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珍貝
研究生(外文):Chen-pei Shen
論文名稱:台語詩中的女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Feminine in Taiwanese Poetry
指導教授:李漢偉李漢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Hanw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女性母親政治社會台語詩母土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PoetryFemininewomenmotherPolitical issuessocial issu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8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論文研製之範疇是以台語詩的女性視角為出發,嘗試從中統整出台語詩發展的面向和趨勢。台語詩作品越來越多人寫作,書寫類別和對象多樣,因此筆者選擇以女性為書寫對象的作品來整理分析,整個論文的結構安排和書寫走向,是由親到疏、由根本到外擴。

第一章緒論,談及當前台語詩的論文研究和書寫本論文的限制性和方法。第二、三章以女性親人為分析對象,以女性親人出發,第一親人主角是母親,因此第二章首談台語詩人的母親,從詩人的母親去歸納台語詩中母親所發散出來的意涵。第三章則分別是妻子、阿媽、女兒和姊妹四個親人角色的意涵。第四章分析台語詩中的「特殊╱大眾」女性分作兩節,第一節是對社會有「特殊」貢獻之女性的探討;第二節是泛指社會上一般「大眾」女性的探討。

第五章書寫台語詩中以女性角色所發抒的母土形象和意涵,從詩做歸納出土地、台灣、台語和平埔族四節作書寫向度。第六章則是以台語詩中詩人以女性為主角來發抒的時代關懷,從時代關懷的向度分析出詩人著重在政治和社會兩大議題,在政治關懷的書寫歸納出悲情二二八的追憶、家國意識的期待、政黨紛爭的反思等三個面向,社會關懷的書寫則著重在新聞事件的關注、沈淪社會的關心和環境保護的關切三個面向。第七章結論,談及從台語詩中的女性研究中呈現出的台語詩自我走向和趨勢,書寫台語詩的期待與未來。
The thesis tries to rule out the developmental aspects and trend in the domain of the role of feminine in Taiwanese poetry. The volume of Taiwanese poems is increasing, and the subjects and types varied, I selected works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female sex, arranged and analyzed them.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thesis is from close relations to remote relations and from basis surroundings to outer surroundings.
In chapter 1, describing the current public thesis’s studies about Taiwanese poetry, and the methods and limitations used in writing my thesis.
Chapter 2 refers to the mothers of the poets of Taiwanese poetry, generalize the meanings of motherhood in Taiwanese poetry.
In chapter3, generalize the meanings of four kinds of female relatives-“wife”, ”daughter”, ”grandmother”, and ”sister”.
There are two sections in chapter 4,section 1-“ the special women”, and sections 2-”the average women”. “Special women” mean women that have spec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ies.
Four sections were developed in chapter 5, including “earth”, “Taiwan”, “Taiwanese language”, “the Pin-Pu tribe”, after analyzing the images and meanings of feminine in Taiwanese poetry.
Political issues and social issues are to be thoughtfu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emale sex in chapter 6. Three aspects were involved in polit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memories of 228 incidents”, ”National ideology “, “The reflections of the conflicts of political parties”. Social issues contains “ The concern of news events”, “The concern of decaying societ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hapter 7 is a conclusion, discussing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Taiwanese poetry from the studies of feminine in the poetry, and the prospect of Taiwanese poetry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一、 精神分析理論參照 ……………………………………………………3
二、 敘事學觀點的參照 ……………………………………………………3
三、 女性主義與性別觀照視角 ……………………………………………4
四、 文化與美學的觀照視角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台語詩中的母親及其意涵…………………………………………………7
第一節、 台語詩人的母親書寫 …………………………………………………7
第二節、 台語詩中的母親之意涵………………………………………………19
一、 母親無盡的關愛………………………………………………………19
二、 母親無私的奉獻………………………………………………………21
三、 母親無奈的命運………………………………………………………24
第三章、 台語詩中的女性親人及其意涵 …………………………………………30
第一節、 台語詩中的妻子及其意涵……………………………………………30
一、 相知相守………………………………………………………………33
二、 你是唯一………………………………………………………………35
三、 愛的力量………………………………………………………………36
四、 平凡的幸福……………………………………………………………37
第二節、 台語詩中的阿媽及其意涵……………………………………………38
第三節、 台語詩中的女兒及其意涵……………………………………………44
第四節、 台語詩中的姊妹及其意涵……………………………………………49
第四章、 台語詩中的「特殊/大眾」女性及其意涵 ……………………………51
第一節、 台語詩中特殊女性書寫及其意涵……………………………………51
第二節、 台語詩中大眾女性書寫及其意涵……………………………………60
第五章、 台語詩中的母土形象及其精神意涵 ……………………………………66
第一節、 土地---我的母親………………………………………………………66
第二節、 台灣---我的母親………………………………………………………72
第三節、 台語---我的母親………………………………………………………79
第四節、 平埔—失落的母親……………………………………………………82
第六章、 台語詩中女性的時代關懷 ………………………………………………89
第一節、 政治關懷的書寫 ……………………………………………………89
一、 悲情二二八的追憶 …………………………………………………89
二、 家國意識的期待 ……………………………………………………93
三、 政黨紛爭的反思……………………………………………………100
第二節、 社會關懷的書寫……………………………………………………103
一、 新聞事件的關注……………………………………………………103
二、 沈淪社會的關心……………………………………………………105
三、 環境保護的關切……………………………………………………113
第七章、 結論 ……………………………………………………………………119

