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一)專書
1.沈蔭茂(1953):苗栗縣志,苗栗文獻委員會,苗栗。
2.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3.郁永河(1959):裨海遊記,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4.周元文(1960):重修台灣府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5.陳朝龍(1960):新竹縣采訪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6.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7.高拱乾(1960):灣府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8.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9.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10.陳正祥(1964):台灣地誌上、中、下冊,南天書局,台北。
11.林士偉等編(1967):苗栗縣志─卷四,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苗栗。
12.連雅堂(1973):臺灣通史,古亭書屋影印本,台北。
13.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三民書局,台北。
14.陳紹馨(1978):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社,台北。
15.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聯經出版社,台北。
16.洪敏麟(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二),台灣省文獻會,台中。
17.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五南出版社,台北。
18.李阿成、陳運棟、彭富欽等主編(1988):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
19.後龍鎮公所(1991):苗栗縣後龍鎮農業暨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後龍鎮公所,苗栗。
20.潘英(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南天書局,台北。
21.台灣省文獻會(1993):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漁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22.蔡宏進、廖正宏(1993):人口學,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23.何信昌(1994):苗栗-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
24.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師大書苑,台北。
25.伊能嘉矩(1996):台灣踏查日記上,遠流出版社,台北。
26.林玉茹(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知書房出版,台北。
27.林文進主編(1996):漁豐米足後龍鎮,苗栗縣政府,苗栗。
28.陳憲明(1996):運用漁港、漁村之產業與景觀資源發展觀光體驗漁業》,漁業經營管理研討會,頁108-119。
29.潘英著(1996):台灣平埔族史,南天書局,台北。
30.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稻鄉出版社,台北。
31.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聯經出版社,台北。
32.藍鼎元(1997):平臺紀略,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
3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篇初集第406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34.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出版,台北。
35.湯慧敏(1998):再見道卡斯-苗栗縣後龍鎮新港東、西社之調查研究,苗栗縣政府,苗栗。
36.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出版社,台北。
37.祝平一編(1998):台灣漁業史資料編,臺灣省漁業局,台北。
38.陸傳傑(2001):新注裨海紀遊,秋雨文化出版社,台北。
39.王啟仁(2001):後龍鎮-海埔里鄉土史,海埔社區發展協會,苗栗。
40.顏義芳編譯(2002):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明治28-35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
41.陳朝棟(2002):戀戀後龍鄉土情(上),苗栗縣文化局,苗栗。
42.胡興華(2002):遠洋台灣,農委會漁業署,台北。
43.黃炳煌主修,尹章義總編(2002):後龍鎮志,後龍鎮公所,苗栗。
44.傅學鵬(2002):新貓�媞捕~誌:苗栗縣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育手冊,苗栗縣政府,苗栗。
45.陳朝棟(2003):戀戀後龍鄉土情(下),苗栗縣文化局,苗栗。
46.林澄清主編(2003):迴游貓�堮�─苗栗縣休閒漁業暨古老漁業旅遊手冊,苗栗縣政府,苗栗。
47.王珊珊(2004):近代台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新竹縣政府,新竹。
48.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1976-1996年):台閩地區工商調查普查報告書,台北。
49.苗栗縣政府主計室(1952年-2003年:苗栗縣統計要覽,苗栗縣政府,苗栗。
50.後龍鎮公所建設課(1995):第二次都市計劃通盤檢討書,後龍鎮公所,苗栗。
51.後龍鎮公所建設課(1996):第二次變更後龍外埔漁港特定區通盤檢討書,後龍鎮公所,苗栗。
(二)期刊論文
1.富田芳郎(1943):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7期第3卷,頁85-109。
2.宇驥(1970):從生產形態與聚落景觀看台灣史上的平埔族,台灣文獻,第21卷第1期,頁1-18。
3.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頁85-104。
4.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第6期,頁226-235。
5.姜人偉(1980):台北縣三峽鎮聚落型態研究(上)(下),台灣文獻,第30卷第1期,頁65-90;第2期,頁31-59。
6.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第31卷第4期,頁154-176。
7.洪燦楠(1981):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第29卷第2期,頁13- 47;第3期,頁187-265。
8.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第32卷第1期,頁136-157。
9.賴麗玉(1986):後龍小鎮訪古,台灣文獻,第37卷第2期,頁109-131。
10.陳憲明(1992):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澎湖島嶼的研究,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第18期,1992年,頁109-158。
11.陳憲明(1994):一九九O台灣農業區域劃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1期,頁156-169。
12.林玉茹(1995):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111期,頁59-107。
