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瑞宜
研究生(外文):Ruey-Yi Sheu
論文名稱:劉牧易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Liu Mui studies the research
指導教授:康雲山康雲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ug-shan K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圖書易學象由數設圖九書十劉牧
外文關鍵詞:Liu MuBooks Yi HsuehLikely supposes by the numberChart nine books t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劉牧為宋代開創了圖書學的先河,其著作《易數鉤隱圖》及《遺論九事》中,以諸多圖式來解釋易之方式,更是其易學特色。特別的是,以往《易》學著作,多數針對《周易》之經文內容做解釋,而劉牧之做法不同,只針對《周易》部分內容探討。本文共可分為八章,並附參考書目,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描述撰寫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和方法。
第二章〈宋代圖書易之源流〉,描述宋代之前象數《易》學之發展,及宋代圖書易學之起源與發展,更針對主要之流派──先天圖派、河圖洛書派、太極圖派做詳細分析。
第三章〈劉牧生平著作與學術淵源〉,介紹劉牧之生平,及其相關之著作,然而劉牧之著作部分已亡佚,僅餘《易數鉤隱圖》與《遺論九事》二書保存;而探求劉牧之易學淵源,根據手中的文獻資料分析,來自於陳摶、种放、李溉、許堅、范諤昌等人之易學,藉由探討前儒之易學理論,探求劉牧之學術淵源。
第四章〈劉牧之易學理論〉,為本文之重心,將劉牧主要之易學理論,分為「太極說」、「象由數設說」和「圖九書十說」三部分,探討其思想理論,並藉由其他當代之易學著作,討論其得失利弊。尤以「圖九書十」之部分,開啟了河洛之學,不僅在當時蔚為風潮,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
第五章〈劉牧易數鉤隱圖析論〉,將劉牧現存之《易數鉤隱圖》與《遺論九事》二書,依內容之性質分〈卷上:太極生兩儀及天地數〉、〈卷中:乾坤生六子〉和〈卷下:河圖與洛書〉三方面,加以分析探討。文末並針對《鉤隱圖》與《遺論九事》二書之相似、相異處做比較,以求進一步了解劉牧之易學思想。
第六章〈劉牧易學之貢獻與價值〉,綜合各方說法,整理出劉牧易學所帶來之貢獻與價值。
第七章〈劉牧易學對後人之影響〉,將劉牧之易學所影響之後世學者,分成「劉牧之門人」、「發展劉牧學說」與「反對劉牧學說」三方面加以論述。
第八章〈結論〉,做一總結性的結論。
Liu Muwei the Song Dynasty founded the books study beginning of a matter, its work "Yi Shukou Hides Chart" and "Loses Discusses Nine Matters" center, by many schemes explained the easy way, is it is easy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is, formerly "Was easy" study the work, most the religious texts content made the explanation in view of "the Book of Change", but procedure of the Liu herd different, only aimed at "the Book of Change" the partial contents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altogether may divide into eight chapters, and attaches the bibliography as follows, the content summary:
First chapter < introduction >, the description composes research motive, the goal,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 this article.
Second chapter < Song Dynasty books easy source and course >, to describe in front of Song Dynasty likely counts "Is easy"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ong Dynasty books are easy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aims at the main school - - congenital chart faction, the river chart Luo river book sends, too the epure faction to make the multianalysis.
