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19: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嘉玲
研究生(外文):Chia-Ling Chang
論文名稱: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linque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鄭麗芬鄭麗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Fen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團體輔導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偏差行為兒童現實治療
外文關鍵詞:self-conceptiondelinquent childrengroup counselingreality therapyself-contr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0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的輔導效果。主要研究的目的是:一、設計適用於國小中年級偏差行為兒童之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方案。二、探討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中年級偏差行為兒童之自我概念、自我控制的立即輔導效果。三、探討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中年級偏差行為兒童之自我概念、自我控制的持續效果。
  本研究採用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是以「兒童行為檢核表」篩選出台南市XX國小四年級偏差行為兒童共十六人,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及控制組各八人。實驗組接受為期8週,每週二次,共15次,每次五十分鐘的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控制組則不接受實驗處理。研究中所採用的工具為「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兒童自我控制量表」,所得的資料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另外,以「單元回饋單」、「團體活動總回饋單」、「導師評量表」等資料做為實驗進行過程之探討,以佐證實驗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壹、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中年級偏差行為兒童的立即輔導效果
一、在自我概念方面
(一)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學校自我概念」分量表具有立即性輔導效果。
(二)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自我概念」總量表及「家庭」、「外貌」、「身體」、「情緒」等分量表不具立即性輔導效果。
二、在自我控制方面
(一)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兒童自我控制」總量表及「非衝動性」分量表具有立即性輔導效果。
(二)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自我監控」分量表未具有立即性輔導效果。
貳、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中年級偏差行為兒童的持續輔導效果
一、在自我概念方面
(一)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情緒自我概念」分量表具有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自我概念」總量表及「家庭」、「學校」、「外貌」、「身體」等分量表不具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在自我控制方面
(一)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兒童自我控制」總量表具有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在「非衝動性」及「自我監控」分量表未具有持續性輔導效果。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學校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linque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 .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design the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for 4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apply the program practically.
(2) To explore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4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s self-conception and self-control.
(3) To explore the follow-up effect of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4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s self-conception and self-control.
This study used the equal-group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ample
include 16 4th-grade students of Tainan XX Elementary School, whom were examined to have delinquent behavior, and were arranged randomly into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twice a week and fifty minutes each time, for a total of 15 times throughout the study.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any counseling.
The experiment used following instruments: (1) Children’s
Self-Examination of Behavior scale, (2)Children’s Self-Conception scale, (3) Children’s Self-Control sca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 members’ feedback sheets and teacher’s measurement after the group was analyzed supported and supplemented the research outcom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re given as follows:
1.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4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
(1)On self-conception side
*The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s self-conception and its sub- scales of “family”, “appearance”, “physical status” and “emotion”,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sub- scale of “school”.
(2)On self-control side
*The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s self-control and its sub- scales of “non-impulsivity”,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sub- scale of “self-monitoring”.
2. The follow-up effect of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4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
(1)On self-conception side
*The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s self-conception and its sub- scales of “family”, “school” , “appearance”, and “physical status”,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sub- scale of “emotion”.
(2)On self-control side
*The reality group counseling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delinquent children’s self-control,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sub- scale of “non-impulsivity” and “self-monitoring”.