13.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台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22期,頁89-90。
14.姜道章(1998):甚麼是歷史地理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卷第3期,頁168-187。15.張嘉慧(1998):臺灣甘藷食物供需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8期,頁53-82。16.吳連賞(1998):紅毛港的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環境與世界,第2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頁85~136。17.李鳳華、吳幸玲、李叔芬、陳肅容(1999):田野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地理教育,第25期,頁41-54。18.吳連賞(1999):三民區聚落商街空間發展與鄉土環境問題調查研究,環境與世界,第3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頁137~161。19.張致遠(1999):道卡斯族調查報告,苗栗文獻,第14期,頁180-203。20.施雅軒(2000):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台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27期,頁71-84。
21.陳源在(2001):新區域地理學的概念與解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2期,頁362-365。
22.鄭喜夫(2001):清代道卡斯族後龍社群姓名資料,台灣史蹟,第38期,頁57-73。
23.謝英從(2001):外埔石滬與平埔族、澎湖移民─外埔朱家石滬契書談起,台灣文獻,第52卷第2期,頁341-351。
24.陳朝棟(2002):後龍史蹟地理文化文物地情懷,苗栗文獻,第19期,頁30-45。(一)博碩士論文
1.潘朝陽(1979):後龍溪谷地村落民房的形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2.戴寶村(1988):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及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3.江麗英(1991):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4.張耀元(1998):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5.陳肅容(1999):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6.楊宗穆(2000):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7.謝美華(2001):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8.潘惠珠(2002):梧棲鎮的空間發展與演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9.方淑吟(2003):台南市安平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進修班碩論。10.周麗娜(2003):台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11.石佳惠(2003):高雄縣永安鄉沿海地區養殖漁業時空變遷,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12.莊雅婷(2004):屏東縣滿洲鄉港口村居民生活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論。13.卓淑儒(2004):彰化縣和美鎮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進修班碩論。14.陳宣伊(2004):彰化縣王功地區居民維生方式變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碩論。(二)輿圖
1.大輿出版編輯群(1999):十萬分之一台灣地圖全集,大輿出版社,台北。
2.莊展鵬總策劃(1996):台灣堡圖,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遠流出版社。
外文資料
1.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編(日昭和五年):臺灣の港灣,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2.臺灣慣習研究會(1902):台灣年表─附形勢便覽。
3.Barrows,H.H(1923):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No.13,pp.1-14.
4.Catton Jr.,W. R. (1994):Fundations of Human Ecology,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37:1,pp.75-95.
5.Darby,H.C.(1987):On the writing of historical geography.In:Steel,R.W.(ed.)British Geography:In Progress and Prospec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17-137.
6.Duncan,O.D.(1959):Human Ec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in Havser,P.M.and Ducan,O.D.eds.,The Study of Population – an Inventery and Appraisal,the Univ . of Chicago Press,pp.678-716.
7.Gregory(1994):Humanistic geography,Johnston,R.J.,Gregory,D. and Smith,D.M.(eds.)3rd edition,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ed:Blackwell,pp.263-266.
8.Gregory(1994):Structuralism,Johnston,R.J.,Gregory,D. and Smith,D.M.(eds.)3rd edition,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ed:Blackwell,pp.599.
9.Hawley,A.H.(1986):Human Ecology – A Theoretical Essa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London.
10.Johnston,R. J.,D.Gregory,and D.M.Smith eds.(1986):human ecology,The Dictionary of Geograhy,Blackwell,Oxford,pp.204.
11.Johnston,R. J.(1983):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London,Edward Arnold,pp. 76.
12.Overton,M.(1994):Historical geography,Johnston,R.J.,Gregory,D. and Smith,D.M.(eds.)3rd edition,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ed:Blackwell,pp.246-250.
13.Sauer,C.O.(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Leighly,J.(ed)Land and Life:Selections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197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