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9: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龔瓊玉
研究生(外文):Chiung-Yu Kung
論文名稱:少兒小說中單親題材表現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the juvenile novel on the expression of single parent''s subject matter——Examples are taken from Rewarded works on modern juvenile''s literature by Chiu Ko
指導教授:張清榮張清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Jung ,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單親兒童問題單親題材少兒小說少兒小說
外文關鍵詞:the modern juvenile''''s literature award of Chiu Kthe problems of single parent childrenthe juvenile novel of single parent''''s subject mathe juvenile nov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5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中 文 摘 要
在臺灣的兒童文學創作裡,文學獎的設立乃具重要的推手地位。其中,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自一九九二年創辦以來,即帶給臺灣少兒小說創作者極大的鼓舞作用,進而使臺灣兒童文學界出現許多少兒小說的佳作。九歌所辦理的十三屆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中,則以現實小說的比例最高,其得獎作者們多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將兒童、少年們的悲、歡、喜、樂藉由文字呈現於作品中,讓少兒讀者們可以藉由作品成長自我、超越自我。
然而,近年來由於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問題層出不窮,經常造成很多的問題少年,其中,又以單親問題對兒童、少年們的心理影響最深。因此,研究者係以二○○二年前的「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和二○○二年後的「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之得獎作品,作為本研究的範疇,針對「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之得獎作品進行探究,從中篩選出具單親題材的十二本作品作為研究文本,以期從「以現實生活取材」的少兒小說中,藉由文本的內容和作者處理文本的手法進行分析,深入探究文本中單親兒童所呈現的內在心理及外顯言行。
本研究係以文本內容和作者運用人物心理刻畫的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少兒小說作家在單親題材少兒小說的創作中,多以心理層面、人際關係、經濟困境、
學業表現、偏差言行、家庭生活適應和個人未來發展等七個層面做為作品情節安排
的方向,藉以呈現出社會中的單親兒童問題。
二、作者對於文本中之單親角色的安排,以性別而言,男、女比例相同,可以看出創作
者對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成長歷程,投入同等的關注和重視;以年齡層而言,大
多偏重於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此安排與少兒小說的主要閱讀對象「少兒」之年
齡十分契合。
三、對於單親因素的安排,文本作者偏重於父母一方死亡,其次是父母離婚、分居。這
樣的單親因素安排,與目前以父母離婚居多的單親家庭因素的實際社會現象稍有差
異。
四、文本中與單親兒童互動的角色,以家人、同儕的互動角色比例最高。其中,在同儕
關係上,以同性同學的同儕關係互動比例最高;在與家人的互動上,以呈現「與父
親或母親」之互動最頻繁。
五、作者對於文本中單親兒童所呈現的問題安排上,在心理層面可分成個性傾向問題、
情緒反應問題、安全感的問題、自信呈現的問題和挫折容忍力的問題。在人際關係
的問題上,可依互動角色分成同儕關係之問題、師生關係之問題和與其他人關係之
問題。在經濟困境的問題上,包括食、衣、住、行等方面的問題。在學業表現的問
題上,包括學習機會、學習態度和學習成就等三方面的問題。在偏差言行的問題上,
包括偏差言論的問題和偏差行為的問題二類。在家庭生活適應問題上,包括與家人
的互動問題和生活作息問題。在個人未來發展的問題上,包括個人生涯規畫和對人
生未來期望兩方面的問題。
六、文本作者對於單親兒童問題的轉化,其所運用的處理模式包括「由敘述心思展示」、
「由動作演示」、「由表情顯示」和「由對話表示」等四種心理刻畫技巧。其中,在
心理層面問題的轉化上,作者以「個性傾向轉化」的處理比例最高,偏重於運用「由
對話表示」的心理刻畫技巧。在人際關係問題的轉化上,作者以「同儕關係的轉化」
之處理比例最高,偏重於運用「由對話表示」的心理刻畫技巧。在經濟困境問題的
轉化上,作者以「住的問題」之處理比例最高,偏重於運用「由動作演示」的心理
刻畫技巧。在學業表現問題的轉化上,作者以「學習態度問題」之處理比例較高,
偏重於運用「由敘述心思展示」的心理刻畫技巧。在偏差言行問題的轉化上,作者
以「偏差言論問題」之處理比例較高,偏重於運用「由對話表示」的心理刻畫技巧。
在提升與家人互動的問題轉化上,作者以「與父親或母親的互動問題」的處理比例
最高,偏重於運用「由對話表示」的心理刻畫技巧,在個人未來發展問題的轉化上,
作者以「單親兒童對人生未來期望問題」的處理比例較高,偏重於運用「由對話表
示」的心理刻畫技巧。
七、就作者在文本裡所呈現出「單親事件」對單親兒童所造成的影響來看,「單親事件」
對單親兒童「人際關係」、「心理層面」和「家庭生活適應」三方面的影響最頻繁;
在「心理層面」、「家庭生活適應」和「經濟困境」三方面的影響最先呈現;在「心
理層面」、「偏差言行」和「對未來發展的期望」三方面的影響最深遠。
八、就作者在文本裡所呈現單親兒童問題的涉及層面而言,大多不夠深入,普遍偏重於
個人的內在心理問題、單純的人際關係問題和失序的家庭生活問題。
九、就作者對於文本裡單親兒童所呈現問題的處理而言,大多將結果安排得過於圓滿,
甚至以理想化或含糊的方式,讓問題理所當然似的被解決。
最後,研究者期待本研究所得之結果,能有助於重視單親兒童問題者了解單親兒童的內心世界,並進一步協助單親兒童適應單親生活、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減少日後因單親兒童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更希望本研究可以提供日後從事單親題材少兒小說創作者在問題呈現的層面和處理上,能更契合少兒的真實生活與需求,並充分發揮少兒小說對少兒心理輔導功能,使兒童文學的研究在文學欣賞與寫作技巧的探究外,更能擴展到它對於少兒心理輔導方面的重大影響。


關鍵詞:少兒小說、單親題材少兒小說、單親兒童問題、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
ABSTRACT
In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establishment of literature rewards has made important influenc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mong them,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by Chiu Ko in 1992, has brought juvenile creator''s a great encouragement function of novel to Taiwan, and that has made the Taiwanese children''s literary circles present the fine pieces of writing of a lot of juvenile novels. In the 13th annual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works of Chiu Ko are mainly focused on realistic novels. These were novels which contain draw materials in actual life, children, compassion, sadness, anger and happiness. These works appear to work by characterizing teenagers and these works have helped juvenile readers to grow up and surmount one-self.
