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中冊。台北:三民。
王文科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克先(199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王沂釗(1993)。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石明金(1999)。淡水商工實用技能班微電腦修護科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淡水商工學報,12期。
石德蓋(1978)。青少年行為教育實際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田振榮等(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
江文雄(1999)。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江文雄、田振榮(1997)。高職實用技能班實施成效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毋我(2001)。五專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杉(1998)。國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李宜靜(1996)。國中生物教師之教學實務與班級經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進益(2004)。影響高(中)職資訊科學生學習滿意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習碩士論文。李清秀(2004)。消防人員繼續學習需求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詠吟等(1993)。國民中學城鄉教師教學行為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第1卷,第5期,頁1-15。
李詠吟、邱上真、柯華葳、杜正治、陳慶福、洪榮照、韓凱聖、董力華(1995)。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李敏英(2004)。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李國義(2002)。改制之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競爭策略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嵩義(2002)。空中大學學生自我調控學習策略與其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京(1997)。當前技職教育改革的理念與方向。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7期,頁27-31。吳清基(1995)。給技職教育一片美好的天空和尊嚴。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7期,頁2-5。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師大書苑。
吳淑鶯(1996)。二年制商專學生對教學與學習之相關意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64期,頁24-35。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銘輝(2001)。台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邦傑(1986)。統計方法的選擇與統計電腦套裝程式的使用SPSS,SAS,BMDP應用指引。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林芬遠(1997)。國中生物課教室口語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佩怡(1999)。二專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家弘(2000)。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芬(2003)。我國技專校院商業類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義男(1985)。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度與學習成就的關係。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輔導學報,8期,頁1-18。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期,頁58-59。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寶山(1995)。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周虹君(2003)。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頁39-47。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施能木(1993)。超媒體系統應用在國中工藝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徐碧君(2001)。二專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台北:師大書苑。
高員先、蔡延治、廖信達、李慧娟、許瑛真(1997)。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德育學報,13期,頁65-78。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涂國祥(2003)。臺灣北區綜合高中學生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榮銅(2002)。技專校院知識資產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技職司(2000)。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部遴選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並核准附設專科部實施辦法。教育部台(85)參字第八五五○四三九九號函。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指標。台北:教育部編印。
莊謙本、葉明恭(1997)。電腦輔助教學在電子電路技能教學成效及學後保留實驗研究。第十二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頁371-380。
莊謙本、徐椿樑(1999)。電腦化適性測驗在數電路認知評量上的成效分析研究。第十四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頁271-280。
陳加山(2002)。台北市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對實習科目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生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教育心理學報,16期,頁89-98。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衿(2003)。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論文。陳麗娟(1990)。我國國民補習班班級氣氛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娟(1982)。影響職業成熟發展的家庭因素。台灣教育,383期,頁29-33。
許智傑(1996)。高職教師價值觀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文敏(2001)。在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文祿(1996)。高職轉型綜合高中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書局。
郭永順(2004)。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東華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仁家(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行為之相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志清(1996)。十二年國教。中國時報,2月22日,5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家宜(1999)。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證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6期,頁1-27。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淵程(2001)。高級職業學校全面實施學年學分制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必嶸(1995)。高職師生的互動關係。職教園地,6期,頁40-42。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89)。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師大教育研究集刊,31期,頁25-47。
黃俊傑(1993)。台北市青少年文化模式雛型建立之研究— 民國七十四、七十七及八十年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25期,頁131-232。
黃益松(2001)。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堅厚(1992)。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雅蓉(1997)。國小六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淑玲(1996)。桃竹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對班級學習環境的知覺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期,頁29-31。溫紫雲(2003)。中投區綜合高中商業管理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朝祥(1985)。技術及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楊朝祥(2003)。高職教育的重整與再出發。國家政策論壇夏季刊,7期,頁8-11。楊淑芬(2002)。綜合高中資訊應用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巽斐(1996)。初任國小教師建立自然科學習環境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第38卷,第3期,頁48-53。楊麗秀(2003)。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鄔詩賢(2002)。升格乎?整併乎?勤益萬歲,萬萬歲?。勤益文化,39期,第1版。
趙榮耀、陳進利、尹士豪、謝慶輝(2002)。高等技職教育之發展與教育部之責任。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10。
蓋浙生(1983)。教育經濟學研究。台北:教育部計劃小組。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年淼(2002)。高中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之長期比較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1期,頁37-43。廖秀君(2003)。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學生學習成績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我國北部技職校院會計系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安倫(2000)。國中學生對「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頁61-77。劉麗雲(2000)。專科餐旅教育三明治教學之效能評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出版。
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長青學院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友超、張添洲(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第八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頁198-207。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賴清國(2002)。高職餐飲管理科建教合作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簡淇宗(1998)。五專醫務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華醫學報,9期,頁85-91。
簡美姿(2003)。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安成(1998)。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春屏(2000)。國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魏世台、盧美秀(1993)。台北醫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北醫學報,22卷,2期。
魏銀河(2003)。臺南區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Aicinena,s.(1991).The teacher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48(1), pp.28-32.
