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1: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文雄
研究生(外文):Wen-hsiung Yu
論文名稱: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management plan for Hsin-hua old street''s rehabilitation.
指導教授:郭大玄郭大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a-shiuan 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9
中文關鍵詞:新化老街文化資產經營管理再利用
外文關鍵詞:managementcultural assetsrehabilitationHsin-hua old stree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論文摘要
市中心的歷史街區常是一個都市較早發展的地區,也多屬於商業、人文薈萃之地。但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老街」往往面臨到實質環境被破壞、人口外移、以及商業機能衰頹等問題,因此有些老街已被政府登錄為「文化資產」,但絕大多數「老街」是有資格成為「文化資產」的,只是現今囿於法令解釋,無法以「文化資產」的名稱面世,故本論文將這些妾身未明的老街以「準文化資產」稱之。
本文第一章透過文獻的探討,了解準文化資產--老街之發展狀況,得知朝向觀光旅遊的再利用已成為老街普遍的發展,但各老街對再利用仍缺乏良好共識與作法。鑑於老街實際價值等同文化資產,而國內文化資產的發展時程較久,亦累積較為豐富的經驗。
第二章則自法規、政策與相關研究的面向觀察,得知國內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新興議題為經營管理,老街既稱為「準文化資產」,在探討老街再利用策略時,「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理念,便可引入老街的再利用策略建立了,並據以建構出本研究之新化老街經營管理架構。
第三章就新化鎮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及人文環境等,做一完整的調查,以瞭解新化老街的發展背景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潛力,並探討新化老街興衰之因素,以作為擬定老街再利用經營管理策略的參考。
第四章論述了具體的經營管理策略,除了援引國內學者對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見解為論述參考,並吸收了目前國內老街再利用的經驗與成果,針對新化老街目前再利用的優、劣勢與作為進行剖析,提出新化老街再利用的經營管理策略。
第五章總結了老街經營管理需注意的要點,並擬出未來可行的相關後續研究。
總而言之,本研究以新化老街(準文化資產)為研究主體,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瞭解國內「文化資產」再利用的發展狀況,並針對經營管理的面向,探討可行策略。其次探討國內成功再利用老街之具體作為,印證上述之經營管理策略,探尋新化老街再利用的優勢與劣勢因子。最後再針對新化老街具備的優勢與劣勢,提出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
Abstract
The old streets of the urban district, also the cluster of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was often the area that was developed earlier. As the time goes by, the old streets are faced with the impa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 outward migration and business recession. Few are registered as the cultural assets while most of them are supposed to be qualified. However, they can’t be called as the “cultural assets” due to the sad fact that they can’t be explained by the law. Therefore, the old streets are called the would-be cultural assets in the thesi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will study the docum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would-be cultural assets and learn that they are heading for tourism. But there are no concrete agreements among them. Seeing the fact that the old streets are equal to the real cultural assets, we also recognize the domestic cultural assets share a longe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grow more experienced.
In the second one, we look at the dimensions of this problem, the legislation, the policy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 We find out the management of the old streets to be the emerging issue. As the name suggests, when we study how to rehabilitate the old streets, the idea of management of the cultural assets can be applied to this case and used to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management of Hsin-hua old streets.
In Chapter Three, a thorough survey i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of Hsin-hua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s. Besides, we also study all the factor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All of these will be used as the draft of the management plan.
In Chapter Four, we discuss the tactics of the management plan. In addition to citing the viewpoints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we also refer to the experience and fruit of other old streets. Then we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ropose the tactics.
In the final chapter, we sort out the key points and draw up a practicable follow-up research.
All in all,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Hsin-hua old streets. First, we study the documents to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t. We also discuss the practical tactics of management. Then, we refer to the tangible tactics of the successful cases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probe int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end, we propose the possible tactics.
