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台翔(1994)。森林記事:森林小學的教育。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朱淑英(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3版)。台北市:五南。
江樹人(無日期)。「美國委辦學校之研究:第一年度報告」摘要。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7/ecs-63.txt。
沈姍姍(2002)。美國教育行政。輯於黃政傑主編: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台北:遠流。
李弘暉(1997)。「團隊原理」,中國行政評論,6 (2),73-86,台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李弘暉(1999)。「團隊運作過程對團隊績效影響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1 ,1-29,台北: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2),S. P. Robbins 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e,九版修訂,台北:華泰。
李希揚(1998)。學校本位管理之淺析。教育資料文摘,26,163-167。李奉儒、吳芝儀譯(Michael Quinn Patt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兆偉(1993)。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牟中原(1995)。中小學學校之經營。教改通訊,14,16-18。呂惠美(2000)。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大千(1998)。「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做為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管理改革方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宗立(2000)。學校行政決策。高雄:麗文。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期。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 五南。
吳清山(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策略。教師天地,123,4-16。吳財順(2002)。掌握優勢條件,營造學校文化。北縣教育,43,5。
吳毓琳(民 90)。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文欽(1995)。台北縣實施開放教育之成效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
周文欽(2000)。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彩釉(1998)。 磁性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23,71。
林思妤(1998)。談發展學校特色。師友,371,36-37。
林佩璇(民 8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質的研究法,199-220。高雄:復文。
林海清(2003)。為學校組織加油,教師天地,123,33- 39。
林春慧(民 9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素惠(1997)。「學校如何建構團隊型組織以建立組織學習」,中等教育,48(1),21-30。
林博文(2002)。學習型組織的建立與運作─台北市雙蓮國小的個案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偉人(1997)。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論文,未出版。林雍智 (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磐聳(1995)。企業識別系統-CIS。修訂再版。台北:藝風堂。
林鴻章(2000)。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柯柏年(2003)。學校本位管理對提升學校效能之探討。師說,173,11-15。洪福財(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小學教師角色。教育實習輔導,5 (1),11-12 。施威年(2002)。高階主管轉化型領導、團隊型組織與員工服務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熾文(2001)。奇特的吸引力:美國磁力學校及其啟示。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40,42-4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徐大偉(1997)。全面品質管理在學校經營與管理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28期。台北:教育資料文摘社。徐宗國(譯)(2002)。質性研究概論(原著:A.Strass&J.Corbin,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市:巨流。
徐志誠(1999)。美國及兩岸三地公辦民營學校之發展狀況。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 http://www.ntctc.edu.tw/m876002/美國兩岸三地.html。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3)。由組織興革觀點談活化組織的策略。教師天地,123,17- 21。高強華主編〈2002〉。學校組織與課程革新。台北:五南。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謙本譯(1997)。原著:Tom Morgan,「磁性學校的實施」載於磁性中學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05-11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張明輝(1997)。「美國磁性學校計劃與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載於磁性中學學術研討會手冊,頁56-6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0)。建構學習型學校的相關策略。北縣教育,34,18-24。張明輝(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經營理念。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artical(schooladmin)-14.html。
張明輝(無日期)。美國磁性學校計畫與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7Eminfei/artical/artical(american)-
6.htm。
張素貞(1998)。學校本位管理在小學之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6-18。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9)。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系統的初步建構。初等教育學刊,7,15-38。
張德銳 (2000)。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新方向。初等教育學刊,8,279-296。
張輝政(2001)。加速發展學校特色。師友,403,16-20。
許鳳嬌(2002)。建構「知識管理在教育行政機關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銘欽(2000)。永安國小的彈性課程規劃。教育研究,80,51-53。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舒翔、周春美、沈健華(2002)。技職院校教育行銷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9:9-13。立法院(1999):教育基本法全文。台北: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四日由總統公告。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6)。當前教育改革措施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馮嘉玉(2004),學校與公眾的關係:淺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 101-103。
馮清皇(2003),從教育現場觀察學校組織未來的發展與變革-淺談學校組織的活化途徑。教師天地,123,40- 49。陳煜清(2004)。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經驗談:宜蘭縣三星國小。學生事務, 43(2),70-73
陳清枝(1997)。森林裡的實驗學校。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陳怡親(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建立團隊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明印(1999)。從教育行政的觀點看國民教育的修正精神及內涵。國民教育,39(6),25-36。陳鴻賢(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3,55-60。陳今珍(2004),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單文經、高建民、黃繼仁等譯(1997)。著者:Tom Morgan,「磁性學校的理論」載於磁性中學學術研討會手冊P40-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五南。
黃坤謨(1999)。從CIS 到SIS,談校園識別系統在學校公共關係上的實際運用。研習資訊,16(4),83-86。黃政傑(1993)。掌握辦學彈性--創造學校特色。師友月刊,324,6-8。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義良 (2002)。學校推動形象管理與關係行銷的具體做法。國教新知,48(4), 71-79彭懷真(1999)。團隊高績效。台北:希代。
彭曉瑩 (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焦桐(1989)。我邂逅了一隻毛毛蟲。台北:圓神。
