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8: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佳穎
研究生(外文):Jia-Ying Li
論文名稱: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特色與在地歷史發展
論文名稱(外文):“Chang-Liao” lineage’s characters and local history development in Hsi-Lo area
指導教授:賴志彰賴志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i-Zhang L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詔安客七嵌(欠)西螺地區張廖宗族族群特色
外文關鍵詞:characters of groupsChang-Liao lineageHsi-Lo areaZhao’an Hakkachit-kam(ki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50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張廖」是所謂「生廖死張」,即「在世時為『廖』姓,去世時為『張』姓」,有「生廖死張」的規定須追溯至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姓族人:當時張再輝入贅廖家,張再輝受到其岳父廖化重用,之後廖化深怕後世子孫百年後「忘廖歸張」,於是與張再輝當面發誓:「生時須從母姓『廖』姓,死後才歸為父姓『張』姓」,之後凡是張再輝的後裔子孫皆須遵守著「生廖死張」的規定,遂開啟「張」姓與「廖」姓合為一宗,也是本文所稱的「張廖」一族。
清朝時詔安官陂有不少張廖姓族人移民至廣東、南洋、臺灣等地,其中臺灣是張廖後裔繁衍最多之處。張廖姓開臺祖主要拓墾於雲林西螺、二崙、崙背、臺中西屯、豐原、大雅、桃園大溪、南投、臺北土城、新店、臺南南化等地,其中又以雲林西螺、二崙、崙背及臺中西屯的張廖姓族人最為聚集、人口數量較多。西螺地區是全臺張廖姓族人最聚集的地方,張廖姓族人在此繁衍眾多的後裔子孫,並且結合各村落張廖姓族人,建立宗祠,鞏固了張廖宗族的血緣意識。而且昔日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為了因應臺灣社會治安不良、盜匪猖獗的背景下,宗族因地緣關係聯合附近張廖姓族人,組成聯庄的防禦組織抵抗盜匪,並有共同崇奉鄉土神的迎神賽會活動,這些組織無形中更凝聚了張廖宗族團結意識,表現了宗族團結的力量。
昔日的聯防組織、祈安謝神的活動雖已瓦解消失,但是「七嵌(欠)」這個稱號仍然流傳於社會中,只是在歷史時空下轉化了其意思。因此筆者認為,「西螺七嵌(欠)」這一詞已在歷史時光下的轉化了,並失掉了地方時空感,成為地方上的一個符號。
另外本文亦探討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族群特色,西螺地區張廖宗族是目前臺灣張廖姓族人少數保持住詔安客話的一群,因此更顯現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重要性。而西螺地區張廖宗族在語言上因受到地域上不同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的影響,使得宗族團體使用詔安客家話的差異;而在習俗表現的族群文化特色上,墓碑、祖先牌位上對過世女性先祖有「孺人」的稱呼、祖先牌位的形式、做客超渡法事方面,都表現了客家的特色,但已因受福佬化的影響,在族群特色上有福佬化的現象。
Abstract

“Chang-Liao” is meant to Liao of the first name in birth and Chang of the first name in death. This principle must trace back to Liao family in Fu-Jian Zhao-An Guan-Pi. When Chang Zhang Zai married into Liao family, Liao Hua trusted him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However, Hua Liao feared of his generations forgotten “Liao” of the first name and recovered “Chang” of the first name when time went by, Chang Zhang Zai was asked that he must obey “Liao” of the first name in birth and “Chang” of the first name in death. Therefore, his generations must follow his obedience.
Chang-Liao of lineage’s reproduced many descendants in Hsi-Lo area, combined people of Chang-Liao lineage in many villages, and built ancestral halls to make strong consanguineous consciousenss of Chang-Liao lineage. Because of wars, fights, and many robbers in Taiwan, Chang-Liao lineage gathered people to organize protection against gangster and also formed the worship to local gods. This organization intangibly agglomerated coope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expressed power of lineage’s coopera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characters of Chang-Liao lineage group, which is one of Taiwan people who can speak Zhao’an Hakka language. This fact appears importance of Chang-Liao lineage’s in Hsi-Lo area. Chang-Liao lineage’s folk customs was affected by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and humanity history. Besides, Chang-Liao lineage of language and many cultural charaters present many Hakka characters.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IV
誌謝………………………………………………………………………IV
目錄 ……………………………………………………………………IV
表次 ……………………………………………………………………IV
圖次 ……………………………………………………………………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閩臺張廖姓的發展史略 ……………………………………12
第一節 詔安官陂張廖姓的起源與變遷 ……………………………………12
一、 詔安官陂張廖的起源 ………………………………………………12
二、 詔安官陂張廖宗族現況 ……………………………………………14
第二節 臺灣張廖姓的繁衍與宗祠的設立 …………………………………17
一、 張廖姓來臺拓展的支派 ……………………………………………17
二、 宗祠、祠堂的設立 …………………………………………………20
三、 族譜的編撰與臺灣張廖家族各支派的昭穆 ………………………24
第三節 張廖宗族的特色 ……………………………………………………30
一、 生廖死張和改為「張」、「張廖」姓 ………………………………30
二、 世代清楚 ……………………………………………………………32
三、 堂號:清武堂 ………………………………………………………33
四、 不食雞頭、牛犬 ……………………………………………………36

