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5: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永祥
研究生(外文):Yung-hsiang Hsieh
論文名稱:曾文溪的河道變遷與移民墾殖
論文名稱(外文):Zengwun River Course Change and Immigrants’ Cultivation
指導教授:王志明王志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mi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7
中文關鍵詞:曾文溪永續家園生態平衡移民墾殖河道變遷
外文關鍵詞:sustainable homelandcourse changeimmigrants’ cultivationecological balanceZengwun Riv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4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以曾文溪及流域中的移民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文獻分析、地圖判讀及野外實察等方法,探討「河道變遷」與「開發墾殖」的互動關係。研究中發現曾文溪的河道變遷迅速頻繁,北自將軍溪南至鹽水溪無不受其影響,擺盪幅度達25公里,河性極不穩定。曾文溪河道變遷以中下游為主,中游以支流菜寮溪的變遷最為顯著,菜寮溪即為昔日之木岡山溪,原是流入曾文溪,後於康熙21、22年壬戌、癸亥年間,因隙仔口附近的馬鞍山崩毀,木岡山溪遂改道由新港溪入海,後大概又於同治、光緒年間以後,木岡山溪(菜寮溪)再經由卓猴溪於今玉峰大橋附近注入曾文溪。曾文溪下游的河道變遷大致發生在蘇厝、檨仔林以下河段,主要歷經五個時期、四次大改道。漚汪溪時期(1823以前),主要循今之後營大排水、菜寮溪及將軍溪入海。鹿耳門溪前期(1823至1871),主流於檨仔林改道經菅�F溪、鹿耳門溪出海,北分流大抵循今曾文溪流路在公地尾折往西南匯入鹿耳門溪,南分流則循今之鹽水溪入海。鹿耳門溪後期(1871至1904),原前期之北分流成為主流,南分流則與曾文溪分道揚鑣。三股溪時期(1904至1911),原主流於公地尾附近,改道西北循排洪道三股溪入海。曾文溪時期(1911以後),則主流衝破沙洲西出,成為現今之曾文溪。
曾文溪河道變遷的原因,主要分為自然及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係受地理位置、地形特徵、地質背景、板塊作用、氣候因素及水文特性等內外營力及環境背景的作用;人文因素則受統治者拓墾政策、人口與糧食壓力、民生工程的興築及土地利用的變遷等的影響。研究區因河變洪災,不但造成地理上的變遷,也引發了許多的人文效應。在地理上,主要影響到沙丘的演化、海埔地的陸浮、海岸線的變遷、水文的變異及土性的改變。於人文上,則影響到統治者的治台政策與態度、人民生命財物的耗損、土地開發的利用、聚落變遷的興衰、地方治安的紛擾、宗教信仰的形成及居民性格的形塑等等。
經由研究結果也得知,人與環境的互動歷程是多向的,而人與河的主從關係則為雙方均受自然規律所約制,故人應試圖與環境和諧相處,並跟生態系中所有物種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為了可長可久,筆者也提出四項思維、七項建議作為建立「永續家園」的參考。四項思維即:人是萬物之「一」而非萬物之「靈」、科技非萬能而資源終有盡、追求經濟成長不如尋求環境安定、生態平衡是跨越時空的機制。七項建議是:政府應擬訂完善的環保政策並確實落實、教育並建立民眾正確的環保意識、維持適度人口的穩定度、做好自然保育、培育山林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做好防患及興利的水利工程、建立有效的防災及救濟體系。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engwun river course chan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Zengwun river channel. The immigrants of the river channel are the main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The study methods included literature review, map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work.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Zengwun river courses changed frequently and rapidly. The river course changes extended over twenty-five kilometers, from the northern Jiangjyun river to the southern Yanshuei River. Majority of the course change were at the middle to the lower region of Zengwun river. In the middle region, the Cailiao river branch underwent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formation. The original name of Cailiao river was the Muganshan river. Muganshan river used to flow into the Zengwen river. However, during the Kangxi Renwu(1682 A.D.) and Guihai(1683 A.D.) years, a landslide disaster at the Ma-an mountain caused Muganshan river to change course and flowed into the ocean via Singang river. After the Tóngzhì and Guāngxù years (about 1908), Muganshan river (Cailiao river) changed course again and flowed into the Zengwun river via Jhuohou river which is near todays Yufong bridge. In the lower region, the river course change occurred mainl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Sucuo and Siangzihlin. There were four major river course changes which progressed over five time periods. During Ouwang river time period (1823), the main stream flowed into the ocean through Houying drainage, Cailiao river and Jiangjyun river. However, in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Luermen river time period (1823 to 1871), the main stream flowed into the ocean through Guanliao river and Luermen river. Northern branches flowed southwestwards into the Luermen river at Gongdiwei. Southern branches flowed into the ocean through Yanshei river. Until the later phases of Luermen river time period (1871 to 1904), the northern branch became the main stream, the southern branch split with the Zengwun river eventually. In Sangu river time period (1904 to 1911), the original main stream was around Gongdiwei, but it changed course flowed into the ocean through the Sangu river. At Zengwun river time period (after 1911), the main stream flowed westwards across the estuarine landform and became today’s Zengwen river.