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之定位…………………………………………………2
一、名詞釋義……………………………………………………2
二、研究範圍……………………………………………………6
三、研究方法…………………………………………..………..9
四、研究流程 …………………………………………………11
一、 相關研究回顧 …………………………………………...12
一、文化資產之相關研究回顧…………………..…………….12
二、「準文化資產」──老街之相關研究回顧…………………15
三、新化聚落之相關研究回顧.………………………………..26
四、新化老街之相關研究回顧…………………………………27
第二章  「準文化資產」──老街之再利用……29
一、 「再利用」理念……………………………………………..29
一、再利用之意義………………………………………………30
二、「準文化資產」再利用必須考慮的問題………………….31
第二節  「準文化資產」──老街之「再利用」狀況……………33
一、老街之形成…………………………………………………33
二、老街之發展……………………..…………………………..34
三、老街之保存與再利用........…………………………………37
四、老街再利用所面臨問題……………………………………46
第三節  「準文化資產」──老街經營管理策略之建構................51
一、文化資產再利用之經營管理…………..……………………51
二、老街經營管理策略之建構………………………………….55
第三章  新化老街發展之探究…………………..59
第一節  新化聚落的形成與發展………………………………...59
一、新化聚落的自然環境概述………………………………...59
二、歷史與人文環境……………………………………………61
第二節 新化老街之沿革歷程……………………………………...72
一、草創時期……………………………………………………74
二、全盛時期……………………………………………………75
三、衰退時期……………………………………………………76
四、再利用時期…………………………………………………76
第三節 新化老街發展之限制與潛力…………………………...…76
一、交通因素……………………………………………………77
二、政策因素……………………………………………………77
三、經濟因素……………………………………………………78
四、空間因素……………………………………………………80
第四章  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83
第一節 成立經營管理之專責機構……………………………………...84
一、背景分析……………………………………………………84
二、具體策略……………………………………………………85
第二節 人力資源整合…………………………………………………...87
一、背景分析…………………………………………………...87
二、具體策略………………………………………….………..89
第三節  健全經費來源………………..…………………………….....91
一、背景分析……………………………………………………91
二、具體策略…………………………………………….……..93
第四節  市場行銷之經營方式……………………….…….………….95
一、背景分析……………………………………….…………..97
二、具體策略…………………………………………………..102
第五節  結合觀光旅遊產業……………………………………….....109
一、背景分析…………………………………………………..110
二、具體策略…………………………………………………..119
第五章  結論……………………………………127
◎ 參考書目…………………………………………131
◎ 附錄一 老街相關報導報紙標題彙整…………137
◎ 附錄二 台灣老街研究之中文期刊篇目………175
◎ 附錄三 文化資產再利用經營案例……………178
◎ 附錄四 國內其他老街再利用的經營管理作為181
◎ 附錄五 新化老街大事記………………………187

表    次

表1-1 台灣的老街被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之狀況………………4
表1-2 歷史建築清查執行成果一覽表……………………………………5
表1-3 國內「文化資產」再利用之相關研究……………………………14
表1-4 政府有關老街的出版品……………………………………………16
表1-5 老街相關圖書出版彙整……………………………………………17
表1-6 台灣老街之相關報導………………………………………………19
表1-7 國內老街之相關研究………………………………………………21
表1-8 中文期刊有關台灣老街之研究……………………………………26
表2-1 與老街相關的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35
表2-2 與老街相關的美化環境計畫………………………………………36
表2-3 以老街為核心發展的商圈發展計畫………………………………37
表2-4 國際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之變遷……………………………………38
表2-5 歷年《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施行細則有關文化資產
「再利用」之條文…………………………………………………40
表2-6 國內文化資產再利用之相關研究(簡表)…………………………44
表3-1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前大目降街所屬聚落分屬之行政區…………66
表3-2 新化鎮各里路命名的沿革…………………………………………68
表3-3 新化鎮各行政區面積大小比例表…………………………………68
表3-4 新化鎮人口變化表…………………………………………………69
表3-5 台南縣內主要果菜市場一覽表……………………………………70
表3-6 新化各統治時期人口統計表………………………………………75
表3-7 新化老街店家二樓使用情形………………………………………80
表3-8 新化老街房屋損壞調查表…………………………………………80
表4-1 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83
表4-2 新化老街再利用的經營管理機構…………………………………85
表4-3 新化老街再利用的經營管理機構策略……………………………87
表4-4 新化老街再利用經營管理的人力整合現況………………………89
表4-5 新化老街再利用的的人力整合策略………………………………91
表4-6 新化老街再利用經營管理的經費來源現況………………………93
表4-7 新化老街再利用經營管理的經費來源策略………………………95
表4-8 老街行業調查表…………………………………………………101
表4-9 新化老街再利用的市場行銷現況………………………………102
表4-10 民眾旅遊資訊來源………………………………………………106
表4-11 新化老街再利用市場行銷現況策略……………………………109
表4-12 92年民眾對旅遊地點之滿意狀況………………………………113
表4-13 新化鎮觀光遊憩資源分類表……………………………………114
表4-14 新化鎮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面積……………………………118
表4-15 新化老街再利用結合觀光旅遊產業現況………………………118
表4-16 新化老街再利用結合觀光旅遊產業策略………………………125

圖    次
圖1-1 新化老街實體建築戶數圖…………………………………………7
圖1-2 新化都市計畫區……………………………………………………8
圖1-3 新化鎮行政區圖……………………………………………………9
圖1-4 研究流程圖…………………………………………………………11
圖3-1 新化鎮河川分佈圖…………………………………………………61
圖3-2 新化鎮的寺廟及建造年代分布圖…………………………………64
圖3-3 西元1807年新化鎮位置範圍之推測………………………………65
