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雯
研究生(外文):Yi-wen Chen
論文名稱:表演藝術評分規範之發展與建立--從國小五年級戲劇教學出發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coring Rubrics in Drama at the 5th grad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林玫君林玫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Chu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實作評量評分規範戲劇教學表演藝術
外文關鍵詞:performance assessmentscoring rubricsperforming artsdrama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8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係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實際於國小五年級現場教學中建立、實施並修正評分規範原稿,以發展出一項適合於該班戲劇課程的評量方式。研究之主要目的在將評分規範修正為符合學習者與評量者之需求,並把發展與進行戲劇評分規範的困難與問題加以記錄,而後再將實施評分規範之評量成效記錄下來。將研究結果檢討和分析後,期望能分享研究者的發現以做為其他教師之參考。主要之研究結果將分述如下:

一、在規範內容方面:規準應契合教學目標,規範之分類與層級應清楚易懂,且符合學生能力。
二、在評分規範的實施方面:先實施評量概念課程,教師之教學與評量時間掌握應得宜,且評量份量應適當。
三、在學習者的成長方面:學習者之學習態度化被動為主動,學習能力因此提升。

最後,歸納本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做為教師教學方面、與未來研究方面之參考。
This research is constructed and executed in the courses of drama at 5th grad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Besides, it also had been corrected to develop a suitable method of evaluation for the class attending the course drama. The main purpose is to correct the scoring rubrics to be corresponded to the demand of learners and evaluators by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discussion with teachers and scholar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also records and consider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oring rubrics. After conside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expects the conclusion c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drama-teaching teachers as th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scoring rubrics. The main results are shown in the followings:
1.Contents of rubrics: Criteria can match teaching goals. In addition, assortments and classificaitons should be easy and clear to be comprehended and correspond to students'' ability.
2. Executions of scoring rubrics: Teachers apply the concept of evaluation to the curriculum first. Quantity of evaluation and time between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3.Progression of the learners: The learning attitude have been chang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s the result,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have also made big progression.

At las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in teaching drama and other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主要名詞之解釋…………………………………………………… 7
一、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 7
二、戲劇教學…………………………………………………………………… 7
三、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 8
四、評分規準(scoring criteria)………………………………………… 8
五、評分規範(scoring rubrics)……………………………………………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戲劇應用於教學之理念與發展…………………………………… 11
一、戲劇教學之理念與內涵…………………………………………………… 11
二、戲劇教學活動的分類與常用技巧………………………………………… 16
三、戲劇教學的理論…………………………………………………………… 26
第二節 戲劇課程發展……………………………………………………… 28
一、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能力指標……………………………………………… 28
二、戲劇課程模式……………………………………………………………… 31
三、美國AATY&AATSE之戲劇課程模式……………………………………… 35
第三節 實作評量與評分規範……………………………………………… 38
一、實作評量…………………………………………………………………… 38
二、實作評量的評分…………………………………………………………… 43
三、評分規範……………………………………………………………………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過程…………………………………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3
一、研究方法…………………………………………………………………… 53
二、研究步驟…………………………………………………………………… 58