Argyris, C. (1964). Integ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rdie, R. F. (1965). Perception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meo, Minnesota: A Progress Report.
Betz, E. L., Klingensmith, J. E. & Mene, J. W. (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ldance. 3, pp.110-118.
Behuniak, P. & Gable, R.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satisfaction withcollege and attitude about future employment for five college majo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3, nl, pp.11-1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257 581).
Chadwick, K.,&Ward, J. (1987).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University Administracto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62(3), pp.236-246.
Chou, C. C. (2001). The effects of a health-related fitness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s knowledge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time, and satisfa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1986). William Collins Sons and Co. LTD.
Cooper, C., & Bradshaw, R. A. (1984). How green is your academic climatecheck it out with MOSS: A monitor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59(3), pp. 251-260.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Derlega, V. J., & Janda, L. H. (1986). Personal adjustmen :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Domer, D. E., Carswell, J. W., & Spreckelmeyer, K. 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 600)
Field, H. S. & Giles, W. G. (1980).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graduate education: Dimensionality and assessment in a school of business. Education ResearchQuarterly, 5(2), pp.66-73。
Fischer, B. & Fischer, L. (1979). Styl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pp.245-254.
Fujita-Starck, P. J. & Thompson, J. A. (1994).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noncredit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646)
Gardner, H. (1996).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tzels, J. W. & Thenlen, H. A. (1960).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n unique social system. In Henry, N. B. (ed.) The dynamics of instructional groups, 59th yearbook on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rzberg, F., Mausner, B., Peterson, R. O. & Vapwell, D. F. (1957). Job attitudes: 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en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ward, G. S. & Schmeck, R. R. (1979). Relationship of changes in evaluations of instruc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0(4), pp.305-315.
Hynes, G. E. (1990).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ype and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of faculty on adult learner satisfac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int Louis University.
Jaeger, R. M. & Freijo, T. D. (1974). Some psychometric question in the evaluationof profess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6, pp.416-423.
Karemera, D. Reuben, L.J. & Sillah, M. R.(2003). The effects of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Sou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s School of Busines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7, pp.298-308.
Keefe, J. W. & Jenkins, J. M. (1984).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handbook. Reston: Virginia.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Lam, Y. L. & Wong, Andrew. (1974). Attendance regularity of adult learners: An examination of content and structural factors. Adult Education. 14(2), pp.130-142.
Leigler, R. M. (1997). Predict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baccalaureatenursing programs: Testing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5(2), pp.66-73.
Lewin, K. (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Mc Graw-Hill.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0 563)
Mantenffel, M. S. (1982). Thesatisfaction learn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SPI Journal. 39, pp.15-18.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pp.196-209.
Maslow, A. H. (1972).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Ve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u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03 962)
McGhee, P. E., & Crandall, V. C. (1968). Beliefs in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or reinforc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39, pp.91-102.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orgrow, S.(1996). Reforming the wannabe reformers. Phi Delta Kappan. 77, pp.656-663.
Samdal, O. Wold, B & Bronis, M.(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environment,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and perceive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international study. School Effectivenessand School Improvement, 10, pp. 296-320.
Smith, F.(1995). Let's declare education reform a disaster and go on with our lives. Phi Delta Kappan, 76, pp.584-590.
Taba, H. (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Tough, A. M. (1979).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pp.253-260.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Wasinger, G. B. (1974). How the group environment affects learning. You can be a successful teacher of adult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43-47.
Watts, K. M.(1990). The impact of stepfamilies on adolesc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University of Maine.
參考網站
技專校院統一入學測驗中心 http://www.tcte.edu.tw/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 http://www.techadmi.edu.tw/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http://www.tve.edu.tw/
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