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嘉文
研究生(外文):Chia-wen Su
論文名稱:岡山鎮市街發展與居民識覺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ity Streets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Perceptive Attitude in Gangshan Township
指導教授:王志明王志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識覺岡山鎮商業機能都市意象市街發展
外文關鍵詞:city imageGangshan Townshipcity streets developmentperceptivecommercial fun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從歷史文獻探索岡山鎮市街形成的原因與發展的過程,再經由實地調查及訪問瞭解戰後岡山鎮市街擴張及中心區變遷的情形,最後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檢視居民對岡山鎮環境品質、都市意象及都市發展的識覺態度。
岡山鎮市街發展的過程,可分成阿公店街時期、平和路時期、市街擴張期及中心區變遷期等四個階段,影響各階段的發展因素以「交通運輸」最為重要。清領時期阿公店街以位居水路運交通中心而興起,日治時期縱貫鐵路建設,平和路因火車站的優勢而取代阿公店街,成為岡山鎮最繁榮的市街,一直到民國八十二年,火車站東移之後,平和路又因失去火車站的優勢而逐漸沒落,明顯的,岡山鎮市街的重心有隨著交通建設而改變的現象。
岡山鎮居民對市街發展的識覺態度,環境品質識覺方面,停車方便性、重型車路線管制、公園及遊憩設施、環境整潔衛生及公害污染防治等方面,居民滿意度較低。都市意象方面,岡山路、火車站、文化中心及岡山交流道等,是岡山鎮居民主要的意象元素。都市發展識覺方面,多數居民認為岡山鎮是個正在發展中的都市,火車站附近是居民認為岡山鎮發展最多的地方,平和路則是正在沒落的地方。市街未來發展最看好的是火車站附近,其次是壽天路,第三是平和路。整體而言,居民仍看好岡山鎮以後的發展性,願意繼續居住的也佔一半以上。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city streets in Gangshan Township and their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then through physical investigation and visitation to understand how city streets in Gangshan Township expanded after the war and to see the change of core region during the process. Finall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to examine residents’ perceptive attitudes toward Gangshan Township’s environmental quality, city image and city development.
Four stages may outline the city streets development in Gangshan Township, namely Akungtien Street period, Pingho Road period, city streets expansion period and core region transition period. “Transportation” factor is among those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the most.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Akungtien Street sprang up for being the center of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Then cam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when the north-south railway system was built and Pingho Road had taken the place of Akungtien Street to become the most prosperous street in Gangshan Township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 of train station. The situation continued until 1993 when the train station was moved to the east and Pingho Road gradually lost its charm as the advantage of train station disappeared. It is obvious that the heart of the city streets changes along with the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the perceptive attitude of Gangshan Township’s residents toward city streets development, they have lower satisfaction rate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convenience of parking, route control on heavy vehicles, park and entertaining facilities, environmental tidiness and hygiene, and public health hazard and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bout city image, Gangshan Road, train station, cultural center and Gangshan Interchange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image for the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development, most residents consider Gangshan Township a developing city, and the fastest developing spot falls on the neighborhood of the train station while Pingho Road is becoming forgotten. The most promising area for future city streets development is still the neighborhood of the train station, followed by Shoutien Road and Pingho Road is placed the third. Overall, residents of Gangshan Township are still anticipating its fin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d over half of the population is still willing to continue living in Gangshan Township.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區的選擇……………………………………………… 2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 11
第二章 明清及日治時期岡山鎮市街形成與發展………………… 14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4
第二節 明清時期的墾殖與市街形成……………………………… 19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建設與市街發展……………………………… 33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戰後岡山鎮的市街擴張與中心區變遷…………………… 48
第一節 軍眷村的設置與市街擴張………………………………… 48
第二節 人口的變化與分布………………………………………… 57
第三節 都市計畫與市街的商業機能活動………………………… 69
第四節 市街向東擴張與中心區變遷……………………………… 80
第五節 小結………………………………………………………… 89
第四章 居民識覺態度調查分析…………………………………… 91
第一節 居民的環境品質識覺……………………………………… 91
第二節 居民的都市意象……………………………………………107
第三節 居民的都市發展識覺………………………………………118
第四節 小結…………………………………………………………129
第五章 結論…………………………………………………………131
參考文獻 ………………………………………………………………134
附錄一 ………………………………………………………………140
一、中文部分
(一)方志