第二節 教學場域與研究對象……………………………………………… 62
一、教學場域介紹……………………………………………………………… 62
二、研究參與對象……………………………………………………………… 67
三、研究者的角色……………………………………………………………… 69
第三節 戲劇課程與評量之設計與實施…………………………………… 71
一、戲劇課程與評量之設計…………………………………………………… 71
二、戲劇課程與評量之實施…………………………………………………… 7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81
一、資料蒐集…………………………………………………………………… 81
二、資料分析與整理…………………………………………………………… 8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8
第一節 評分規範發展前期的歷程與困難………………………………… 88
一、評分規範發展前期的歷程………………………………………………… 89
二、評分規範發展前期的困難………………………………………………… 94
第二節 評分規範實施中的歷程與困難…………………………………… 98
一、評分規範實施與修訂的歷程……………………………………………… 98
二、評分規範實施與修訂中所面臨之困境…………………………………… 103
第三節 評分規範實施之成果……………………………………………… 117
一、評分規範實施之成效……………………………………………………… 117
二、學生之學習表現……………………………………………………………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結論………………………………………………………………… 136
一、評分規範內容……………………………………………………………… 136
二、評分規範的實施…………………………………………………………… 138
三、學習者的成長……………………………………………………………… 140
第二節 建議 ……………………………………………………………… 142
一、在教學上的建議…………………………………………………………… 142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44
參考書目………………………………………………………………………… 146
一、中文部分…………………………………………………………………… 146
二、英文部分…………………………………………………………………… 152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架構……………………………………………………… 158
附錄二 我的每週上課記錄…………………………………………… 158
附錄三 戲劇教學與評量回饋問卷…………………………………… 159
附錄四 我的學習與成長……………………………………………… 160
附錄五 肢體動作評分規範之評分規準與原稿……………………… 161
附錄六 戲劇課程中一般性評量檢核表……………………………… 162
附錄七 一般性評量之檢核表………………………………………… 163
附錄八 一般性評量評分規範原稿…………………………………… 164
附錄九 肢體動作表達之評分規範(修改版)……………………… 165
附錄十 肢體動作表達之評分規範(再次修改版)………………… 165
附錄十一-一 一般行為之評分規範∼個人(修改後)…………………… 166
附錄十一-二 一般行為之評分規範∼小組(修改後)…………………… 166
附錄十一-三 一般行為之評分規範∼每週上課記錄(修改後)…………… 167
附錄十二 一般行為之評分規範∼每週上課記錄(再次修改後)……… 167
附錄十三-一 一般行為之評分規範∼個人(再次修改後)………………… 168
附錄十三-二 一般行為之評分規範∼小組(再次修改後)………………… 169
附錄十四 肢體動作教案內容…………………………………………… 170
附錄十五 肢體動作教學省思日誌……………………………………… 171
附錄十六-一 默劇動作評分規範修訂稿…………………………………… 174
附錄十六-二 移動動作評分規範修訂稿…………………………………… 174
附錄十六-三 合併動作評分規範修訂稿…………………………………… 174
附錄十七 聲音語言評分規範修訂稿…………………………………… 175
附錄十八 感官情緒評分規範修訂稿…………………………………… 176
附錄十九 人物評分規範修訂稿………………………………………… 177


表 次
表2-2-1 三種戲劇課程模式之特色比較表……………………………… 32
表2-2-2 發展個人的內、外在資源表…………………………………… 35
表2-3-1 整體式評分規範和分析式評分規範之比較表………………… 48
表3-2-1 家長教育程度表………………………………………………… 68
表3-2-2 家長工作類型表………………………………………………… 68
表3-3-1 研究之課程設計表……………………………………………… 75
表3-4-1 原始資料編碼意義表…………………………………………… 85
表4-3-1 「戲劇教學與評量回饋問卷」之百分比分析表……………… 118
表4-3-2 「我的學習與成長—自我總評」之百分比分析表…………… 125


圖 次

圖3-1-1 課程與評量行動研究流程圖……………………………………… 57
圖3-1-2 研究步驟圖………………………………………………………… 58
圖3-1-3 研究設計圖………………………………………………………… 61
圖 3-2-1 戲劇活動空間--五年甲班教室…………………………………… 64
圖 3-2-2 戲劇排練空間--教室與走廊……………………………………… 65
圖 3-2-3 戲劇活動空間—學校禮堂………………………………………… 66
圖3-4-1 資料歸納與分析流程圖…………………………………………… 86
圖3-4-2 研究效度建構過程圖……………………………………………… 87
一、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7)。中等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載於王家通(主編),中等教育,207-254。高雄:麗文文化。
方德隆(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王文中(2000)。擴展多元智慧評量。載於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13-15。
王文中等著(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文信(2002)。國小教師實施表演藝術戲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文科譯(1988)。兒童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怡文(2003)。高雄市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課程與協同教學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怡雅(2004)。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小中年級拼貼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真麗、李宗文(2000)。多元評量方式在統整和合科課程之運用。國教天地,137,11-17。