Third chapter < Liu herd biography work and academic origin >, introduce biography of the Liu herd, and its work of the correlation, however work of the Liu herd are partial has perished is lost, only-odd "Yi Shukou Hides Chart" and "Loses Discusses Nine Matters" two books preservation; But seeks the Liu herd to be easy to study the origin,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material analysis, comes from Yu Chen T''uan, the kind to put, Li Kai, Xu Chien, person and so on Fan?ch''ang is easy to study, the affiliation the Confucian is easy by the discussion before to study the theory, seeks the Liu herd the academic origin.
Fourth chapter < the Liu herd is easy to study theory >, center of gravity of for the this article, main is easy the Liu herd to study the theory, divides into "the primal chaos to say", "likely supposes by the number said" and "the chart nine books ten said" three parts, discuss its thought theory, and the affiliation is easy by other present ages to study the work, discusses its success and failure advantages. Especially by "the chart nine books ten" the part, has opened studying of the river Luo river, not only in was luxuriant was the unrest at that time, simultaneously also initiated many disputes.
Fifth chapter < Liu Mui number hook hides chart to analyze discusses >, extant "Yi Shukou Hides the Liu herd Chart" and "Loses Discusses Nine Matters" two books, nature of minute according to content < in volume: The primal chaos lives two meters and the world number >, < in the volume: The universe lives six sub- > and < under the volume: The river chart and the Luo river book > three aspects, perform to analyze the discussion. Wen Mo and aims at "Hook To hide Chart" and "Loses Discusses Nine Matters" similarly two books, different place does compares, further understood in order to the Liu herd is easy to study the thought.
Sixth chapter < Liu Mui studies contribution and value >, the comprehensive all quarters view, reorganizes Liu Mui to study brings the contribution and the value.
Seventh chapter < Liu Mui studies to influence descendant >, is easy the Liu herd to study later generations of scholar the influence, divides into "disciple of the Liu herd", "develops the Liu herd theory" and "opposed the Liu herd theory" three aspects perform to elaborate.
Eighth chapter < conclusion >, draws a summary conclusi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3
第二章 宋代圖書易學之源流 ……………………………………………………… 6
第一節 圖書學起源概說 ………………………………………………………… 6
一、「圖書學」名詞解析 ………………………………………………………… 6
二、「圖書學」之起源與流派 …………………………………………………… 6
(一)圖書學之起源 ………………………………………………………… 6
(二)圖書學之發展 ………………………………………………………… 8
三、圖象與思想 ………………………………………………………………… 8
四、圖書學之特點 ……………………………………………………………… 9
第二節 宋代之易學 ……………………………………………………………… 10
一、宋代易學興盛之因 ………………………………………………………… 10
二、宋代易學之流派 …………………………………………………………… 11
