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08: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怡蓉
研究生(外文):Yi-zong Yang
論文名稱: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學習習性及成因剖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in the Learning Habitu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 Students
指導教授:姜添輝姜添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Tien-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成因社會階級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habituslearning habitus causeSocial stat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13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認知學派學者強調學生能掌握學習策略的要點,運用學習策略在學校的課程教材中,便能獲得較高的成績表現,達到成功的學習目的。然而許多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發現學童的學業成就高低,主要根源於學童的家庭文化背景,此論點因而指涉家庭教育之重要性。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因家長的價值觀、教育期望、教育行動策略及家庭語言模式等的差異性,導致學童採取不同型態的學習策略,因而本研究藉由對學習者及家長進行訪談,探索不同社會階級學童的學習策略的差異性及成因影響為何。
因此本研究藉由透過與國小學童及其家長的訪談,從下列幾個面向檢視:國小學童學習習性的影響因素,此影響因素造成學童何種學習習性,並且探討分析不同社會階級學童的學習習性差異性。為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晤談法,以目的性選樣為原則進行研究,選定四名六年級國小學生及四名六年級國小學生家長,選出學生為學業成績前二名的學童及學業成績後二名的學童,家長為該生家長,每人進行四次訪談,共計二十四次的半結構式訪談,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不同社會階級家長的工作性質屬性不同,導致家長的價值觀、語言模式、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管教方式也有所不同,加上所持有的知識類型取向不同,造成學童受家庭文化因素影響,所習得的知識類型有所差異性,進入學校體制時,所展現的的認知理解能力亦不同。此因素影響之下,使得勞工階級學童大多呈現「鴨子聽雷」的學習習性,致使此種放任機械型學習策略壓抑學習者的成就動機;反之,中上階級學童因受家庭文化因素影響,面對學校課程大多展現系統化的邏輯分析學習習性,進而此種精緻深度型學習策略激發學童高度成就動機。
關鍵字:社會階級、學習習性、學習習性成因
The Cognitive scholars claim that if students can employ appropriat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us, acqine tke key points of learning contents leading to achieve higher scores and successful careers in the future. Nevertheles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undertaken by the scholars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students’ performanc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famili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Being bred up in different family and influenced by parents’ points of view, expectations, educational action methods and language patterns, school-age children take different learning habitus. As a result, with interviews of learners and their parents,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ifferent learning habitus taken by school-age children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and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influences as well.

With interviews of learners and their parent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ou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chool-age children’s learning strategies, to analyze how those factors influence school-age children to take different learning habitu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habitus adopted by school-age children of diffe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s.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s,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purposive sampling are adopted. Four elementary six-grade students and four elementary six-grade students’ parents a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amples. Two among the selected students are the top two and the other two are the ones with worse class performance. The selected parents are the above mentioned students’. Four interviews are arranged individually. Total twenty-four interviews are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mat. With the above methods, I analyze the findings and propos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Since par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have different careers, they hav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language patterns, expectations on their children,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All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with parents’ different knowledge orientation influence children significantly and make them to have different knowledge orientation as their parents. After entering school educational system, they demonstrate different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Children of labor status confront “comprehension disability” mostly. Permissive and mechanistic learning habitus oppress their achievement motiv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children of mid-upper level of social status take systematic and logical analysis learning habitus at their school work. Sophisticated and profound learning habitus inspire their achievement motivations.

Keywords:Social status, learning habitus, learning habitus cause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謝詞 …………………………………………………………… Ⅲ
目 次 …………………………………………………………… Ⅳ
表 次 …………………………………………………………… Ⅴ
圖 次 ……………………………………………………………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文化與學習策略的成因………………………………… 13
第二節 不同社會階級的思維模式……………………………… 29
第三節 學校課程屬性…………………………………………… 58
第四節 總結……………………………………………………… 8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 85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對象…………………………………… 88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9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97
第一節 勞工階級學童學習策略及成因探討…………………… 97
第二節 中上階級學童學習策略及成因探討…………………… 125
第三節 分析與討論………………………………………………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4
第一節 結論……………………………………………………… 174
第二節 建議……………………………………………………… 181
參考書目 …………………………………………………………… 185
附錄一 …………………………………………………………… 191
附錄二 …………………………………………………………… 192
附錄三 …………………………………………………………… 193
附錄四 …………………………………………………………… 194
一、中文本
王瑞賢(民91)。結構主義、符碼理論與柏恩斯坦。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25-55。
卯靜儒(民93)。從新馬克斯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集刊,50(1),119-142。
李咏吟(民76)。認知/行為的學習策略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輔導學報,10,299-320。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民82)。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8-71。
李仁豪(民94)。以結構方成模式探討並驗證成就目標與學習行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3),551-580。
吳秋鋒(民90)。在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汪履維(民70)。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耀明(民93)。家庭場域對兒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師友,439,31-34。
吳靜吉、程炳林(民80)。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政大學報,66,122-149。
邱上真(民80)。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健康學報,1,1-49。
邱天助(民91)。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林義男(民61)。我國國中學生智能分配與學業成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義男(民8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 157-212。
林義男.王文科(民87)。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生傳(民89)。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湘慧(民91)。家庭社會空間與學童習性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新富(民87)。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寶蓮(民81)。學習策略之探討與應用。諮商與輔導,81,19-21。