王德育譯(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友。Lowenfeld, V.(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王慧勤(1999)。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石光生(2002)。國內外戲劇教育史概述。載於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桂冠圖書,52-72。
石光生譯(1986)。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5),49-56。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6-11。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
江雅琪(2004)。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何福田、張玉成主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台北:教育部。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昭宜(2001)。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美如(2003)。戲劇活動融入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1997)。實作評量、卷宗評量、真實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8-70。
吳毓瑩(1995)。開放教育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開放教育理念與實務研討會。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2-14。
吳靜吉(2001)。多元智慧的理論找到了表演藝術才能的科學根據。表演藝術,99,53-54。
呂佳真(2002)。高雄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調查與分析。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9)。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40-51。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29-38。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九年一貫藝術領域教學。輯於余作輝、劉淑瑩編輯: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作法,109-148。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以視覺藝術問題探索與表現之教學示例。國教世紀,202,5-18。
宋文菊、黃秀霜(1998)。篇章閱讀理解之實作評量研究。載於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107-121。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運用。台北:遠流。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李莉華(2002)。多元智慧理論運用於國小一年級班級經營之實踐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翠玲(2002)。戲劇性活動融入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低年級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杜定宇編著(1994)。英漢戲劇辭典。台北:建宏。
周小玉譯(2001)。戲劇抱抱。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周伶紋(2002)。臺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43(6),50-55。
林朱彥(2002)。創意教學,九年一貫:從「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學談起。研習資訊,19(5),38-52。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
林玫君(1999)。戲劇創作在幼稚園中之教學省思研究-以故事為主軸。收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1-280。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復文書局。
林玫君(2004)。戲劇融入國小課程之案例發展與評估。教育部深耕計畫。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戲劇研究所。
林玫君(2005)。案例教學法對在職教師戲劇研習之影響─從言談討論的角度分析。收於九十四年「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62-172。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
林玫君(2006)(付梓中)。台灣戲劇課程之發展—以兩所小學之行動實踐為例。
林玫君編譯(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
林素微(1998)。實作評量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載於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89-105。
林素鳳(2003)。戲劇教學在國小一年級統整課程中的應用。國立台東大學兒文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基在(2000)。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清山、張春興(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惠敏(2003)。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教學的應用。國教輔導,42(6),11937-11939。
林新發(1996)。從開放教育的特性論小學教學評量方式的檢討與改進。載於鄧運林(主編),現代開放教育。高雄:復文。
林維佳(2002)。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運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翠湄、黃俊豪等譯(2003)。發展心理學(上、下冊)。台北:學富文化。
林翠鈴(2002)。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43(6),24-29。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姚一葦譯註(1992)。詩學箋註。台北:國立編譯館。
洪碧霞(1998)。以評量回饋協助國小學童進行具有個人意義的學習。載於多元教學評量,頁135-150。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洪碧霞等著(1998)。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台南:台南師院測驗發展中心。

