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20: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昭芳
研究生(外文):Chao-fang Chiu
論文名稱: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bculture betweenGifted Classes and Talented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吳昆壽吳昆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en-Shouh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人際關係語言型式偶像崇拜對教師的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對學習的態度學生次級文化國小資優班休閒活動
外文關鍵詞:the attitudes toward schoollearning attitudesstudents'''' subcultureselation shipthe attitudes toward teacherslanguage patterngifted classes and talented classes in elementaridol worship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5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現況,及其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資優類別、性別)、不同家庭背景變項(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地區)之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差異情形,並分析國小資優班學生之次級文化在教學及輔導上的啟示,以提供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參考。
研究者採用李佳玲(2003)編製之「國民小學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和研究者編製「國小學生次級文化訪談題綱」微調查工具。前者用以進行問卷調查,據以進行量化分析;後者則用以進行深度訪談,據以提供質的分析。研究內容有對學習的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對教師的態度、人際關係、休閒活動、偶像崇拜及語言型式等七個層面。根據台灣地區台南市及台南縣409名國小資優班學生在「國民小學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之得分,進行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法事後比較;以及八名從問卷調查之八所學校中各選出一名學生在「國小學生次級文化訪談題綱」上之反應,進行校正分析歸納和恆常比較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對學習、學校及教師」的態度均頗為積極正向,而且「人際關係」良好,其「休閒活動」具有逸樂傾向,然對「偶像崇拜」並不熱衷,且並無特別獨具之「語言型式」。
二、 國小資優班學生之次級文化會因資優類別、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等不同背景因素而有差異:
(一)不同資優類別方面,美術班學生對學校的態度比舞蹈班學生要的積極正向;一般智能優異班學生對「偶像崇拜」的行為較音樂班學生熱衷。
(二)不同性別方面,女生對「教師的態度」較男生積極正向,「人際關係」也較男生好,其「休閒活動」也較男生更具有逸樂傾向。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方面,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較低社經地位積極正向。
最後,根據上述的發現與結論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應用。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subcultures in school year 2005.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compares variances of students’ subculture between gifted classes regarding individual background (gender and classes), family backgr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nd school background (reg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in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for education workers.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to this study includ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liv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Interview Outline of Students’ Subculture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former is used to conduct a poll in order to procee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poll.The later isused to undergo in-depth interviews in order to provide qualitative analysis accordingly.The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seven aspects. They are learning attitude, attitude toward school, attitude toward teacher, relationship,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dol worship, and language pattern.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409 subjects in gifted and talented classes respectively shown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liv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nan city and Tainan county, the researcher operat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simple main effects tests and Scheffé method. Based on the response to the Interview Outline of Students’ Subculture in Elementary School of 8 subjects in gifted and talented classes respectively from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Tainan city and Tainan county respectively, triangulation of data and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are perform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showed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s.
2.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showed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school.
3.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showed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teachers.
4.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valued their friendships.
5.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preferred exciting after-school activities.
6.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we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pop culture icons.
7.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didn''t have peculiar language pattern.
8. The differences in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subcultures were related to gende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region of the school.
The suggestions mad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reby presented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謝 ………………………………………………………… Ⅲ
目錄 ………………………………………………………… Ⅳ
表目錄 ………………………………………………………… Ⅵ
圖目錄 …………………………………………………………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學生次級文化之理論基礎…………………………… 12
第二節 學生次級文化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 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差異因素之分析…………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4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8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分析…………………………… 68
第二節 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現況及差異分析………… 72
第三節 不同資優類別的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差異分
析……………………………………………………… 85




第四節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次級文化之差異分析………… 89
第五節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差
異分析………………………………………………… 92
第六節 不同地區的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差異分析… 95
第七節 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深度訪談之發現…………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 114
附錄一 「國民小學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同意書……… 127
附錄二 國民小學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128
附錄三 國小學生次級文化訪談題綱………………………… 132