However, the cause of family problems in actual life emerges in an endless stream in recent years, often causing a lot of problem in teenagers. Among them, the deepest problem would b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children, teenagers of single parent''s are the most affected group. Therefore this researcher attempts to use the award-winning works by Chiu Ko mod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2002 with the modern juvenile''s literature reward after the 2002, as categories for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ttempts to screen 12 works which provide single parent''s subject matter to analyze. It expect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the author''s tactics of dealing with subjects of '' real life ''. The analysis will focus on inherent psychology and what children appears to demonstrate.
This research department analyses '' the analytic approach of the text '' with ''the analytic appro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portray skill'', the result of study found:
First, the juvenile novel writer appears to pay attention on single parent''s subject matter relat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economic problems, academic performance, deviation words, deeds, and the adaptation of personal life in the future. There appears to be seven different aspects shown in these juvenile novels. These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problems that might appear in single parent juveniles in today’s society.
Secondly, the role of a single parent is arranged in the text. The numbers of male and female characters are in equal proportions. The author puts an equal concern and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of the role of women and men. The age level, it targets are mostly grade five and grade six students, these are suitable as its was meant for juveniles to read.
Third, using single parent as a factor, the author puts more weight on the issue of death of one party of parents for texts, and the issue of divorce or living separately are secondary.
Single parent''s is an arranged factor, there is also a minor difference to the real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affects majority of single-parent family.
Fourth, the content on the juvenile novels mainly focuses on the:1) interaction between singl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 2) family member, 3) classmates. Amongst these topics the issu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assmates of the same sex ar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ies members (father or mother) are shown most frequently.
Fifth, author''s arrangement of single parent chi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incline to questio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The problems are focused on confidence, reaction of mood, sense of safety, expression of self-confidence, and tolerating strength of setback. Problems in relation to people can be narrowed down to relations with classmates, with teacher and with others;the economic predicament, the problems in including the food, clothing, living, walking, etc.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shown in three respects, learning opportunity,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problems of the words and deeds, including the problems of the deviation of speech and problems of the deviation behaviors are secondary. On problems that could include adaptation to family life, the problems faced could influence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wo personal problems such as self-developments; including self-planning and one''s wishes in terms of life.
