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部分
1 陳淑均(1922),《噶碼蘭廳志》,台北市,台灣經世新報社。
2 中村孝志(1954),《荷領時代之台灣農業及其獎勵》,《台灣研究叢刊》第2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康熙61年(1722)渡台所記,《台灣省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唐贊袞(1958),《台陽見聞錄》,光緒17年(189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3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阮旻錫(鷺島道人夢庵)(1958),《海上見聞錄》,《臺灣省文獻叢刊》第2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7 不著撰者(1959),《臺案彙錄甲集》,《臺灣省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康熙36年(1697)渡臺後所記,《臺灣省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陳國瑛等(1959),《臺灣采訪冊》,道光9至10年原刊(1829至1830),《台灣省文獻叢刊》第5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同治6年原刊(1867),《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康熙57年(1718)後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康熙35年(169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康熙43年(1704),《臺灣省文獻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光緒20年(188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姚 瑩(1960),《中復堂選集》,道光30年(1850)原刊,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台北市:台銀經研室
15 趙汝适(1961),《諸蕃志》,光緒11年(188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康熙59年(1721)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乾隆16年(175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范 咸(1961),《重修台灣府志》,康熙57(1718)年以後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174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周鐘瑄(1962),《諸羅縣志》,康熙56年(1718)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謝金鑾初修、鄭兼才增補(1962),《續修台灣縣志》,嘉慶12年(1807)原刊道光元年(1821)鄭氏增補,《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2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1962),《諸羅縣志》,康熙56年(171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劉枝萬(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台北市:台銀經研室。
24 丁宗洛編(1964),《陳清端公年譜》,道光初年(1821)原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20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考》,台北:商務。
26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續考》,台北:商務。
27 黃典權纂輯(1966),《台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8 徐光啟(1968),《農政全書》,明末原刊,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400種第76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9 日據時期臨時舊慣調查會(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第七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31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32 臺南文獻委員會編(1980),《臺南縣志》,台南:台南縣政府。
33 吳新榮(1981),《震瀛採訪錄》,台南:台南縣政府。
34 劉枝萬(1983),《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
35 台南市政府編(1984),《台南市區里簡介》,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36 蔣毓英(1985),《臺灣府志》,康熙26年(1687)原刊,《臺灣省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7 許丙丁等(1989),《鹿耳門志》第一輯,臺南市:臺南市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管理委員會。
38 戚嘉林(1991),《台灣史》,台北:戚嘉林。
39 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編(1992),《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台南:嘉南農田水利會編。
40 張勤編纂(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1 何培夫編(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篇》,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通稱臺灣分館)。
42 陳肇興(1992),《陶村詩稿》,台北市:龍文出版社。
43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
44 何金鑄(1993),《 地理學通論》,台北:何金鑄。
45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國研究叢書》:第1號,台北市:南天。
46 何培夫(1994),《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台南縣篇》,台北市:臺灣分館。
47 石再添(1995),《臺灣地理概論》,臺北市:臺灣中華。
48 何培夫(1995),《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台北市:臺灣分館。
49 何培夫(1995),《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台北市:臺灣分館。
50 余文儀(1996),《續修臺灣府志》,乾隆25年(1759),《臺灣省文獻叢刊》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
52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臺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53 張勝彥等(1996),《臺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54 劉昭民(1996),《台灣的氣候與氣象》,《台灣自然志02》,台北市:常民文化。
55 林滿紅(1997),《 茶、糖、樟腦與臺灣社會經濟變遷》,台北市:聯經。
56 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台南縣:縣立文化中心,頁19-21。
57 陳春木(1998),《台南地方鄉土誌》,台北市:常民文化。