表 目 錄 頁次

表1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分類表…………………………………… 6
表2 學生家長教育程度之分類等級表…………………………… 7
表3 學生家長職業類別之分類等級表…………………………… 7
表4 國外學生次級文化研究層面………………………………… 33
表5 我國各級學校學生次級文化研究層面……………………… 35
表6 我國國小資優班成班之相關資料…………………………… 51
表7 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自變項及依變項……………… 58
表8 台南市及台南縣國小資優班學生之班級數及人數………… 59
表9 台南市及台南縣設有資優班之國民小學…………………… 60
表10 台南市資優班學生樣本學校、人數分配摘要表…………… 61
表11 台南縣資優班學生樣本學校、人數分配摘要表…………… 61
表12 量表的內容、題數及信度分析結果………………………… 64
表13 研究步驟……………………………………………………… 65
表14 樣本問卷分發、回收一覽表………………………………… 69
表15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9
表16 研究樣本之資優類別及性別分析…………………………… 71
表17 研究樣本家庭社經地位分析………………………………… 71
表18 研究樣本之地區分析………………………………………… 72
表19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態度量表的得分情形…………………… 73
表20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對學習的態度」上之得分情形……… 74
表21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對學習的態度」上之得分情形……… 75
表22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對教師的態度」上之得分情形……… 76
表23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生活方式量表的得分情形……………… 78
表24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人際關係」上之得分情形…………… 79
表25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活動」上之得分情形…………… 80
表26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偶像崇拜」上之得分情形…………… 81
表27 國小資優班學生在「語言型式」上之得分情形…………… 83




表28 不同資優類別國小資優班學生態度之差異情形…………… 86
表29 不同資優類別國小資優班學生生活方式之差異情形……… 87
表30 不同性別國小資優班學生態度之差異情形………………… 89
表31 不同性別國小資優班學生生活方式之差異情形…………… 90
表32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小資優班學生態度之差異情形……… 93
表3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小資優班學生生活方式之差異情形… 94
表34 不同地區國小資優班學生態度之差異情形………………… 96
表35 不同地區國小資優班學生生活方式之差異情形…………… 96














圖目錄

圖1 研究架構……………………………………………………… 57
一、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1991)。青少年次級文化專題報告。人本教育札記,21,
12-31。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0)。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尹建中(1990)。學生次文化的形成。教師天地,36,16-18。
毛連塭(1992)。談資優兒童的培育。資優教育季刊,42,7-10。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2)。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台北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嘉臺(1997)。淺談今日社會之流行語。華岡外語學報,4,176-187。
田登來(1980)。國中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79-90。
白秀雄(1985)。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0)。台灣省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印(199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印(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少年後期生活風格之研究─以高中職階段學生為例。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二九。台北市:作者。
何英奇(1986)。我國大學生的次級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心裡學報,19,105-148。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福田、蔡培村(1989)。青少年的休閒教育。師友,266,2-3。
余仲安(1987)。小學生的成長與生活輔導。台北市:益群出版社。
余緹湄(2003)。人際溝通技巧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音樂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穗(2000)。高中女校學生次級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穗(2001)。青少年學生次級文化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9,239-249。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賢(2002)。國小資優學生生態環境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紋如(2003)。我的孩子交了壞朋友?-談學生次文化與同儕團體的重要性。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吳淑玲(1996)。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關係之研究(下)。教育研究文
摘,37(4),219,157-175。
吳淑玲(1996)。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關係之研究(上)。教育研究文
摘 ,37(3),218,166-190。 
吳錦釵(1982)。師專生次級文化及其在師範教育上的意義。新竹師專學報,18,464-504。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呂昭清(1990)。如何形成有利的學校次級文化以提昇教育品質。教師天地,36,29-36。
李乙明(1990)。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玲(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諭(1993)。高中數學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次級文化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振宗(2003)。國小音樂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效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翠玲(1999)。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的省思。國教世紀,188,24-27。
李翠玲(2001)。音樂教育之貴族化與平民化。國教世紀,197,5-7。
李儒莉(1993)。學生次文化與教育研討會紀錄。台灣教育,511,28-33。
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9/39-22.htm
取自http://trctg.ck.tp.edu.tw/GiftedEdu.EC.htm
林仁傑(1996)。中美兩國美術資優教育實施近況之比較與問題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1,221-256。
林正文(2003)。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兆衛(2002)。台北都會區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華(2002)。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良惠(2000)。談資優父母與學校之合作關係。國小特殊教育,30,25-29。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義男、王文科(1985)。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義男譯(1985)。社會學(上)。台北:巨流。
邱怡萍(2002)。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彰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招婷(2001)。國民中學青少年次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胡金枝(1994)。國小資優兒童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韻梅(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宏(1999)。學生次級文化的認識與引導。國教輔導,39(2),35-39。
柯文吉(2003)。中等學校美術班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諶(1995)。狂飆、揮霍為什麼?─專訪高強華教授談學生次級文化。