Finally, suggestions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provided for
school counselors. Some topic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also indicat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8
第四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偏差行為的理論與相關之研究………………..…………11
第二節 現實治療法的理論.……………………………………......22 第三節 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在自我概念與自我控制相關之
實證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46
第二節 研究架構……………………………………………………..47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52
第五節 團體方案設計..………………………………………………57
第六節 研究程序……………………………………………………..67
第七節 資料處理……………………………………………………..7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現實治療團體對偏差行為兒童的立即輔導效果……….71
第二節 現實治療團體對偏差行為兒童的持續輔導效果……....78
第三節 輔助資料分析………………….……………………………84
第四節 綜合討論………………………..……….…………………..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5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110
貳、英文部分…………………………………………………………..119
附錄一 導師推薦表.…………………………………….........................126
附錄二 單元回饋單…………………………………………………………127
附錄三 團體活動總回饋單………………………………………………..141
附錄四 導師評量表………………………………………………………...144
附錄五 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活動設計方案……………………………….146
附錄六 小團體輔導同意書………………………………………………..191
附錄七 「導師評量表」開放性問題反應情形…………………………192
附錄八 單元回饋單開放性問題反應情形……………………………....193
附錄九 團體總回饋單開放性問題資料 ………………………..………196
附錄十 各量表工具同意書…………………………………………………………198








表目錄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兒童偏差行為的分類……………………..........14
表2-2 現實治療知覺控制階層表………………..………………………29
表3-1 偏差行為兒童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表...........…..…………….47
表3-2 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活動試探性方案…………………………….59
表3-3 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活動正式方案……………..………………..63
表4-1 兩組在自我概念量表之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2
表4-2 兩組在自我概念量表後測分數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73
表4-3 兩組在自我概念量表後測分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74
表4-4 兩組在自我控制量表之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5
表4-5 兩組在自我控制量表後測分數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76
表4-6 兩組在自我控制量表後測分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76
表4-7 兩組在自我概念量表前測、追蹤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8
表4-8 兩組在自我概念量表追蹤測分數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79
表4-9 兩組在自我概念量表追蹤測分數共變數分析摘要…………..80
表4-10 兩組在自我控制量表前測、追蹤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81
表4-11 兩組在自我控制量表追蹤測分數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82
表4-12 兩組在自我控制量表追蹤測分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83
表4-13「導師評量表」前測、後測及追蹤測的平均數和標準差….84
表4-14「團體活動單元回饋單」各項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87
表4-15「團體活動安排」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0
表4-16「團體成員的互動」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1
表4-17「團體活動內容」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2
表4-18「團體活動氣氛」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3
表4-19 本研究之假設考驗彙整總表…………………………………..95


圖目錄
圖2-1 現實治療諮商循環圖…………………………………………….37
圖3-1 研究架構…………………………………………………………..48
圖4-1 導師評量表前、後測及追蹤測平均數圖……………………..85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清龍(民80)。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南詔(民9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內政部警政署(民82)。台灣刑案統計。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8)。台灣刑案統計。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民90)。刑案嫌疑犯年齡【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
甘夢龍(民79)。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6,25-52。
江淑芳(民93)。現實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五年及學習動機低落學生之學習動機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民75)。自我控制的理論與技術。教育與心理研究,9,145-176。
余德慧(民75)。家庭功能對國中學生偏差行為的效應。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李東白(民76)。諮商的理論和技術。高雄:復文。
李雅齡(民76)。青少年偏差行為形成過程之探討-驗證標籤理論。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輝(民83)。影響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卷,9、10期,6-9頁。
李月櫻(民83)。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旻陽(民90)。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勝瑛(民76)。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
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247-284 頁。
呂清發(民92)。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俞(民82):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秀櫻(民76)。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秀碧(民71)。利用現實治療法改變犯罪少年自我觀念之實驗研究。輔導學報,5,17-50。
吳淑玲(民84)。現實治療團體對國中行為偏差學生人格特質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秋雯(民85)。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英璋(民86)。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收錄於侯崇文主編: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37-180 頁。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吳耀明(民87)。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
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裕益、侯雅齡(民89)。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宗勳(民90)。現實治療取向休閒諮商對國小學童內在休閒動機、休閒無聊感之調查暨個案輔導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大昕、許月雲、陳易芬、張珖玲等譯(民81)。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兒童福利聯盟(民92)。兒童心理資本投資調查【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child.org.tw/
法務部(民93)。九十二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
周文欽等編著(民89)。諮商理論。台北:空大。
林心怡(民91)。兒童違犯行為、衝動性格與認知管控功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正文(民82)。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忻慧(民82)。現實治療法對高中學生心理成熟度與適應能力之研究效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來發(民67)。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心理適應狀況調查報告。載於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編: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
林秋蘭(民68)。台灣北部地區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行為困擾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論文,未出版。
林家屏(民91)。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娟(民92)。國小適應欠佳學童在現實治療取向團體輔導中改變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朝夫(民80)。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林朝夫(民80)。偏差行為的成因與輔導。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07,2160-2162。
林慈玥(民86)。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學業欠佳專科生輔導效果之準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瑞發(民87)。兒童虐待與少年犯罪的系統整合研究。社區發展季刊,81,197-204 頁。