三、宋代易學之特徵 …………………………………………………………… 12
第三節 宋代圖書學之形成與發展 ……………………………………………… 12
一、河圖洛書派 ………………………………………………………………… 13
二、先天圖派 …………………………………………………………………… 14
三、太極圖派 …………………………………………………………………… 15
第四節 結語 ……………………………………………………………………… 17
第三章 劉牧之生平、著作與學術淵源 …………………………………………… 19
第一節 劉牧之生平概述 ……………………………………………………… 19
第二節 劉牧之著作 ……………………………………………………………… 20
一、《卦德通論》 ………………………………………………………………… 20
二、《新注周易》 ………………………………………………………………… 20
三、《易數鉤隱圖》 ……………………………………………………………… 20
(一)《易數鉤隱圖》序說 …………………………………………………… 21
(二)〈龍圖龜書論〉釋義 …………………………………………………… 22
四、《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 …………………………………………………… 24
第三節 劉牧之學術淵源 ………………………………………………………… 24
一、陳摶之《龍圖易》 ………………………………………………………… 24
(一)先天太極圖 …………………………………………………………… 24
(二)無極圖 ………………………………………………………………… 25
   (三)龍圖 …………………………………………………………………… 26
二、种放、李溉、許堅、范諤昌 …………………………………………………… 28
第四節 結語 ……………………………………………………………………… 30
第四章 劉牧之易學理論 …………………………………………………………… 31
第一節 太極說 …………………………………………………………………… 31
一、太極 ………………………………………………………………………… 31
(一)太極為陰陽未分之氣 ………………………………………………… 31
(二)太極為生生不窮之理 ………………………………………………… 32
二、劉牧之太極說 ……………………………………………………………… 33
(一)太極圖 ………………………………………………………………… 33
(二)太極生兩儀圖 ………………………………………………………… 34
(三)兩儀生四象圖 ………………………………………………………… 35
(四)四象生八卦圖 ………………………………………………………… 36
三、小結 ………………………………………………………………………… 37
(一)就筮法而言 …………………………………………………………… 38
(二)就世界觀而言 ………………………………………………………… 38
(三)批玄學派的貴無論 …………………………………………………… 39
第二節 象由數設 ………………………………………………………………… 41
一、象學派 ……………………………………………………………………… 41
(一)象之定義 ……………………………………………………………… 41
(二)象之種類 ……………………………………………………………… 42
(三)象之功用 ……………………………………………………………… 44
二、數學派 ……………………………………………………………………… 44
(一)數的起源 ……………………………………………………………… 44
(二)數的種類 ……………………………………………………………… 44
(三)數的作用 ……………………………………………………………… 48
三、劉牧之象數觀 ……………………………………………………………… 49
(一)卦象和奇偶之數 ……………………………………………………… 50
(二)物象和奇偶之數 ……………………………………………………… 51
四、小結 ………………………………………………………………………… 52
第三節 圖九書十說 ……………………………………………………………… 52
一、河圖洛書之源流 …………………………………………………………… 52
(一)河圖、洛書之起源 …………………………………………………… 53
(二)河圖、洛書為何物 …………………………………………………… 54
二、劉牧之河圖洛書說 ………………………………………………………… 56
(一)河圖 …………………………………………………………………… 56
(二)洛書 …………………………………………………………………… 59
三、後世評論劉牧圖書之說 …………………………………………………… 61
(一)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 ……………………………………………… 61
(二)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 ……………………………………………… 64
四、河圖洛書之關係及其象徵性 ……………………………………………… 69
(一)河圖洛書之關係 ……………………………………………………… 69
(二)河圖洛書之象徵性 …………………………………………………… 71
五、小結 ………………………………………………………………………… 72
第五章 劉牧《易數鉤隱圖》析論 ………………………………………………… 73
第一節 卷上:太極生兩儀及天地之數 ………………………………………… 73
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73
二、四象、五行與八卦 ………………………………………………………… 80
(一)四象 …………………………………………………………………… 80