師友,332,6-10。
翁正舜(2003)。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強華(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教師天地,36,19-22。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了解和運用。台灣教育,511,11-15。
高強華(1997)。了解青少年次文化。中等教育,6(48),101-105。
涂盛發(1992)。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青少年犯罪之防範。師友,306,50-52。
張大勝、范檢民、鍾萬梅(1996)。我國音樂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201-213。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77-93。
張宏文(1996)。社會學。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張志彰(1992)。淺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0,4-11。
張金圓(1992)。國小學生對學校向心力之調查。學生輔導通訊,20,80-85。
張春興(1984)。青年文化的涉歷與超越(上)。中國論壇,215,34-39。
張春興(1984)。青年文化的涉歷與超越(下)。中國論壇,216,38-41。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苙雯、呂玉瑕、王甫昌主編(198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專書第一號。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張振成(1995)。學生次級文化的運用。師友,332,11-16。
張珮甄(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然(1992)。青少年次文化及其病相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0,12-17。
張渝役、黃秀美(1993)。青少年次文化的導向責任。台灣教育,511,16-18。
張德聰、黃正旭、林烝增(2000)。青少年生活型態調查研究。生活科學學報,6,1-24。
教育部(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梁懷茂(1984)。社會學。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郭為藩(1979)。茲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教育部國

教司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實驗叢書第五輯,14-29。
郭為藩(1979)。教育的理念。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郭諭陵(1993)。國中生次文化的探討。台灣教育,511,19-24。
郭文青(2000)。國小音樂才能班新生入學鑑定方式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姿(2000)。資優學生的情緒特質與輔導演講搞。
郭聰貴(1979)。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441-447。
陳厚仁(2002)。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吟(2002)。音樂班家長管教方式與兒童音樂學習成就之相關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儀(1993)。聰穎的孩子,智慧的父母。資優教育季刊,48,16-20。
陳奎憙(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剖析。教師天地,36,12-15。
陳奎憙(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台灣教育,511,1-10。
陳奎憙(2003)。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主編(2002)。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郁秀(1984)。我對音樂教育的看法。資優教育季刊,11,28。
陳淑文(1998)。音樂環境隨想。國教世紀,183,16。
陳皎眉(1989)。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台北:桂冠。
陳嘉惠(2001)。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如(199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彭寶瑩(1992)。一群「社會新貴」的崛起:談青少年的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1,88-90。
曾文志、劉玲君(1996)。「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
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1,144-148。
曾淑容(1990)。他們在想些什麼?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資優生。特教園丁,6(2),40-47。

游家政(1987)。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
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台北﹕漢文書店。
黃俊傑、吳素倩(1988)。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臺北:巨流。
黃素蓮(1992)。青少年文化的省思。學生輔導通訊,20,18-21。
黃淑郁(1997)。我所認識的音樂資優教育。中等教育,48(1),72-77。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刊,23,149-193。
塗振洋(2001)。「青少年流行語」之探微(摘錄)。教師天地,110,71-79。
楊洲松(2003)。流行文化與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08,40-50。
楊清順(2004)。中部地區國小舞蹈班學生生態環境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淑媖(2000)。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曉白(1987)。資優學生的學習方式。資優教育季刊, 22, 9-12。
溫毓麒(1993)。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台灣教育,511,25-27。
劉後頌(2001)。屏東地區大學生次級文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英(2004)。國小原住民與音樂資優班學生音樂性向及音樂環境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劉燕饒(200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永文(1987)。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2,89-115。
鄭如吟(2003)。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東靜(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碧雲、林振霖、萬明美(1991)。國中資賦優異學生科學過程技能與其相
關因素之研究。科學教育,2,199-223。
蕭玉香(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舞蹈教學滿意度之研究。台北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鈞育(2003)。中部地區國中音樂資優生生涯決定與升學選擇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月(1996)。我國中小學舞蹈資優教育實施近況。教育資料集刊,21,257-263。
龍冠海(1966)。社會學。台北:三民。
戴貝玲(2000)。國小舞蹈班舞蹈教師之教學滿意度及教學行政意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偉成(1992)。從畢業簽名冊看青少年次級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6,104-106。
謝淑靜(1999)。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起(1982)。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教育文粹,11,95-109。
韓繼綏總編輯(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簡美姿(2001)。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士程(2001)。中部地區國小音樂班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0)。讓您的孩子成為快樂的資優兒童─談家庭環境對資優兒童之影響。國教輔導,28(6),17-19。
羅明星(2003)。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次級文化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一束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1。