Sixth, the author used a form in order to transform issues shown in single parent children, treatment used by writer. These are: '' narrate by attention exhibition'' , '' using body language '' , '' by facial expression '' and '' by dialogue '',etc. Psychology aspects are four kinds of skill. In them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blems in psychological aspect. The author pay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with the treatment that ''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inclines to transform '', and overweight the psychology used ''shown by the dialogue'' and portrays the skill, on the interpersonal transformation related to problems. The treat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the same generation'' takes the highest in proportion, and, still uses '' expressed by using dialogue '' the most.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the skill of portray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predicament, the author cares the most, the problems faced in life. Overweight the psychology aspect ''demonstrated by movements'' and portray the skill.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display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questions. The author is relatively high in proportion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problem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study'', overweight issues and uses ''showed from the attention of narrating''. Psychological portray skill, the transformation is a deviation of words and deed issues, it is by treatment of '' speech deviation problem''. The exampl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it over-weigh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 child ''shown by the dialogue'' and the portray skill. These skills are used to improve and interact with family member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the treatment of problems, most in proportion of the treatment by '' the problems not inter-dynamic of father or mother''s, and the skill of portrayal is used heavily in the psychology that is used '' shown by the dialogue ''. The author u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problems that might appear in the future. There is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treatment that '' the single parent children might face in the future of life '', and in '' overweight application '' to show '' psychological portray skill ''.
Seventh,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and the cause on '' single parent issues ''. The issue of single parents and the effects on children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1)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psychological aspect and 3) the adaptation to different families. These three issue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shown. In terms of '' psychological aspect '', '' family life adaptation'' and '' economic predicament '' appear to show up first. In '' psychological aspect '', '' deviation words and deeds '' and '' future expectation of development '', these three influences are the deepest.
Eighth, the author found that topics involving the aspect on the problem of the single parent mainly presented in the text are rarely in depth. Most of them are about children are scarcely deep enough, and generally partial. They are mostly inherent in pers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imp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roblems and out-of-sequence problems concerning life of family.
Ninth, treatment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single parent child appears to be ambiguous, they are mostly happy and idealize endings without a clear solu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t one might have to deal with. It covers mostly the inner feelings of one-self.
Finally, the researcher looks forward to using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o contribute to those wh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single parent children, and to help them get into children''s inner world, insist children adopt to their single parent life and provide help in problem solving;meanwhile, to reduce the social concerns caused by single parent childre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er wishes to offer and be engaged in the juvenile novel creator of single parent''s subject matter in the future on aspect and treatment then the problem appears, in order to find a more suitable novel for the juvenile''s true life and demands even more. It is fully worthy of waving the juvenile function to juvenil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of the novel. The ones that made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ppreciated with writing technique in literature were probed outside, and it can further expand its greatest influence on juvenil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Keywords:the juvenile novel , the juvenile novel of single parent''s subject matter , the problems of single parent children , the modern juvenile''s literature award of Chiu Ko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貳章 相關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少年小說概述………………………………………5
第二節 單親兒童簡述……………………………………10
第三節 形成單親家庭之社會因素…………………………18
第四節 小 結……………………………………………22
第參章 文本中呈現的單親兒童問題……………………… 24
第一節 心理層面的問題…………………………………28
第二節 人際方面的問題…………………………………38
第三節 經濟方面的問題…………………………………48
第四節 學業方面的問題…………………………………50
第五節 偏差言行的問題…………………………………52
第六節 家庭生活適應的問題………………………………57
第七節 對個人未來發展的問題……………………………66
第八節 小 結……………………………………………68
第肆章 文本處理單親兒童問題之模式……………………71
第一節 心理問題的轉化…………………………………71
第二節 人際問題的調適…………………………………79
第三節 經濟問題的化解…………………………………84
第四節 學業問題的處理…………………………………87
第五節 偏差言行的改善…………………………………90
第六節 與家人互動的提升…………………………………94
第七節 對未來發展的期許………………………………98
第八節 小 結…………………………………………101
第伍章 文本中單親對單親兒童之影響…………………108
第一節 正面的影響………………………………………108
第二節 負面的影響………………………………………112