58 何金鑄(1998),《台灣地誌》,台北市:龍吟圖書社。
59 顏愛靜(1998),《台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60 杜正勝(1998)《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台北: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
61 方淑美(2000),《南瀛地形誌》,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
62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頁179。
63 黃明雅、黃明惠(2001),《南瀛聚落誌》,《南瀛鄉土鄉情專輯》,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局。
64 何培夫(2001),《南瀛古碑誌》,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65 吳茂成、邱勤庭等著(2001),《曾文溪–戀戀母河》,《大河的故事9》,台北市:時報文化。
66 簡炯仁(2001),《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縣:前衛出版社。
67 林信一等合著,2001,《社會科學概論》,台北:空大。
68 曾華璧(2001),《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市:正中。
69 張蕙芬、潘智敏(2002),《台灣老樹地圖》,台北市:大樹文化。
70 黃智偉(2002),《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市:城邦。
71 高志彬(2002),《鹿耳門小志》,臺南市: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管理委員會。
72 李光敦 (2002),《水文學》,台北:五南。
73 施雅軒(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台北:遠足。
74 胡兆華(2003),《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台中:晨星。
75 陳玉峰(2004),《台灣的生態與變態》,台北市:前衛。
76 陳丁林(2004),《南瀛鹽業誌》,台南縣新營市:縣政府,頁68-80。
77 黃文博主編(2004),《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南瀛鄉土教育叢書:01》,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
78 林俊全(2004),《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縣:遠足文化。
79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2004),《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80 陳丁林(2004),《大道公心•媽祖情》,台南市:秋雨。
81 陳丁林(2004),《蘇厝長興宮癸未科瘟王祭》,台南:蘇厝長興宮。
二、期刊論文
1 中村孝志(1956),〈荷蘭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教化–1659年中南部視察報告為中心而述〉,《南瀛文獻》3卷3-4期合刊。2 江家錦(1958),〈西拉雅族的信仰〉,《台北文物》,7(1):115-118。
3 盧嘉興(1962),〈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第八卷合刊,頁1-28。4 王振德(1964),〈臺灣河川之水文氣象〉,《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3-32。5 湯麟武(1964),〈臺灣河川河口問題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66-76。6 陳振文(1964),〈臺灣河川浚填問題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77-108。7 張劭曾(1964),〈臺灣河川之防洪與地形關係〉,《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09-138。8 戴子莊(1964),〈臺灣河川之漂沙〉,《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1期,頁139-157。9 曹永和(1967),〈臺灣水災史–清代臺灣之水災與風災〉,《臺灣水災之研究》,臺灣研究叢刊第9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10 張石角(1971),〈曾文溪上游崩坍地之地質學研究〉(上),《礦業技術》9卷3期,頁7-15。11 張石角(1971),〈曾文溪上游崩坍地之地質學研究〉(下),《礦業技術》9卷10期,頁21-30。12 石萬壽(1977),〈鄭成功登陸台灣日期新探〉,《台灣文獻》,28卷4期。
13 范勝雄(1978),(三百年來臺南港口之變遷),《臺灣文獻》Vol.29,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4 盧嘉興(1978),〈曾文溪中游主要溪道有無改道之論證〉,《臺灣風物》28卷2期, 頁111-115。15 石再添(1980),〈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六期,頁1-36。
16 范勝雄(1981),(臺灣府城海岸線勘記),《臺灣文獻》Vol.32,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7 連照美(1981),(台南縣菜寮溪的人類化石),《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2期抽印本。
18 黃應貴(1983),〈臺灣士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頁3-46。
19 陳惠芬(1984),〈從三角點檢測成果見到的台灣的地盤升降〉,《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頁127-140。
20 西村傳三(1985),〈臺灣地震史〉,《臺北文獻》直字第72期,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21 孫林耀明(1988),《台灣西岸海埔地自然特性及開利用之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2 石萬壽(1989),〈康熙以前台灣的媽祖信仰〉,《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23 陳登風(1990),〈鹿耳門媽祖廟紛爭的沿革〉,《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頁91-121。24 石再添、張瑞津、張政亮、林雪美、連偵欽(1993),〈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9期,頁99-148。
25 王世慶(1994),〈從清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頁131-215。
26 王志明(1994),〈臺南海岸變遷–人地關係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7期,頁259-271。27 陳雯宜(1994),《清康熙年間臺灣土地利用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8 謝碧連(1994),〈談台灣耕牛〉,《台南文化》36期。
29 甘治士著、葉春榮譯註(1994),〈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第44卷3期,頁9-25。
30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1994),〈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四十四(1):197-234。荷蘭人口統計。31 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所論文集》(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頁299-319。