The reasons for Zengwen river to change course mainly consisted of natural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natural factors included geographic positions, topographic conditions, geologic conditions, hydrologic condition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late mov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 Whereas cultural factors included cultivation policies, population densities, food provisions, civil constructions and land exploi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s that experienced natural disasters not only caused geographic change, but also experienced cultural effects. Geographically, it brought changes to the developments of sand dunes, coastlines and land reclamation. Culturally, the effects included changes in the governing policies, governing attitudes, people’s well-beings, and security of people assets.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s of lands, public order, population, religious beliefs and habitant’s habit formations were factors for course change.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multi-way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Simp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the river were conditioned by the laws of the nature. Therefore, humans should tr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by establishing a positive and sustainable partnership with the ecosystem.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suggested four ideologies and seven recommendations fo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homeland”. The four ideologies included: humans do not exist alone on this earth; technology is not omnipotent; resources will deplete; pursue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instead of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balance is the key for longevity. The seven recommendations includ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pose extens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ensure its practicability; educate and build up people’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maintain population stability; practice conservation of the nature, forest, water and soil; take precaution against calamities by establishing effective water conservatory projects and relief systems.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 謝 ……………………………………………………… Ⅳ
目 錄 ……………………………………………………… Ⅴ
表 目 錄 ……………………………………………………… Ⅶ
圖 目 錄 ……………………………………………………… 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理念、架構與方法 ………………………… 2
壹 研究理念與架構 …………………………………… 2
貳 研究方法 …………………………………………… 7
第三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 9
壹 研究對象 ……………………………………………… 9
貳 研究範圍 ……………………………………………… 13
參 研究限制 ……………………………………………… 1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14
壹 河道與變遷路徑的研究 ……………………………… 14
貳 移民墾殖的相關研究 ………………………………… 16
參 河道變遷的成因探討 ………………………………… 18
肆 河道變遷的影響研究 ………………………………… 21
伍 人地關係的研究 ……………………………………… 23
第二章 曾文溪流域的河道變遷 ……………………………… 24
第一節 嘉南平原的海進與海退 …………………………… 24
第二節 中上游的河道變遷 ………………………………… 27
第三節 下游重要的改道紀錄 ……………………………… 44
壹 漚汪溪時期 …………………………………………… 45
貳 鹿耳門溪前期 ………………………………………… 49