圖3-4 日據時期(1904年)新化鎮行政區與聚落的分布………………66
圖3-5 新化鎮附近重大交通建設計畫分布圖……………………………72
圖4-1 新化鎮鎮徽及吉祥物……………………………………………109
圖4-2 新化鎮自行車旅遊圖……………………………………………116
圖4-3 新化觀光景點分布圖……………………………………………121
圖4-4 新化都市計劃示意圖……………………………………………123

照 片 目 錄
照片3-1 新化老街東邊街北段之立面……………………………………73
照片3-2 新化老街西邊街立面……………………………………………74
◎參考文獻(以下參考書目之編排,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明衡等(1996),新化鎮老街區再發展基礎資料之建立,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委託。
王良行撰(1998),鹿港鎮志──經濟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王惠君、鄭政利主編(1999),以傳統聚落再生打造城鄉景觀風貌之具體手法研究-以桃園龍潭客家村為例,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王志鴻(2001),社區視覺形象設計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視覺形象設計規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慧美(2002),觀光事業發展對淡水鎮老街社區環境之衝擊,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文芸(2000),日治時期臺北三市街店屋立面風格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朱淑慧(2004),從經營觀點談歷史空間再利用修復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建築系(1999),新化中正路街屋立面騎樓結構安全鑑定暨漏水現況調查評估,臺南:富群土木包工業。
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劃程序初探──以臺灣日治時期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育行(200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為展示館之空間形式探討,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李立偉(2004),歷史街區中非歷史街廓再設計──永樂市場基地探索,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李倩如(2004),中央與地方文化政策形塑下的產業空間變遷:鶯歌陶瓷老街個案,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基福(1995),歷史性建築再利用型態計劃之探討──以臺灣日劇時期公共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振漢總編纂(2004),大溪鎮志,桃園縣:大溪鎮公所。
卓心蘋(2001),臺灣舊市區復甦組織機制之研究──以臺南市中正商圈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娥(1994),新化鎮青果集散中心的形成及其空間結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能士總編纂(1997),深坑鄉志,臺北縣:深坑鄉公所。
林崇傑(2001),變遷中歷史建築的保育與再生──一個臺北經驗的比較分析,歷史建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美月(2001),虎埤浴翠新化鎮,臺南縣政府。
林源和(2001),古蹟經營管理之研究-以九二一災後霧峰林宅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洪愫璜(2002),當前臺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聖隆(2002),找尋淡水老街的在地生活,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施進宗(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臺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蘭(2001),從領域的觀點探討傳統街道空間與居民互動的關聯──以宜蘭縣頭城老街為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夏鑄九等編著(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高佳琳(2002),臺灣日式住宅空間再利用方式之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涂卉(2004),鹿港福興穀倉再利用為遊客中心設計──以景觀敘事體的手法呈現,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莊月香(2004),臺南縣新化鎮農業經營區域類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莊素清(2004),士林老街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森裕(2004),社區營造規劃之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竹南中港老街再造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冠文(2000),臺南公會堂及吳園再利用,府城傳統民間工藝博物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仲(2001),宜蘭頭城老街之歷史研究──從交通運輸的角度,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德(2002),古蹟外部環境再利用之研究──以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馬祖東犬燈塔為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炤華(2003),彰化縣鹿港鎮地區性觀光市鎮的發展機制與策略建議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文苑(2003),臺灣歷史建築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地震災區歷史建築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金玉(2004),社區環境改造下之民眾參與、衝突與溝通──新竹市「內湖老街景觀改造」之三個衝突經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仁勇(1997),街屋住宅變遷之研究──以汐止鎮中正路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勝彥撰(2000),鹿港鎮志──政事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張旂彰(2000),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敏修(1992),發展權移轉應用於古市街保存之研究──以三峽老街的保存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璽恩(1998),臺南市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發展之研究──以水仙宮所在街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黃世祝(2000),新化鎮聚落之地理學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33期,頁23-47。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沼元(2002),臺灣的老街,臺北:遠足。