二、西文部分

Anyon, J. (1981) . Social class and school knowledge. Curriculum Inquiry, 11, 3-42.
Arnold, D. O. (1970) . The sociology of subcultures. Berkely, CA: Glendessary.
Baker, J. A. (1999) .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urban at-risk classrooms: Differential behavio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0(1), 57-70.
Ballantine, J. H. (1989) .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gum, F. (1985) . Factors related to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 Indian Psychology, 10(5), 644-657.
Berger, B. M. (1963) . Adolescent and beyond. Society Problem, 10, 394-408.  
Bradock, J. H.(1979). Academics and athletics in Americsn high school:Subculture hypothe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74 720).
Brake, M. (1980) .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rake, M. (1985) . 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s and youth subcultures in America, Britain and Canada.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Caldas, S. J., & Bankston, C. (1997) . Effect of school popu-L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individual academic achiev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5)., 269-277.
Coleman, J. S. (1961) . The adolescent society.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Cornell, D. G. (1990) . High ability students who are unpopular with their pee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4(4), 155-160.
Dacey, J. S. (1982) . Adolescent today. Glenview, Illinois: Scolt, Foresman and company.
Darom, E., & Rich, Y. (1988) .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8(3), 350-355.
Davis, G. A., & Rimm, S. B. (1997) .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Ehrich, L. E. (1993) . Youth subculture. Youth Studies, 12 (3), 31-34.
Epperson, D. C (1964) . A re-assessment of indices of parental influence in ˝ The adolescent society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9, 93-96.
Erikson, E. H (1968) . Identity:Youth and crisis. NY: Norton.
Fisher, C. S. (1975) . Towards a subculture theory of urban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0, 1319-1341.
Gibson, M. A. (1987) . Punjabi immigrants in an American high school. In G. B. Spindler & L. S. Spindler(Eds.), Interpretive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pp. 281-312) .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oodlad, J. I. (1984) . A place called school. NY: McGraw-Hill.
Goodman, N. (1991) .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Y: Harper.
Gordon, C. W. (1957) .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high school. Glencoe: Free Press.

Gordon, M. M. (1970) . The subsociety and the subculture. In D. O. Arnold, The sociology of subcultures . Berkely, CA: Glendessary.
Grinder, R. E. (1973) . Adolescenc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Hargreaves, D. H. (1967) . Social relations in a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rton, H. C., & Latane, B. (1997) . Social influence and adolescent lifestyle attitudes.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7(2), 197-220.
Hochbaum, S. M. (1972) . Ego identity and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101-107.
Jackson, P. W. (1990) .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ndel, D., & Lesser, G.. S.(1969).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education plans of adolesc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 212-223.
Karnes, F. A., & Whorton (1988) . Attitude of intellectually gifted youth toward school. Roeper Review,10.(3), 173-175.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 (1952) . Cultural: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A: Mass.
Lavine, D. U., & Havighurst, R. J. (1992) . Society and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Light, D., & Keller, S. (1985) . Sociology(4th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inton, R. (1947) .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Appleton.
Michael, B. (1977) . What are the pupils attitudes toward the school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8, 73-78.