(二)五行 …………………………………………………………………… 82
(三)八卦 …………………………………………………………………… 85
三、天地之數 …………………………………………………………………… 89
(一)天地數 ………………………………………………………………… 89
(二)大衍之數 ……………………………………………………………… 90
(三)揲蓍之數 ……………………………………………………………… 91
第二節 卷中:乾坤生六子 ……………………………………………………… 92
一、乾坤 ………………………………………………………………………… 92
二、陰陽交易變化 ……………………………………………………………… 94
(一)七日來復 ……………………………………………………………… 94
(二)坎生復卦、離生姤卦 ………………………………………………… 97
(三)三才 …………………………………………………………………… 98
(四)臨卦八月與遯卦 ……………………………………………………… 99
第三節 卷下:河圖與洛書 ……………………………………………………… 101
一、河圖 ………………………………………………………………………… 102
二、洛書 ………………………………………………………………………… 103
第四節 與《遺論九事》比較 …………………………………………………… 104
一、相似處 ……………………………………………………………………… 104
(一)皆有河圖之圖式 ……………………………………………………… 105
(二)皆無洛書之圖式 ……………………………………………………… 106
(三)皆論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107
(四)蓍揲之數 ……………………………………………………………… 107
(五)七日來復,復見天地之心 …………………………………………… 108
二、相異處 ……………………………………………………………………… 109
(一)大衍之數 ……………………………………………………………… 109
(二)人體五行與陰陽律呂 ………………………………………………… 110
第五節 結語 ……………………………………………………………………… 111
第六章 劉牧易學之價值與貢獻 …………………………………………………… 112
第一節 劉牧易學之貢獻 ………………………………………………………… 112
一、轉移圖書學的問題,終結〞天降祥瑞〞觀念,開創〞以數明理〞觀念 112
(一)「天降祥瑞」的傳統 ………………………………………………… 112
(二)「以數明理」的傳統 ………………………………………………… 114
(三)劉牧之主張 …………………………………………………………… 116
二、建構出先天象數學體系 …………………………………………………… 116
(一)玄學派 ………………………………………………………………… 117
(二)劉牧之主張 …………………………………………………………… 118
第二節 劉牧易學之價值 ………………………………………………………… 120
一、所謂「河洛非即洪範九疇」之說 ………………………………………… 120
二、謂伏羲畫卦、重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本孔子說而又有別擇之 121
三、專事易圖,極數知本,殆今存之最完整也 ……………………………… 123
四、氣數合構宇宙論之價值 …………………………………………………… 124
第三節 結語 ……………………………………………………………………… 126
第七章 劉牧易學對後人之影響 …………………………………………………… 127
第一節 劉牧之門人 ……………………………………………………………… 127
一、黃黎獻之《略例隱訣》 …………………………………………………… 127
二、吳祕之《通神》 …………………………………………………………… 127
三、鄭夬之《周易傳》 ………………………………………………………… 128
第二節 發展劉牧之說者 ………………………………………………………… 128
一、王湜之《易學》 …………………………………………………………… 128
二、程大昌之《易原》 ………………………………………………………… 129
三、張浚之《紫巖易傳》 ……………………………………………………… 130
四、朱震之《漢上易傳》、《漢上易卦圖》 …………………………………… 131
五、朱元昇之《三易備遺》 …………………………………………………… 132
六、稅與權之《易學啟蒙小傳》 ……………………………………………… 133
第三節 反對劉牧之說者 ………………………………………………………… 134
一、葉昌齡之《周易圖義》 …………………………………………………… 135
二、宋咸之《王劉易辯》 ……………………………………………………… 135
三、陳希亮之《鉤易圖辨》 …………………………………………………… 136
四、李覯之《刪定易圖序論》 ………………………………………………… 137
(一)對河洛說之批評 ……………………………………………………… 137
(二)對大衍之數的批評 …………………………………………………… 140
第四節 結語 ……………………………………………………………………… 141
第八章 結論 ………………………………………………………………………… 142
一、首創宋易圖書學 ……………………………………………………………… 142
二、劉牧之易學理論 ……………………………………………………………… 143
(一)太極說 …………………………………………………………………… 143
(二)象由數設說 ……………………………………………………………… 143
(三)圖九書十說 ……………………………………………………………… 143
三、劉牧易學之價值存在 ………………………………………………………… 144