32 方淑美(1995),《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學位論文獎助專刊(1)。
33 曾國棟(1996),《清代台灣示禁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34 黃俊銘(1996),《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國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6),〈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19-56頁。
36 簡炯仁(1996),〈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台灣風物》第46卷第4期抽印本。
37 謝國興(1996),〈鹿耳門媽祖信仰與正統之爭〉,《思與言》第34卷第2期,頁137-173。38 彭克仲(1997),<水田對生態環境功能效益評估之研究–新竹頭前溪流域為例>,《台灣經濟》第249期,頁54-61。
39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7),〈台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19-56頁。
40 曾信勝、洪奕星、郭南榮、黃添祈(1997),〈嘉南一帶近海海底地形之研究〉,《地質》17卷1-2期,頁107-120。41 石萬壽(1997),〈菜寮溪流域的開發〉,收錄於周宗賢主編:《臺灣開發史論文集》,台北:國史館編印,頁189-215。
42 彭克仲(1997),〈水田對生態環境功能效益評估之研究–新竹43 頭前溪流域為例〉,《台灣經濟》第249期,頁54-61。
44 黃文博(1997),〈將軍溪南岸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44期,頁27-36。
45 黃文博(1997),〈西港地區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40期,頁31-40。
46 黃文博(1997),〈蘇厝地區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39期,頁19-28。
47 高志彬(1997),〈鹿耳門媽祖廟正統論爭平議〉,《臺灣源流》第7期,頁70-83。48 陳熙城(1998),〈鄭成功率軍經鹿耳門水道登陸北汕尾島與鹿耳門天宮–讀高志彬先生鹿耳門媽祖廟正統論爭平議有感〉,《臺灣源流》第10期,頁108-116。49 黃炯賢(1998),〈曾文溪口附近海岸線變化趨勢〉,《雄中學報》第一期,頁247-267。50 劉祖乾(1998),〈曾文溪河口的海岸變遷〉,《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4期,頁32-47。51 鍾起岱(1998),〈臺灣土地開發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文獻》第49卷第4期,頁69-75。52 劉長齡(1998),〈台灣水資源早期發展之歷程〉,《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7-18。
53林玉茹(1998),〈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83-102。
54 蔡志展(1998),〈明清台灣的水源開發〉,《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21-82。
55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國〉,《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63-202。
56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8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57 張瑞津、陳翰林(1999),〈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主要河流之河道彎遷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7期,頁1-29。
58 陳翰林(1999),〈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變遷之研究〉,《慈濟技術學報》第一期,頁231-252。
59 孔令信(1999),〈大道公吳本醫療文化的探討與啟發–對87年桃園三國小痢疾流行事件之檢查〉,《銘傳學刊》第10卷第2期,頁195-216。60 黃世祝(1999),〈台南市安南區拓墾的空間研究初探〉,台南師院鄉土文化學報Vol.1,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61 趙文榮(1999),《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62 陳美華(2001),《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高師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63 陳胤林(2001),《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論。
64 林秋綿(200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第二期,頁23-40。
65 張家淵(2002),《農地利用政策變遷對台灣環境影響之研究–以水稻田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66 趙文榮(2002),〈糖產業對區域社會與文化之影響–試以清代台南地區為例〉,《台南文化》新52期,頁7-19。
67 陳宏田(2002),〈王船信仰的城鄉差異–以台南地區為例〉,《台南文化》新52期,頁88-122。
68 陳翰霖、張瑞津(2003),〈曾文水庫對流量及輸沙量的影響〉,《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9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頁37-53。
69 洪傳祥(2003),〈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崇的形成與空間開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9期,頁1-60。70 鄭雅方(2003),《台灣南部農田水利事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士論文。
三、地圖
1 盧嘉興(1962),〈臺南縣管內全圖〉,盧氏依據佐佐木邦磨繪制的地圖仿繪而成。
2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考》及《鹿耳門地理演變續考》的附圖,台北:商務。
3 王存立、胡文青(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台灣地理百科:40》,台北:遠足。
4 洪英聖(2002),《畫說康熙台灣輿圖》,台北市:聯經。
5 洪英聖(2002),《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台北市:聯經。
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制(明治37年,1904),〈臺灣堡圖〉,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
7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198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地形圖,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之一。
8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199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像片基本圖,比例尺:五千分之一,內政部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89年9月航空攝影、1990年4月野外調查,1991年7月修測。
9 周宇廷(2005),《大台南縣市地圖集》,臺北市:大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