第三章 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發展 ……………………………………39
第一節 西螺地區張廖姓族人的繁衍發展 …………………………………36
一、 西螺地區地理人文環境 ……………………………………………40
二、 張廖姓族人於西螺地區拓展 ………………………………………41
三、 宗祠、祠堂的建立 ………………………………………………45
第二節 張廖宗族團結力量的表現 …………………………………………53
一、 聯防組織 ……………………………………………………………54
二、 迎神賽會活動 ………………………………………………………55
三、 異姓械鬥 ……………………………………………………………58
第三節 「七嵌(欠)」地域的特色 …………………………………………60
一、 「七嵌(欠)」地域的組成……………………………………………60
二、 「七嵌(欠)」地域的劃分……………………………………………62
三、 「七嵌(欠)」地域的特性……………………………………………65

第四章 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族群文化特色 …………………………70
第一節 張廖宗族的族群身份 ………………………………………………70
一、 臺灣詔安客族群 ……………………………………………………71
二、 張廖宗族的族群身份 ………………………………………………73
第二節 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客家文化特色 ………………………………74
一、 詔安客家話的使用情況 ……………………………………………74
二、 「做客」超渡法事 …………………………………………………79
三、 防禦組織與練武民俗 ………………………………………………81
四、 對迎神賽會七個角落的獨特稱法 …………………………………83
第三節 不同風貌的客家族群 ………………………………………………85
一、 張廖宗族的福佬現象 ………………………………………………86
二、 西螺地區獨特的張廖詔安客族群 …………………………………95


第五章 跨越時空下獨特的「七嵌」、「七欠」意義衍生 ……………97
第一節 張廖宗族獨特的「七嵌」、「七欠」意義 ……………………………97
一、 七嵌?七欠? ……………………………………………………… 98
二、 「七嵌」的說法 ……………………………………………………98
三、 「七欠」的說法 ……………………………………………………102
四、 「七嵌」、「七欠」背後的意義………………………………………103
第二節 現代「西螺七嵌(欠)」的意義:武術武館的象徵 …………………104
一、 現今坊間社會對「西螺七嵌(欠)」意義……………………………105
二、 武館派別與特色 …………………………………………………… 107
第三節 「『西螺七嵌』武術」的現代功能 …………………………………116
一、文藝季、觀光季下的「西螺七嵌(欠)」………………………………116
二、學校、民間社會團體發揚「西螺七嵌(欠)」武術文化………………119

結論 …………………………………………………………………… 121
參考書目 ……………………………………………………………… 123
附錄一 ………………………………………………………………… 129
附錄二 ………………………………………………………………… 131
附錄三 ………………………………………………………………… 132
附錄四 ………………………………………………………………… 137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順序)

