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宗(民9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宏仁(民90)。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工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頁。
王秀喜(民93)。高雄市旗津區「越南與印尼」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王珮玲(民82)。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教育研究雙月刊,32,52-57頁。
王舒芸(民85)。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舒芸、余漢儀(民86)。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頁。王麗玲(民85)。南區大專學生對父親家庭角色態度之探討。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內政部(民94)。內政部統計通報94年第24週。
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司晏芳(民91)。好奶爸新風潮。康健雜誌,45。線上檢索日期:93年11月25日。網址: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2004/trend52-2.asp朱玉玲(民91)。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車文博主編(民82)。心理諮詢詞百科全書。台北市:曉園出版社。
李正傑(民90)。雙薪家庭高承諾男性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吳芝儀(民89)。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67-197頁)。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芳如(民90)。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杜宜展(民92)。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李旻陽(民93)。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何青蓉(民92)。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33-60頁。呂美紅(民90)。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素美(1994)。現代爸爸的心情故事--「爸爸角色問卷」調查分析。學前教育,17:5,p5-16。
余書麟(民83)。親職教育。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車慧文(民82)。旅居德國中德婚姻家庭及文化調適初探。歐華學報,3,57-65頁。吳黛宜(民92)。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柯里斯、林為正譯(民84)/ Stoop, D. 原著。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台北市: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柯里斯、林為正譯(民92)/ Stoop, D. 原著。富爸爸不如好爸爸:父親在孩子一生中可扮演的角色。台北市: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林佩璇(民8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頁)。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淑玲(民92)。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55-161頁)。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淑雯(民88)。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會議論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邱琡雯(民92)。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75,11-19頁。林照真(民93)。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頁。
施寄青譯(民82)。父親角色:瞭解父親就是了解自己。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蓮珍(民89)。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慧幼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涂信忠(民92)。家庭教育中的種族與多元文化議題。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247—290頁)。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淑貴(民87)。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惠芬(民92)。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員所調查資料之分析。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徐綺穗(民89)。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8,193-204頁。
夏瑞澤(民91)。生活在他方--外地媳婦在一個太魯閣(Truku)社區的生活調適。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夏曉鵑(民84)。外籍新娘在美濃。中國時報10月17日,第十五版。
夏曉鵑(民8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頁。夏曉鵑(民91)。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莊玉秀(民92)。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民91)。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梁志彬(民92)。男受刑人父職角色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佳華(民90)。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如(民90)。國小學生父親參與子女生活及學習相關活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陳政見(民89)。談父職角色。教師之友,41,54-60頁。陳美惠(民91)。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庭芸(民9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玉(民90)。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入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民86)。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5頁。莫藜藜、王行(民85)。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2,57-114頁。
黃迺毓(民77)。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迺毓(民85)。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琬玲(民93)。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森泉、張雯雁(民92)。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頁。黃暖惠(民87)。創意老爹。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瑞琴(民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維明(民88)。新好爸爸不能缺席。天下雜誌特刊,27,106-109頁。黃慧真譯(民83)。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慧森(民89)。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民85)。婚姻與家庭。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艾俐(民92a)。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頁。楊艾俐(民92b)。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0-102頁。
楊艾俐(民92c)。台灣新臉譜:東南亞配偶—外籍新娘錯嫁台灣郎?。天下雜誌,271,104-110頁。
楊孝榮(民69)。現代社會的父親角色之分析。大學雜誌,137,8-9頁
廖正宏(民74)。人口遷移。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石岩(民82)。父母之愛。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佳宜(民89)。兒童知覺父親角色涉入之探討。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劉秀燕(民9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美芳(民90)。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雅玉(民90)。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雅雯(民89)。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焜輝、周文欽、張德聰、林蔚芳合著(民90)。成人問題與諮商。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蔡嫈娟、郭春松(民92)。全球家庭。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1—54頁)。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昭娟(民8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蕭春媚(民89)。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親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爾柔 黃馨慧(民8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頁。魏秀珍(民92)。建構父職研究的未來—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207-24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顏錦珠(民9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建文編著(民84)。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Berk, L. E.(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London: Allyn & Baco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ly, K. J. (1996). Spending time with the kids. Family relations, 45(4), 466-476.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 Erickson, M. F.(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May, 277-293.
Gelles, R. J. (1995). Contemporary families: A sociological 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Hollihan, K. A. (1999). Exploring equity in dual-career families: Men''s perceptions of life rol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08), A2814.
Jim, E.,& Suen, P.(1990). Chinese parents and teenager in Canada: Transitions and conflicts. Vancouver, B. C.: 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Maxwell J.A.(2001)/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LaRossa, R.(1988). Fatherfood and social change. Family Relations,36,451-458.
Lamb, M. E.(1997).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3rd ED.).New York:Wilev.
Levin, J. A., & Pitt, E. W.,(1995). New expectations: Community strategies for responsible fatherhood. New York: Families and Work Institute.
Pleck, E. H., & Pleck, J. H. (1997). Fatherhood ideals in the Unite States: Historical dimension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3rd ed., pp. 33-48). Thousand Oaks, CA: Sage.
Radin, N. (1981).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ognitive; Academic,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M. E. Lamb (121-140).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Robinson, B. E., & Barret, R. L. (1986). The developing father: Emerging rol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aracho, O. N., & Spodek (1983). Understanding the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EYC.
Trenholm, S. & Jensen, A.(1992)/李燕、李浦群譯(1995)。人際溝通。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