參考文獻 ……………………………………………………………………………… 145
壹、書籍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一)漢代古籍

1.易緯,(漢)鄭玄注,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
2.易緯稽覽圖,(漢)鄭玄注撰(收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59》嚴靈峯編輯,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臺一版)。
3.白虎通,(東漢)班固著(收於王雲五編《叢書集成簡編》第98-99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臺一版)。
4.史記,(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二月三版。
5.淮南子,(漢)劉安撰、高誘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二月臺四版。
6.漢書,(漢)班固撰(見《二十五史》漢書補注,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7.論衡,(東漢)王充著,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一刷。

(二)魏晉隋唐古籍

1.昭明文選,(梁)蕭統編,臺北市:萬國圖書公司,民國四十五年五月出版。
2.周易注,(晉)韓康伯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一,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3.五行大義,(隋)蕭吉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影印本(見《宛委別藏》70)。
4.太乙金境式經,(唐)王希明著,上海市:商務,民二十四年影印本(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第86函之5)。
5.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見《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二)》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6.周易正義,(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見《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一)》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7.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
8.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十三)》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9.晉書,(唐)房玄齡等著(見《二十六史》晉書斠注,臺北市:成文,民國六十年影印本)。

(三)宋代古籍

1.大易輯說,(元)王申子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九,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2.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3.太玄經,(漢)揚雄撰,(宋)司馬光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臺四版。
4.王安石全集,(宋)王安石著,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十月臺景印初版。
5.玉海,(宋)王應麟著,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影印本再版。
6.三易備遺,(宋)朱元昇著(見《通志堂經解》4,(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7.東都事略一三0卷,(宋)王稱著,臺北市:中央圖書館,民國八十年二月出版。
8.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五月臺一版。
9.徂徠集,(宋)石介著(收於王雲五作《四庫全書珍本第905-911本》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六十二年影印本)
10.周易口義,(宋)胡瑗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1.周易本義,(宋)朱熹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六,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2.周易玩辭,(宋)項安世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八,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3.周易詳解,(宋)李杞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四,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4.周易啟蒙翼傳,(元)胡一桂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七,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5.易原,(宋)程大昌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六,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6.易通變,(宋)張行成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四十九,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7.易圖通變,(宋)雷思齊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七,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8.易圖通變,(宋)雷思齊著(見《通志堂經解》9,(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19.易數鉤隱圖附遺論九事,(宋)劉牧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20.易學,(宋)王湜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21.易學啟蒙,(宋)朱熹著(見《朱子全書》第一冊,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22.易學辨惑,(宋)邵伯溫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23.直講李先生文集,(宋)李覯著(見《宋集珍本叢刊》第七冊,北京:線裝書局,民國九十三年初版)。
24.後漢書,(宋)范曄著(見《二十五史》後漢書補注,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25.厚齋易學,(宋)馮椅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26.皇極經世書,(宋)邵雍著,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臺一版。
27.書經集傳,(宋)朱熹著,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58年8月三版
28.浪語集,(宋)薛季宣著(見《四庫全書珍本》,王雲五主編,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6)。
29.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一月臺一版。
30.紫巖易傳,(宋)張浚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31.溫公易說,(宋)司馬光著,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初版。
32.淙山讀周易記,(宋)方孫實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四,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33.漢上易傳,(宋)朱震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34.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見《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十九)》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35.橫渠易說,(宋)張載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36.讀易舉要,(宋)俞琰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六,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四)元明清古籍

1.宋史,(元)脫脫等修(見《二十五史》宋史,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2.周易衍義,(元)胡震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八)。
3.周易圖說,(元)錢義方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十一)。
4.易原奧義,(元)保巴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八)。
5.易象圖說,(元)張理著(見《通志堂經解》9,(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 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6.大易象數鉤深圖,(元)張理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十)。
7.易纂言,(元)吳澄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七)。
8.定正洪範圖,(元)胡一中著(見《通志堂經解》15,(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9.學易記,(元)李簡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十)。
10.王忠文公集,(明)王褘著,[出版地不詳]:藝文,民國五十年影印本(百部叢書 集成,嚴一萍輯[第27函之1-第28函之3])。
11.六書本義,(明)趙撝謙著(收於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第385-388本》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六十二年影印本)。
12.宋學士全集,(明)宋濂著,北京市: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四年新一版。
13.性理大全,(明)胡廣等纂修,山東省: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一版一刷。
14.西河文集,(清)毛奇齡著,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五十七年七月臺一版。
15.河洛精蘊,(清)江慎修著,臺南市:大千世界出版社,1992年初版五刷。
16.周易折中,(清)李光地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十三)。
17.周易函書約存,(清)胡煦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四十三)。
18.周易虞氏義,(清)張惠言著(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78》嚴靈峯編輯,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臺一版)。
19.易圖明辨,(清)胡渭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十九)。
20.黃帝內經,(清)張志聰集注,浙江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21.經義考,(清)朱彝尊著,東京:中文出版社,民67年。
22.經學通論,(清)皮錫瑞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十月臺五版。
23.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民國七十二年九月一日初版。
24.圖學辨惑,(清)黃宗炎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十五)。
25.戴震集,(清)戴震著,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一月十五日初版。
26.曝書亭集,(清)朱彝尊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臺一版(見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81)。

二、專書(依書名筆畫排序)