參 鹿耳門溪後期 ………………………………………… 59
肆 三股溪時期 …………………………………………… 61
伍 曾文溪時期 …………………………………………… 63
第三章 河道變遷的成因探討 ………………………………… 68
第一節 自然地理因素 ……………………………………… 68
壹 地理位置 ……………………………………………… 68
貳 地形特徵 ……………………………………………… 73
參 地質環境 ……………………………………………… 75
肆 板塊作用 ……………………………………………… 79
伍 氣候因素 ……………………………………………… 83
陸 水文特性 ……………………………………………… 90
第二節 人文因素 …………………………………………… 98
壹 統治者的治臺政策 …………………………………… 98
貳 人口與糧食壓力 ………………………………………117
參 民生工程的興築 ………………………………………131
肆 土地利用的變遷 ………………………………………153
第四章 河道變遷造成的影響 …………………………………175
第一節 地理上的變遷 ………………………………………175
臺 沿岸沙丘的演化 ………………………………………176
貳 海埔地的陸浮 …………………………………………180
參 海岸線的變遷 …………………………………………184
肆 水文的變異 ……………………………………………192
伍 土性的改變 ……………………………………………195
第二節 人文上的效應 ………………………………………197
壹 治臺政策方面 …………………………………………197
貳 生命財產耗損方面 ……………………………………207
參 土地開發方面 …………………………………………210
肆 聚落變遷方面 …………………………………………224
伍 社會治安方面 …………………………………………233
陸 宗教信仰方面 …………………………………………243
柒 文化面貌方面 …………………………………………2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277
臺 曾文溪歷次河道變遷的走向與途徑 …………………277
貳 影響曾文溪河道變遷的因素 …………………………278
參 曾文溪河道變遷造成的影響 …………………………285
肆 人與環境互動的歷程與關係 …………………………292
伍、「永續家園」的理想模式 ……………………………294
參考書目 …………………………………………………………299
一、專書部分
1 陳淑均(1922),《噶碼蘭廳志》,台北市,台灣經世新報社。
2 中村孝志(1954),《荷領時代之台灣農業及其獎勵》,《台灣研究叢刊》第2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康熙61年(1722)渡台所記,《台灣省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唐贊袞(1958),《台陽見聞錄》,光緒17年(189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3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阮旻錫(鷺島道人夢庵)(1958),《海上見聞錄》,《臺灣省文獻叢刊》第2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7 不著撰者(1959),《臺案彙錄甲集》,《臺灣省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康熙36年(1697)渡臺後所記,《臺灣省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陳國瑛等(1959),《臺灣采訪冊》,道光9至10年原刊(1829至1830),《台灣省文獻叢刊》第5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同治6年原刊(1867),《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康熙57年(1718)後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康熙35年(169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康熙43年(1704),《臺灣省文獻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光緒20年(188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姚 瑩(1960),《中復堂選集》,道光30年(1850)原刊,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台北市:台銀經研室
15 趙汝适(1961),《諸蕃志》,光緒11年(188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康熙59年(1721)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乾隆16年(175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范 咸(1961),《重修台灣府志》,康熙57(1718)年以後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174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周鐘瑄(1962),《諸羅縣志》,康熙56年(1718)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謝金鑾初修、鄭兼才增補(1962),《續修台灣縣志》,嘉慶12年(1807)原刊道光元年(1821)鄭氏增補,《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2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1962),《諸羅縣志》,康熙56年(171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劉枝萬(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台北市:台銀經研室。
24 丁宗洛編(1964),《陳清端公年譜》,道光初年(182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20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考》,台北:商務。
26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續考》,台北:商務。
27 黃典權纂輯(1966),《台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8 徐光啟(1968),《農政全書》,明末原刊,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400種第76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9 日據時期臨時舊慣調查會(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第七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31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32 臺南文獻委員會編(1980),《臺南縣志》,台南:台南縣政府。
33 吳新榮(1981),《震瀛採訪錄》,台南:台南縣政府。
34 劉枝萬(1983),《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
