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信(2001)。國小教師實施表演藝術戲劇教學之個案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友輝(1987)。台北市兒童劇展十一年。文訊,115-124。王友輝(1993)。中國兒童戲劇年表。表演藝術,6,34-38。王友輝(2000)。台灣實驗戲展研究(1980~1984)。藝術評論,11,p.197-221。
王友輝(2003a)。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本就夠「統整」--談「藝術與人文」課程中的表演藝術與傳統戲曲教學。表演藝術,132,p.42-45。王友輝(2003b)。表演藝術在九年一貫教育中的教案設計--以傳統戲曲為例,收於藝術與人文領域(1),p.125-137。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王友輝(2004)。國民教育中的表演藝術教學。收於2004臺灣「教育、戲劇與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跨界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3)。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王涵儀(2001)。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萬清(199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王萬清(2001)。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復文。
王慧勤(1999)。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石光生(2002)。表演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p.48-64。台北:桂冠。
台東師範學院 編(2000)。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東:台東師院。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58)。語文。台北:台灣兒童書局。
司徒芝萍(1979)。兒童戲劇的分類和年齡興趣之關係。現代文學,11,231-238。
司徒芝萍(2002)。台灣兒童劇場的演變與現況:反映九年一貫教改。收於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75-186。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司徒芝萍(2004)。戲劇教學與多元智慧論的應證。收於2004臺灣「教育、戲劇與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跨界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導。台北:萬卷樓。
何三本(1990)。幼兒創造性戲劇活動教學與認知發展原理的運用。收於幼兒教育輔導工作研討會論文第2輯,p.5-62。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何三本(2002a)。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何三本(2002b)。九年一貫聽說教學。台北:五南。
何洵怡(2004)。以聲音活出意象情韻--朗讀劇場在中國文學課的學習成效。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2),p.101-12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如(2003)。戲劇活動融入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昭宜(2001)。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敏而(1998)。語文學習百分百。台北:天衛。
李立亨(2003)。關於讀劇之二三事。收於讀劇的十種方法,p.194-196。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金城(1991)。中學國文教學的藝術。高雄:復文。
李晏戎譯(2005)。RT如何教-讀者劇場。台北市:東西。
李翠玲(2002)。戲劇性活動融入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低年級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新鄉、盧明、張美都(1997)。由圖畫書故事引導戲劇表演對國小語文科低成就學生看圖說話能力之影響。收於師範學院實小八十六年度國語文教學策略理論與實務整合發表會論文集,p.31-80。
李漢偉(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杜紫楓(1986)。創造性戲劇活動與創造思考教學。國教天地,67,p.33-36。杜紫楓(1993)。談創作性戲劇活動及教學效果。東師語文學刊,6,p.116-132。沈翠蓮(2003)。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林文寶等著(1998)。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玫君 譯(1994)Salisbury , Barbara .T.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 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玫君(1995)。兒童創作性戲劇之理論基礎。收於1995年中、德、日國際教育研修會論文集,p.27-30。
林玫君(1999a)。統整課程的新設計--「創造性戲劇」在語文教學的應用。班級經營,4(1),p.39-46。林玫君(1999b)。戲劇創作在幼稚園中之教學省思研究--以故事為主軸。收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435-481。
林玫君(1999c)。行動研究在幼稚園戲劇教學之應用。收於國立台東師院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師資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務。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林玫君(2000a)。幼兒戲劇遊戲與創造性戲劇之相關研究。收於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331-362。
林玫君(2000b)。從創造性戲劇談課程的統整方式。發表於幼兒教育課程統整方式面面觀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
林玫君(2000c)。活動帶領之基礎--營造互信互重的教室氣氛。班級經營,4(4),p.33-40。
林玫君(2001a)。創造性戲劇融入教學之理念與實務。收於九年一貫新思維。台南:翰林出版
林玫君(2001b)。參與教習劇場有感--教習劇場與其他相關戲劇教學法之異同,收於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p.187-192。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玫君(2002a)。創造性戲劇對兒童語文發展相關研究分析。南師學報,36,p.19-43。林玫君(2002b)。創造性戲劇與兒童多元智慧之展現。收於多元智能教室˙多元智能孩子--理論VS.實務,p.131-149。
林玫君(2002c)。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收於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61-280。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2003a)。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出版社。
林玫君(2003b)。口述默劇在國小低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應用—以圖畫書為例,收於藝術與人文領域(1),p.138-153。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林玫君(2004)。教師戲劇教學信念轉變歷程之個案研究--從「幼兒」主導之戲劇課程出發。南師學報,38,p.25-45。
林佩璇(2003)。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柔蘭(2002)。表演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敏(2001)。故事戲劇對兒童故事理解力的影響。收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711-734。
林國樑 編(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林素花(2001)。戲劇教學對提昇學習動機低落兒童學習動機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翠鈴(2001)。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翠鈴、陳仁富(2001)。國小低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收於2004臺灣「教育、戲劇與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跨界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p.113-127
