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亞雯(1998)。教學視導實施報告。載於現代化學校經營行動方案研討會手冊。臺北巿:教師研習中心。
古博文(2000)。英國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作者。
李珀(1998)。教學視導。教師天地,96,25-31。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季刊,2(2),49-70。李珀(2000a)。利用教學視導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公教資訊季刊,4(2),6-14。李珀(2000b)。教學視導。臺北:五南。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安明(1998)。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6),121-146。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臺北:黎明。
李倫熙(2002)。中、韓國民小學學本位教學視導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及漢城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呂木琳、張德銳(譯)(1992)。Ben M.Harris & Jane Hill著。教師發展評鑑系統。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呂木琳(1999)。教學視導與學校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課程與教學,2(2),31-47。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呂淑芝(2003)。臺中市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吳培源(1999)。英國教育視導制度。高雄:復文。
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武(1990)。各國教育視導制度比較。高雄:復文。
林明美、簡茂發(1996)。改革教育視導制度。教改通訊,17(18),5-7。周衷蓮(2002)。我國縣市政府教學視導實施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邱錦昌(19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邱錦昌(1993)。英國皇家督學視導措施之簡介(上),研習資訊,10(6),16-20。邱錦昌(1994a)。英國皇家督學視導措施之簡介(下),研習資訊,11(1),12-18。邱錦昌(1994b)。美國教育視導趨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99-128。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邱錦昌、黃國彥、江文雄、湯志民、陳添球、楊慶麟等(1999)。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洪志成(1997)。從實習教師眼中看新制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支持。教育研究資訊,6(4),100-121。孫邦正(1954)。教育視導大綱。臺北:商務。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許月玫(2002)。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江松(1995)。良好的教學視導足以提振士氣揚昇品質。北縣教育,10,61-63。陳江松(1997)。落實教學視導評鑑功能以提昇學校辦學績效。北縣教育,17,36-37。教育部(1970)。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作者。
教育部(1999)。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臺北:作者。
陳金進(1976)。國中校長的教學任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信夫(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試辦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美玉(2001)。教育行政視導與評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行政(頁174-195)。臺北:五南。
陳秋美(1979)。臺灣省各縣市地方教育視導工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許雅惠(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試辦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燕榆(2000)。臨床視導在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輔導實施之接受度及其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麗莉(2003)。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應用研究-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成長歷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明輝(1996)。改進中小學教育視導的相關課題。教改通訊,21,27-29。張宗憲(1998)。學校本位在教學視導模式上初探。技術及職業教育,46,39-44。張宗憲(1999)。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內涵建構與實徵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清濱(1994)。台灣省教育視導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5-13。張清濱(2002)。同儕視導。菁莪,14(2),2-10。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五南。
張慈娟(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臺北:師大學苑。
張德銳(1998a)。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
張德銳(1998b)。以同儕教練模式提昇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臺北:揚智文化。
張德銳、李俊達(1999)。推動學校本位的教學視導與評鑑。技術及職業教育,52,2-6。張德銳(1999a)。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張德銳(1999b)。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現代教育論壇,4,545-549。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等(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德銳、張芬芬、邱錦昌、張明輝、熊曣、萬家春、鄭玉卿、葉興華、張嘉育、高紅瑛、李俊達(2002)。臺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學年度實施成效評鑑報告。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莊智芳(1993)。教學視導模式之介紹。教育資料文摘,86,110-123。黃昆輝(1972)。視導工作的新趨勢。師友,65,8-21。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制度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葉郁菁(1998a)。英國督察體制之教師評鑑系統在我國可行性之初探。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1,365-382。
葉郁菁(1998b)。實習教師之專業輔導。教育實習輔導,13(4),49-52。黃春滿(2004)。實施臨床視導對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淑馨(2000)。從新世紀教師教學知能探析我國新師資培育制度。2005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new/1/890503-5.html
黃進興、陳中庸(1996)。教學視導之探討,12,66-74。
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振昇(1997)。教學領導理念之探討。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頁236-263)。臺北:臺灣師大。
楊振昇(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1(2),82-117。楊振昇(1999)。課程與教學,2(2)15-29。
楊百世(2000)。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的原理與實務。公教資訊,4(2),15-23。雷國鼎(1969)。教育行政。臺北:正中。
萬榮輝(2002)。國小資深教師實施同儕視導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臺灣省教育發展史料彙編:教育行政篇(下)。臺中:作者。
劉慶中、趙廣林(1999)。從教學視導到教學領導。課程與教學季刊,2(2),103-108。
劉益麟(2002)。同儕視導的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安安國小教學現場實錄。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歐用生(1993)。落實課程和教學視導。研習資訊,10(6),1-6。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苑。
歐用生(1998)。教學視導的新概念。載於作者(主編),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頁67-75)。臺北:五南。
魯先華(1994)。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秀媛(1998)。國民小校長教學領導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潘忠誠(2002)。教育創新與教學視導。亞洲研究,42,225-232。蔡進雄(1998)。改進校內教學視導的有效途徑。載於高強華(主編),教師新思惟論文選輯(154-17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廷生(2002)。國小實施發展性教學輔導之研究-以二位實習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文全(1995)。比較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制度為例。課程與教學,2(2),1-14。謝宇斐(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閻自安(1998)。增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技術--coaching技巧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31-152)。臺北:師大書苑。
戴進明(2004)。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學視導之研究-以優質教學研討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羅光華(2004)。國民小學教育視導取向與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羅清水(2000)。教學視導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7(2),1-9。羅淑芬(1998)。中英視導教育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簡惠閔(2004)。英國教學視導制度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0,79-85。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研究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二、西文部份
Ahuja, R. S. (2000).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wo different peer coaching programs and a structured self-evaluation program with elementary teachers using direct instruction. PH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apobianco, L. J. (1999). Peer coaching: an effective means of increasing collegiality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ton Hall University.
Certo, J. L. (2002). The support and challenge offered in mentoring to influence beginning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beginning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their ment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Virginia.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Number: AAT 3042804)
Cole, K. M. (1995). Novice teacher efficacy and field place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Association(Biloxi, MS, November 9, 1995).ERIC NO:393849.
Glatthom,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5401).
Glickman, C. D. (1981). Development supervision: alternative practices for helping teachers improve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8487).
Goldhammer, R., Anderson, R. & Krajewski, R. (1993). Clinical supervision : 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schers(3rd 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 Inc.
Indiana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oard. (2002). Standards for mentor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trieved December 16, 2002, from http://www.in.gov/psb/beginningteachers/ Mentor Standards.html
Joyce, B. & Showers, B. (1982). The coaching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0(1), 4-10.
Kiraz, E. (1997). In what ways do student teachers contribut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ir supervising teachers? (peer coaching).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angmuir, D. A.(1998). Making sense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teachers’ engagement in clinical supervis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McCourt, J. R. (2000). The impact of peer coaching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elf-efficacy and on the transfer of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TESA) interactions from training to practice.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idener University.
Monsour, F. (2003). Mentoring to develop and retain new teachers. Kappa Delta Record, 39(3), 134-137.
Oliva, P. F. & Pawlas, G. E. (1999). Supervision for today''s schools. White Plains,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Pavan, B. N. (1991). Determining the usage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pril, 3-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6374).
Pickett, G.E. (1994). The impact of preobservation conferences on teacher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5/12A.
Redinger, L. (1988). Evaluation: a means of improving teacher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9231).
Sergiovanni, T. J. (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ullivan, S. & Glanz, J. (2000). Supervision that improve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CA: Corwin Press.
Vinson, B. M. (1995). A comparison of sense of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pre-student teaching novices in an elementary methods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