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0: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國慶
研究生(外文):Kuo-ching Huang
論文名稱:二階段測驗與傳統測驗在迷思概念上之效益比較-以國小植物繁殖概念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ison of Two-tier and Multiple-choice Tests on Investigating Misconception-Using Plant Reproductiv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凃柏原凃柏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or-yaun T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測驗統計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測驗評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迷思概念植物繁殖概念選擇題模式
外文關鍵詞:multiple-choice modelplant reproductionmiscon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7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二階段測驗及傳統選擇題測驗等兩種不同的測驗在發現迷思概念上的效益,並且透過測驗的結果收集學生可能存有的植物繁殖迷思概念。研究對象為來自臺南縣市、高雄縣市之國小高年級學生1064人。研究中所編製的二階段測驗及傳統選擇題測驗發現學生在種子、花、果實、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的概念上,存有許多迷思概念,這點與文獻結果相符合。在兩種測驗效益探討的部分,二階段測驗的編製比傳統測驗在時間上需要更多的花費;而信、效度方面兩者差異不大;在教學回饋方面,二階段測驗題型分為兩個部分,學生作答的過程可以讓教學者得知可能在哪一個部分出差錯;而使用IRT中選擇題模式來分析的傳統測驗,可以得到試題中每一選項的反應曲線圖,藉由圖形中的曲線,可以發現哪一群能力值的學生存有迷思概念,兩種測驗都具有良好收集迷思概念的功能,綜合上述,透過IRT中選擇題模式的分析方法,傳統測驗也不失為探查迷思概念的良好工具。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bility of a two-tier test and a multiple-choice test on investigating the misconception, where the examinee’s responses to the multiple-choice test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ple-choice model proposed by Thissen & Steinberg (1984). The subject sample of this study consists of 1064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The misconceptions found by the two-tier and multiple-choice tes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from both tests had similar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The multiple-choice test was easier to constructed than two-tier test.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using the multiple-choice model, each distractor could be used to find out students’ misconception although large sample size was needed. In conclusion, both two-tier test and the multiple-choice test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迷思概念的探討……………………………………………………………… 5
第二節 小學課程中有關植物繁殖之概念…………………………………………… 7
第三節 植物繁殖概念之相關研究…………………………………………………… 12
第四節 探究迷思概念常用之工具…………………………………………………… 13
第五節 傳統的試題分析與選擇題模式………………………………………………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8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二階段測驗與傳統選擇題測驗之傳統試題分析…………………………… 38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二階段測驗結果………………………………………… 42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傳統選擇題測驗結果…………………………………… 58
第四節 二階段測驗與傳統選擇題測驗效益探討……………………………………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 95
附錄一 植物繁殖迷思概念半開放性問卷…………………………………………… 100
附錄二 植物繁殖迷思概念二階段測驗……………………………………………… 103
附錄三 植物繁殖迷思概念傳統選擇題測驗………………………………………… 10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科 (民8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美芬 (民80)。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熊召弟 (民8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春源 (民79)。物質變化相關概念診斷測驗工具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晉基 (民80)。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 (民86)。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吳青香 (民91)。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植物繁殖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自然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吳裕益 (民81)。傳統題目分析方法。八十一年度教學評量研習會參考資料,29-74
李采褱 (民9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銘川 (民92)。中小學學生對生鏽之迷思概念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生傳 (民9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秀鳳 (民85)。國小學童「地球運動」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年 (民86)。概念圖對國小學童自我學習科學說明資料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 (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清山譯 (民85)。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南一書局 (民92)。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 3上~6下 台南:南一。
張惠博 (民88)。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發表於行政院國科會主辦之「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研習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 (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 (民76)。心理與教育測驗。板橋:精華書局。
郭明德 (民87)。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月刊,6,153-173。
郭重吉 (民79)。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279-320。
郭重吉 (民89)。事例訪談與事件訪談—以物理概念為例。八十九年度「自然科學概念學習研究坊」會議手冊,台北市。
郭振揚 (民92) 。建構科學概念雙階層式線上測驗系統之發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世輝 (民79)。兒童生物分類概念概念獲得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俊璋 (民90)。國小學童對氣團及其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軒文教事業 (民92)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 3上~6下 台北:康軒。
曾千虹 (民81)。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達三 (民82)。國小學生的生命、動物、植物概念發展及另有構念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2-0111-S143-003)。
楊悅、徐家秀 (民87)。對話植物學。台北縣:銀禾出版社。
楊毅立 (民94)。天氣迷思概念二階段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國立台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裘維鈺 (民83)。國小學童植物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進德 (民91)。國小學童對植物繁殖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召弟 (民81)。我國國小學生對生物現象概念意義化之研究 (一) ─ 生物各具有可辨識的特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1-0111-S152-001-N)。
劉俊庚 (民90)。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文福 (民86)。國小學童種子萌芽迷思概念之探討。屏東科學教育,6,18-27。
賴明照 (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翰林出版社 (民92)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 3上~6下 台南:翰林。

鍾聖校 (民82)。教學法在修正錯誤概念上的效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1-0111-S-152-501-N)。
鍾聖校 (民83)。科學教育錯誤概念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蘇育任 (民82)。「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治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91-104。

西文部分
Anderson, B. (1990). Pupil’s conceptions of mater and its transformation (age 12-16).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18, 53-85.
Driver, R. (1981). Pupils’ alternative frameworks in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3 (1), 93-101.
Driver, R. & Erickson, G. (1983). Theories in action: som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 in the study of students 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0, 37-60.
Driver, R. & Guesne, E. & Tiberghien, A. (1987). Children’s ideals in science. Open University Press.
Eryilmaz, Ali. (2002) Effects of Conceptual Assignments and Conceptual Change Discussions on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and Achievement Regarding Force and Mo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10),1001-15
Embretson, S. E. & Reise, S. (2000). Item response theory for psychologists. Mahwah, NJ:Erlbaum Publishers.
Gay L.R. & Peter Airasian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Columbus, Ohio
Head, J. (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 promise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4(2),203-211
Krathwohl, David R., (1998) Methods of Educational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Y: Longman.
Markham, Kimberly M.; And Others (1994) The Concept Map as a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Tool: Further Evidence of Valid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1),91-101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ather, J. P. (1990). Techniques for promoting intellectual self confidence among at-risk science students in rural and small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ural Education Symposium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Rural and Small Schools Consortium. Tucson, AZ.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7 326)
Thissen, D.,& Steinberg, L. (1984). A Response model for multiple choice items. Psychometrika, 49, 501-509.
Thissen, D., Steinberg, L., & Fitzpatrick, A. R. (1989). Multiple-choice models The distractors are also part of the item. Journal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 26(2), 161-176.
Treagust, D. F.(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In S. M. Glynn, & R. Duit (Eds.).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s: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reagust, D. F. & Haslam, F.(1987). Diagnosing Secondary Students’ Misconception of Photosy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lants Using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Instrunment. Jour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1(3) ,203-211
Watts, D. Michael; Gilbert, John K. (1983) Enigmas in School Science: Students’Conceptions for Scientifically Associated Words.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2), 161-7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