南一書局(2004)。國民小學國語。台南:南一。
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法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Education Journal(教育學報),24(2),121-149。
幽青(1998)。課程教材戲劇化教學研究。中國語文,82(6),p.77-80。范長華(1990)。創造性兒童戲劇活動與國小國語科教學。收於幼兒教育輔導工作研討會論文第2輯,p.123-184。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洪育芬(2004)。朗誦劇對高職學生英文學習的成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嘉璐(2000)。兒童參與創造性戲劇活動引導者角色之研究---以九歌兒童劇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守濤(1999)。兒童戲劇與兒童文藝教育的探討,載於成功大學中文系編: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台北:文建會。
徐秀菊(2003)。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籍問題分析。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p.175-203。胡寶林(1991)。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胡寶林(2000)。融入校園生活的戲劇教學。收於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戲劇、舞蹈、音樂),p.5-10。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H.,Posch,P.,&Somekh,B.原著。行動研究方法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容淑華(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戲劇教育。美育,111,p.88-91。容淑華(2001)。戲劇作為變革求新之媒介。人本教育札記,150,p.74-77。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世忠(2002)。教學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學富。
張文龍(2003)。表演藝術戲劇教學於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探索。課程與教學,6 (4),p.117-131。TSSCI.張文龍(2004a)。諮商師,戲劇治療師與心理醫師─參與美國戲劇治療團隊之觀想。諮商與輔導,222。張文龍(2004b)。淺談運用戲劇技巧於班級經營。國教之友,55(3)。張文龍(2004c)。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藝術課程教師實施之現況分析。收於2004創新、科技、人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79-103。台南:興國技術學院(未出版)。
張文龍(2004d)。戲劇表演技巧於教學之運用。收於2004年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49-164。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張文龍(2004e)。讀者劇場-戲劇運用於語文課程的好幫手。收於2004臺灣「教育、戲劇與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跨界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張文龍(2005a)。聽說讀寫的戲劇活動-讀者劇場。英文工廠,19,28-31。
張文龍(2005b)。讀者劇場的誕生與發展。英文工廠,20,38-48。
張曉華(2000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5,p.38-51。台南:翰林。張曉華(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收於華文戲劇的根、枝、花、葉,第三屆華人藝術戲劇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戲劇協會。
張曉華(2000c)。音樂、美術老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收於台灣區國民中小學音樂教育研討會系列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曉華(2001a)。戲劇鑑賞課程現在與未來走向之探討。收於統整藝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45-153。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2001b)。音樂、美術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3,p.12-31。台南:翰林。張曉華(2001c)。教育劇場(TIE)在心靈重建上的應用--以九二一災後巡演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p.37-66。台北:桂冠。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收於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3-5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陳仁富(2002)。戲劇教育的展望。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p.721-724。台北:桂冠。
張曉華(2003a)。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3b)。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國民教育,43(6),p.56-65。張曉華(2003c)。教育戲劇(DIE)在國民教育中的教學意義。中等教育,54(1),p.26-47。
張曉華(2004)。戲劇教育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陳仁富(1999)。幼稚園戲劇活動現況調查對中小學戲劇教育推展的啟示。收於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p.8-29。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2000a)。幼稚園戲劇活動現況調查對中小學推展戲劇教育的啟示。收於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戲劇、舞蹈、音樂),p.37-56。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2000b)。社會戲劇遊戲與幼兒學習發展。收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515-536。
陳仁富(2001a)。故事後的戲劇活動:以白雪公主為例。國教天地,145,p.45-50。
陳仁富 譯(2001b)Heinig , Ruth. B. 編著。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Integrating Drama into the Reading/Writing Classroom。台北:心理。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收於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29-259。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張曉華(2002)。戲劇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p.485-512。台北:桂冠。
陳仁富(2004)。表演藝術教師研習課程初探--以週三進修為例。收於2004臺灣「教育、戲劇與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跨界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陳仁富(2005)。把戲劇活動帶進語文課堂。英文工廠,19,16-20。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杭生 編(1986)。教材戲劇化教學研究。台中: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鑫(1986)。國語科教學研究。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麗慧(2001)。用戲劇營造語文能力。師友,409,p.85-88。
康軒文教(2006a)。國小國語課文第十二冊(6下)。台北市:康軒文教。
康軒文教(2006b)。國小國語備課用書第十二冊(6下)。台北市:康軒文教。
黃秀英(2002)。「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昆輝(1979)。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1,p.193∼250。
黃壬來(1990)。創造性戲劇策略的理論與應用。國教天地,83,p.22-27。黃炳煌(1999)。談統整課程-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所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p.49-55。
