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05: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佳君
研究生(外文):Chia-jung Chen
論文名稱: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7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凃柏原凃柏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or-Yun T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測驗統計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測驗評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歷史思維能力
外文關鍵詞: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7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一年級學生經過九年一貫課程之學習,其歷史思維的表現情形與影響因素之關係。為達此目的,研究者以國一歷史思維測驗為工具,測驗內容包含「臺灣的社會與文化」、「臺灣的經濟發展」與「臺灣的政治發展」三個歷史內容向度,並搭配社會領域相關能力指標,做為本研究的評量指標,施測樣本共計1006人。
測驗結果以ITEMAN軟體分析古典測驗(CTT)特徵,並以BILOGMG軟體進行IRT參數估計。對於整體學生而言,測驗平均答對率為0.56,其中以評量指標2「臺灣經濟發展」指標內容較困難,而評量指標指標3「臺灣的政治發展」則較容易,學生的歷史思維表現與在校會科成績相關為0.60,達顯著水準。
研究中初步將試題分為兩個難度層次,將學生表現區分為三個水準以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主要難度差異來源包含選項多寡、圖片訊息量多寡、題目重點有無集中等三個情境;其中水準一學生平均答對率低於0.39,水準二學生約為0.56,而水準三則高於0.70。整體而言,學生對於評量指標2「臺灣經濟發展」所包含的「早期貿易」、「農業建設」主題內容方面的歷史知識試題,表現較為不佳。
在背景變項中,以不同性別、家長職業、家中有無歷史套書、讀書環境、吸收歷史知識頻率、課堂討論以及參觀歷史古蹟意願的學生在測驗表現上有顯著差異;而家長職業、讀書環境、吸收歷史知識頻率等三個變項則可以顯著地預測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且其有效解釋之變異量達11.2%。
建議學校或家庭可透過接觸媒體、參觀歷史文物、時事教學等方式,運用多種管道來幫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以增進其歷史學習興趣,進而培養歷史思維的能力。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discu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7th grade stu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the researcher takes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test as the tool,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of "The society and cultures of Taiwa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the society area was us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total of test-sample is up to 1006 people.
The test result use the ITEMAN software to analyse the classical test characteristic, and carries on the IRT parameter''s estimating with the BILOGMG software. As far as whole student is concerned, the average p-value of test is to rate in 0.56."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is more difficult,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is simpler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cores on this test and the society area is 0.60 and the valu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tudy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iculty layer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ll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level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The result of study finds three scenarios of the main source of difficulty, which contained the amount of options,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items, and the topic point of question has concentrated or not. Among them, the average p-value of level 1 is low to rate in 0.39, level 2 is about 0.56, and the level 3 is high in 0.70. By whole speaking, the expression of students is poorer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which included of the topic in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Traded in early days" and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gender, parent''s occupation, having history books or not, reading environments, the frequencies of absorbing the history knowledge, classroom-discussion and the will of the student in visiting the historic sites.
Three variables-parent''s occupation, read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frequencies of
absorbing the history knowledge can predict the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markedly, and can effective explain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up to 11.2%.
The result suggest that the school or family can through multiple ways by contacting of media, visiting the history cultural objects and the current affairs teaching to help the students gaining the history knowled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story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e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中文摘要…………………………………………………………………І
英文摘要………………………………………………………………ІІ
致 謝…………………………………………………………………ІІІ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續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國中的歷史教育……………………………………………7
第二節 歷史思維……………………………………………………12
第三節 國中的台灣史課程…………………………………………22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能力指標…………………………24
第五節 影響歷史思維的相關因素…………………………………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流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32
第四節 資料分析……………………………………………………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0
第一節 歷史思維測驗心理計量特徵探討…………………………40
第二節 難度來源與能力水準分析…………………………………47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歷史思維關係…………………………………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結論…………………………………………………………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77
第三節 建議…………………………………………………………77
參考書目……………………………………………………………… 79
附錄一 美國與我國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主題軸之比較表………84
附錄二 認識台灣(歷史篇)章節名稱……………………………85
附錄三 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台灣史章節名稱………………86
附錄四 人與時間之主題軸內涵表…………………………………87
附錄五 國一歷史思維測驗(預試題本)…………………………88
附錄六 國一歷史思維測驗(正試題本)…………………………98
附錄七 學生背景問卷……………………………………………106
附錄八 教師背景問卷……………………………………………107
附錄九 正試施測蒐集資料彙整…………………………………108
附錄十 歷史思維測驗之IRT測驗特徵、訊息、誤差曲線圖… 109
一、中文部分
王紅宇譯(民88)。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王仲孚(民86)。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
王淑芬(民9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1,8-14。
王建文 (民88)。九年一貫制新課程架構下的歷史基本能力指標、評量與教學設計。民國93年7月21日,取自:http://mail.ncku.edu.tw/~cwwang/doc/9.htm.
