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1: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靜瑤
研究生(外文):Ching-yao Lai
論文名稱: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郭聰貴郭聰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ong-Guey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1
中文關鍵詞:教學視導教師教學視導
外文關鍵詞: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4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視導實施之現況及問題,為達上述目的,兼採問卷調查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法;以「國民小學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調查問卷」以及「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訪談綱要」為研究工具,針對臺南市參與教學視導試辦之學校進行資料蒐集。
本研究母群體共822人,其中行政人員207人、教學視導教師365人以及接受視導教師250人,採取普查方式。調查問卷回收率為89.4%,可用率為84.9%,所得資料使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而訪談部分則採立意取樣方式,針對試辦學校抽取行政人員3人、視導教師3人、接受視導教師4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根據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結果,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整體而言,各校實施教學視導以「協助教師進行教學省思」最受肯定,其次「協助教師增進教學能力」、「協助教師進行班級經營」、「協助學校推動教師專業成長」也獲得相當程度支持,而「協助教師進行學生輔導」、「協助教師提昇教學士氣」功能較不常發揮,尤以「協助教師提昇教學士氣」最少受到肯定。
二、整體而言,受試者對於該校教學視導實施成效滿意程度高達八成八以上。其中,行政人員、男性、校長、教學年資21年以上與3年以下、研究所以上(含四十學分班),表示非常滿意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類別人員。
三、在「繼續參與教學視導實施意願」方面,整體而言,有六成四以上受試者表示願意繼續參與。其中,行政人員表示非常願意比例明顯高於視導教師與接受視導教師;此外,男性、51~60歲、校長、研究所以上(含四十學分班)表示非常願意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類別人員。
四、受試者表示願意繼續在校內參與實施的主要原因,在於「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提昇」、「可促使教師之間建立專業夥伴關係」、「可促進教師間的專業對話」及「可建立教師追求專業成長的文化」。
五、受試者表示不願意繼續在校內參與實施的主要原因,則為「擔心工作負荷過重」、「配套措施未臻完善」以及「教師壓力太大,產生心理抗拒」。此外,亦有受試者提及「視導人員之專業素養應提升」的意見。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教師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肯定試辦成效、持續推動視導(二)加強溝通宣導、凝聚教師共識
(三)配合教育政策、擬定實施期程(四)兼顧理論實務、規劃周延配套
(五)辦理研習培訓、提昇專業知能(六)提供充分資源、適度鬆綁支持。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衡量學校特性、發展本位模式(二)提供進修管道、支持專業成長
(三)慎選視導教師、鼓勵自願參與(四)選派方式彈性、增加互動機會
(五)掌握視導目標,落實追蹤輔導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對視導教師
1.調整輔導心態、主動積極參與 2.瞭解夥伴需求、建立互信關係
3.熟練工具技術、落實觀察回饋
(二)對接受視導教師
1. 敞開自我心胸,持續專業成長 2.主動尋求協助,協同行動研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nan city, Taiwan. In order to accomplish above purpos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for the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and ”The Interview outlines for the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used as instru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all school administrators (N=207), all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 (N=365), and all accepted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 (N=250). An overall return rate of 89.4% was achieved, and the valid rate was 84.9%.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s method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test. Moreover,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information, 3 school administrators, 3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 and 4 accepted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and the intervi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listed:
1. All subjects were satisfied with promoting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skill, classroo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y weren’t satisfied with
promoting teaching morale very much.
2. Overal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unction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were highly
satisfied (over 88%) by all subjects.
3. About 64% of the subjects represented that they were willing to continuously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4. The main reasons why subjects were willing to continuously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were that it promot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
interaction, professional dialog, and to establish cultur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5. The main reasons why subjects were not willing to continuously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were that too much workload, too much pressure, and the system was not completed
ye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ers as the reference:
1.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1)Assured that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had succeeded and push up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continuously.
(2)Actively communicate to congregate a common consensus of teachers.
(3)Integrate with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lan the schedule of practice.
(4)Communicat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5)Carefully lay out the workshops and seminars for teacher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6)Support and provide enough resources to schools and teachers.
2.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1)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to develop the school-based mode.
(2)Provide the workshops and seminars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3)Choose the mentor teachers carefully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willingly.
(4)Provide teachers several way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and opportunities to interact.
(5)According the objective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teachers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3.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1)To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
a. Adjust yourself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b. Understand and establish partnership among teachers.
c. Have practiced technique to observe the process and provide feedback.