黃政傑 編(1996)。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國倫(2006)。應用戲劇技巧於國小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載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6教育論壇暨創意教師研究成果論文集(未出版)。
黃國倫、宋明珠(2006)。讀劇一格 ~ ~ 閱讀與戲劇之結合。收於2006全國創意教學獎方案集,p.220。台北: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黃淑惠(1995)。這節課,我們來演戲!:談教材戲劇化之教學。國教之友,47(3),p.44-46。黃惠芬、黃信揚、王淑珍(1988)。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探究。高雄:高雄市七賢國小研究輔導叢書之廿六(未出版)。
黃裕惠Huang, Y. H. (1994)。朗誦劇和英語教學--教讀文學作品的另一選擇。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p.387-395。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1982)。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馮光宇 譯(1999)。鞋帶劇場-輕輕鬆鬆玩戲劇。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曾明祺(2002)。課堂表演在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區曼玲 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台北:書林。
郭禎祥(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篇。臺北︰藝術教育館。
鄒文莉(2005)。說故事與英語教學。台北市:東西。
彭震球(1997)。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
新竹師院語教系 編(1999)。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新竹師院。
楊裕貿(1991)。由夏山學校的角色扮演看兒童戲劇的教育價值。中師語文,1,p.70-73。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廖品蘭(1998)。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112,p.82-87。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歐用生(1998)。提升教師行動研究能力。研習資訊,11(2),p.140-147。蔡孟谷(2002)。角色扮演對童話創作能力的影響。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奇璋、許瑞芳著(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鄭黛瓊(1994)。英國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的早期發展及其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影響。教師天地,69,p.36-40。鄭黛瓊(1995)。兒童戲劇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41(9、10),p.23-26。鄭黛瓊(1996)。戲劇的遊戲空間─關於創造力戲劇的兩個問題。光寶文教通訊,11,p.12-14。
鄭黛瓊 編(1998)。藝術教育手冊--幼兒戲劇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等著(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 譯(1999)N.Morgan & J.Saxton原著。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p.86-91。鄭黛瓊 譯(2001)。戲劇,學習與心智發展。美育,122,p.81-86。
鄭黛瓊(2003a)。游溯戲劇教育的原鄉:英國戲劇課程扎根現況。美育,135,p.42-47。鄭黛瓊(2003b)。台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19,p.117-129。謝苑玫、陳虹百(2004)。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模式之探討,收於九十三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1029-1051。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小一年級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秋昭(1995)。寓教於樂--將戲劇活動用在語文教學裡。北師語文教育通訊,3,p.97-104。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顧大我(1983)。創造性教學與兒童國語教育。國教月刊,30(10),14-20。
二、英文部分
Adams, W. (2003). The Institute Book of Readers Theatre. San Diego: Institute for Readers Theatre.
Akin, J. (1962). A contest for Readers Theatre scripts. Denver: Denver University.
Allington, R. L. (1980). Poor readers don’t get to read much in reading groups. Language Arts, 57, 872-876.
Anderson, J. R. (200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New York :Worth.
Annarella, L.A. (1999a). Using Readers’ Theatre in the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4377)
Barchers, S. (1993). Reader’s theatre for beginning readers. Engewood, CO: Teacher Ideas Press.
Barchers, S. I.(2000). Multicultural folktales: Readers theatre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Englewood: Teacher Ideas P.
Barchers, S. I., Jennifer L. K. (2002).Classical readers theatre for young adults. Englewood: Teacher Ideas P.
Bauer, C. F. (1987). Presenting reader’s theater: Plays and poems to read aloud. New York: Wilson.
Bereiter, C., & Scardamalia, M. (1993). Surpassing ourselves: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expertise. Chicago: Open Court.
Blatner, A. (1995). Drama in education as mental hygiene: A child psychiatrist’s perspective. Youth Theater Journal, 9, 92-96.
Booth, D. (1987). Drama worlds: The role of drama in language growth. Toronto: Harcourt.
Booth, D., & Neelands, J. (Eds.). (1998). Writing in role: Classroom projects connecting writing and drama. Hamilton, ON: Caliburn Enterprises Inc.
Brooks, K. (1962). Readers Theatre: S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 Dramatics, 3, 14.
Busching, B. A. (1981). Readers’ Theatre: An education for language and life. In
Language Arts, 58, 330-337.
Carrick, L.U. (2001). Readers Theatre resources--online and offline. The Reading Teacher, 54, 514.
Chang, L.W. (2002). Readers’ Theatre, Metacognition, and English-Language Learning by Chinese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Chang, L.W. (2004). The Voice of American Dream: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Readers’ Theater. Publish in International Drama/Theatre & Education Association Fifth World Congress, IDEA 5th Congress. Canada:Ottawa.