黃也瑜(2002),誰是社區的主人──從太平老街再造看臺灣的社區營造,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元宏(2003),都市設計規範應用於城鄉觀光遊憩發展之初探──以臺南縣新化鎮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芳岳(2004),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以大稻埕及鹿港保存區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化鎮文史工作室編(1998),大目降采風錄,臺南:新化鎮文史工作室。
詹志宏(2000),《新化老街保存論述形成過程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中一(1992),參與式社區設計之探討--以臺北縣深坑鄉深坑街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芳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臺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敏惠(2003),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如玉(2002),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志明等編纂(2001),新化鎮誌,臺南:新化鎮公所。
趙志元(1998),歷史性建築室內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臺北市衡陽路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趙雅玲(2002),彰化縣田中鎮「牌樓厝」街屋空間構成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南州新化郡役所(1985),新化郡概況,臺北:成文。
臺南縣新化老街文化展望會編(2000),走過新化老街,臺南:臺南縣新化老街文化展望會。
蔣永輝(1995),藉歷史建築再利用帶動更新地區發展之研究──以臺中火車站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蔣玉嬋(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蔡宗燁(2004),以生態文化與科技文明環境共生理念探討歷史街區之再生──以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寺歷史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琬玉(1996),發展權移入地區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估指標之建立──以古市街保存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仲昇(2001),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臺北市西門紅樓為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茲穎(2004),從時空歷程與地方感探究歷史街區之解說體系建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亞寧(1996),鹿港歷史街區的空間特質與保存,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
賴俊宇(2003),淡水遊記-重建街計畫,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賴芷儀(2004),歷史性空間再利用詮釋指向──以博物館化之文化空間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泰(1995),歷史性建築外部構材與再利用之探討──以臺灣日治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依璇(2000),黃氏宗族在深坑地區的墾拓歷程及其古厝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謝育倫(2001),現代都市中歷史古街的再生──以剝皮寮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羅敏儀(2003),臺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臺灣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程(2000),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討──以臺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Feilden, Bernard M (1994),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Oxford.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明昌(2005)。關於生命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2,126-133。
2. 黃淑貞(1998)。如何推行生命教育—體驗篇。輔導通訊,55,35-39。
3. 陳奕良(2002)。比較團體歷程觀察方法並評估可行性。諮商與輔導,194,19-21。
4. 郭燕黛(2004)。團體歷程。諮商與輔導,224,17-20。
5. 許智香(2003)。論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的可能性。教育資料與研究,53,61-67。
6. 張淑美(2004)。早知道早幸福?--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與生死教育。學生輔導,93,166-175。
7. 張茂源(2001)。走過九二一—談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師友月刊,411,82-85。
8. 修慧蘭(0995)。由成長團體歷程談班級輔導。教育研究,44,12-17。
9. 胡泰達(2004)。生命教育的內涵及重要性。南投文教,21,34-36。
10. 林明和、連廷嘉(2001)。高中命教育課程內涵建構暨輔導效果行動研究。屏中學報,75-93。
11. 吳碧霞(2004)。淺談國民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南投文教,21,20-22。
12. 吳宗立(1997)。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51,112-117。
13. 朱懷皙(2004)。以生命帶生命 教孩子走人生的路。學生輔導,93,150-165。
14. 黃世祝(2000),新化鎮聚落之地理學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33期,頁23-47。
15. 鄭石岩(2000)。生命教育從何著手。北縣教育,33,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