洪翠霞(2001)。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夏林清譯(1997)Altrichter, Posch & Somekh原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容淑華(2001)。英國教育戲劇╱劇場理論與實踐之初探-從英國教育戲劇╱劇場之教育哲學觀探討台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中表演藝術教學等相關議題。台灣戲劇學刊,96-112。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觀念與實踐。花師院刊,36,12-15。
桂怡芬、吳毓瑩(1997)。自然科實作評量的效度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北:翰林。
高博銓(1997)。多元評量。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心理。
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台北:書林。
張幼玫(2004)。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學習評量初探--以大直高中國中部為例。發表於2004台灣「教育、戲劇與劇場」研討會。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稚美(2000)。落實多元智慧評量是對心智習性的一大挑戰。載於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9-12。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張曉華(1998)。台灣戲劇教育的紮根工作—建立一般學制內的戲劇教育體系。載於1998.12.20舉行之紀念姚一葦先生學術研討會之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戲劇協會。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台南:翰林。
張曉華(2001):音樂、美術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3,12-31。翰林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52。
張曉華(2003)。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國民教育,43(6),56-65。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張麗麗(2000)。「什麼樣的檔案才值得…?」-- 談自主學習檔案的基本要素。屏縣教育,第四期。

張麗麗(2002a)。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表現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
張麗麗(2002b)。從分數的意義談實作評量效度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98,37-51。
張麗麗(2002c)。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台北:桂冠。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2000)。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訂辦法及相關規範彙編。台北:教育部。
許宗仁(2004)。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設計與實施問題之解決方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淑虹(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311-324。
郭禎祥譯(1991)。視覺藝術的教育。台北市:文景書局。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郭慧雅(2003)。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的藝術與人文教學實施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仁富(2001):國民小學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發表於2001新視野「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11。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9-259。
陳仁富(2004)。表演藝術教師研習課程初探,以週三進修為例。發表於2004台灣「教育、戲劇與劇場」研討會。
陳仁富(2005)。教育戲劇在幼稚園實施之教學省思。收於九十四年「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73-192。
陳仁富、張曉華(2002)。戲劇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台北:桂冠。
陳仁富譯(2001)。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台北:心理。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陳英豪、吳裕益(1994)。測驗與評量。台北:復文。
陳郁秀、郭禎祥、陳瓊花、張曉華、賴美玲、黃紫雲等(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啟明(1999)。另類的教學評量-卷宗評量。教育實習輔導,5(1),78-84。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24-31。
陳湘媛(1997)。談開放教育教學活動的多元評量。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陳嘉成(1998)。實作評量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上的應用探討。載於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139-155。
陳瓊森、汪益譯(1995)。超越教化的心靈: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台北:遠流。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研究,9,44-48。
曾才銘(2001)。國小學童學習能力分析:一個多元智能理論的嘗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志朗(1995)。載於陳瓊森、汪益譯:超越教化的心靈。台北:遠流。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台北:桂冠。
黃秀英(2002)。「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7)。當代師資培育的發展與趨勢。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佳惠(2000)。創作性兒童戲劇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元智(2002)。國小數學科實作評量之效度探討。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慧英(1997)。實作型評量的品管議題—兼談檔案評量之應用。輯於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3-83。
鄒慧英、陳光雄(1998)。體育教學的評量--評定量表的研發。載於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157-198。
廖品蘭(1998)。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管淑華(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初級篇)。台北:幼獅。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基礎篇)。台北:幼獅。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正濱(2006)。國小數學科實作評量評分者一致性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
鄭黛瓊等著(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
鄭黛瓊譯(2001)。戲劇,學習與心智發展。美育,122,81-86。
魯燕萍譯(2000)。學習的紀律。台北:台灣商務。
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之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4。
蕭雅萍(2002)。評分規準規範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口語實作表現及自我評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玉清(2003)。戲劇教學於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實踐。國教輔導,42(6),11956-11959。
謝苑玫(1999)。音樂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89-195。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小一年級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慧綺(2002)。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8)。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1999)。多元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6。
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9-57。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1999). Classroom assessment.. NY: MacGraw Hill.
American Alliance of Theatre for Youth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atre in Secondary Education(1987).National theatre education, a model drama/threatre curriculum. Philosophy, goals and objectives. New Orleans:Anchorage Press.
Armstrong, C. (1994). Designing assessment in art.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Arter, J. A. & Bond, L. (1996). Why is assessment changing ? In R. E. Blum & J. A. Arter (Eds.),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n era of restructuring(pp.I-3:1-4). The Association for Arte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ter, J. A. (1996). Aligning assessment with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R. E. Blum & J. A. Arter (Eds.),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n era of restructuring (pp.IV-1:1-4). The Association for Arte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ter, J. A. (1996). Design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asks. In R. E. Blum & J. A. Arter (Eds.),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n era of restructuring (pp.V-1:1-3). The Association for Arte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ter,J. A. (1996). Performance criteria: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In R. E. Blum & J. A. Arter (Eds.),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n era of restructuring (pp.VI-2:1-8). The Association for Arte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merican Alliance for Theatre and Education (1987). National theatre education, A model drama/theatre curriculum, philosophy, goals and objectives. New Orleans:Anchorage Press.
Barken, M. (1955). A Foundation for art education. New York: Ronald Press.
Beattie, D. K. (1997a).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Worcester, Massachusetts:Davis Publication.
Beattie, D. K. (1997b). Visual arts criteria objectives, and standards: a revisi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8(4),217-231.
Bolton, G. M. (1979). Towards of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 London: Longman Ltd.
Boston, C. & Rudner, L. M. (1994). A look a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rt education. VA: NAEA.
Booth, D. (1984). Drama In the formative year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Boughton, D. (1997). Reconsidering issues of assessment and achievement standard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8(4),199-213.
Richer, C. (1989). Play, drama and thought. 4th ed. Toronto: Simon and Pierre Publishing Company.
Dake D. & Weinkein J.(1993). A User-frienly guide ro assessment in visral arts. In Phye G. D.(Ed.), Handbook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pp.417-479).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Davis, D. J. (1993). Art education in the 1990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ccountabilit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2), 82-90.
