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書局。
王淑俐(1997)。如何協助中小學生解除「心有千千結」的情緒困擾。台灣教育,559,19-23。
王秀園(1997)。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3-6歲幼兒)教師手冊。稻田出版社。
王海捷(1998)。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攻擊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致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念華(2000)。幼稚園教室戲劇發展歷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惠如(2001)。把情緒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學生輔導,75,46-59。王涵儀(2001)。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煥琛(2001)。情緒與生命教育問題之研討。台灣教育,10-19。
王有福(2002)。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余思靜(2000)。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幼教資訊,119,8-11。李翠玲(2002)。戲劇性活動融入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低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翠夏譯(1994)。Charles A. Smith原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呂俊甫(1997)。EI、EQ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9-11。
谷瑞勉(1999)。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erk,Adam Winsler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政憲(2001)。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18(1),29-43。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即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昭宜(2001)。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吳瓊如(2001)。理性與感性-談IQ與EQ。教師之友,38(1),31-32。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ames E. Johnson,James F. Christie,&Thomas D.Yaw Key等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2000)。Cosby S.Rogers & Janet K. Sawyers等著。幼兒遊戲。台北:華騰文化。
邱華慧(1994)。幼教老師和家長對幼兒攻擊行為的認識。幼教年刊,7,103-116。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周聖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文正譯(2002)。Charles A. Smith著。祥和的教室-幼兒情意教學活動設計。光佑出版社。
林玫君編譯(1994)。Barbara T. Salisbury著。兒童創造性戲劇入門。心理出版社。
林昭慧(1999)。幼兒在幼兒園中情緒調節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敏宜、林秀慧(1999)。主題幻想遊戲訓練對幼兒角色取替能力之影響研究。醫護科技學刊,1(2),179-193。林玫君(2000)。幼兒戲劇遊戲與創造性戲劇之相關研究。輯於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林進材(2000)。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翠鈴(2000)。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玫君(2002)。創造性戲劇對兒童語文發展相關研究分析。南師學報。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出版社。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8)。Lawrence A. Pervin原著。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洪嘉璐(2000)。兒童參與創造性戲劇活動引導者角色之研究-以九歌兒童劇團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等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原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鳳吟(1999)。創作性指影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傾向之影響研究。教育部。
郭有遹(1997)。情緒教育的目標與教略:情緒的了解、表達、管理與利用。台灣教育,559,2-8。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育齡(2001)。怎樣接引孩子的情緒-情緒教育的理論基礎。學生輔導,75,22-29。章淑婷(1993)。幼兒對情緒世界的認知。幼教年刊,6,261-28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知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21-143。
陳淑琴(1999)。幼兒衝突行為的化解與輔導實務探討。幼教年刊,11,19-32。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陳淑琬(1999)。情緒教育的基本原則-找出師生情緒的律動。學生輔導,75,30-35。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蓉(2001)。怎樣實施情緒教育增進教師輔導與管教效能。學生輔導,75,8-9。陳仁富譯(2001)。Ruth Beall Heinig著。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質采、呂俐安合著(2002)。玩遊戲˙解情緒-兒童EQ學習手冊。信誼基金出版社。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素菲(1996)。情緒的本質、功能及處育。學生輔導通訊,51,74-79。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1996)。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王文科等著教育概論,(171-207)。台北:五南出版社。
游恆山譯(1996)。K. T. Strongman原著。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馮朝霖(1997)。盡天地情性、化天地化育-論EQ與生命實踐。哲學雜誌,19,4-15。曾榮華(2001)。教師專業的核心-反省思考教學。台中師院學報,39-47。
曾秋琪(1997)。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低學業成就升學業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連強(2000)。創作性戲劇活動對聽覺障礙學童家長生活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統偉(2000)。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察覺、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模式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台灣教育,58-61。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詹美齡(2002)。青少年對創作性戲劇的詮釋與展現。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品蘭(1999)。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自強、徐琬瑩著(2002)。戲法學校基礎篇。幼獅出版社。
趙自強、徐琬瑩著(2002)。戲法學校初級篇。幼獅出版社。
鄭美俐(1997)。淺談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24-25。
鄭婉敏(1999)。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輔導。幼教年刊,11,33-43。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鄭春美(2001)。認識情緒的運作。學生輔導,75,14-21。
劉春男(2001)。情緒管理團體輔導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昌(2001)。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38(1),33-34。蔡敏玲、陳正乾譯(2001)。L. S. Vygotsky原著。Michael Cole, Vera John-Steiner,Sylvia S CRIBNER,& Ellen Souberman等編。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潘慶輝、吳明燕等人編著(2002)。玩出好心情-情緒教育動起來。三之三文化。
盧富美(2001)。落實情緒教育之有效途徑。教師之友,38(1),21-30。謝美慧(2000)。幼兒EQ之多少。幼教資訊,119,2-7。
謝孟雄、鄭照順(2001)。談情緒智慧與圓融的人生。台灣教育,2-9。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幼教年刊,12,45-70。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戲劇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二、英文書目
Burns,S., & Brainerd,C.(1979).Effects of constructive and dramatic play on perspective tak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5,512-521.
Barnett,L., & Storm, B.(1981).Play,pleasure, and pain:A reduction of anxiety through play. Leisure Sciences, 4, 161-175.
Barbara T. Salisbury著。林玫君編譯。兒童創造性戲劇入門。心理出版社。
Connolly, J. ,& Doyle, A.(1984).Relation of social fantasy play to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 , 797-806.
De Beauport, E. & Diaz, A. S.(1996).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s. Wheaton, Lllinois: Quest Books.
Erickson, F.(1986).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C. Wittock(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Eds.),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pp.119-161).New York: MacMillan.
Goleman, D. (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Johnson, J., Ershler, J., & Lawton, J.(1982).Intellective correlates of preschoolers’spontaneous play.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06,115-122.
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 Jack, Whitehead.等著,吳美枝、何禮恩譯(2004)。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蘘。濤石出版社。
Mayer, J. D., DiPaolo, M., & Salovey, P.(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3&4),772-781.
Mayer, J. D., & Salovey, P.(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elings.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4, 197-208.
Pellegrini, A. (198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ners’play and achievement in prereading, language, and writ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17, 530-535.
Pellegrini, A. & Galda, L,(1982).The effect of thematically fantasy play train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tory comprehens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 443-452.
Rubin, K. H.,& Hayvern, M.(1981).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play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differing with regard to sociometric statu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4, 116-122.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1983).Play. In P. H. Mussed(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th ed., pp. 693-774).New York :Wiley.
Saltz, E., Dixon, D., & Johnson, J.(1977).Training disadvantaged preschoolers on various fantasy activities: Effect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impulse control. Child Development, 48, 367-380.
Ryback, D. (1998).Putt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work: Successful leadership is more than IQ .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Salovey, P. &Mayer, J. 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hapior, L. E.(1997).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Simmons, S. &Simmons, J. C.(1997).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groungbreaking guide to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ngton, Texas: 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Steiner, C., & Perry, P.(1997). Achieving emotional literacy: A personal program to increase your emotional intelligenc. New York: Avon Books.
Weisinger, H. D.(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