35 台南市政府編(1984),《台南市區里簡介》,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36 蔣毓英(1985),《臺灣府志》,康熙26年(168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7 許丙丁等(1989),《鹿耳門志》第一輯,臺南市:臺南市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管理委員會。
38 戚嘉林(1991),《台灣史》,台北:戚嘉林。
39 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編(1992),《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台南:嘉南農田水利會編。
40 張勤編纂(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1 何培夫編(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篇》,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通稱臺灣分館)。
42 陳肇興(1992),《陶村詩稿》,台北市:龍文出版社。
43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
44 何金鑄(1993),《 地理學通論》,台北:何金鑄。
45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國研究叢書》:第1號,台北市:南天。
46 何培夫(1994),《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台南縣篇》,台北市:臺灣分館。
47 石再添(1995),《臺灣地理概論》,臺北市:臺灣中華。
48 何培夫(1995),《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台北市:臺灣分館。
49 何培夫(1995),《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台北市:臺灣分館。
50 余文儀(1996),《續修臺灣府志》,乾隆25年(1759),《臺灣省文獻叢刊》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
52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臺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53 張勝彥等(1996),《臺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54 劉昭民(1996),《台灣的氣候與氣象》,《台灣自然志02》,台北市:常民文化。
55 林滿紅(1997),《 茶、糖、樟腦與臺灣社會經濟變遷》,台北市:聯經。
56 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台南縣:縣立文化中心,頁19-21。
57 陳春木(1998),《台南地方鄉土誌》,台北市:常民文化。
58 何金鑄(1998),《台灣地誌》,台北市:龍吟圖書社。
59 顏愛靜(1998),《台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60 杜正勝(1998)《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台北: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
61 方淑美(2000),《南瀛地形誌》,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
62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頁179。
63 黃明雅、黃明惠(2001),《南瀛聚落誌》,《南瀛鄉土鄉情專輯》,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局。
64 何培夫(2001),《南瀛古碑誌》,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65 吳茂成、邱勤庭等著(2001),《曾文溪–戀戀母河》,《大河的故事9》,台北市:時報文化。
66 簡炯仁(2001),《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縣:前衛出版社。
67 林信一等合著,2001,《社會科學概論》,台北:空大。
68 曾華璧(2001),《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市:正中。
69 張蕙芬、潘智敏(2002),《台灣老樹地圖》,台北市:大樹文化。
70 黃智偉(2002),《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市:城邦。
71 高志彬(2002),《鹿耳門小志》,臺南市: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管理委員會。
72 李光敦 (2002),《水文學》,台北:五南。
73 施雅軒(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台北:遠足。
74 胡兆華(2003),《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台中:晨星。
75 陳玉峰(2004),《台灣的生態與變態》,台北市:前衛。
76 陳丁林(2004),《南瀛鹽業誌》,台南縣新營市:縣政府,頁68-80。
77 黃文博主編(2004),《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南瀛鄉土教育叢書:01》,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
78 林俊全(2004),《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縣:遠足文化。
79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2004),《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80 陳丁林(2004),《大道公心•媽祖情》,台南市:秋雨。
81 陳丁林(2004),《蘇厝長興宮癸未科瘟王祭》,台南:蘇厝長興宮。
二、期刊論文
1 中村孝志(1956),〈荷蘭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教化–1659年中南部視察報告為中心而述〉,《南瀛文獻》3卷3-4期合刊。
2 江家錦(1958),〈西拉雅族的信仰〉,《台北文物》,7(1):115-118。
3 盧嘉興(1962),〈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第八卷合刊,頁1-28。
4 王振德(1964),〈臺灣河川之水文氣象〉,《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3-32。
5 湯麟武(1964),〈臺灣河川河口問題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66-76。
6 陳振文(1964),〈臺灣河川浚填問題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77-108。
7 張劭曾(1964),〈臺灣河川之防洪與地形關係〉,《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09-138。
8 戴子莊(1964),〈臺灣河川之漂沙〉,《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39-157。