林靜子(民79)。現實團體諮商對國民小學單親兒童之輔導效果研究。
台灣省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施俊堯(民68)。少年犯罪預防整體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博雄(民74)。現實治療法對犯罪少年道德判斷與臥至信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若和(民77)。現實治療法。國教之聲,22(1),20-25。
侯雅齡(民87)。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馨文(民93)。現實治療方案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團體輔導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西森(民73)。運用現實治療法對濫用藥物者心理輔導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西森(民77)。從現實治療學派的人生觀談「違規」學生的輔導原則。輔導通訊,16,2-10。
徐西森(民85)。現實治療法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問題諮商效果之研究。高雄工商專學報, 26,400-443。
信誼基金會(民80)。幼兒讀物之概念分析研究-以自我概念、人際關
係及自然生態為例。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馬傳鎮(民77)。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行為互動性影響之研究—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之建立。警學叢刊,18(4),52-67。
馬傳鎮(民84)。我國台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涂榮祥(民92)。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高攻擊傾向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志彰(民90)。團體諮商對國小偷竊兒童自我概念與自我控制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秀源(民72):用意義治療補充架構對違反校規的專科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春金、孟維德(民86)。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T耀嘉(民85a)。犯罪的心理成因:自我控制或社會控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6(2),235-257。
�T耀嘉(民89)。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項貫時性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編號NSC87-2418-H-153-001-Q12與 NSC88-2418-H-153-001-Q12
莊耀嘉(民89)。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2000 年犯罪問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30-346 頁。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陳均姝(民92)。選擇理論與現實治療在青少年諮商的應用。學生輔導,84,98-121。
陳佳琪(民9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延鈴(民92)。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與一般班級輔導活動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如(民93)。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珍(民93)。自我控制、家庭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中壢市國中生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學堂(民93)。非行少年的家庭知覺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芳君(民9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 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民68)。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書店。
郭為藩(民85)。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張月艮(民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進上(民73)。現實治療法的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7,279-308。
張等展(民75)。現實治療架構團體對專科違反校規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華葆(民77)。青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惠君(民91)。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傳琳(民89)。大腦控制系統理論在現實治療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72,19-24。
張傳琳(民90)。諮商循環歷程在現實治療中的實施與應用(五之一)。諮商與輔導,187,15-19。
張錦花、夏如春(民77)。性別、學業成就、父母管教態度對民族國
小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0,85-94。
張瓊文(民91) 。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行為困擾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院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張麗梅(民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鵑(民92)。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培勇等著(民93)。兒童偏差行為。台北:心理。
曾幼涵(民90)。解析青少年犯罪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萍(民89)。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端真(民77)。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
曾端真(民84)。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
曾端真(民90)。從現實治療到選擇理論(上)。諮商與輔導:187,20-25。
程紋貞(民8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霞(民91)。兒童諮商與輔導-了解兒童、諮商服務、技巧訓練。
台北市:五南。
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玲(民81)。現實治療訓練方案之訓練效果及其輔導效果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詩君(民88)。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在心理需求之輔導效果研
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伊君(民93)。族群、自我控制與自陳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士隆(民87)。青少年偏差行為與輔導。載於楊瑞珠、劉玲君、連英式(編)諮商輔導文集-青少年諮商實務&中美輔導專業之發展趨勢(頁55-86)。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楊國樞(民83)。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楊瑞珠(民85)。高危險群青少年文化心理特質與甄別量表編製。台北:
心理。
楊慧萍(民86)。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淑盈(民93)。家庭結構、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雍生(民86)。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
趙詩瑄(民87)。父母親介入子女衝突之方式與手足攻擊行為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鳳池(民86)。適應困難青少年失敗自我認證之發展與輔導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鄧蔭蓉(民74) 。現實治療法對大學女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方(民90)。偏差行為學生的人格特質。諮商與輔導:186,2-4。
劉祉(民77):臺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玲君(民84)。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峻誠(民92)。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耀男(民84)。國小兒童刺激尋求動機、學校氣氛知覺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欽銘(民69)。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特質之分析。測驗年刊,27,33-44。
謝文彥(民85)。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139-155。
謝旻桂(民92)。現實治療之選擇理論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麗敏、黃德祥(民84)。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蕭同仁(民92)。現實治療團體對少年藥物濫用者處遇效果之研究。國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綵思(民93)。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玉霞(民87)。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對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的知覺與因應策略:一項驗證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基聰(民75)。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態度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豐良(民90)。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素美(民78)。國中學生刺激尋求動機、學校環境知覺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鐘思嘉(民7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台北:大洋。















二、英文部分
Block, M. A.(1995). A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reality therapy in small group counseling sessions to enhance the self-concept level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 199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mational,56,460A.