(2)To accepted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teachers
a. Develop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tivity continuously.
b. Actively ask assistance and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 誌 v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視導之意義與內涵 7
第二節 美英兩國教學視導之實施情形 27
第三節 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學視導實施現況 37
第四節 臺南市國民中小學教學視導實施現況 43
第五節 教學視導的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67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 9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27
第二節 結論 135
第三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5
一、中文部分 145
二、西文部份 150
附錄 152
附錄一 臺南市國民中小學九十三學年度『校內教學視導』試辦計畫 152
附件二 臺南市國民中小學九十三學年度『校內教學視導』試辦計畫(教學視導檢核建議事項) 154
附錄三 國民小學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調查問卷(問卷初稿) 155
附錄四 國民小學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調查問卷(專家效度用卷) 174
附錄五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 196
附錄六 國民小學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99
附錄七 致各校主任信函(問卷發放用) 217
附錄八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視導實施現況及問題訪談綱要 218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 221
一、中文部分
丁亞雯(1998)。教學視導實施報告。載於現代化學校經營行動方案研討會手冊。臺北巿:教師研習中心。
古博文(2000)。英國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作者。
李珀(1998)。教學視導。教師天地,96,25-31。
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季刊,2(2),49-70。
李珀(2000a)。利用教學視導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公教資訊季刊,4(2),6-14。
李珀(2000b)。教學視導。臺北:五南。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安明(1998)。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6),121-146。
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臺北:黎明。
李倫熙(2002)。中、韓國民小學學本位教學視導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及漢城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木琳、張德銳(譯)(1992)。Ben M.Harris & Jane Hill著。教師發展評鑑系統。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呂木琳(1999)。教學視導與學校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課程與教學,2(2),31-47。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呂淑芝(2003)。臺中市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吳培源(1999)。英國教育視導制度。高雄:復文。
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武(1990)。各國教育視導制度比較。高雄:復文。
林明美、簡茂發(1996)。改革教育視導制度。教改通訊,17(18),5-7。
周衷蓮(2002)。我國縣市政府教學視導實施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邱錦昌(19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錦昌(1993)。英國皇家督學視導措施之簡介(上),研習資訊,10(6),16-20。
邱錦昌(1994a)。英國皇家督學視導措施之簡介(下),研習資訊,11(1),12-18。
邱錦昌(1994b)。美國教育視導趨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99-128。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邱錦昌、黃國彥、江文雄、湯志民、陳添球、楊慶麟等(1999)。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志成(1997)。從實習教師眼中看新制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支持。教育研究資訊,6(4),100-121。
孫邦正(1954)。教育視導大綱。臺北:商務。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許月玫(2002)。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江松(1995)。良好的教學視導足以提振士氣揚昇品質。北縣教育,10,61-63。
陳江松(1997)。落實教學視導評鑑功能以提昇學校辦學績效。北縣教育,17,36-37。
教育部(1970)。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作者。
教育部(1999)。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臺北:作者。
陳金進(1976)。國中校長的教學任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信夫(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試辦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美玉(2001)。教育行政視導與評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行政(頁174-195)。臺北:五南。
陳秋美(1979)。臺灣省各縣市地方教育視導工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雅惠(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試辦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燕榆(2000)。臨床視導在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輔導實施之接受度及其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莉(2003)。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應用研究-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成長歷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明輝(1996)。改進中小學教育視導的相關課題。教改通訊,21,27-29。
張宗憲(1998)。學校本位在教學視導模式上初探。技術及職業教育,46,39-44。
張宗憲(1999)。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內涵建構與實徵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清濱(1994)。台灣省教育視導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5-13。
張清濱(2002)。同儕視導。菁莪,14(2),2-10。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五南。
張慈娟(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臺北:師大學苑。
張德銳(1998a)。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
張德銳(1998b)。以同儕教練模式提昇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臺北:揚智文化。
張德銳、李俊達(1999)。推動學校本位的教學視導與評鑑。技術及職業教育,52,2-6。
張德銳(1999a)。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張德銳(1999b)。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現代教育論壇,4,545-549。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等(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德銳、張芬芬、邱錦昌、張明輝、熊曣、萬家春、鄭玉卿、葉興華、張嘉育、高紅瑛、李俊達(2002)。臺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學年度實施成效評鑑報告。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莊智芳(1993)。教學視導模式之介紹。教育資料文摘,86,110-123。
黃昆輝(1972)。視導工作的新趨勢。師友,65,8-21。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制度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葉郁菁(1998a)。英國督察體制之教師評鑑系統在我國可行性之初探。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1,365-382。
葉郁菁(1998b)。實習教師之專業輔導。教育實習輔導,13(4),49-52。
黃春滿(2004)。實施臨床視導對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淑馨(2000)。從新世紀教師教學知能探析我國新師資培育制度。2005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new/1/890503-5.html
黃進興、陳中庸(1996)。教學視導之探討,12,66-74。
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振昇(1997)。教學領導理念之探討。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頁236-263)。臺北:臺灣師大。
楊振昇(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1(2),82-117。
楊振昇(1999)。課程與教學,2(2)15-29。
楊百世(2000)。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的原理與實務。公教資訊,4(2),15-23。
雷國鼎(1969)。教育行政。臺北:正中。
萬榮輝(2002)。國小資深教師實施同儕視導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臺灣省教育發展史料彙編:教育行政篇(下)。臺中:作者。