洪明財(民78)。學習策略影響學業成就之探討。特教園丁,5(1),25-29。
范信賢(民84)。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添輝(民86)。反思批判教學對社會科教師在理論與實務的啟發性。花蓮師院主辦之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姜添輝(民91)。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138-158。台北:巨流。
高宣揚(民80)。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21-76。
高宣揚(民91)。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博銓(民90)。再製理論與課程。課程與教學季刊,4(2),131-146。
高敬文(民91)。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小娥.蘇建文(民66)。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 91-106。
陳李綢(民77)。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
陳李綢(民84)。有效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應用。學生輔導,38。
陳奎憙(民69)。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奎憙(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 編著(民84)。教育社會學。出版地:國立空中大學。
陳伯璋(民74)。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民77)。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江水(民91)。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強(民92)。文化再製過程中教師教育信念的成因與影響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州(民90)。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如(民92)。國民小學學生家庭背景、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如(民94)。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郭生玉(民7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許美瑞(民65)。次級文化影響因素與兒童教養態度之關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嘉猷(民75)。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許宏儒(民93)。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2。
許誌庭(民89)。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誌庭(民91)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南師初等教育學報,15,頁361-389。
張新仁(民78)。學習策略訓練之初探。教育文粹,18,86-94。
張春興(民77)。知之歷程與教知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1,17-38頁。
張建成(民88)。課程規劃與社會正義。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文麗。
張建成(民91)。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鐸嚴(民83)。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翠倫(民91)。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英華(民86)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載於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籌備處專書第一號。
曾枝盛(民79)。阿爾杜塞。台北:遠流。
黃政傑(民82)社會變遷、意識型態與學校課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
黃淑君(民89)。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文燦.曾予良(民88)。工作型態予遊憩偏好之關係--以台中市居民為例。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36(4),139-155。
楊瑩(民77)。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民77)意識型態批判與教育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輯。
厲以賢.白傑瑞.李錦旭編(民81)。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不平等的教育與社會分工的再製。臺北:五南。
歐用生(民7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蔡淑芬(民84)。學習策略及其評量。教師之友,36(2),7-11。
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戴麗芬(民79)。父母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對子女工作價值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民87)。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
蘇建文(民65)。國中高、低成就的學生心目中父母教養態度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21-32。
蘇峰山(民91)。符碼與習性:伯恩斯坦與布爾迪厄論文化與權力。教育社會學通訊,42, 3-12。
嚴曉玲(民91)。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中譯本
Antonio Gramsci(2000)。獄中札記。(曹雷雨、姜麗、張跣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
Basil Bernstein (民81)。社會階級.語言與社會化。(史靜寰、熊志勇譯)。載於厲以賢(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453-469。臺北:五南。
Bowles and Gintis(1989)。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教育改革與經濟生活的矛盾。(李錦旭譯)。台北:桂冠。
Chris Jenks(民87)。文化(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台北市:巨流。
James Joll(1994)。葛蘭西。(石智青校閱)。台北:桂冠。
Michael Argyle(民86)。社會階級心理學。(陸洛譯)台北:巨流。
Olive Banks (民67)。教育社會學。(林清江譯)。復文書局。
Pierre Bourdieu(1992)文化再製與社會再製。(張輔軍譯)。載於厲以賢(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424-452。台北:五南。
Samuel Bowles(1992)不平等的教育與社會分工的再製。(王曉明譯)。載於厲以賢(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197-217。台北:五南。
三、西文本
Althusser , L.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 R. Cosin (ed.).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ety. Harmondsowrth: Penguin Books. pp.242-280.Apple,M. (1982).Education and Power.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Bourdieu, P. (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Bourdieu, P. and Passeron, C. (1977). Reproduct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London:Sage.Bourdieu, P.(1990). Photography : A Middle-brow Art.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2000).Pascalian Meditations.Cambridge:Polity.Clarke,J., Hall, S., Jefferson, T. and Roberts B.(1981). Subculture, Cultures and Class. In T. Bennett, G. Martin, C.Mercer and J. Woollacott(eds.).Culture, Ideology and Social Process. 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DiMaggio,P.& Mohr,J.(1985) Cultural capital,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0,1231-1261. Gramsci, A.(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N . Y.: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intis, H.(1973)Harvard Institute For Econpmic Research,328(October).TheNature of the labor change and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Kohn, M. L(1969) 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 Values, The Dorsey Press.
Posner,G.J(1992).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N.Y : Mcgraw-Hill.
Young,M. F. D.(1971).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urricula as Socially Organized Knowledge. In M.F.D. Young(ed.).Knowledge and Control.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梁莉芳 〈田野中的反思 姊妹情誼力量大〉,《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6期。
2. 許麗芳 〈女性於書寫中之自我定位與詮釋─以陳端生之「再生緣」序文為例〉,《大陸雜誌》104卷4期,2002年4月。
3. 許麗芳 〈性別與書寫之錯置與超越--以「女才子書」與「再生緣」作者自序為中心之分析〉,台北:《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
4. 林義男(民8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 157-212。
5. 李仁豪(民94)。以結構方成模式探討並驗證成就目標與學習行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3),551-580。
6.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民82)。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8-71。
7. 許麗芳 〈試論「再生緣」之書寫特徵與相關意涵〉,《中山人文學報》第5期,1997年1月。
8. 陳哲三 〈清代革命書刊中有關女權運動的記述〉,台北:《近代中國》第15期,1980。
9. 李咏吟(民76)。認知/行為的學習策略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輔導學報,10,299-320。
10. 卯靜儒(民93)。從新馬克斯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集刊,50(1),119-142。
11. 劉素芬 〈文化與家庭──顧太清及其家庭生活〉,《新史學》1996年7卷1期,頁29-67。
12. 黃克武 〈發明與想像的延伸:嚴復與西方的再思索〉,《思與言》36卷第1期,1998年3月,頁71—97。
13. 張朋園 〈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分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期,1994年6月。
14. 陳俊啟 〈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頁309-338。
15. 左景清 〈清代女作家和韻文小說〉,《自由談》第29卷第3期,頁16-18,197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