Corey, G.(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 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Cole.
Cummings, N. A. (1979). Turning bread into stones : Our modern antmirac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2), 1119-1129.
Edens, R. M. (1996). Effects of teaching control theory and reality therapy as an approach to reducing disruptive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1995).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7, 149A.
Evans,R. C.; Levy, L.; Sullenberger, T. & Vyas, A. (1991). Self concept and delinquency: The on-going debate.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16(3/4),59-74.
Fadiman, J. (1979). Reframing reality: A transpersonal approach. Elementary School & Counseling, 14(2), 113-117.
Farrington,D.(1992).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School Years: Current Iss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2nd ed),Coleman, J.(Ed.). London: Routledge,123-163.
Fischer, B. J.(1989).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counseling on selecte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isk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Hofstra University,1988)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9,3624A.
Frick, P. J.(1998).Conduct Disorders. In T.H. Ollendick,& M. Herse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pathology(3ed ed.)(pp.213-237). New York: Plenum.
George, C. JR. ; Connley, S., & James, A. B. (1984). Comparison of delinquents and nondelinquents in ethnicity, ordinal position, and self-precep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40(1),323-328.
Glasser. W.(1961). Mental health or mental illn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1965). School without failure.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1965). Reality therapy:A new approach to psychiatry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1969). School without failure.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1976b). Positive addi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 & Zunin, L. M.(1979).Reality therapy. In Corsini, R. L.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s: Peacock, T. E.
Glasser. W.(1980).What are you doing?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1984). Control the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Glasser. W.(1985). Control theory:A new explanation of how we control our lives.New York:Harper & Row.
Glasser. W.(1986). Control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 & Wubbolding, R. (1995). Reality therapy.In R. Corsini & D.Wedding(Eds.),Current psychotherapies (5 th ed., pp.293-321). Itasca,IL:F. E. Peacock.
Gottfredson,M.,& Hirschi,T.(1990).The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bert, G. T.(1996). The effects of a group treatment strategy on the self-concept and locus of control of middle-years native stud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egina,1995)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34,1738.
Houghughi, M. (1992). Assess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disorder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ughes,J.N.(1988).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school.New York:Pergamon Books Inc.
Kazdin. A. E.(1987). Tretment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2(2),187-203.
Keve, P. W.(1962). Administration of Juvenile Court Services. Justice for Chil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Krueger,R.F.,Schmutte,P.S.,Caspi,A.,Moffitt,T.E.,Campbell,K.,& Silva,P.A.(1993).Personality Traits Are Linked to Crime Among Men and Women:Evidence From a Birth Cohort.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3(2),328-338.
Kunze, K. S.(1992). The effects of group counseling on low-achieving and/ or underachieving ninth grades participating in an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 (reality therapy)( Doctoral dissertation ,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199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3,1800A.
Loeber, R. & Dishion, T.(1983).Early predictors of male delinquency: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94,68-99.
Logue,A.(1995).Self-control:Waiting unite tomorrow for what you want today.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
Lynam,D.,Moffitt,T.E.,& Stouthamer,L.M.(1993).Expla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IQ and delinquency:Class,race,test motivation,school failure,or self-control?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2(2),187-196.