1. 周璽(1962):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高拱乾(1993)。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 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 蔣毓英(1993)。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 陳文達(1993)。鳳山縣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 郁永河(1996)。裨海紀遊,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 黃叔璥(1996)。台海使槎錄,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專書
1. 伊能嘉矩(1909年)。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
2. 岡山郡役所(1937)。岡山郡要覽。台北市:成文。
3. 陳漢光、賴永祥(1957年)。北臺古輿圖集。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4. 謝問岑(1967)。高雄縣志稿人民志。高雄縣:高雄縣文獻委員會。
5. 施添福(1982)。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6. 陳伯中(1983)。都市地理學。台北市:三民。
7. 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臺北市:五南。
8. 戴炎輝(1984)。清代台灣的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9. 高雄縣政府(1984)。高雄縣綜合發展研討會實錄。高雄縣:作者。
10. 宋伯欽(譯)(1986)。Lynch Kevin著。都市意象。台北:臺隆書局。
11. 岡山鎮志編輯委員會(1986)。岡山鎮志。高雄縣:岡山鎮公所。
12.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臺北市:明文。
13. 臺灣鐵路管理局(1993)。臺灣鐵路統計年報。台北:作者。
14. 胡振洲(1993)。聚落地理學(第二版)。臺北市:三民。
15. 呂順安主編(1994)。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 高雄縣政府(1996)。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部門發展計畫(二)。高雄縣:作者。
17. 侯川宗(1996)。告別的年代-岡山舊火車站。高雄縣:邏輯攝影生活空間。
18. 高雄縣政府(1996)。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鄉鎮市建設發展計畫二。高雄縣:作者。
19. 吳進喜、施添福(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20. 溫振華(1997)。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21. 江樹生(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下冊.論述篇)。台北:漢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林美容(1997)。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23. 郭肇立主編(1998)。聚落與社會-Settlement&Society。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24. 林會承(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類。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25. 李俊賢(1999)。岡山鎮綜合發展計畫。高雄市:鼎漢國際工程。
26. 何宋錦等(2000)。高雄縣岡山鎮志。高雄縣:岡山鎮公所。
27. 國立岡山高級中學(2001)。岡山地區鄉土教學研究專輯。高雄縣:作者。
28. 簡炯仁(2002)。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29. 黃沼元(2002)。台灣的老街。台北縣:遠足文化。
30. 謝育穎等(2002)。岡山舊火車站遷建保存案。高雄縣:私立高苑工商專科學校建築工程科。
31. 岡山鎮公所(2002)。變更岡山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書。高雄縣:作者。
32.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高雄縣岡山地區海洋都會帶計畫書。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33. 李世榮、吳立萍(2003)。台灣的老鄉鎮。台北縣:遠足文化。
34. 朱衣(2003)。岡山樹色新。臺北市:紅樹林文化。
35. 高雄縣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2004)。高雄縣岡山鎮形象商圈總體營造成果報告書。高雄縣:作者。
36. 張詠斯(2004)。看見岡山起飛-岡山文化觀光手冊。高雄縣: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
37. 高雄縣綠繡眼發展協會(2005)。高縣文獻-岡山采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38. 黃暉榮(2005)。岡山產業文化資產。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39. 楊雙福、蘇坤輝(2005)。岡山鎮軍眷村研究專輯。高雄縣:國立岡山高級中學。
40. 黃暉榮(2005)。阿公店老街故事集。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41. 沈文台(2006)。台灣老街地圖。臺北市:貓頭鷹。

(三)期刊論文
1. 富田芳郎 (1955)。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研究。台灣風物,5(6),9-43。
2. 張長義 (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60。
3. 蔡文彩(1980)。高屏地區各市鄉鎮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地理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6,71-102。
4.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6,203~242。
5. 林會承 (1980)。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研究。台灣文獻,31(3),144-164。
6. 夏鑄九、葉庭芬(1981)。台北地區都市意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1),49-102。
7. 陳震東(1985)。高雄縣人口之地理學研究。高縣文獻,5,49-109。
8. 林永裕(1987)。岡山鎮籃筐會來源探究及近況。高縣文獻,6,93-98。
9.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7。
10. 曾玉昆(1991)。高雄縣行政區域沿革誌略。高縣文獻,10,69-105。
11. 楊森富(1994)。平埔族地名解讀及趣談-以西台灣大肚溪以南平埔族地名為主(上)。山海文化,5,18-32。
12. 吳進喜(1995)。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24,93-124。
13. 王小璘、盧元龍(1998)。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意象之探討-以臺中市為例。東海學報,39(6),129-143。
14. 簡炯仁(1997)。由兩塊石碑論史籍上彌陀港的興衰-兼談濁水溪(阿公店溪)的改道情形。台灣風物,48(3),135-179。
15. 簡炯仁(1998)。「阿公店」地名考-兼論阿公店的開發,台灣文獻,49(3),249-263。
16. 蘇坤輝(1998)。日治以前岡山地區的水利開發。台灣文獻,49(3),105-122。
17. 曾旭正(1998)。台灣街道空間的營造:一個存有論觀點的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4,197-214。
18. 梁炳琨(1999)。臺中市商業區空間結構與商業機能活動的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7,153-182。
19. 吳連賞(1999)。三民區聚落商街空間發展與鄉土環境問題調查研究。環境與世界,3,137-161。
20. 陳春蓮(1999)。岡山舊火車站變遷的歷史。高雄縣文史專刊,3,17-21。
21. 劉惠珍(2002)。民眾對新店市都市意象與遊憩需求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2(下),283-294。
22. 陳王琨(2002)。聚落變遷下的都市意象與環境管理-以虎矛庄為例的個案探討。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3(上),97-106。
23. 顧超光(2003)。竹籬芭建築-高雄縣鳳山和岡山眷村發展的歷史脈絡。建築師, 29(9),108-111。
24.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

(四)學位論文
