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淑樺(2003)。學童參與桌球訓練前後動作能力之效益分析。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石井藤古郎(1985)。跳繩教室。台北:聯廣圖書公司。
田麥久(民8 7 )。論運動訓練計劃。臺北市: 文化大學。
成和正(2002): 小腦與運動關係的探討。中華體育, 16( 1 ),46-53 頁。李文森(1997)。解剖生理學。臺北市:華杏出版社。
李孟印、陳全壽(1998)。巧固球訓練對國小學生大、小肌肉活動能力之影響。體育學報,26,273-280。李源昇( 2001)。 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李碧姿(2004)。八週水中有氧運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平衡與敏捷能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沈建國、黃榮松(2001)。長期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2001國際運動寶劍學術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吳昇光(2002)。我國發展協調障礙學童之體適能及動作能力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報告。台中市:國立中國醫藥學院物理治療系。
林文莉編譯(1984)。5分鐘跳繩運動健康法。台北:王家出版社。
林正常(1987)。運動生理學。台北市: 師大書苑。
林正常(2002)。談體適能與體適能教學。成大體育,36(1),11-15。林尚武、陳重佑(2004)。兒童平衡能力之發展。中華體育,17(1),57-64。林風南(1989)。兒童身體調整力研究。台南市:工學出版社。
林曼蕙(1999)。豆豆健身房。臺北:聯文。
林裕川(2003)。不同型式的跳躍訓練探討對垂直爆發力與落地衝擊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林琦淵(2000)。不同視覺環境之身體活動訓練對智能障礙平衡動作表現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林緯志(2004)。七至十二歲動作協調能力測驗組合之初探。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秀敏(2003年9月3日)。跳繩健身又健腦。2003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3/9n369665.htm。
胡名霞(2001)。 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台北市: 金名圖書。
高全寬(2003)。國小低年級動作技能評量與差異分析-以羅東國小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許武雄(1996)。籃球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許義雄(譯)(1997)。David, L.G.著。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Developmental Physci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許樹淵(1988)。運動技術教學法。台北市:偉彬體育研究室。
許樹淵(2000)。 運動生理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坤寧(1997)。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發展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6-2417-H153-003),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系。
陳俊忠(民81)。國小學童生長發育、運動能力和神經系統機能之研究。台北:宏泰出版社。
陳俊忠(2001)。從選材觀點談運動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的測量。2001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講師論文集,261-265 頁。
陳俊樑(2001)。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遊戲對其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陳哲喜、林惠生、劉怡文(2001)。國人之健康行為初探。民國90年台閩地區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研究。2003年12月23日,取自http://rds.bhp.doh.gov.tw/fileviewer?id=1552。
陳全壽(1997)。由性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與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0-2413-H028-004)。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陳鶴芳(1980)。圖解跳繩大全。臺北市:大林出版社。
張惠如(1993):創造性舞蹈和肌肉知覺對國中智障生平衡能力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6,471-485。張燕明(2002)。老年人不同休閒運動型態之平衡控制效果。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張�﹞憛B祁業榮(2001)。學齡前兒童手眼協調能力之 調查研究。大專體育,3(2),11-12。
梅錦榮(1998)。神經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黃任楷(2003)。不同運動訓練對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黃郁琦(1994)。 速度敏捷性在羽球步法訓練中的應用。臺灣體
育, 7 (1),8-11 頁。
黃漢年、陳全壽(1999)。不穩定平衡維持時間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八年度學術研究會專刊,303-308。
黃鳳怡(2001)。從生理特徵談唐氏兒童的身體活動。學校體育,11(2),88-92。黃懷濬(2003)。十二週踢毽訓練對年輕成年人運動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蔡佳良、吳昇光(2003)。從動作發展的觀點來看兒童的平衡能力。大專體育,65,142-148。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1997)。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
賴金鑫(1992)。運動醫學講座。台北:健康世界雜誌社。謝秋雲(2003)。我國八歲至九歲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一年追蹤評估。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蘇建文(2002)。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耿�j(1995)。敏捷性與爆發力之相關探討。臺灣體育,7(9),48-54。
西文部份
Aponte, R.,French, R., & Sherrill, C. (1990 ). Motor development of Puerto Rican children: Cross – cultural perspectives. Pereptual & Motor Skills. 71,1200-1202.
Biery, M. J., & Kauffman, N. (1989). The effect of therapeutic horseback riding on balance.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6, 221-229.
Blair, S. N. & Connelly, J. C. (1996). 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should we do ? The case of moderate amounts and inteusit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and Sport, 67(2), 193-205.
Boswell, B. (1991).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of improving dynamic balance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3(1), 759-764.
Burgener, M. (1995). Definingand developing quickness in basketball-part2.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17(1),38-39.
Corbin, C. B., Lindsey, R. & Welk, G. (2000).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Active lifestylesfor wellness. United States : McGrew-Hill.
Cratty, B. J. (1986) . Perceptu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Gallahue, D. L., & Ozmun, J. C.(1998).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 lop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Gallahue, D. L., & Ozmun, J. C.(2002).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 lopment :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mts, adults (5th ed.). USA : McGraw-Hill.
King, C. N., & Senn, M. D. (1996).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edentary. Sports Medicine, 21(5), 326-336.
Jouen, F.(1990).Early visual-veatibular interaction and postural deve- lopment. In H.Bloch & B.I.Bertenthal(Eds.),Sensory-motor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Kluwer.
Ko, Y. G., Challis, J. H., & Newell, K. M. (2003). Learning to coordinate redundant degrees of freedom in a dynamic balance task.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2(1), 47-66.
Miliner, A. D. & Goodale, M. A.(1995).The visual brain in ac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reno, B.(1988).Get a jump on fitness. American Fitness,6(7),10-13.
Payne, V. G. & Isaacs, L. D.(2002).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 A lifespan approach(5th ed.). 74-76. USA:Mc-Graw Hill.
Shannon, R. & Elliott, D.(1996). Specificity of learning and dynamic balan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1), 69-75.
Stevens, H. A. and Heher, R.(1964). Mental retard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1-92.
Woollacott, M.H., Shumway-Cook, A., & Williama,H(1989). The development of posture and balance controlin children. In M.H. Wollacott and A.Shumwway-Cook(Eds.),Developmentof posture and gait across the lifespan.
Woollacott,M.,Debu,B.,& Mowatt,M.(1987).Neuromuscular control of posture in the infant and child.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 16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