第三節 小 結…………………………………………122
第陸章 結論和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書目……………………………………………………130
附錄一 臺閩地區歷年結婚、離婚對數、粗結婚率及粗離婚
率統計表…………………………………………134
附錄二 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單親家庭受訪者基本資料
表…………………………………………………136
附錄三 研究文本的作者簡介與內容大意………………137
參考書目
一、研究文本
陳素燕 《少年曹丕》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1994年
胡英音 《安妮的天空.安妮的夢》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1994年
秦文君 《家有小丑》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1994年
黃虹堅 《十三歲的深秋》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1995年
劉俐绮 《蘋果日記》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1998年
林峻楓 《青春跌入了迷宮》 臺北 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2000年
鄭宗弦 《又見寒煙壺》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2001年
林音因 《期待》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2000年
王文華 《南昌大街》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2000年
林佩蓉 《風與天使的故鄉》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2002年
陳沛慈 《寒冬中的報歲蘭》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2002年
饒雪漫 《莞爾的幸福地圖》 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元2005年
二、專著
(一)中文部份
吳鼎 《兒童文學研究》 臺北 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社 民國54年
林良等 《兒童讀物研究》 臺北 小學生雜誌畫刊社 民國54年
白秀雄 《社會工作》 臺北 三民書局 民國65年
施常花 〈論少年小說欣賞的教育心理療效功能〉 《認識少年小說》 臺北 中華
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民國75年
藍采風 《生活的壓力與適應》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 民國75年
林文寶 《兒童文學論述選集》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 民國78年
楊思諶 〈談少年小說的寫作〉 《兒童文學論述選集》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 民國78年
杜淑貞 《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 臺北 富春文化 西元1991年
陳子君等《兒童少年文學辭典》 四川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西元1991年
張春興 《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 東華 民國80年
林政華 《兒童少年文學》 臺北 富春文化 民國82年
林萬億 〈單親家庭之親子關係〉 《單親家庭輔導》 臺北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民
國82年
Rosemary Wells 著 包黛瑩譯 《失親兒的藍天》 臺北 創意力文化 西元1995年
吳新華 《兒童適應問題》 臺北 五南出版社 民國85年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臺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報告》 南投縣 臺灣省政府
民國85年
劉焜輝 《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 臺北 天馬文化事業 民國85年
葉至誠 《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 臺北市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西元1997年
葉貞屏等《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 臺北 心理出版社 西元1997年
張子樟 《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 臺北 天衛文化 西元1999年
何福田編《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 臺北 心理出版社 西元2000年
張清榮 《兒童文學創作論》 臺北 富春文化 西元2001年
彭懷真 《婚姻與家庭》 台北市 三民書局 民國90年
Julia C Berryman等著 陳萍等譯 《發展心理學導論》 臺北 五南 民
國90年
張清榮 《少年小說研究》 臺北 萬卷樓圖書 民國91年
林文寶 《少兒文學天地寬》 〈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的觀察〉 九歌出版社 民國91年
國家台灣文學館 《臺灣少年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 臺南市 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 民國93年
(二)西文部份
Theodorson, G.A. & Theodorson, A.G. (1969).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rk, Thomas W. Crowell Company﹒
三、論文期刊
(一)中文部份
王玉屏 〈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0年
黃德祥 〈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觀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1年
劉淑娜 〈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3年
方慧民 〈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之適應〉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4年
江金貴等〈單親家庭兒童的調查與輔導〉 輔導月刊 24卷 10、11期 民國77年
劉永元 〈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7年
彭駕騂 〈單親子女的輔導〉 教師天地 第四十三期 民國78年
趙富年 〈單親家庭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 教師天地 第四十三期 民國78年
繆敏志 〈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79年
呂民璿、莊嘉耀 〈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 東海大學學報 第33期 民國80年
管貴貞 〈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元1991年
許海龍 〈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 國教之友 第44卷 第一期 民國81年
簡茂發等〈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測驗年刊 第40輯 民國82年
田秀蘭 〈女性生涯發展之主要課題〉 諮商與輔導 第98期 西元1994年
林忠道 〈瞭解單親兒童〉 師友月刊 民國83年8月
吳永裕 〈單親兒童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5年
張新松、王玉美 〈單親家庭對國中生生活適應及學業成就的影響〉 《教育專題研究
報告彙集》 臺南市立中山國中 民國87年
劉滿珍 〈生涯發展團體對單親國中學生之輔導效果暨個案分析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7年
鄭麗珍 〈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活歷程〉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元1999年
侯南隆 〈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元2000年
張子樟 〈論少年小說的欣賞作用—「以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作品為例〉 《兒童文學學刊》 第6期 上卷 天衛文化圖書發行 西元2001年
劉鳳鸞、楊熾均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華文世界的兒童文學創作〉 《兒童文
學學刊》 第6期 下卷 天衛文化圖書發行 西元2001年
徐曉放 〈九○年代少年小說中的台灣家庭問題—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 台東師範學院(今改制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91年
李文欽 〈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92 年
(二)西文部份
Albert, R.(1971).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parental loss among the gifted, the exceptionally gifted and the creative. Psychological Reports, 29, 19–26﹒
Martindale,C.(1972).Father’s absence, psychopathology, and poetic mine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 31, 843–847﹒
Becker,S.(1974).Father abs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creatity. Grad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Related Discipline, 1,(2), 32–51﹒
Eisenstadt, J.M.(1978).Parental loss and geniu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 173–202.
Shinn, M .(1978).Father absence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5, 2, 295–324﹒
Singer, K.(1979).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concepts:children from one–parent home environments, children from two–parent home environm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9,(3), 1409–A﹒
Love-Clark, P.A.(1984).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s adjustment(single parent, parent/child separ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