曾介宏(1997)。團隊式組織之研究-設計與文化創造的觀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思偉(1997)。「美國磁性學校制度的特質與問題-從學校選擇角度析論」,載於磁性中學學術研討會手冊P68-7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葉明華(2001)。國民小學運用團隊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齊若蘭譯,彼得•聖吉著(1995)。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共創學習新經驗。台北:天下文化。
蓋浙生(1994)。我國教育經費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館。
潘春龍(民 89)。學校經營另一章-學校形象管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研究所報告,未出版。
鄭勵君(1998)。學校形象之行銷管與策略淺析。高市文教, 55-59。蔡子安(1996)。私立職校行銷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5:44-51。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復文。
蔡進雄(2004)。學校組織變革的利器-團隊形組織的建立。教育資料與研究。56,60-65。劉慶仁(1997)。美國委辦學校運動現況。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 http://www.houstoncul.org/ ecsdir/ecs/ecs-16.txt。
劉慶仁(無日期)。美國教育部施政藍圖(2001-2005)。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00/ecs174.htm。
劉慶仁(無日期)。績效責任: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趨勢 。民國92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9/ecs99a05.txt。
劉慶仁(1998)。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趨勢--從學童教育卓越法談起 第三場 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炳輝(2003)。喚醒遺忘的記憶:令人驚艷的青葉國小。師友,434(3), 79-82
蕭錫錡、張仁家(1997)。「美國磁性中學對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啟示」,載於磁性中學學術研討會手冊P46-5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謝文全(1994)。教育行政學。台北:空中大學。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全(2001)。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薛迪安譯(1997)蓋瑞•貝克,娜夏特•貝克著。良性競爭是改善學校教育的最佳途徑。台北:聯經。
蘇拾忠(1994)。策略規劃指南。台北:遠流。。
蘇嘉俐(1994)。徘徊在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幼小心靈:正規國民教育與體制外教學實驗衝突與調適。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部份
Anton, D. G.(2005).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51 (4), 269-287.
Abu-Duhou, I.(1999).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Paris:UNESCO.
Brown, B. R., & Cooper, G. R. (2000). School-based Management: How effective is it? . NASSP Bulletin, 84(616), 77-85.
Bullock, A.and Thomas, H. (1997) Schools at the Centre: A Study of Decentralisa-
tion. London; Routledge.
Caldwell,B.J.& Spinks,J.M.(1998).Beyond the self-managing school.London:Falmer Press.
Cheng, Y.C.(1996).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A mecha-
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Falmer Press.
Chapman, J. D. (1990).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Donald W.。A brie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agnet schools -magnet school of America。2003/11/26,取自:http://www.magnet.edu/history.html。
Ediger, M. (1999). The Principal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7719)
Fullan, M., &Watson, N. (2000).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econceptualizing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4), 453–473.
Glatthorn, A. A. (1999). The principal as a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CA: Corwin.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K. Denizin &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Sage.
Hallinger, P., Bickman L., & Davis, K. (1992). What makes a difference?School context,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2341)
Henderson, J. G., and Hawthorne, R. D. (2000).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ashway, L. (1995).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ERIC Digest 96. Univ. of Oregon, Oregon.
Leithwood, K., & Menzies, T. (1998). A review of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tation of site-based manag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9(3), 233-285.
Liebowitz, J. (2000).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
ment primer﹒London: CRC Press﹒
Murphy, J. (1994). Principle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North Carolina Educa-
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ERIC Douc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414)
Murphy, J., & Beck, L. G.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Mohrman,S.A.,Cohen,S.G., & Mohrman,A.M.(1995).Design team-based organi-
zation:New forms for knowledge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onaka, I. (1998).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Oswald, L. J.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regon: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Rensis, L. (1956). 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Richards, J.S. (2003). Principal behaviors that encourage teachers to stay in the profession: Perceptions of K--8 teachers in their second to fourth year of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Robbins,S.P.(1998).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 Hall.
Rogers,C.R.(1983).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London: Bell And Howell Company.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
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uzanne E. Estler.(1988)Decision Making,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
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orman J. Boyan, Ed. New York: Longman, 305-340.
Thurow, Lester. C. (1999)﹒Building Wealth: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
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New York:Happer 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