一、專書
1.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臺中市三級古蹟張廖家廟修復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1987。
2.仇德哉主修,《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上)》,雲林縣: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9。
3.仇德哉主修,《雲林縣志稿卷首疆域篇》,雲林縣: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87。
4.內政部主編,《臺閩地區姓氏統計》,臺北:內政部,2005。
5.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雲林縣南投縣篇》,臺北市: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6。
7.吳騰達,《臺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臺北:大立,1984。
8.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匠藝八輯》,臺北:燕樓古建築出版社,2005。
9.周宗賢,《臺灣的民間組織》,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
10.林再復,《閩南人》,臺北:三民書局,1984。
11.林美容,《彰化縣的曲館與武館》,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12.林嘉書、林浩,《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博遠出版社,1992。
13.花松村主纂,《臺灣鄉土全誌》,臺北:中一出版社,1996。
14.邱彥貴、吳中杰著,《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15.邱彥貴等人編撰,《彰化縣客家族群分佈調查》,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5。
16.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17.相良吉哉編,《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市:古亭書屋,2002。
18.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9.張弘,《白雲悠悠三百年:說我故鄉新庄仔》,土庫:新庄社區發展協會,2004。
20.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7。
21.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22.郭應哲編著,《一個被遺忘的武術原鄉:大甲》,臺中縣:中縣港區藝術中心,2002。
23.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叢文化,1987。
24.陳彥沖等人,《臺灣的藝陣》,臺北:遠足文化,2003。
25.陳國川等著,《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26.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27.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
28.陳龍貴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族譜簡目》,臺北市:故宮博物院,2001。
29.彭桂芳,《唐山過臺灣的故事:第二冊》,臺北:青年戰士報社,1979。
30.程大學總主編,《西螺鎮志》,西螺鎮:西螺鎮公所,2000。
31.程見勝,《西螺演義》,雲林縣:雲林縣政府,2003。
32.程建麟等,《螺陽風華: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雲林縣:雲林縣政府,2002。
33.雲林縣發展史編纂委員會編輯,《雲林縣發展史》,雲林縣:雲林縣政府,1997。
34.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3。
35.黃蘭櫻總編輯,《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上)》,雲林縣: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95。
36.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37.葉顯忠總編輯,《八十四年全國文藝季:西螺演義系列活動成果專輯》,雲林縣:雲林縣文化中心,1995。
38.廖丑,《西螺七嵌開拓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
39.劉子民,《尋根攬勝漳州府》,福建:華藝出版社,未刊年。
40.劉還月,《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2000。
41.廣興頭嵌文化武術振興後援會輯,《西螺七劍真傳淺說》,未刊年。
42.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43.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44.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
45.戴寶村、王峙萍,《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玉山社,2004。


二、期刊論文
1.<從「西螺論武」談武術文化產業的總體營造工程>,《臺灣武林》13期,2003。
2.吳中杰,<臺灣漳州客家分佈與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研究》2,1999。
3.李坤錦,<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客家文化研究》創刊號,1998。
4.李坤錦,<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客家》90,1997。
5.李坤錦,<漳州客家初步探討>,《客家》106,1999。
6.李慶恭,<臺灣客家特殊的一支:詔安客>,《臺灣月刊》218,2001。
7.李豐楙,<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社會—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的起伏與消失>,《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4。
8.卓雯雯、邱上嘉,<傳統家廟建築空間組織演變之初探—以臺中市西屯區張廖宗族家廟為例>,《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中心,2004。
9.林再復,<「福佬客」之研究>,《聯合學報》8,1991。
10.林美容,<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臺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1,1991。
11.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1992。
12.邱彥貴,<客家情>,《文化視窗》58期,2003。
13.邱彥貴,<清代噶瑪蘭的粵籍客家—以六家林氏為核心的閱讀筆記>,《宜蘭文獻》60,2002。
14.施添福,<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47,2000。
15.施添福,<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16.韋煙灶、張智欽,<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人文及社會專輯》9,2002。
17.張元愷,〈臺中市西屯區張廖兩大姓及其祖厝〉,《臺灣張廖簡宗親全國總會特刊》,雲林:臺灣張廖簡宗親全國總會,2003。
18.莊初升、嚴修鴻,<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1994。
19.莊英章,<臺灣單系繼嗣群之檢討>,《思與言》11:1,1973。
20.莊英章,<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5
21.莊華堂<是福?是客?還是「是福也是客」--臺灣的漳州客初探>,《客家》106期,1999;
22.莊嘉仁,<清代民間習武組織-西螺振興社之源流及發展初探>,《國術研究》2:2,1993。
23.莊嘉仁,<臺灣民間傳統習武組織之研究初探—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收錄於郭應哲編著,《一個被遺忘的武術原鄉:大甲》,臺中縣:中縣港區藝術中心,2002。
24.許秋德,<追源溯本百餘年有師有德有武藝—臺灣「勤習堂」之源流與傳承初探>,《力與美》42,1998。
25.郭應哲、陳文雅,<大安鄉流傳武術初探>,收錄於郭應哲編著,《一個被遺忘的武術原鄉:大甲》,臺中縣:中縣港區藝術中心,2002。
26.陳華,<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 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臺灣風物》49:3,1999。
27.溫振華,<臺北高姓—一個臺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臺灣風物》30:4,1980,頁38
28.廖清海,<西螺七嵌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體育學報》38:1,2005。
29.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30.樊信源,<清代臺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臺灣文獻》25:4,1974
31.歐陽宗書,<中國的字輩文化(上)>,《臺灣源流》8,1997。
32.歐陽宗書,<中國的字輩文化(下)>,《臺灣源流》9,1998。
33.鄭浩,<西螺詔安廖姓與西螺七嵌>,《漢聲雜誌》24,1988。
34.羅肇錦,<「漳州客」在中臺灣的拓殖與發展>,《中臺灣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0。
35.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臺灣文獻》,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三、學位論文
1.吳中杰,《臺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李翹宏,《祭祀活動分類意識—澎湖許氏宗族的歷史和結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3.卓雯雯,《臺灣傳統家廟建築及空間組織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施諭靜,《此客非彼客?--從詔安客家的認同行動談起》,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陳秀琪,《臺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客家話為代表》,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6.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7.廖烈震,《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臺北:市立臺北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8.劉坤昌,《清代臺灣民間自衛武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賴閔聰,《員林的福佬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4。
10.韓碧琴,《家廟祭祖研究—以臺中市張廖家廟為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1.簡瑛欣,《宜蘭廟KHIAM(示簽)祭祀圈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4。