Clift, R. (1985).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ponses to dramatic enactment.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21, 38-44.
Coger, L. I., ( 1963 ). Interpreters Theatre: Theatre of the Mind.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1050100, 157-164.
Coger, L. I., & White, M. R. (1982). Readers’ Theater handbook: A drama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Cook, L. K., & Mayer, R. E. (1983). Reading strategy train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from prose. In M. Pressley & J. R. Levin (Eds.),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pp. 87-126).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Dixon, N.., & Davies, A.. & Politano, C.. (1996). Learning with Readers Theater. Winnipeg.Canada:Peguis Publishers.
Flennroy, A. (1992).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first grade low
achievers through whole language, creative drama and different styles of
writ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RIC No. 352599)
Forsythe, S. J. (1995). It worked! Readers Theater in second grade. The Reading Teacher, 49, 264-265.
Fredericks, A. D. (1997). Tadpole tales and other totally terrific treats for Readers’ Theater. Englewood: Teacher Ideas Press.
Gillet, J. W., & Temple, C. (1990). Understanding reading problems: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3r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Goldberg, M.(1974).Children’s Theatre:A philosophy and a method.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Hill, S. (1990). Readers theatre: Performing the text. South Yarra: Eleanor Curtain.
Hoyt, L. (1992). Many ways of knowing: Using drama, oral interactions, and the visual arts to enha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Reading Teacher 45(8), 580-84.
Huang, Y.H. (1995). Teaching Shange, Morrison, and Giovanni through Readers Theatre—A dramatic approach to African-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World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s College.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3,201-34。
Jensen, E. (1998). 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ton, P. H., & Nichols, J. (1995). Voices we want to hear and voices we don’t. Theory Into Practice, 34, 94-100.
Kase-Polisini,J.(1987).The Creative Drama Book:Three Approaches.U.S.A.:Anchrage Press.
Kelleher. M. E. (1997). Readers’ Theater and metacognition. The New England Reading Association Journal, 33, 4-12.
Koa, S., & O’Neill, C. (1998). Words into worl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process drama. Stamford, CT: Ablex.
Landy, R. J.(1982).Handbook of Educational Drama and Theatre.Westpoo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Latrobe, K. H., et al.(1991). Social studies Readers Theatre for young adults Scripts and script development. Englewood: Teacher Ideas P.
McCaslin, N. (1990).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5th ed.New York:Longman Inc.
McCaslin, N. (1999).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7th ed. New York: Longman Inc.
McMaster, J. (1998). “Doing” literature: Using drama to build literacy. The
Reading Teacher, 51, 574-584.
Meichenbaum, D., & Biemiller, A. (1998). Nurturing independent learners: Helping students take charge of their learning. Cambridge: Brookline Books.
Merriam, S.B.(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Neelands, J.(1984).Making Sense of Drama.Oxford: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ourke, K. (1990). The creative dramatics cookbook: Recipes for playmaking. Retrieved June 4, 2002, from http://www.yale.edu/ynhti/curriculum/units/1990/2/90.02.01.x.html
Owocki, Gretchen (2001). Readers Theatre. Make Way for Literacy! Portsmouth: Heinemann.132-40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Ratliff, G. L. (1990). Introduction to Readers Theatre: A guide to classroom performance. Colorado Springs: Meriwether.
Robertson, M. E. & Barbara P. A. (1995). Imagine this: A readers’ theatre source book. Pydalmere: Hodder.
Sebesta, S. (2002). Readers’ Theater. Retrieved January 29, 2002, from http://www.teachervision.com/lesson-plans/lesson-6526.html
Sloyer, Shirlee(2003). From the page to the stage: the educator’s complete guide to Readers Theatre. Englewood: Teacher Ideas P.
Sloyer, S. (1982). Readers Theatre: Story dramatization in the classroom. Urban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Smilansky, S., & Shefatya, L. (1990). Facilitating play: A medium for promoting cognitive, 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Gaithersburg, MD: Psychosocial &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Stake, R.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CA:Sage.
Stake, R.E(1998). Case Studies. In N.Dezin & Y.Lincoln(Eds.),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e(PP.86-109). CA:Sage.
Swanson, H. (1988). Toward a metatheory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1, 196-209.
Tyler, B. & Chard, D. J. (2000). Using Readers Theatre to foster fluency in struggling readers: A twist on the repeated 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6, 163-68.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L. (1996). Readers theatre in the middle school and junior high classroom. Colorado Springs: Meriwether.
Wilhelm, J. D. (1997). “You gotta Be the book”: Teaching engaged and reflective reading with adolescen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olf, S. (1998). The flight of reading: Shifts in instruction, orchestration,
and attitudes through classroom theatre.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3, 382-410.
Yin, R.K(1998),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ed.). Thousand Oaks, CA: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