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秀(1994)以社區發展解決環境問題-論社區環保鐵三角模式。社區發展季刊,66,14-19。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國川(1997) 計劃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信、效度評估—以青少年搭機車帶安全帽之研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8(1),95-121。王順美、沈珊珊(1999)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師大學報,44(1&2),17–30。
王元山(2001)桃米坑地震後的思考與行動-從家園的山與水重新出發。看守台灣,3,46-50。
王衍(2003)永續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探討。蘭陽學報,2, 95-104。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協會。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0)。南投縣921災後重建-社區總體營造鄉(鎮、市)示範村(里)重建調查規劃。南投縣:南投縣政府。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國立台北大學行政暨政策學報,3,1-4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站(2004.12.15)落實社區總體營造。
http://www.cca.gov.tw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之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53-61。江大樹(2003)台灣鄉村型社區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創新:「桃米生態村」的社區重建經驗啟示。政治學報,36,1-26。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李永展(1996)社區環境之永續發展。社區發展季刊,73,106-113。李永展(1999)生態城鎮:九二一災區重建的願景。新世紀智庫論壇,8,23-26。李增祿(1995)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21-24。李素卿譯(1997)成人學習者-成人教育與社區(Brookfield, S.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台北:五南。
呂嘉泓(1999)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吳幸蓉(1996)民間團體實施社區成人教育之模式探討-以橋仔頭文史協會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沈宇展(2004)中部地區社區領導人的社區環境衛生行為意向、行為及社區環境衛生教育推動之研究。台中: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邱美蘭(2001)桃米里蜻蛉類解說手冊。南投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淑娟(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南投:暨南大學碩士論文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刊,31,1-21。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劉邦富、黃秀瑄(2000)社區居民現代性與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南投: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 台南市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林勝義(1990)老人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台北: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琮盛(2002)打開桃米人的記憶寶盒。魅力新故鄉,5,21-27。
林信揚(2004)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以桃米及大雁社區為例。台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洪嘉穗(2002)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湖本生態村願景實踐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徐震(1995)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宮崎清(1996)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高強華(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新境界。中等教育,48(6),3-12。
翁政凱(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翁瑞禧(2004)都市社區居民對生態社區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埔里鎮公所(1994)埔里采風。台灣南投:埔里。
埔里鎮公所(2004)。埔里鎮地理資料。2004年9月25日,取自http://village.nantou.gov.tw/puli/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2002)埔里鎮桃米社區綠色生態與產業觀光經營計畫。南投縣:桃米社區發展協會。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2003)深耕桃米-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第二區社區營造中心營造點提案計畫。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昭郎(1984)促進民眾參與鄉村社區發展工作之途徑。社區發展,25,28-35。
陳茂祥(1985)淺談一般社區理論。社區發展,8,32,32-41。
陳其南(1996)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 41,21-37。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陳資雲(2001)從城鄉景觀之特色探討台灣地區城鄉風貌改造之方向-以嘉義地區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陳錦煌(2004)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陳膺強(1994)「應用抽樣調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郭銀漢(1995)祭祀圈與社區意識。社會福利,118,124-130。許雅雯(2001)打造綠色家園:以環境教育推動生態策略的社區營造-中寮鄉災後社區重建個案。中壢:中原大學碩士論文。葉燕燕(1994)八十三年度台北巿十大環保社區環境行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彭國棟(2001)桃米里生態苗圃解說手冊。南投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彭國棟、邱美蘭(2001)桃米里蛙類解說手冊。南投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彭國棟、何貞青(2003)綠色桃米。南投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須田春海(1993)環境自治體。東京:學陽書房。
曾國雄、曹勝雄、廖耀東(1992)台北都會環境品質指標之研究。交通運輸,14, 119-143。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會發展學刊,1,23-33。
黃肇新、蔡淑芳、劉曉栴(1999)社區資源手冊。台北:開拓文教基金會。
楊國樞(1982)生活素質層面之探討。台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楊國德(1996)社區活力與社區教育。教育研究,51,23-29。楊冠政(2002)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縣: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網站(2004.11.27)桃米故鄉情。
http://www.homeland.org.tw/foundation/htm/taomi/taomi-1.htm
蔡秀美(1996)社區成人教育的活動推廣。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
蔡宏進(1996)社區發展中對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75,135-143。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廖孟儀(1999)建立生態社區準則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聚落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廖嘉展(2004)社區標竿案例介紹-桃米經驗與驚豔。2004年杜拜國際競賽增進生活環境最佳案例報告。
廖嘉展(2004)故鄉•夢•飛揚—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參與台灣桃米生態村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的思考與行動。埔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環保署(2002)第十一屆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遴選要點。
環保署(2002b)第十屆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事蹟實錄。台北:環保署。
謝有誌(2004)中部地區環保模範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台中: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謝青燕(2004)傳統自然村生態社區規劃─以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為例。中壢:中原大學碩士論文。鍾美華(2004)桃米生態村的故事。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14,78-81。
盧禹聰(1999)一個模範都市社區之社區意識形成過程研究-以台南市金華社區 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龔鵬程(1999)中國傳統的「社」、「會」觀。「1999年社區美學」研討會。台北:文建會。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iken, L.R. (2002). Attitudes and related psychosocial constructs. Thousand Oaks: Sage
Doolottle , R. & MacDonald,D.(1978). 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6, 2-7.
Gans, H.H.(1962)The Urban Villagers, New York: Free press.
Cantrill, J. G. (1992).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advocac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cogni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4(1), 35-42.
Gigliotti, L. M. (199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at went wrong? What can be don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 41-46.
Heimstra, R.(1974).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 34-44.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off, M.D.(1998)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Studi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Hsu, S.J & Roth, R. E. (1998)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eld by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3), 229-249.
Hungerford, H.R. & Peyton, R. 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Weston Walch.
Hungerford, H.R., & Volk, T.L. (1990). Changing leaner behavior through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Jesen, B. B., & Schnack, K. (1997). The action competence approach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3(2), 163-178.
Lackey, A. S., & Dershem, L. (1992). The process pedagogy: What do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each?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7(3), 220-234.
Lyons, M., Smuts,C. & Stephens, A. (2001).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sustainability:(How) Do the link work?Urban Studies, 38(8), 1233-1251.
Mathbor, G. M. (1997)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 bangladesh perspect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2(2), 124-132.
McMillan, D.&Chavis,D.(1996).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 315-325.
Poplin, D. E. (1979) Community: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NewYork : Macmillan.
Rothman, J. & Tropman, E. (1987).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Itasca, ILL:F. E. Peac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