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書籍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一)漢代古籍
1.易緯,(漢)鄭玄注,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
2.易緯稽覽圖,(漢)鄭玄注撰(收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59》嚴靈峯編輯,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臺一版)。
3.白虎通,(東漢)班固著(收於王雲五編《叢書集成簡編》第98-99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臺一版)。
4.史記,(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二月三版。
5.淮南子,(漢)劉安撰、高誘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二月臺四版。
6.漢書,(漢)班固撰(見《二十五史》漢書補注,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7.論衡,(東漢)王充著,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一刷。
(二)魏晉隋唐古籍
1.昭明文選,(梁)蕭統編,臺北市:萬國圖書公司,民國四十五年五月出版。
2.周易注,(晉)韓康伯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一,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3.五行大義,(隋)蕭吉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影印本(見《宛委別藏》70)。
4.太乙金境式經,(唐)王希明著,上海市:商務,民二十四年影印本(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第86函之5)。
5.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見《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二)》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6.周易正義,(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見《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一)》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7.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
8.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十三)》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9.晉書,(唐)房玄齡等著(見《二十六史》晉書斠注,臺北市:成文,民國六十年影印本)。
(三)宋代古籍
1.大易輯說,(元)王申子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九,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2.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3.太玄經,(漢)揚雄撰,(宋)司馬光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臺四版。
4.王安石全集,(宋)王安石著,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十月臺景印初版。
5.玉海,(宋)王應麟著,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影印本再版。
6.三易備遺,(宋)朱元昇著(見《通志堂經解》4,(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7.東都事略一三0卷,(宋)王稱著,臺北市:中央圖書館,民國八十年二月出版。
8.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五月臺一版。
9.徂徠集,(宋)石介著(收於王雲五作《四庫全書珍本第905-911本》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六十二年影印本)
10.周易口義,(宋)胡瑗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1.周易本義,(宋)朱熹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六,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2.周易玩辭,(宋)項安世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八,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3.周易詳解,(宋)李杞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四,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4.周易啟蒙翼傳,(元)胡一桂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七,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5.易原,(宋)程大昌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六,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6.易通變,(宋)張行成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四十九,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7.易圖通變,(宋)雷思齊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七,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18.易圖通變,(宋)雷思齊著(見《通志堂經解》9,(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19.易數鉤隱圖附遺論九事,(宋)劉牧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20.易學,(宋)王湜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21.易學啟蒙,(宋)朱熹著(見《朱子全書》第一冊,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22.易學辨惑,(宋)邵伯溫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23.直講李先生文集,(宋)李覯著(見《宋集珍本叢刊》第七冊,北京:線裝書局,民國九十三年初版)。
24.後漢書,(宋)范曄著(見《二十五史》後漢書補注,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25.厚齋易學,(宋)馮椅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26.皇極經世書,(宋)邵雍著,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臺一版。
27.書經集傳,(宋)朱熹著,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58年8月三版
28.浪語集,(宋)薛季宣著(見《四庫全書珍本》,王雲五主編,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6)。
29.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一月臺一版。
30.紫巖易傳,(宋)張浚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31.溫公易說,(宋)司馬光著,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初版。
32.淙山讀周易記,(宋)方孫實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四,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33.漢上易傳,(宋)朱震著(見《通志堂經解》1,(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34.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見《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十九)》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35.橫渠易說,(宋)張載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36.讀易舉要,(宋)俞琰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六,周海新編輯,[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刷)。