劉慶中、趙廣林(1999)。從教學視導到教學領導。課程與教學季刊,2(2),103-108。
劉益麟(2002)。同儕視導的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安安國小教學現場實錄。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用生(1993)。落實課程和教學視導。研習資訊,10(6),1-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苑。
歐用生(1998)。教學視導的新概念。載於作者(主編),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頁67-75)。臺北:五南。
魯先華(1994)。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秀媛(1998)。國民小校長教學領導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忠誠(2002)。教育創新與教學視導。亞洲研究,42,225-232。
蔡進雄(1998)。改進校內教學視導的有效途徑。載於高強華(主編),教師新思惟論文選輯(154-17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廷生(2002)。國小實施發展性教學輔導之研究-以二位實習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文全(1995)。比較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制度為例。課程與教學,2(2),1-14。
謝宇斐(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閻自安(1998)。增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技術--coaching技巧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31-152)。臺北:師大書苑。
戴進明(2004)。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學視導之研究-以優質教學研討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光華(2004)。國民小學教育視導取向與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清水(2000)。教學視導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7(2),1-9。
羅淑芬(1998)。中英視導教育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簡惠閔(2004)。英國教學視導制度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0,79-85。
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研究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西文部份
Ahuja, R. S. (2000).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wo different peer coaching programs and a structured self-evaluation program with elementary teachers using direct instruction. PH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apobianco, L. J. (1999). Peer coaching: an effective means of increasing collegiality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ton Hall University.
Certo, J. L. (2002). The support and challenge offered in mentoring to influence beginning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beginning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their ment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Virginia.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Number: AAT 3042804)
Cole, K. M. (1995). Novice teacher efficacy and field place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Association(Biloxi, MS, November 9, 1995).ERIC NO:393849.
Glatthom,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5401).
Glickman, C. D. (1981). Development supervision: alternative practices for helping teachers improve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8487).
Goldhammer, R., Anderson, R. & Krajewski, R. (1993). Clinical supervision : 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schers(3rd 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 Inc.
Indiana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oard. (2002). Standards for mentor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trieved December 16, 2002, from http://www.in.gov/psb/beginningteachers/ Mentor Standards.html
Joyce, B. & Showers, B. (1982). The coaching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0(1), 4-10.
Kiraz, E. (1997). In what ways do student teachers contribut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ir supervising teachers? (peer coaching).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angmuir, D. A.(1998). Making sense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teachers’ engagement in clinical supervis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McCourt, J. R. (2000). The impact of peer coaching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elf-efficacy and on the transfer of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TESA) interactions from training to practice.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idener University.
Monsour, F. (2003). Mentoring to develop and retain new teachers. Kappa Delta Record, 39(3), 134-137.
Oliva, P. F. & Pawlas, G. E. (1999). Supervision for today''s schools. White Plains,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Pavan, B. N. (1991). Determining the usage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pril, 3-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6374).
Pickett, G.E. (1994). The impact of preobservation conferences on teacher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5/12A.
Redinger, L. (1988). Evaluation: a means of improving teacher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9231).
Sergiovanni, T. J. (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ullivan, S. & Glanz, J. (2000). Supervision that improve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CA: Corwin Press.
Vinson, B. M. (1995). A comparison of sense of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pre-student teaching novices in an elementary methods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49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江松(1997)。落實教學視導評鑑功能以提昇學校辦學績效。北縣教育,17,36-37。
2. 陳江松(1995)。良好的教學視導足以提振士氣揚昇品質。北縣教育,10,61-63。
3. 洪志成(1997)。從實習教師眼中看新制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支持。教育研究資訊,6(4),100-121。
4. 邱錦昌(1994b)。美國教育視導趨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99-128。
5. 邱錦昌(1994a)。英國皇家督學視導措施之簡介(下),研習資訊,11(1),12-18。
6. 邱錦昌(1993)。英國皇家督學視導措施之簡介(上),研習資訊,10(6),16-20。
7. 林明美、簡茂發(1996)。改革教育視導制度。教改通訊,17(18),5-7。
8. 呂木琳(1999)。教學視導與學校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課程與教學,2(2),31-47。
9. 李安明(1998)。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6),121-146。
10. 李珀(2000a)。利用教學視導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公教資訊季刊,4(2),6-14。
11. 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季刊,2(2),49-70。
12. 李珀(1998)。教學視導。教師天地,96,25-31。
13. 張明輝(1996)。改進中小學教育視導的相關課題。教改通訊,21,27-29。
14. 張宗憲(1998)。學校本位在教學視導模式上初探。技術及職業教育,46,39-44。
15. 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