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吉文(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王素芸(2001)。「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王鼎銘(1998)。國小科技教育及其師資培訓制度。中學工藝教育,31(3),10-16。
方崇雄(1995)。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育問題模式課程設計與實驗研究。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方崇雄、林坤誼、張聖麟(2003)。2003九年一貫生活科技領域能力指標詮釋之研究。2003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7、8、9日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智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隆盛(1986)。我國國中階段工藝課程發展之探討。中學工藝教育月刊,19(5),2-10。
李隆盛(1991)。工藝宜正名為科技教育。中央日報,第18版
李隆盛(1992)。美國俄亥俄州的工藝╱科技教育現況。中等教育,43(1),18-24。
李隆盛(1997)。科技教育的課題。中學工藝教育月刊,30(9),2-6李隆盛(2000)。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用書編審。生活科技教育,32(2),16-25。李隆盛(2002),抓緊教科書。生活科技教育,35(11),1。
李隆盛主編(2004)。中小學科技教育簡介。2004年10月31日,取自http://lee.ite.ntnu.edu.tw/。
李義倫(2004)。南部地區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與教學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明隆 (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修辰(2002)。誰有設計能力,誰就能拿訂單。商業周刊,778,114-115
吳慧玲(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之比較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人龍(2003)。生活科技課程中設計與製作的學習歷程。教育研究資訊,11(4),3-24。林清江(1995)。多元與卓越-師資培育。師友,335,35-40。
林清江(1999)。邁向廿一世紀大學教育發展的願景。教育改革的理想與實踐。台北:教育部。
林瑋茹、陳姿蓉、陳雅新(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特約採訪楊思偉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邱宗成(2003)。設計概論。台北市:鼎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施能木(2004)。台灣與澳洲的科技教育課程之比較。生活科技教育,37(7)。
柯秀雪(1991)。辭源。臺北縣:鐘文。
洪鼎(2005)。設計通論。台北市:鼎茂
秦嗣輝(2003)。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轉化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高雄市政府(2005)。高雄市教育局教育統計資訊國民小學一覽表。200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edu.kh.edu.tw/members/grp07/0上傳統計/國民小學一覽表.htm。
高雄縣政府(2005)。高雄縣立中小學資訊(基本資料)。2005年3月10日,取自http://campus.ks.edu.tw/info/SchoolQuery/SchoolList.aspx。
陳文印(1998)。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能之探索。台北市:亞太。
陳曉梅(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玉山(1994)。國小科技教育之目標與課程架構之探討。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7(2),2-10。張玉山(2002),技術創造力教學模式的應用一創意陀螺的教學實例引介。生活科技教育,35(12),25-31。張永宗(1994)。工藝/科技教育是一門「學科」嗎?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7(8),9-14。張永宗、魏炎順(2004)。台灣與英國中小學階段科技教育課程之比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3),33-49張欣儀(2001)。生活領域中社會課程轉化之研究一以兩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之教師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政義等(2004)。國小學生「設計與製作」素養之模組教學實踐—以「車」模組為例。亜太科學教育論壇,5(1),文章二。
張建成譯(1994)。V.Hubel D.Lussow著。基本設計概論。台北市:六合。
張建成譯(1995)。N.F.M.Roozenburg,J.Eekels.著。產品設計—設計基礎與方法論。台北市:六合。
張珮玲(民2004)。從教師專業發展探討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許民陽(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二階段教科書對能力指標落實初步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研討會。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二科(2004)。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變異之彙整表。2004年7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content.php?ID=346。
游光昭譯(2002)。科技素養標準:小學科技教育的學習內涵。2002年小學科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師院。
焦正一(2000)。日本科技教育課程發展的回顧與啟示。屏東師院學報,13,373-402。程德樹(譯)(2000)。研究科學的第一步~給年輕探索者的建議。臺北市:究竟。
黃志燻(民2004)。國中教師科技準備度量表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葉宗青(2002)。小學生活科技教學活動設計策略。2002年小學科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師院。
楊沛文(2002)。不再做伴娘, 台灣要自己當新娘。商業周刊,755,170-175。
楊國賜(198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與地位。師友月刊,241,1-2。楊國賜(1992)。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6),15-21。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賴光祺(2003)。從能力指標到教材編製過程之配套改革一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師友月刊,2003(5),34-36。蔡錫濤(2002)。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教學活動設計---以「設計與製作」為例(上)。生活科技教育,35(1),19-27蔡錫濤、蔡牧民譯(2002)。英國小學設計與科技課程發展。2002年小學科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師院。
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蕭寶玲譯(2002)。香港小學課程的科技教育:現況與挑戰。2002年小學科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師院。
簡茂發(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 (3),1-13。魏炎順(2001)。設計與製作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探討。生活科技教育,34(6),8-18。韓明梅(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之探究----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羅大涵(1988)。科技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分析。中學工藝教育,21(3),2-9。
羅大涵(1991)。美國科技教育課程模式引介(一)美國技術基金會(TFA)支助發展的一個模式。中學工藝教育,24(3),10-17。
羅文基(1987)。教育、訓練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羅文基(1988),科技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分析。中學工藝月刊,21(3),2-9。
邊守仁(1999)。產品創新設計—工業設計專案的解構與重建。台北市:全華。
嚴月珠(1995)。統計學。台北市:三民。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蘇文瑛(2004)。國小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工作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二、外文部分
相賀徹夫(1990).小学館の学習百科図鑑32理科工作-動くおもちゃ.東京:株式会社小学館。
Bender,M.(1993).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concepts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Pingtung: Publication & Printing Section,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Benson, G. (2002). The world change and we change with it/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England. Birmingham: Faculty of Education.
Bybee, R. W. & Ben-Zvi, N.(1998). Science curriculum: Transforming goals to practices. in B. J. Fraser & K. G. Tob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487-498). Great Britai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emesquita, P. B., & Drake, J. C. (1994).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self- efficacy beliefs of teachers implementing nongraded primary school program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291-302.
DeVore, P. W. (1985).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science andtechn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ERIC ED 265 407.
Feldt, L. S. (1993).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owa City: Iowa Testing Programs, University of Iowa.
Harlen, W. & Elstgeest, J.(1992).UNESCO Sourcebook for scien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Paris:UNESCO.
Husen, T. (1985).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pergamon.
ITEA.(1998). 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Project: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trieved August 1,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cholar.lib.vt.edu/TAA/Phasei.html.
Lee, L. S. (1998). Four Little Dragons’Technology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60th Annual Conference, Fort Worth, Texas, U. S. A. , March, 8-10.
Mitcham’C. L.(1980).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P.T. Durbin.(Ed.) 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282-363. New York: Free Pre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83). Educating Americans for the 21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illiams, J. 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par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