruc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38(2),3-6.
Goodlad, J.I. (1979).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Goodlad, J.I. & Su, Z. (1992).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Hamel, J., Duforu, S. & Fortin, D. (1993).Cast study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Iozzi, L.A. (1989). What Rea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Tw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4), 6-13.
Klein, M. F. & Goodlad, J. I. (1978). A study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eihtteen seleated count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6093).
Krathwohl, D. R., Benjamin S.B. & Betram B.M.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Goals: Handbood Ⅱ: Affective Domain.New York: David McKay Co.,Inc..
Merriam, S.B. (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Carlifornia: Jossey-Bass Inc..
Naar, J. (1990). Design for a livable plane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Rosenbaun W. A. (1985).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policy. New York: CQ Press。
Sebba, R. (1991).The Landscapes of Childhood .Environment & Behavior, 23(4), 395-422.
Wilson, R.A. (1994).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Level . Washington, D.C.: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Yin, R.K. (1989).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Yin, P.K. (1993). Application of case study research. Car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