Miller, W. (1958) . Lower class culture as a generating milieu of gang delinquenc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5, 5-19.
Moon, S. B. (1993) . A Comparison of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Attitudes about S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7 268).
Norales, F. O. (1982) . Belizean secondary teachers’ judgements of discipline
problems 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education. Education, 102(4),
348-353.
Ogbu, J. (1991) .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J. Ogbu & M. A. Gibson(Eds.), 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pp. 3-36). N. Y.: Garland Publishing.
Ozaki, R. H. (1978) . Students subculture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56 268).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87) .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ghological Bulletin, 102, 357-389.
Pellegrini, A. D. (1992) . Preference for outdoor play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5, 241-254.
Popenoe, D. (1977).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sser, E., & R. Harre. (1976) . The meaning of troble in M. Hammersley, et al,( Eds.),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ubin, K. H., & Mills, R. S. (1988) . The many faces of social isolation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 124-161.
Salzman, S. A. (1989) .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reasoning among intellectually talented and intellectually typical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7 315).
Schneider, B. H., Clegg, M. R., Byrne, B. M., Leding ham, J. E., & Crombie,

G.( 1987) .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gifted children in Ontario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8 315).
Smilansky, M. (1991) . Friendship and adolescence in young adulthood.  Gaithersburg, MD: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Spindler, G.(1982) . General introducation. In G. Spindler(Eds.), Doing the ethnography of schooling: Educational anthroplogy in action(pp. 1-13).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homas, T. A. (1989) . Acceleration for the academically talented: A follow-up the academic talent search class of 198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7 303)
Trusty, J. (1998) . Family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91(5), 260-330.
Turner, R. H. (1964) . The social context of ambition.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Tylor, E.B.(1958) . Primitive Culture. New York: Harper.
Vitaro, F.,Brendgen, M. & Wanner, B. (2005) . Social Development, 14 (1), 82-108.
Xinyin Chen , Yunfeng He & Dan Li (2004) . Self-perceptions of Social-worth in Chinese Children: Relations with Social and School Performance. Social Development, 13(4), 570-589.
Walker,W. (1967) .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 Y.: Wiley.
Waller, W. (1932) .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 Y.: John Wiley.
Warrington, M., Younger, M., & Williams, J. (2000) . Student attitudes, image and the gender gap.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6(3), 393-407.
Willis, P. E. (1977) .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class Kids Get

Working-class Job. Farnborough: Saxon House.
Woods, P.(1983) . Sociology and the school: 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 Routldege & Kegan Pau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郭家驊、蘇福新、李毓國、陳美枝(2004)。運動抑制肥胖的機轉。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33-42。
2. 林麗娟(2003)。運動與高血脂症。成大體育,36 (2),31-38。
3. 陳坤檸(1994)。受運動訓練與非受運動訓練學童之身體作功能力、體脂肪百分比、血脂含量之比較。體育學報,17,307-334。
4. 邱于卿(2003)。高血糖系列二之一:血糖高與糖尿病。常春月刊,239,70-74。
5. 呂香珠(2000)。運動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師體育,2,18-26。
6. 何忠鋒(2002)。十二週健走運動與飲食控制計畫對停經婦女身體組成及血脂肪的影響。體育學報,32,11-24。
7. 李彩華、方進隆(1998)。十二週體能訓練對婦女健康體能與血脂肪之影響。體育學報,12,145-152。
8. 甘能斌(2004)。十週減重計畫介入對中年肥胖婦女生理指標與血脂肪及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6 (3),179-188。
9. 許惠恒(1998)。葡萄糖失耐症之臨床意義。台灣醫界,41 (2),27-28。許雅華(2001)。高血脂症之漫談與治療。藥學雜誌,17 (1),128-133。
10. 許東雄、郭家驊(2003)。優秀游泳選手血糖控制能力特性之研究。教練科學,2,229-238。
11. 黃彬彬(1995)。血脂肪過高者之運動處方。國民體育季刊,24 (4),23-28。
12.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267-277。
13. 梁俊煌(1995)。三個月不同體重控制計劃對五專學生血脂肪之影響。體育學報,20,387-398。
14. 程一雄(1999)。運動訓練對健康體適能和生化值影響之探討。中臺學報,11,255-269。
15. 廖朝崧(1992)。血脂肪與健康。健康世界,79 (199),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