王雄(民90)。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與培養研究。清華歷史教學,12,39-61。
王雄(民92)。談中學歷史課的探究性學習。歷史月刊,186,124-128。
王素芸 (民90)。「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民89)。臺灣地區地名學相關論著編目及研究探討。民國94年3月3日,取自http://placesearch.moi.gov.tw/gazetteer/intro
方德隆(民88)。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石計生(民82)。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杜維運(民68)。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
沈映汝(民91)。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論建構與教學實踐的對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月琴(民89)。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改革-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明娟(民92)。「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祁(民67)。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1(5),100-111。
周樑楷(民82)。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出版社。
林清山(民89)。心理與教育統計。台北:東華。
林秋亨(民8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慈淑(民90)。「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139-172。
林慈淑、劉靜貞(民87)。英國中學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探。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11-336。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吳文星(民86)。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教材編寫的構想與特色。台灣歷史學會通訊,5,1-4。
吳翎君(民91)。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83-110。
吳明隆(民92)。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胡昌智(民77)。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姚幸君(民91)。歷史教學的突破與嘗試—合作學習在歷史科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福譯(民71)。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
陳豐祥(民83)。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麗華、王鳳敏譯(民85)。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冠華(民87)。英國近三十年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華(民90)。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
陳一川(民88)。幫助你的小孩學習歷史。民國94年5月21日,取自
http://www.esscare.org/eng/ess.htm
陳佩棻(民8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課程實施之研究-一所學校之各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宏(民90)。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豐祥(民90)。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6-36。
陳淑芬(民92)。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新轉 (民93)。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詮釋解讀法之研究報告。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中教師成長團體暑期研習課程,1-23。
教育部 (民83)。國民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勝彥(民86)。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教材綱要之研定與編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32-35。
張桂芳(民90)。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革的主要目標。民國93年7月2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society-source.php
張淑玲(民93)。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實渝譯(民85)。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五至十二年級適用)。台北,教育部。
葉小兵(民85)。關於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清華歷史教學,3,31。
葉寶玉(民91)。網路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之利用—以88學年度新課程之臺灣史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政(民84)。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標準的研訂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11-16。
黃秀媛(民86)。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方法。中學教育學報,4,165-189。
黃淑英(民89)。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分析—以族群關係教育觀點為中心。歷史教育,7,119-163。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民91)。台灣史。台北:五南。
黃麗蓉(民90)。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曉芬(民80)。我國中學本國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怡亭(民89)。國中歷史科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靜貞(民90)。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載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載於東吳大學歷史系(主編):史學與文獻,119-167。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
鄧毓浩 (民93)。能力指標的解析與評量設計— 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評量設計與試題評鑑。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中教師成長團體暑期研習課程,1-4。
歐用生(民79)。我國國民小學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國立台灣師院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雪梅 (民90)。「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知多少。教育研究月刊,85,66-75。
二、英文部分
Algina, J. & Crocker, L. (1986).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Modern Test Theory.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Forster S. (1999). Using historical empathy to excite students about the study of history: can you empathize with Neville Chamberlain. Social Studies, 90(1), 18-24.
Jenkins, K. (1991). Re-thinking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John R. P. (1972).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history.Social
Education, 36(3), 271-279.
Kownslar, A. O. (1976). The status of history: some views and suggestions. Social Education, 40(6), 447-449.
Linger, R.C. (1994). Cleanroom Process Model. IEEE Software, 11(2), 50-58.
Matthew T. D., & Levstik, L. S. (1988).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story: the research base.
Social Education, 52(5), 336-342.
Matthew T. D. (1980). Pictures as teaching aids:Using the pictures in history textbooks. Social Education, 44(2), 93-99.
Murray R. N. (2000). A passion for the past: Creative teaching of history socia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64(2), 126.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 1994 ). Expections of excellence-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1994). NAEP 1994 U.S.History Report Card for the Nation. Retrieved August 10, 2004, from 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u.s.history/newresults.asp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2001). NAEP 2001 U.S.History Report Card for the Nation. Retrieved August 10, 2004, from
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 u.s.history /newresults.asp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 (NCHS, 1996). National Standardsfor United States History: Part Two Chapter Two. Retrieved August 8, 2004, from http://www.sscnet.ucla.edu/nchs/standards/thinking5-12.html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 2004a). What i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Retrieved August 8, 2004, from http://www.nc.uk.net/nc_resources/html/about_NC.shtml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 2004b).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History: Knowledge,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Retrieved August 8, 2004, from http://www.nc.uk.net/webdav/servlet/XRM?Page/ @id=6001& Session
Thompson, D. (1984).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dures and content. In
A. K. Dickinson, P. J. Lee, & P. J. Rogers (Ed.),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Wineburg, S. S. (2001).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Charting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盧雪梅 (民90)。「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知多少。教育研究月刊,85,66-75。
2. 黃淑英(民89)。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分析—以族群關係教育觀點為中心。歷史教育,7,119-163。
3. 黃秀政(民84)。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標準的研訂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11-16。
4. 張淑玲(民93)。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 張勝彥(民86)。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教材綱要之研定與編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32-35。
6. 陳豐祥(民90)。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6-36。
7. 吳翎君(民91)。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83-110。
8. 林慈淑(民90)。「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139-172。
9. 王素芸 (民90)。「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
10. 王雄(民92)。談中學歷史課的探究性學習。歷史月刊,186,124-128。
11. 王雄(民90)。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與培養研究。清華歷史教學,12,39-61。
12. 王淑芬(民9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