四、族譜資料(依年代):
1.廖有南編印,《清武族譜》,1922。
2.廖登珪,《官陂張廖族譜》,1937。
3.廖繼金編修,《重修張廖宗譜》,1939。
4.張廖簡氏族譜編輯委員會,《張廖簡氏族譜》,臺中:新遠東出版社,1959。(廖氏抽印本)
5.廖以福編,《廖氏家譜》(臺中西屯大魚池公派),1966。
6.廖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編著,廖祿安、莊順安主編,《廖氏大族譜》,臺中:正義出版社,1969。
7.廖德福主編,《廖氏大族譜》,西螺: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1979。
8.廖大銓,《清武派張廖姓家譜》,1980。
9.張廖氏族譜編輯委員會編著,《張廖氏大族譜》,南投:廖三川(宏祥茶行),1984。(南投方面)
10.廖丑,《雲林縣廖氏大族譜》,西螺: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1992。
11.《張廖元子公族訊》,雲林: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廖元子公育英會印,1995。
12.廖居仁編纂,《張廖氏家乘流芳圖鑒》,廖建行發行,年代不詳。


五、網站資料:
1.<淺談臺中市西屯區廖姓居民空間分布>:http://www.sysh.tc.edu.tw/group_n/lcc/citilizen.htm
2.2003年福佬客文化節:http://www.ihakka.net/fulao/2003/1.htm
3.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
4.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內政部地名查詢系統:http://gis210.sinica.edu.tw/placename/
5.華視電視臺網站: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1-6101.htm
6.開口獅的由來http://www.dses.ylc.edu.tw/~lion/chinese/index.htm
7.黃世輝、劉建成,<雲林縣社區總體營造實踐的回顧與分析──從雲林縣文化局的社造推動來看>:http://www.yuntech.edu.tw/~gha/publish/teachers/hwangsh/2001/1/2.htm
8.臺灣的饒平人:http://host.cpes.tyc.edu.tw/~team76/new_page_3-19.htm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gis221.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
9.臺灣尋根網:http://genealogy.hyweb.com.tw/index.jsp?toUrl=pedigree_search.jsp
10.濁水溪的贈禮:http://www.yces.chc.edu.tw/~shihlinb/present.htm


六、地圖:
1.上河文化公司,《臺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南島:濁水溪以南》,臺北縣:上河文化,2000。
2.王瑞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單位系列圖:福建省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發行,2003年。
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製,《臺灣堡圖 :一九○四年(明治三十七)年調製》,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七、其他
民國88~93年份的各村里電話簿(西螺:廣興里、頂湳里、下湳里、九隆里、吳厝里、七座里;二崙:崙東村、崙西村、田尾村、湳仔村、三合村、來惠村;崙背:港尾村)。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 林美容,<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臺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1,1991。
2. 9. 林再復,<「福佬客」之研究>,《聯合學報》8,1991。
3. 6. 李慶恭,<臺灣客家特殊的一支:詔安客>,《臺灣月刊》218,2001。
4. 5. 李坤錦,<漳州客家初步探討>,《客家》106,1999。
5. 4. 李坤錦,<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客家》90,1997。
6. 3. 李坤錦,<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客家文化研究》創刊號,1998。
7. 19.陳奕穎.2004.我國模具產業之發展與轉型趨勢.機械工業雜誌社
8. 9.魏惠娟.1995.成人教育活動設計的概及其對活動設計者的啟示.社會教育雙月刊
9. 11. 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1992。
10. 16. 韋煙灶、張智欽,<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人文及社會專輯》9,2002。
11. 19. 莊英章,<臺灣單系繼嗣群之檢討>,《思與言》11:1,1973。
12. 21. 莊華堂<是福?是客?還是「是福也是客」--臺灣的漳州客初探>,《客家》106期,1999;
13. 22. 莊嘉仁,<清代民間習武組織-西螺振興社之源流及發展初探>,《國術研究》2:2,1993。
14. 26. 陳華,<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 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臺灣風物》49:3,1999。
15. 27. 溫振華,<臺北高姓—一個臺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臺灣風物》30:4,1980,頁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