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丁日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市:臺灣銀行。
于家駒(2000)。陳耀楠先生其人其事──記臺灣光復後自來水建設的一位關鍵人物。自來水會刊,19(4),50~53。
片岡巖(1996)。臺灣風俗誌。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王世慶(1994)。清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王啟明(1999)。臺灣光復初期自來水政策主導者──劉永楙先生。自來水會刊,18(1),152。
古川勝三(2000)。八田與一技師研究會──八田技師所遺留的。臺南市:嘉南農田水利會。
江慶灥(1996)。認識自來水。環境教育季刊,31,78。何培夫(2003)。臺灣民俗辟邪物特展圖錄。臺南市: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余文儀(1962)。續修台灣府志。臺北市:台銀經研室編。
吳建民(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瀛濤(2000)。臺灣民俗。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沈葆禎(1958)。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市:臺灣銀行。
李顯慧(1995)。臺灣自來水事業的創始人──威廉巴爾頓先生事蹟(下)。自來水會刊,55,56。
李顯慧(1995)。臺灣自來水事業的創始人──威廉巴爾頓先生事蹟(上)。自來水會刊,54,20。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臺北市:台灣大通。
林孟龍、王鑫(2002)。臺灣的河川。臺北市:遠足文化。
林會承、劉興朋(1996)。桃園之陂塘調查研究。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德政(1999)。安南區志。臺南市:安南區公所。
姚 瑩(1984)。東搓記略。臺北市:台灣大通。
洪燦楠(1978)。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29(2),30-45。
范 咸(1993)。重修台灣府志。臺北市:臺灣大通。
范勝雄(1993)。臺南市安南區之寺廟信仰初探。臺灣文獻,44(2),73。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唐贊袞(1959)。臺陽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金錫(2002)。臺江水圳開發。臺南市:嘉南農田水利會。
高拱乾(1695)。臺灣府志。臺北市:台灣大通。
張志成(1999)。臺灣早期民間信仰發展與廟宇建築型態的演變。史聯雜誌,34,30莊玉珍、王惠芳(2001)。臺灣的濕地。臺北市:遠足文化。
許淑娟、李明賢、鄭全玄、孔慶麗(1999)。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南投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尚(1993)。臺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暨地理學系。
陳文達(1993)。臺灣縣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2001)。臺灣地名辭書。臺北市:南天書局。
陳 修(2000)。臺灣話大辭典。臺北市:遠流。
陳坤宏(2001)。空間結構。臺北市:明文。
陳胤霖(2001)。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民宅之調查。臺南市:臺南市政府。陳胤霖(2001)。臺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振文(1976)。臺灣海埔之地質與土壤。臺灣之海埔經濟,136。
陳素雯(2005)。臺江內海浮覆地社會經濟變遷之研究—以臺南市安南區為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尊賢、許正一(2002)。臺灣的土壤。臺北市:遠足文化。
陳登風(1993)。安南區兩座「獸物」信仰建物史略。臺南文化,34,63。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市:國史館。
陳耀楠(1987)。臺灣自來水事業之發展經過。自來水會刊雜誌,22,1。陶思炎(1998)。中國鎮物。臺北市:東大圖書。
陶思炎(2003)。中國祥物。臺北市:東大圖書。
馮作民(譯)(2000)。鈴木清一郎著。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黃文博(2002)。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
黃世祝 (2000)。臺南市安南區拓墾的空間研究初探—以學甲鎮中州陳姓族人為例。臺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1,1-37。黃世祝(1979)。臺南市氣候的研究。臺南文化,7,15。黃世祝(1999)。土地志地理篇。臺南市志卷一,1。
黃仕昌(2003)。臺南市九十二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長安社區期末報告。未出版。
富田芳郎(1933)。臺灣的農村聚落型態(上)。臺灣地學記事,4(2),11-14。
富田芳郎(1933)。臺灣的農村聚落型態(下)。臺灣地學記事,4(3),18-24。
富田芳郎(1955)。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9。黃兆慧(2002)。臺灣的水庫。臺北市:遠足文化。
傅朝卿(2004)。與世界文化遺產約會。E代府城─臺南市刊,9,30-35。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1993)。普通話閩南語辭典臺灣版。臺北市:臺笠。
楊正寬(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森富(1999)。安南區志初審意見。安南區志附錄,40。
葉振輝(1995)。臺灣開發史。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廖風德(1996)。臺灣史探索。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劉壽豐(1999)。臺灣地區資源史學術研討會實錄。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平臺紀事本末。臺北市:臺灣銀行。
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北市:臺灣銀行。
盧嘉興(1982)。臺灣研究彙集,22。臺南市:自行出版。
澀谷紀三郎(1934)。看天田的性質及其需要深耕改良的基礎觀念,臺灣農事報,11
謝美華(2001)。臺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高雄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謝發清(1999)。公共給水之建設與經營。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顏素麗(2004)。臺南市安南區農田水利與聚落發展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美棧(1973)。臺灣省簡易自來水興建計畫及其成果。自來水會刊,7,44。
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
蘇同炳(1998)。臺灣古今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西文部份
Connerton, P. (1989). How Society Rememb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esswell, T. (2004). PLACE. Oxford: Blackwell.
Fetherstone, M.(1993). Global and local cultures, In: Bird, J., Curtis, B., Putman, T., Robertson, G., and Ticknen, L. Mapping the Futures, London:Routledge, 169-187.
Harvey, D.(1993). 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nity, In: Bird, J., Curtis, B., Putman, T., Robertson, G., and Ticknen, L. Mapping the Futures, London: Routledge, 3-29.
Pred, A. (1986). Place, Practic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uan,Y. F.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n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N. J.: Prentice-Hall Inc.
網站部份:
UrMap電子地圖──http://www.urmap.com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http://thcts.ascc.net/
行政院研考會網路村里全國電子地圖──http://gis.nat.gov.tw/village/default.jsp?citycode=17
科隆特電子地圖──http://webmap.courant.com.tw/emaps/index2.htm
教育部編國語辭典網路版──http://140.111.34.46/dict/?open
臺南市安南區公所──http://tnda.tncg.gov.tw/c_annan/index.htm
臺灣省自來水公司──http://www.water.gov.tw/sample1/about/data1.as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