1. 孔憲法(1979)。林區氏都市意象研究方法之應用與修改。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 胡金印(1980)。中和永和地區商業之空間結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吳家彧(1983)。台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樹林鎮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吳劍蘭(1986)。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林真妙(1987)。高雄市市街的發展與中心商業區的變遷。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王志明(1988)。頭份-竹南商業活動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陳文榮(1988)。台中都市意象中自證性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育平(1990)。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文祥(1990)。台南都市意象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倪進誠(1992)。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鄒政勇(1992)。臺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周文玲(1992)。宜蘭沿海養殖區環境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張家菁(1993)。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蔡麗玉(1994)。地盤下陷地區居民的環境識覺與調適-以口湖、東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楊穎枝(1994)。兒童的鄰里環境意象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蘇坤輝(1998)。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王元杰(1998)。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後寶山鄉環境變遷及居民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潘榮傑(1999)。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北西門町為例。台灣科技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程碩士論文。
19. 陳鳳儀(1999)。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學童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林怡君(2000)。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蔣曉梅(2001)。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22. 蘇婉菁(2002)。岡山區螺絲螺帽業時空間發展歷程與產銷網路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楊國慶(2002)。宜蘭縣利澤地區變遷與居民識覺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陳美伶(2003)。豐原市中正路商業景觀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林玉芬(2003)。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巫孟珊(2003)。集集地震後埔里居民的災害識覺及生活調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鄭仲浩(2003)。宜蘭舊城區的市街發展與變遷。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施麗娜(2004)。鹽水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謝國芳(2004)。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林益鴻(2004)。台北北投區發展溫泉遊憩遊客之識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藍淑琪(2004)。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魯開元(2005)。汐止水患對居民的災害識覺及其調適行為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黃韻宇(2005)。運用認知地圖探討居民與社區空間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中興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
1. 土井喜久一(1970)。Weaver 組合分析法ソ再檢討シ修正。人文地理,22(5,6),485-502。
2. 澤田清等(1975,1976)。仙台市ソ都市ズコゆサ,第一報,第二報。日本大學理學部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紀要第11號,31-32,第12號,27-37。
3. Berry, B. J. L.(1967).Geography of Market Center and Retail Distribution. Prentice Hall, Inc, Press, 44-58.
4. Berry, B. J. L. and Garrison, W. L.(1958). A note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range of a good. Economic Geography, 34, 304-311.
5. Downs, R. M.(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 70-81.
6. Downing, F.(1992). Image Banks: Dialogues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4(4), 441-470.
7. English, P. W. and R. C. Mayfield(1972).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n English and Mayfield, eds, 211-213.
8. Kevin Lynch(1976). Managing the Sense of a Regio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9. Kirk, W.(1952).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graphy Journal, Silver Jubille, 152-160.
10. Wood, L.J.(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s.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50, 131-1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7. 陳震東(1985)。高雄縣人口之地理學研究。高縣文獻,5,49-109。
2. 17. 曾旭正(1998)。台灣街道空間的營造:一個存有論觀點的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4,197-214。
3. 13. 王小璘、盧元龍(1998)。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意象之探討-以臺中市為例。東海學報,39(6),129-143。
4. 12. 吳進喜(1995)。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24,93-124。
5. 18. 梁炳琨(1999)。臺中市商業區空間結構與商業機能活動的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7,153-182。
6. 19. 吳連賞(1999)。三民區聚落商街空間發展與鄉土環境問題調查研究。環境與世界,3,137-161。
7. 21. 劉惠珍(2002)。民眾對新店市都市意象與遊憩需求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2(下),283-294。
8. 22. 陳王琨(2002)。聚落變遷下的都市意象與環境管理-以虎矛庄為例的個案探討。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3(上),97-106。
9. 23. 顧超光(2003)。竹籬芭建築-高雄縣鳳山和岡山眷村發展的歷史脈絡。建築師, 29(9),108-111。
10. 24.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
11. [29] 顏聰、張朝順,「混凝土配比之經濟化模式」,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卷,第三期,第293-300頁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