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資料
何榮桂,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雜誌,85期,2001。
「建立中小學數位學習指標暨城鄉數位落差之現況調查、評估與形成因素分析」
網站。http://e-divide.nctu.edu.tw/。
減少數位落差入口網站。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
Commerce Net Taiwan(2002/3):EC研究報告。
曾淑芬、吳齊殷(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
主持人曾憲雄、張維安、黃國禎(2004)。〈建立中小學數位學習指標暨城鄉數位落差之現況調查、評估與形成因素分析〉。教育部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
王奐敏、曾武清、施曉娟( 2003 )。從資訊素養的觀點探討數位落差縮小的可能性:以新竹市龍山國小資訊教育為例。2003 網路與社會研討會,1-30。
行政院經建會(2002)。挑戰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劃 (2002-2007)。
申望毅,教育內數位落差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大高雄地區國三學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鄭欽文,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李京珍,「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國彰,「國民小學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城鄉差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全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期,pp.23-31,2000。王曉璿,「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第十卷,第四期,7-24 頁,1999。何榮桂、籃玉如,「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 期,22-28 頁,1999。何榮桂,「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 期,5-14 頁,2001。何榮桂、顏永進,「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 期,71-75 頁,2001。高敬文,「質的研究實施歷程與發現邏輯之評估」,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術發表會,1993。
張國恩,「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歐用生(主持人),「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資料,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1。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1991。
顏永進、何榮桂,「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台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 輯,197-512 頁,何榮桂、戴維揚主編,2001。
林天祐,「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3。
梁德馨,「2004年第2季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4。取自縮減數位落差入口網站: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
陳威助,「台灣地區資訊教育數位落差問題探討–階層線性模式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陳敬如,「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莊順斌,「歐盟數位落差報告所得、教育與年齡是形成主因」,FIND網站,2005。檢索日期:2005.3.2,取自FIND網站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577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檢索日期:2006.2.14,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張國恩,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期,pp.16-25,2002。
黃玉玲,「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曾淑芬、吳齊殷,「先進各國對消弭數位落差之政策分析」,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2001。
楊涵如,「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楊榮宗,「校園數位落差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劉文文,「數位隔離:網際網路行為模式的經濟分析」,台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熊慧婷,「嘉義縣國民小學學童數位落差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蕭佑梅,「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柏叡,「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課題:數位落差」,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溫明正,E 世代數位落差的衝擊。楊龍立(主持人),數位差距與數位機會。現代教育論壇,2001。
陳香吟,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行政與實務問題。教育研究月刊,99,15-27,2002。EC研究報告(2002)。數位落差。2006年2月6 日,取自:http://www.nii.org.tw
曾淑芬、吳齊殷、黃冠穎、李孟壕,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1-135,2002。
丁志仁,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彙編-討論議題五:「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討論,2001。
英文參考資料
Bolt, D. B., & Crawford, R. (2000). Digital divide: Computers and our children’s future. New York, NY: TV Books LLC..
Bodner, G. M.(1986), Constructivism: A theory of knowledg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3(10), 873-878.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Digital Davide Network (2004). Retrieved from:http://www.digitaldividenetwork.org/
Doyle, C. S. (1995),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Syracuse, 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s, ED372763.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2005,10,05from: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 Retrieved 2005,11.01from: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00/contents00.html
Gilster P. (1998) Digital literac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K. A. Bosch (1993), Is There a Computer Crisis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Middle, 2:4, 7-9.
Light, J. S.(2001).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71(4):709-733.
Lynch, C. (1998).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New Components in the Curriculum for a Digital Culture.” Retrieved from:http://staff.cni.org/~clifford/papers/cni-info-lit.htm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6-117
Moersch, C.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Vol. 23, No. 3, pp.40-42, 1995.
Murdock, G.(2002). “Review Article:Debating Digital divides. ”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7(3):385-390.
OECD (2001).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http://www.oecd.org/pdf/M000020000/M0000244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