1.文心雕龍讀本,(梁)劉勰著、王更生註譯,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初版五刷。
2.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著,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7月初版。
3.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一版三刷。
4.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著,臺北市:荷美印刷設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5.宋元學案,楊家駱主編,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三版。
6.宋象數易學研究,劉瀚平著,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初版一刷。
7.周易尚氏學,尚秉和著,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
8.周易研究史,廖名春、康學偉、梁書弦著,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一版一刷。
9.周易探源,李鏡池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7月一版三刷。
10.周易與現代文化,鄭萬耕╱趙建功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一刷。
11.周易解題及其讀法,錢基博著,臺北市:臺灣商務,五十四年五月臺一版。
12.周易與易圖,李申著,瀋陽市:瀋陽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一版一刷。
13.周易繫辭傳研究,王新華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一刷。
14.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二刷。
15.周易闡微,呂紹綱著,臺北市:韜略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初版。
16.周敦頤評傳,梁紹輝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二刷。
17.周濂溪集,(宋)周敦頤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18.易經的哲學原理(文史哲大系172),曾春海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一刷。
19.易經的圖與卦,閆修篆著,臺北市;五洲,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20.易經圖書大觀,趙中偉註譯,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一刷。
21.易經講義,張廷榮講述,朱昭敏記錄,臺北縣:易學研究雜誌社,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六版。
22.易道主幹,張其成著,北京市:中國書局,2001年1月一版二刷。
23.易圖考,李申著,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民國九十年二月一版一刷。
24.易圖探秘,張其成著,北京市:中國書店,2003年1月一版四刷。
25.易圖象與易詮釋,鄭吉雄著,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
26.易圖源流,徐芹庭著,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出版。
27.河圖洛書解析,孫國中主編,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28.重修緯書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東京:株式會社明德出版社,昭和五十三年三月十日發行。
29.談易,戴君仁著,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四版。
30.易經應用大百科,張其成主編,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5月初版。
31.易學漫步,朱伯崑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初版。
32.易學哲學史,朱伯崑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一版一刷。
33.易學源流,鄭萬耕著,瀋陽市: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一刷。
34.易學源流,徐芹庭著,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初版。
35.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36.國際易學研究(3),朱伯崑主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一刷。
3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紀昀等總纂,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2年。
38.象數易學,張其成著,北京市:中國書店,2003年6月一版一刷。
39.象數易鏡原,鄧立光著,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一版一刷。
40.象數易學發展史,林忠軍著,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7月初版一刷。
41.象數與義理,張善文著,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42.話說太極圖,李申著,北京市:知識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版一刷。
43.群經概論,范文瀾著,臺北市:學海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九月初版。
44.新譯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劉國樑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初版。
45.經學源流考,甘鵬雲著,臺北市:學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46.數術記遺,甄鸞著(見《四庫全書珍本別輯187》,王雲五主編,臺北市:臺灣商務)。
47.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一刷。
48.體用論,熊十力著,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二月第四刷。
49.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王雲五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六月初版。

貳.單篇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一、期刊論文

1.胡懷琛著〈八卦為上古數目字說〉《東方雜誌》二十四卷第二十一號,1927年11月10日,頁84-86。
2.徐芹庭著〈易圖研究(51)〉《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0期(總第166期),民國83年1月,頁15-18。
3.徐芹庭著〈易圖研究(52)〉《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1期(總第167期),民國83年1月,頁17-2。
4.于載洽著〈宋易象數學簡論〉《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2期(總168期),民國83年2月,頁24-27。
5.魏君滿著〈陳摶「無極圖」易學思想研究〉《中華易學》二十卷第4、5、6期(總228、229、230期),民國88年4月15日,頁96-108。
6.徐芹庭著〈宋代之易學(上)〉《孔孟學報》第四十二期,民國70年9月28日,頁173-207。
7.徐芹庭著〈宋代之易學(下)〉《孔孟學報》第四十四期,民國71年9月28日,頁79-114。
8.李昌偉著〈河圖洛書之謎(下)〉《中華易學》第十六卷第八期(總第188期),民國84年1月,頁39-42。
9.王懷著〈河圖洛書試析〉《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總第二十五期),頁54。
10.蕭漢明著〈關於河圖、洛書問題──答李申兄〉《周易研究》1995第4期(總第二十六期),頁34-45。
11.蕭漢明著〈河圖.易數.思維形式〉《中華易學》第十七卷第四期(總196期),民國85年6月1日,頁21-29。
12.張其成著〈象數範疇論〉《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總第三十八期),頁27-36。
13.康中乾著〈「易經」卦圖解意〉《周易研究》1999年第3期(總第四十一期),頁61-69。
14.趙中偉著〈氣數合構宇宙論之探析─劉牧「易數鉤隱圖」為例〉《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五卷,民88.10 頁131-162。
15.趙源一著〈邵雍易數哲學探微〉《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四十三期),頁43-50。
16.汪顯超著〈「河圖」五行數與「周易」四象數之間的關係〉《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四十七期),頁79-84。
17.張健捷著〈「易緯.乾鑿度」的哲學思考〉《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五十一期),頁60-65。
18.郭彧著〈「易數鉤隱圖」作者等問題辨〉《周易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五十八期),頁49-55。
19.蔡方鹿著〈張浚的易學思想及其影響〉《周易研究》2004年第1期(總第六十三期),頁3-9。
20.鄭萬耕著〈劉向、劉歆父子的易說〉《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六十四期),頁3-12。
21.歐陽維城著〈周易大衍之數新探〉《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十九卷第三期,頁69-84。
22.于載洽著〈「周易」象數學簡論〉《中華易學》十一卷第9期(總129期),民國79年11月1日,頁6-12。
23.老函著〈律呂淺談〉《人文世界》一卷第八期,民國60年12月1日,頁21-24。
24.老函著〈律呂淺談〉《人文世界》二卷第二期,民國61年2月1日,頁39-42。