9 曹永和(1967),〈臺灣水災史–清代臺灣之水災與風災〉,《臺灣水災之研究》,臺灣研究叢刊第9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10 張石角(1971),〈曾文溪上游崩坍地之地質學研究〉(上),《礦業技術》9卷3期,頁7-15。
11 張石角(1971),〈曾文溪上游崩坍地之地質學研究〉(下),《礦業技術》9卷10期,頁21-30。
12 石萬壽(1977),〈鄭成功登陸台灣日期新探〉,《台灣文獻》,28卷4期。
13 范勝雄(1978),(三百年來臺南港口之變遷),《臺灣文獻》Vol.29,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4 盧嘉興(1978),〈曾文溪中游主要溪道有無改道之論證〉,《臺灣風物》28卷2期, 頁111-115。
15 石再添(1980),〈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六期,頁1-36。
16 范勝雄(1981),(臺灣府城海岸線勘記),《臺灣文獻》Vol.32,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7 連照美(1981),(台南縣菜寮溪的人類化石),《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2期抽印本。
18 黃應貴(1983),〈臺灣士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頁3-46。
19 陳惠芬(1984),〈從三角點檢測成果見到的台灣的地盤升降〉,《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頁127-140。
20 西村傳三(1985),〈臺灣地震史〉,《臺北文獻》直字第72期,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21 孫林耀明(1988),《台灣西岸海埔地自然特性及開利用之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2 石萬壽(1989),〈康熙以前台灣的媽祖信仰〉,《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23 陳登風(1990),〈鹿耳門媽祖廟紛爭的沿革〉,《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頁91-121。
24 石再添、張瑞津、張政亮、林雪美、連偵欽(1993),〈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9期,頁99-148。
25 王世慶(1994),〈從清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頁131-215。
26 王志明(1994),〈臺南海岸變遷–人地關係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7期,頁259-271。
27 陳雯宜(1994),《清康熙年間臺灣土地利用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謝碧連(1994),〈談台灣耕牛〉,《台南文化》36期。
29 甘治士著、葉春榮譯註(1994),〈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第44卷3期,頁9-25。
30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1994),〈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四十四(1):197-234。荷蘭人口統計。
31 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所論文集》(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頁299-319。
32 方淑美(1995),《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學位論文獎助專刊(1)。
33 曾國棟(1996),《清代台灣示禁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34 黃俊銘(1996),《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國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6),〈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19-56頁。
36 簡炯仁(1996),〈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台灣風物》第46卷第4期抽印本。
37 謝國興(1996),〈鹿耳門媽祖信仰與正統之爭〉,《思與言》第34卷第2期,頁137-173。
38 彭克仲(1997),<水田對生態環境功能效益評估之研究–新竹頭前溪流域為例>,《台灣經濟》第249期,頁54-61。
39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7),〈台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19-56頁。
40 曾信勝、洪奕星、郭南榮、黃添祈(1997),〈嘉南一帶近海海底地形之研究〉,《地質》17卷1-2期,頁107-120。
41 石萬壽(1997),〈菜寮溪流域的開發〉,收錄於周宗賢主編:《臺灣開發史論文集》,台北:國史館編印,頁189-215。
42 彭克仲(1997),〈水田對生態環境功能效益評估之研究–新竹43 頭前溪流域為例〉,《台灣經濟》第249期,頁54-61。
44 黃文博(1997),〈將軍溪南岸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44期,頁27-36。
45 黃文博(1997),〈西港地區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40期,頁31-40。
46 黃文博(1997),〈蘇厝地區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39期,頁19-28。
47 高志彬(1997),〈鹿耳門媽祖廟正統論爭平議〉,《臺灣源流》第7期,頁70-83。
48 陳熙城(1998),〈鄭成功率軍經鹿耳門水道登陸北汕尾島與鹿耳門天宮–讀高志彬先生鹿耳門媽祖廟正統論爭平議有感〉,《臺灣源流》第10期,頁108-116。
49 黃炯賢(1998),〈曾文溪口附近海岸線變化趨勢〉,《雄中學報》第一期,頁247-267。
50 劉祖乾(1998),〈曾文溪河口的海岸變遷〉,《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4期,頁32-47。
51 鍾起岱(1998),〈臺灣土地開發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文獻》第49卷第4期,頁69-75。
52 劉長齡(1998),〈台灣水資源早期發展之歷程〉,《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7-18。
53林玉茹(1998),〈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83-102。
54 蔡志展(1998),〈明清台灣的水源開發〉,《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21-82。
55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國〉,《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63-202。