(四)元明清古籍
1.宋史,(元)脫脫等修(見《二十五史》宋史,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民47影印本)。
2.周易衍義,(元)胡震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八)。
3.周易圖說,(元)錢義方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十一)。
4.易原奧義,(元)保巴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八)。
5.易象圖說,(元)張理著(見《通志堂經解》9,(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 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6.大易象數鉤深圖,(元)張理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十)。
7.易纂言,(元)吳澄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十七)。
8.定正洪範圖,(元)胡一中著(見《通志堂經解》15,(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康熙十九年刻本,台灣大通書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9.學易記,(元)李簡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二十)。
10.王忠文公集,(明)王褘著,[出版地不詳]:藝文,民國五十年影印本(百部叢書 集成,嚴一萍輯[第27函之1-第28函之3])。
11.六書本義,(明)趙撝謙著(收於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第385-388本》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六十二年影印本)。
12.宋學士全集,(明)宋濂著,北京市: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四年新一版。
13.性理大全,(明)胡廣等纂修,山東省: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一版一刷。
14.西河文集,(清)毛奇齡著,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五十七年七月臺一版。
15.河洛精蘊,(清)江慎修著,臺南市:大千世界出版社,1992年初版五刷。
16.周易折中,(清)李光地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十三)。
17.周易函書約存,(清)胡煦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四十三)。
18.周易虞氏義,(清)張惠言著(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78》嚴靈峯編輯,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臺一版)。
19.易圖明辨,(清)胡渭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十九)。
20.黃帝內經,(清)張志聰集注,浙江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21.經義考,(清)朱彝尊著,東京:中文出版社,民67年。
22.經學通論,(清)皮錫瑞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十月臺五版。
23.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民國七十二年九月一日初版。
24.圖學辨惑,(清)黃宗炎著,(見《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卷三十五)。
25.戴震集,(清)戴震著,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一月十五日初版。
26.曝書亭集,(清)朱彝尊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臺一版(見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81)。
二、專書(依書名筆畫排序)
1.文心雕龍讀本,(梁)劉勰著、王更生註譯,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初版五刷。
2.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著,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7月初版。
3.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一版三刷。
4.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著,臺北市:荷美印刷設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5.宋元學案,楊家駱主編,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三版。
6.宋象數易學研究,劉瀚平著,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初版一刷。
7.周易尚氏學,尚秉和著,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
8.周易研究史,廖名春、康學偉、梁書弦著,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一版一刷。
9.周易探源,李鏡池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7月一版三刷。
10.周易與現代文化,鄭萬耕╱趙建功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一刷。
11.周易解題及其讀法,錢基博著,臺北市:臺灣商務,五十四年五月臺一版。
12.周易與易圖,李申著,瀋陽市:瀋陽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一版一刷。
13.周易繫辭傳研究,王新華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一刷。
14.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二刷。
15.周易闡微,呂紹綱著,臺北市:韜略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初版。
16.周敦頤評傳,梁紹輝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二刷。
17.周濂溪集,(宋)周敦頤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18.易經的哲學原理(文史哲大系172),曾春海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一刷。
19.易經的圖與卦,閆修篆著,臺北市;五洲,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20.易經圖書大觀,趙中偉註譯,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一刷。
21.易經講義,張廷榮講述,朱昭敏記錄,臺北縣:易學研究雜誌社,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六版。
22.易道主幹,張其成著,北京市:中國書局,2001年1月一版二刷。
23.易圖考,李申著,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民國九十年二月一版一刷。
24.易圖探秘,張其成著,北京市:中國書店,2003年1月一版四刷。
25.易圖象與易詮釋,鄭吉雄著,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
26.易圖源流,徐芹庭著,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出版。
27.河圖洛書解析,孫國中主編,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28.重修緯書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東京:株式會社明德出版社,昭和五十三年三月十日發行。
29.談易,戴君仁著,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四版。
30.易經應用大百科,張其成主編,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5月初版。