Davis, J. H. & Behm, T. (1978) Terminology of Drama/ 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 A Redefinition. Children''s Theatre Review 27(1).
Educators in Connecticut’s Pomperaug Regional School District 15.(1966). Performance-based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fland A. D.(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isner, E. W. (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Eisner, E. W. (2000).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cognition and currculum. Unpublished manuscript.
Gardner, H. (1989). Zero-based arts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RT PROPE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0(21), 71-83.
Heathcote, D. & Bolton, G.(1995). Drama for learning: Dorothy Heathcote’s 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 to education.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Herman, J. L., Aschbacker, P. R., & Winters, L. (1992). A practical guide to alternative assess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Hibbard, K. M., Wagenen L. V., Lewbel S., Waterbury-Wyatt S.,Shaw S., Pelletier K. et al.(1996).A teacher’s guide to performance-based learning and assessment.Alexandria,US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usen, T.,& Postlethwa, T. N.(Eds.).(1994).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London: Elsevier Science.
Jendyk, M.F.(1986).Creative Drama - Improvisation - Theatre , in Children and
Drama,ed.By Nellie McCaslin,Lanham:UniversityPress of America.
Lambert L., Walker D., Zimmerman, D. P., Cooper J. E., Lambert M. D., Gardner M. D. & Slack P. J. F.(1995). The Constructivist Leader. Columbia Un.
Landy, R. J. (1982).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drama and theat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Larochelle N., Bednarz N. & Garrison J. (1998). Constructivism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zear, D. G.(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solving the assessment conundrum. Tucson, Arizona: Zephyr Press.
Linn, R. & Gronlund N. E(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rice-Hall.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NY : The MacMillan Company.
Lowenfeld, V.(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NY : The MacMillan Company.
Marzano, R. J., Pickering D., & Mctighe, J.(1993). Assessing student outcom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using th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mode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Caslin, N. (199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ers.
McMillan, J. H.(1997). Classroom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practice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Nedd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A Viacom Company
Mctighe, J. & Ferrara S.(1996).Perfomance-based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a planning framework. In R. E. Blum & J. A. Arter (Eds.),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n era of restructuring(pp.I-5:1-9). The Association for Arte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agan, N. & Saxton, J. (1987) Teaching Drama , A Mind of Many Wonders , New
Hampshire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Inc.
Neelands, J. (1984) Making sense of drama.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Nitko, A. J.(2001). Educat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rice- Hall.
O''Neill, C. & Lambert, A. (1987). Drama structure, a practice handbook for
teachers. London: Century Hutchinson Ltd.
O''Neill, C. (1995). Drama Worlds, a framework for process drama. Portsmouth:
Heinemann Reed Elsevier Inc.
Oosterrhof A. (1999). Developing and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almer, J. (1996). Integration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continuous monitoring. In R. E. Blum & J. A. Arter,(Eds.),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n era of restructuring (pp.IV-6:1-12). The Association for Arte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yne, D. A.(1997). Applied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eterson, L & O''Connor, D. (1997) Kids take the stage. New York: Watson-Guptill
Publications.
Popham, W.J.(1995). Classroom sssessment-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ussell, S. (2004). Grade 9-10, A Teacher’s Resource Handbook Getting Assessment Right Drama.Data Based Directions.
Siks, G. B. (1983).Drama with children (2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Salisbury, B. (1987).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rary school (k-3) and (4-6). New Orleans: Anchorage Press.
Spolin, V. (1963). 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re. Evanston, I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tiggins, R. J. (1991).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a new era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4, 263-273.
Swortzell, L. (1990). International guide to children''s theatre and education.
Connecticut:Greenwoods Press Inc.
Tarlington, C. & Verrious, P. (1991). Role drama. Portsmoth: Pembroke Pulishers
limited.
Tombari, M. L. & Borich, G. D. (1999).Authentic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Wagner, B. J. (1976). Dorothy Heathcote: 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ard, W. (1957). Playmaking with children.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Ward, W. (1974). Creative dramatic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n Silk
and Dunnimgton (Eds.) Children''s theatre and creative dramatics (132-151)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Way, B.(1967).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Art Atlantic Highlands.N.J.: Humanities Press.
Wiggins, G. P. (1989). A true 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 table assessment.
PhiDelta Kappan, 703-713.
Wiggins, G. P. (1993). Assessment: Authenticity, context, and validity. PhiDelta Kappan, 200-214.
Wiggins, G. P.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Williams, C. (1993). The theatre in education actor. In Jackson (Eds.) Learning through theatre. London: Routldge.
Wolf, D. P. (1989). Portfolio assessment: Sampling student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 35-39.
Zimmerman E. (1997). Authentic assessment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In Pierre S. D. & Zimmerman E.(Ed.),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ologies for art education. (pp. 149-169).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How to create a rubric from scratch. (2000). IL: Chicago Board of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1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ntranet.cps.k12.il.us/Assessments/Ideas_and_Rubrics/Create_Rubric/create_rubric.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29-38。
2. 呂燕卿(1999)。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40-51。
3. 吳靜吉(2001)。多元智慧的理論找到了表演藝術才能的科學根據。表演藝術,99,53-54。
4.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2-14。
5.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6.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
7.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6-11。
8.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5),49-56。
9. 王真麗、李宗文(2000)。多元評量方式在統整和合科課程之運用。國教天地,137,11-17。
10.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以視覺藝術問題探索與表現之教學示例。國教世紀,202,5-18。
11.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43(6),50-55。
12. 林朱彥(2002)。創意教學,九年一貫:從「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學談起。研習資訊,19(5),38-52。
13.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
14. 林惠敏(2003)。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教學的應用。國教輔導,42(6),11937-11939。
15.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43(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