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依成書年代排序)
1.《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2.《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3.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
4.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5.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6.司馬遷著、裴因集解,《史記》(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7.揚雄著、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年六月)。
8.桓譚,《桓子新論》(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9.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10.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年六月)。
11.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二、專書 (依作者姓名排序)
1.王書林,《論語研討與索引》(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
2.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3.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5.牟宗三,《中國哲學思想史論集--兩漢魏晉》(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6.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7.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9.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周桂鈿,《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1年)。
11.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12.周紹賢,《兩漢哲學》(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13.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14.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1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16.唐君毅,《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
17.唐君毅,《中華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18.唐宇光,《中國倫理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19.邱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20.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21.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22.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23.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24.蔡仁厚,《論語人物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
25.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圖書,民國八十二年。)
26.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大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27.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28.勞思光,《思辯錄》(台北:東大圖書,民國八十五年)。
2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民國七十八年)。
30.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31.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32.龔鵬程、蘇淵雷,《中國思想文化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年)。
33.龔鵬程,《思想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34.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三民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35.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民國七十六年)。
36.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二年)。
37.孫寶琛,《知識理性與生命》(台北:東大圖書,民國七十三年)。
38.陶慶鴻,《讀諸子札記》(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年)。
39.夏甄陶,《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
40.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41.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42.葛承雍,《儒生、儒臣、儒君》(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43.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第四冊》(台北:里仁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44.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45.賈順先、戴大祿,《四川思想家》(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46.黃開國,《一位玄靜的儒學理論大師-揚雄思想初探》(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
47.藍秀隆,《揚子法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48.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49.鍾肇鵬,《孔子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50.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51.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52.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
53.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54.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55.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民國八十八年)。
56.劉蔚華、越宗正,《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57.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排序)
(一)期刊
1.石曉寧,〈試談揚雄《法言》的思想傾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3期)。
2.李鍌,〈法言學術思想之體系〉(《國文學報》第1期,民國六十一年六月)。3.李鍌,〈揚雄人格評議〉(《國文學報》第2期,民國六十二年四月)。4.李鍌,〈揚雄的儒家思想〉(《孔孟學報》第31期,民國六十五年四月)。5.李鍌,〈揚雄生平考述〉(《東海學報》第17期,民國六十五年六月)。6.李鍌,〈博學思維的揚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6期,民國六十九年六月)。7.李威熊,〈董仲舒獨尊儒術與儒學更化〉,《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
8.李英華,〈第二部《論語》--《法言》述評〉(《孔子研究》,1997年6月第2期)。
9.陳立夫,〈君子與小人〉(《孔孟學報》第32期,民國六十五年九月)。10.周桂鈿,〈揚雄研究的新進展—讀鄭萬耕《太玄校釋》和黃開國《揚雄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5期)。
11.黃建一,〈揚雄人性論〉(《國教世紀》16卷5期,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12.黃開國,〈揚雄《法言》的人論及意義〉(《江西社會科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
13.陶希聖,〈揚雄論道〉(《食貨月刊》10卷10期,民國七十年一月)。14.鄔昆如,〈西漢社會哲學之研究〉(《台大哲學評論》第8期,民國七十四年一月)。
15.鄭萬耕,〈揚雄無神論思想的幾個範疇〉(《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4期)。
16.傅樂成,〈漢儒與漢法〉《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17.謝明陽,〈揚雄的文道觀〉(《孔孟月刊》34卷4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18.譚繼和,〈「西道孔子」揚雄的大一統觀與儒風在巴蜀的流布〉(《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第1期)。
19.許結,〈論揚雄融合儒道對其文論的影響〉(《學術月刊》,1986年第4期)。
20.劉為博,〈揚雄《法言》中的君子觀〉(《孔孟月刊》38卷5期,民國八十九年一月)。21.蕭濱,〈評徐復觀對儒家道德政治理想的現代轉變〉(《學術研究》,1997年第9期)。
(二)學位論文
1.李周龍,《揚雄學案》(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2.石啟瑤,《揚雄的實踐哲學》(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3.田富美,《法言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4.許時珍,《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