56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8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57 張瑞津、陳翰林(1999),〈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主要河流之河道彎遷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7期,頁1-29。
58 陳翰林(1999),〈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變遷之研究〉,《慈濟技術學報》第一期,頁231-252。
59 孔令信(1999),〈大道公吳本醫療文化的探討與啟發–對87年桃園三國小痢疾流行事件之檢查〉,《銘傳學刊》第10卷第2期,頁195-216。
60 黃世祝(1999),〈台南市安南區拓墾的空間研究初探〉,台南師院鄉土文化學報Vol.1,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61 趙文榮(1999),《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2 陳美華(2001),《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高師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63 陳胤林(2001),《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論。
64 林秋綿(200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第二期,頁23-40。
65 張家淵(2002),《農地利用政策變遷對台灣環境影響之研究–以水稻田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66 趙文榮(2002),〈糖產業對區域社會與文化之影響–試以清代台南地區為例〉,《台南文化》新52期,頁7-19。
67 陳宏田(2002),〈王船信仰的城鄉差異–以台南地區為例〉,《台南文化》新52期,頁88-122。
68 陳翰霖、張瑞津(2003),〈曾文水庫對流量及輸沙量的影響〉,《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9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頁37-53。
69 洪傳祥(2003),〈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崇的形成與空間開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9期,頁1-60。
70 鄭雅方(2003),《台灣南部農田水利事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士論文。

三、地圖
1 盧嘉興(1962),〈臺南縣管內全圖〉,盧氏依據佐佐木邦磨繪制的地圖仿繪而成。
2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考》及《鹿耳門地理演變續考》的附圖,台北:商務。
3 王存立、胡文青(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台灣地理百科:40》,台北:遠足。
4 洪英聖(2002),《畫說康熙台灣輿圖》,台北市:聯經。
5 洪英聖(2002),《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台北市:聯經。
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制(明治37年,1904),〈臺灣堡圖〉,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
7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198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地形圖,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之一。
8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199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像片基本圖,比例尺:五千分之一,內政部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89年9月航空攝影、1990年4月野外調查,1991年7月修測。
9 周宇廷(2005),《大台南縣市地圖集》,臺北市:大輿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 張石角(1971),〈曾文溪上游崩坍地之地質學研究〉(上),《礦業技術》9卷3期,頁7-15。
2. 8 戴子莊(1964),〈臺灣河川之漂沙〉,《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39-157。
3. 7 張劭曾(1964),〈臺灣河川之防洪與地形關係〉,《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09-138。
4. 6 陳振文(1964),〈臺灣河川浚填問題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77-108。
5. 5 湯麟武(1964),〈臺灣河川河口問題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66-76。
6. 4 王振德(1964),〈臺灣河川之水文氣象〉,《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3-32。
7. 3 盧嘉興(1962),〈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第八卷合刊,頁1-28。
8. 1 中村孝志(1956),〈荷蘭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教化–1659年中南部視察報告為中心而述〉,《南瀛文獻》3卷3-4期合刊。
9. 13 范勝雄(1978),(三百年來臺南港口之變遷),《臺灣文獻》Vol.29,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11 張石角(1971),〈曾文溪上游崩坍地之地質學研究〉(下),《礦業技術》9卷10期,頁21-30。
11. 14 盧嘉興(1978),〈曾文溪中游主要溪道有無改道之論證〉,《臺灣風物》28卷2期, 頁111-115。
12. 16 范勝雄(1981),(臺灣府城海岸線勘記),《臺灣文獻》Vol.32,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 23 陳登風(1990),〈鹿耳門媽祖廟紛爭的沿革〉,《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頁91-121。
14. 26 王志明(1994),〈臺南海岸變遷–人地關係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7期,頁259-271。
15. 30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1994),〈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四十四(1):197-234。荷蘭人口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