Marzilli-Fahrney, M. J., & Pettie, B.P.(1987).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 principles of reality therapy and group dynamics.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6(2),10-18.
May, J. A.(1991). “Reality therapy with at-risk elementary students to enhance self-esteem and improve grades and attendance(study skills)”(Doctoral 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199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1,4020A.
Moyses, C. D.(1982).The effects of three treatment approaches on locus of control of incarcerated femal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uburn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3,675A.
Parish,T.(1988).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and self-concepy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22(2),203-205.
Paul, J. H. (1981).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Reality therapy with underachiev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198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1, 4980A.
Paul,Y.(1985). The impact of a treatment facility utilizing reality therapy on the locus of control and subsequent delinquent behavior of a group of juvenile offenders(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1985).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6,1906A.
Punt,M.A.(1995).The use of hypnotherapy with depressive adolescent(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retoria,1994).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5,3791A
Reynolds, C.R., & Kamphaus, R. W. (1992).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 (BASC). Circle Pines, MN: Amercian Guidance Services.
Richard, L., & Weaver, I. I.(1996). Understan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Schunk,D.H.(1989).Self-efficacy and congnitive skill learning.In C.Ames & R.Ames(Eds.),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3,13-44:San Diego:Academic Press.
Shea,G.F.(1973).The Effects of reality therapy oriented group counseling with delinquent, behavior-disordered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8A),4888-4890.
Simon,R.L.,Lin,K.H.,& Gordon,L.C.(1998).Socializattion in thefamily of oringin and male dating violence:A Prospective stud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2),467-478.
Snyder, H. N.,& Sickmund, M. (1995). Juvenile offenders and victims:A natio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rproduction service.
Tayler, E. T. (1988). The perceptions of staff and students in an alternative high school program using reality therapy behavior manag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887).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8,2294A.
Thatcher ,J. A.(1984). The effect of reality therapy upon self-concept and locus of control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198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4,3184A.
Vincent, T. (1981)“Predicting success or failure in a juvenile deviation program”,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P.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10619)
White, J. L., Moffitt, T. E., Caspi, A., Needles, D. J.,& Stouthamer-L. M.(1994). Measuring impulsivity and examining its relationship to delinquenc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 192-205.
Wubbolding, R. E.(1979). Practicing reality therapy. Journal of Personnel and Guidance,54,164-165.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2000)。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孔繁鐘、孔繁錦編譯)。台北:合記。
Corey,G.(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李茂興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1)
Corey,G.(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鄭玄藏等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年:2001)
Glasser,R.L.(1998)。沒有失敗的學校(唐曉杰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69)
Glasser,R.L.(2002)。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劉小菁譯)。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1)
Wubbloding, R.E.& Brickell,J.(2003)。現實治療諮商(林明傑等譯)。嘉義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均姝(民92)。選擇理論與現實治療在青少年諮商的應用。學生輔導,84,98-121。
2. 許春金、孟維德(民86)。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3. 馬傳鎮(民77)。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行為互動性影響之研究—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之建立。警學叢刊,18(4),52-67。
4. 洪若和(民77)。現實治療法。國教之聲,22(1),20-25。
5. 林瑞發(民87)。兒童虐待與少年犯罪的系統整合研究。社區發展季刊,81,197-204 頁。
6. 吳秀碧(民71)。利用現實治療法改變犯罪少年自我觀念之實驗研究。輔導學報,5,17-50。
7. 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247-284 頁。
8. 李輝(民83)。影響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卷,9、10期,6-9頁。
9. 余民寧(民75)。自我控制的理論與技術。教育與心理研究,9,145-176。
10. 張傳琳(民89)。大腦控制系統理論在現實治療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72,19-24。
11. 張傳琳(民90)。諮商循環歷程在現實治療中的實施與應用(五之一)。諮商與輔導,187,15-19。
12. 曾端真(民90)。從現實治療到選擇理論(上)。諮商與輔導:187,20-25。
13. 劉方(民90)。偏差行為學生的人格特質。諮商與輔導:186,2-4。
14. 盧欽銘(民69)。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特質之分析。測驗年刊,27,33-44。
15. 謝文彥(民85)。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13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