參考文獻……………………………………………………………………………123
文本:

方耀乾,2002,《將台南種佇詩裡》,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
方耀乾,2001,《白鴒鷥之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
方耀乾,1999,《予牽手的情話》,台南市:十信文教基金會
方耀乾,1999,《阮阿母是太空人》,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向陽,2002,《向陽台語詩集》,台南市:金安
向陽,1985,《土地的歌》,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宋澤萊,2002,《普世戀歌》,台北縣:印刻
李勤岸,2004,《李勤岸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李勤岸,2002,《李勤岸台語詩選》,台南市:金安
李勤岸,1995,《李勤岸台語詩集》,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沙卡布拉揚,2002,《沙卡布拉揚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
周定邦,2003,《台灣風雲榜》,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
周定邦,2001,《斑芝花開》,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局
周定邦,1999,《起厝兮工儂》,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林央敏主編,2005,《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市:前衛
林央敏,2005,《希望的世紀》,台北市:前衛
林央敏,2002,《林央敏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
林央敏主編,1998,《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市:前衛
林央敏,1992,《駛向台灣的航路》,台北市:前衛
林央敏、莊柏林等著,1992,《若夠故鄉的春天》,台北市:台笠
林沉默,2004,《無禁忌的激情》,台南市:蕃薯詩社
林沉默,2002,《林沉默台語詩選》,台南市:金安
林宗源,2002,《林宗源台語詩選》,台南市:金安
林宗源、林央敏等著,1991,《鹹酸甜的世界》,台北市:台笠
林宗源,1988,《林宗源臺語詩選》,台北市:自立晚報
林宗源,1984,《補破網》,高雄市:春暉
林瑞明編,2000,《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台北市:前衛
胡民祥,2002,《胡民祥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
胡民祥,1995,《胡民祥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康原編著,2004,《愛情�B仔店》,台中市:晨星
康原,2001,《八卦山》,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莊柏林,2002,《莊柏林台語詩選》,台南市:金安
莊柏林,1999,《故鄉的形影:莊柏林詩集》,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莊柏林,1995,《莊柏林臺語詩集》,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莊柏林,1993,《苦楝若開花》,台北市:台笠
許丙丁,2002,《許丙丁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
許正勳,1999,《阮若看著三輦車》,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許正勳,2003,《城市三寶》,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
陳正雄,2001,《風中的菅芒》,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
陳正雄,2000,《故鄉的歌》,台南縣:南縣文化局
陳金順,2005,《思念飛過嘉南平原》,台北縣:島鄉
陳金順主編,2003,《台語詩新人選》,台南市:金安
陳金順,2000,《島鄉詩情》,台北縣:島鄉
陳明仁,2002,《陳明仁台語文學選》, 台南市:金安
陳明仁,1995,《流浪記事》,台北市:台笠
陳雷,2002,《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
陳雷,1995,《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鹿耳門漁夫,2002,《鹿耳門漁夫詩集》,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
黃勁連,2002,《黃勁連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
黃勁連,1995,《黃勁連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黃勁連,1993,《偓促的城市》,台北市:台笠
黃勁連主編,1992,《抱著咱的夢》,台北市:台笠
黃勁連,1991,《雉雞若啼》,台北市:台笠
路寒袖,2002,《路寒袖台語詩選》,台南市:金安
路寒袖,1995,《春天的花蕊》,台北市:皇冠
蔣為文,1996,《海翁》,台北市:台笠
鄭良偉主編,1990,《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市:前衛
謝安通,1996,《叫做台灣的搖籃》,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藍淑貞,2005,《台灣圓仔花》,高雄市:春暉
藍淑貞,2001,《思念》,台南市:藍淑貞
顏信星,2002,《顏信星台語詩選》,台南市:金安
台文通訊,2005/03,第一二一期到第一三二期合訂本,財團法人李江卻臺語文教基金會
台文通訊,2003/02,第九十七期到第一零八期合訂本,財團法人李江卻臺語文教基金會
台文通訊,1995/04,第二十五期到第三十六期合訂本,財團法人李江卻臺語文教基金會
台文通訊,1993/10,第十三期到第二十四期合訂本,財團法人李江卻臺語文教基金會
台文B �髁G報,2004/11,合訂本第8卷第85期到第96期,台文BONG報雜誌社
《台文戰線》創刊號,2005/12,文藝復興網路書店
《台文戰線》第2號,2006/04,文藝復興網路書店
《菅芒花詩刊》革新號第四期,2005,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
《菅芒花詩刊》革新號第三期,2004,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
《菅芒花詩刊》革新號第二期,2002,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
《菅芒花台語文學》第四期, 2001,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
《菅芒花詩刊》革新號第一期,2000,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
《海翁台語文學》雜誌月刊,2001/02—2006/05,創刊到第53期,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專書:

中島利郎編,2003。《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
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市:自立晚報。
李漢偉,1997。《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高雄:駱駝。
林于弘,2004。《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市:鷹漢文化。
胡亞敏,1994。《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
唐荷,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
馮川,1996。《神話人格-榮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
蕭蕭,2004。《台灣新詩美學》,台北市:爾雅。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等編,1996,《台灣史論文集》(下),台北:玉山社
高上秦,1973,《中國現代詩評論》,台北:林白
論文:

王國安,2004。《李魁賢現代詩及詩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王鈺婷,2003,《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ソ小說》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蓮,2003,《台灣民間歌謠婦女婚姻與角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王惠萱,2001,《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王湘雯,2001,《六朝小說之女性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芬,1998,《《花間集》女性敘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江足滿,2003,《「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玉珮,2002,《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慧芳,2000,《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榮格之分析心理學探索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燈塔行》,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品萫,2001,《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亭蓉,2001,《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吳佳真,1999,《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明純,2001,《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泓泊,2003,《羅智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蓉,2001,《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癸雲,2000,《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桂芳,1998,《逆聲與變奏的雙--現代詩語言觀的典範化與延變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鎮如,1997,《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孟君,1991,《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美慧,1996。《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阮美慧,2002。《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周淑嬪,2000,《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周正娟,1994,《"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璟薇,2004,《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0至二0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貞吟,2003,《現代詩的街頭運動──《陽光小集》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3,《秦觀詞的女性敘寫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姿伶,2003。《1964∼1977年《笠》重要詩人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淩,2004,《本土雜誌漢字使用研究-以解嚴後為觀察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翠,2001,《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
邱雅芳,2000,《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 1937∼194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施惠娟,2002,《柳永詞女性形象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殷肇霙,2002,《《鏡花緣》中女性生命的主體性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如惠,2004。《台南市國民中學鄉土文學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譯文,2002,《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瓊霞,2001。《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典婉,2001,《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佩珍,2000,《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紫君,1998,《六朝詩歌中的「女性書寫」》,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莊淑玲,2001,《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育嘉,2003。《賴和漢詩修辭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淑子,2002,《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許哲銘,2002,《言情小說中的女性身體政治─瓊瑤小說與九○年代後言情小說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琦,2000,《「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郭鈴惠,2000,《九十年代台灣女童話作家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瑤玲,2004。《陳雷作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芳,2003,《歐陽修詞中女性描寫藝術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香,2003,《敦煌通俗文學之女性形象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琴,2001,《吳晟詩研究及教學實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松全,2001。《新批評與台灣詩歌批評理論及方法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玉,2001,《陳千武及其現代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靜宜,1999,《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靜宜,1998,《走出婚姻的藩籬 : 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全得,1998,《台灣《現代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巍仁,1998,《台灣現代散文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葆文,1996,《中國古典短篇文言愛情小說女性主角形象結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曾宗宇,2002,《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斯顯,2004。《陳明仁台語小說中e5台灣人形象kap價值觀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宜,2003,《性別與書寫──以周邦彥與李清照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解昆樺,2004。《論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詹麗莉,2002,《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慧萍,2000。《林宗源及其詩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維瑛,1999。《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報紙期刊:

方耀乾,2005年02。〈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論向陽的台語詩〉,《海翁台語文學》第38期。
方耀乾,2004年10月。〈以母與召喚族魂、以書寫在現臺灣:方耀乾(Pag Iau-khian)台語詩中的抵殖民書寫〉,《台灣女院學報》。
方耀乾訪問,呂絹鳳記錄,2002,〈大寒凍be 死的日日春—林宗源專訪〉,《菅芒花詩刊》革新號第二期。
方耀乾,1998年06。〈盼望菅芒花處處開—論「菅芒花詩刊」第一、二期「菅芒花開」與「心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
王文德,94年3月26日。自由時報326民主和平護台灣大遊行特刊。
王拓,1977年。〈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第二期,四月號。
林于弘,2000年12月。〈台語詩中的反諷世界:以向陽的「土地的歌」為例〉,《台灣詩學季刊》。
林淇漾,2000年12月,〈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台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的再生〉,《台灣詩學季刊》。
林央敏,1997年12月19日。《茄苳台文雜誌》。
林櫻蕙,2004年11月。〈現代客語詩中的客家女性形象研究〉,《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九期。
賴芳伶,2003年12月。〈只要肯做,就有辦法彌補—論路寒袖的台語詩歌寫作〉,《國文學誌》。
蘇芳儀等七人,2001/10/1,〈台語文學的疊磚仔師—專訪方耀乾老師〉,《菅芒花台語文學》第四期。

熊嘉瑜,2000,《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伶,2004,《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慶華,2003,《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莉瑛,2002,《廖輝英小說中女性形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乃慈,2001,《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維英,2000,《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麗屏,1992,《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女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慧,2002,《女性神學對女性形象之重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諺,2001,《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許育嘉,2003,《賴和漢詩修辭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沛淇,2003,《日治時期新詩之現代性符號探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登輝,2003,《汽車雜誌中圖片女性形象分析:以一手車訊為例(1991-200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賴珮如,1996,《《花間集》的女性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季君,2003,《安娜.卡列妮娜》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薇,2001,《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韓佩錦,2002,《李汝珍的女性認同-析論《鏡花緣》之解構性別角色定規》,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簡君玲,2002,《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衛琪,2001,《《黃繡球》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玉琴,2000,《《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

小祿,〈關於柯德蘭修女二三事〉,天母天主堂,http://www.catholic.org.tw/tmc/new_page_11.htm。
李孟哲、羅興階,《朱老闆教授的暑假作業》板橋嘉隆成衣廠女工抗爭紀實,紀錄片/117分鐘/1992。A-kai看臺灣,http://www.tnc.gov.tw/church/a-kai/a-kai2.htm。
曹婷婷,2005/10/07。〈吉貝耍夜祭 拜豬儀式揭幕〉,中華日報, http://www.cdnnews.com.tw/20051007/news/nxyzh/U91004002005100619332886.htm。
曾麗壎,〈路寒袖 重燃台灣詩歌生命之光〉,《書香遠傳》第17期39-41頁,國立台中圖書館,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863。
楚門 /史恩,2004/12-23。〈李靜美【煞戲-月鳳之歌】〉,楚門的影音亞空間,http://www.wretch.cc/blog/seanie&article_id=1659567。

潘英海,〈西拉雅夜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原住民展覽館, 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03/02/19931015-01-006.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明鋒, 賴姝惠, 黃美鑾. <改變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使用對經濟效益與術後傷口感染的影響:以闌尾切除術與腹式子宮切除術為研究對象>. 感染控制雜誌 13: 130-8; 2003.
2. 許清曉. <抗生素的使用如何管制?>. 感染控制雜誌 15: 81-87; 2005.
3. 賴芳伶,2003年12月。〈只要肯做,就有辦法彌補—論路寒袖的台語詩歌寫作〉,《國文學誌》。
4. 曾麗壎,〈路寒袖 重燃台灣詩歌生命之光〉,《書香遠傳》第17期39-41頁,國立台中圖書館,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863。
5.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1。
6. 李蘭、孫亦君、翁慧卿(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之預測因子。醫學教育,2(4),420-428。
7. 翁萃芳(2003)。台灣警察人員的飲酒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8,227-248。
8. 張宇岱、楊重源(2005)。酒精效果預期與飲酒行為之關係。慈濟醫學,17(2),35-37。
9. 張苙雲(1989)。生活壓力的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89-226。
10. 郭至豪、郭靜晃(1997)。台北市單親家庭少年生活壓力、福利服務介入與其心理健康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243-270。
11. 陳全成(1999)。台灣原住民飲酒行為變化。原住民教育季刊,13,34-44。
12. 陳惠敏、王瑞霞(1999)。南部某護專三年級學生生活壓力事件、壓力症狀和社會支持系統。護理雜誌,46(6),56。
13. 陳順利(1998)。影響學童飲酒行為的因素探討。思與言,36(3),261-299。
14. 陳順利(2000)。社會網絡和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衛生教育學報,12(14),
15.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