二、博碩士論文

1.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3年,碩士論文
2.楊遠謀,《論易經乾坤之作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76年,碩士論文。
3.劉翰平,《宋象數易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6年,博士論文。
4.金學權,《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78年,博士論文。
5.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9年,博士論文。
6.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80年,博士論文。
7.康雲山,《南宋心學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3年,博士論文。
8.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國87年,碩士論文。
9.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7年,碩士論文。
10.楊依純,《周易說卦傳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8年,碩士論文。
11.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89年,博士論文。
12.許朝陽,《胡煦易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89年,博士論文。
13.王宏仁,《張惠言易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90年,博士論文。
14.楊雅妃,《朱熹醫、易會通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民國91年,博士論文。
15.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1年,博士論文。
16.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91年,碩士論文。
17.鄭雅竹,《李光地易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92年,碩士論文。
18.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92年,碩士論文。
19.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民國93年,碩士論文。
20.蕭玲英,《讖緯思想對漢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民國93年,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建仁(1995)。成癮藥物濫用防制宣言,心身醫學。6(1),20-24。
2. 23. 老函著〈律呂淺談〉《人文世界》一卷第八期,民國60年12月1日,頁21-24。
3. 魏米秀、呂昌明(1995)。某工專夜間部吸菸男生之戒菸意圖、戒菸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8,19-31。
4. 22. 于載洽著〈「周易」象數學簡論〉《中華易學》十一卷第9期(總129期),民國79年11月1日,頁6-12。
5. 14. 趙中偉著〈氣數合構宇宙論之探析─劉牧「易數鉤隱圖」為例〉《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五卷,民88.10 頁131-162。
6. 林滄耀、李世凱、陳瑾樺、吳聖良(2005)。某療養院海洛因依賴住院病患C型肝炎盛行率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醫保研究雜誌。1,(1),21-30。
7. 李孟智(1994)。藥物濫用之防制(上)。社教資料雜誌。195,12-16。
8. 24. 老函著〈律呂淺談〉《人文世界》二卷第二期,民國61年2月1日,頁39-42。
9. 11. 蕭漢明著〈河圖.易數.思維形式〉《中華易學》第十七卷第四期(總196期),民國85年6月1日,頁21-29。
10. 蔡春美、吳就君(1999)。藥癮患者求助行為之研究。公共衛生。26,(2)。91-102。
11. 7. 徐芹庭著〈宋代之易學(下)〉《孔孟學報》第四十四期,民國71年9月28日,頁79-114。
12. 6. 徐芹庭著〈宋代之易學(上)〉《孔孟學報》第四十二期,民國70年9月28日,頁173-207。
13. 4. 于載洽著〈宋易象數學簡論〉《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2期(總168期),民國83年2月,頁24-27。
14. 3. 徐芹庭著〈易圖研究(52)〉《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1期(總第167期),民國83年1月,頁17-2。
15. 2. 徐芹庭著〈易圖研究(51)〉《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0期(總第166期),民國83年1月,頁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