31.易學漫步,朱伯崑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初版。
32.易學哲學史,朱伯崑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一版一刷。
33.易學源流,鄭萬耕著,瀋陽市: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一刷。
34.易學源流,徐芹庭著,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初版。
35.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36.國際易學研究(3),朱伯崑主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一刷。
3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紀昀等總纂,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2年。
38.象數易學,張其成著,北京市:中國書店,2003年6月一版一刷。
39.象數易鏡原,鄧立光著,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一版一刷。
40.象數易學發展史,林忠軍著,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7月初版一刷。
41.象數與義理,張善文著,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42.話說太極圖,李申著,北京市:知識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版一刷。
43.群經概論,范文瀾著,臺北市:學海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九月初版。
44.新譯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劉國樑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初版。
45.經學源流考,甘鵬雲著,臺北市:學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46.數術記遺,甄鸞著(見《四庫全書珍本別輯187》,王雲五主編,臺北市:臺灣商務)。
47.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一刷。
48.體用論,熊十力著,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二月第四刷。
49.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王雲五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六月初版。
貳.單篇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一、期刊論文
1.胡懷琛著〈八卦為上古數目字說〉《東方雜誌》二十四卷第二十一號,1927年11月10日,頁84-86。
2.徐芹庭著〈易圖研究(51)〉《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0期(總第166期),民國83年1月,頁15-18。3.徐芹庭著〈易圖研究(52)〉《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1期(總第167期),民國83年1月,頁17-2。4.于載洽著〈宋易象數學簡論〉《中華易學》十四卷第12期(總168期),民國83年2月,頁24-27。5.魏君滿著〈陳摶「無極圖」易學思想研究〉《中華易學》二十卷第4、5、6期(總228、229、230期),民國88年4月15日,頁96-108。
6.徐芹庭著〈宋代之易學(上)〉《孔孟學報》第四十二期,民國70年9月28日,頁173-207。7.徐芹庭著〈宋代之易學(下)〉《孔孟學報》第四十四期,民國71年9月28日,頁79-114。8.李昌偉著〈河圖洛書之謎(下)〉《中華易學》第十六卷第八期(總第188期),民國84年1月,頁39-42。
9.王懷著〈河圖洛書試析〉《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總第二十五期),頁54。
10.蕭漢明著〈關於河圖、洛書問題──答李申兄〉《周易研究》1995第4期(總第二十六期),頁34-45。
11.蕭漢明著〈河圖.易數.思維形式〉《中華易學》第十七卷第四期(總196期),民國85年6月1日,頁21-29。12.張其成著〈象數範疇論〉《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總第三十八期),頁27-36。
13.康中乾著〈「易經」卦圖解意〉《周易研究》1999年第3期(總第四十一期),頁61-69。
14.趙中偉著〈氣數合構宇宙論之探析─劉牧「易數鉤隱圖」為例〉《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五卷,民88.10 頁131-162。15.趙源一著〈邵雍易數哲學探微〉《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四十三期),頁43-50。
16.汪顯超著〈「河圖」五行數與「周易」四象數之間的關係〉《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四十七期),頁79-84。
17.張健捷著〈「易緯.乾鑿度」的哲學思考〉《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五十一期),頁60-65。
18.郭彧著〈「易數鉤隱圖」作者等問題辨〉《周易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五十八期),頁49-55。
19.蔡方鹿著〈張浚的易學思想及其影響〉《周易研究》2004年第1期(總第六十三期),頁3-9。
20.鄭萬耕著〈劉向、劉歆父子的易說〉《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六十四期),頁3-12。
21.歐陽維城著〈周易大衍之數新探〉《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十九卷第三期,頁69-84。
22.于載洽著〈「周易」象數學簡論〉《中華易學》十一卷第9期(總129期),民國79年11月1日,頁6-12。23.老函著〈律呂淺談〉《人文世界》一卷第八期,民國60年12月1日,頁21-24。24.老函著〈律呂淺談〉《人文世界》二卷第二期,民國61年2月1日,頁39-42。二、博碩士論文
1.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3年,碩士論文2.楊遠謀,《論易經乾坤之作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76年,碩士論文。3.劉翰平,《宋象數易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6年,博士論文。
4.金學權,《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78年,博士論文。5.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9年,博士論文。
6.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80年,博士論文。7.康雲山,《南宋心學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3年,博士論文。8.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國87年,碩士論文。9.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7年,碩士論文。10.楊依純,《周易說卦傳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8年,碩士論文。11.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89年,博士論文。12.許朝陽,《胡煦易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89年,博士論文。13.王宏仁,《張惠言易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90年,博士論文。14.楊雅妃,《朱熹醫、易會通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民國91年,博士論文。15.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1年,博士論文。16.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91年,碩士論文。17.鄭雅竹,《李光地易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92年,碩士論文。18.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92年,碩士論文。19.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民國93年,碩士論文。20.蕭玲英,《讖緯思想對漢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民國93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