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一、文本(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創作)
王文漪,《王文漪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王文漪,《生命之蓮》,新竹:星閣文化事業,1990年。
王文漪,《花棚下》,台北:聯合出版中心,1961年。
王文漪,《風廊》,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
王文漪,《晚來的明珠》,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6年。
王文漪,《愛與船》,台北:東方書店,1951年。
王怡之,《王怡之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7年。
王明書,《不惑之約》,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9年。
王明書,《王明書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
王明書,《四海一家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王明書,《那一段可愛歲月》,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
王明書,《磁婚》,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4年。
王琰如,《心祭》,台北:國華出版社,1958年。
王琰如,《文友畫像及其他》,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王琰如,《我在利比亞》,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王琰如,《旅非隨筆》,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王琰如,《琰如散文集》,台中:光啟出版社,1963年。
艾雯,《不沈的小舟》,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艾雯,《生活小品》,台北:國華出版社,1955年。
艾雯,《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年。
艾雯,《艾雯散文選》,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6年。
艾雯,《明天,去迎接陽光》,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0年。
艾雯,《花韻》,台北:雅逸圖書公司,2003年。
艾雯,《青春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
艾雯,《倚風樓書簡》,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0年。
艾雯,《浮生散記》,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艾雯,《漁港書簡》,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
艾雯,《綴網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
艾雯,《曇花開的晚上》,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年。
孟瑤,《給女孩子的信》,高雄:大業書店,1973年。
林海音,《一家之主》,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年。
林海音,《冬青樹》,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5年。
林海音,《作客美國》,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兩地》,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林海音,《芸窗夜讀》,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家住書坊邊》,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我的京味兒回憶錄》,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春聲已遠》,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窗》,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與何凡合著)。
林海音,《隔著竹簾兒看見她》,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林海音,《寫在風中》,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年。
林海音,《靜靜的聽》,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
邱七七,《火腿繩子》,高雄:新創作出版社,1952年。
邱七七,《邱七七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邱七七,《這一代》,高雄:新創作出版社,1953年。
侯榕生,《又見北平》,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1年。
侯榕生,《侯榕生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年。
侯榕生,《家在永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侯榕生,《病中吟》,高雄:大業出版社,1956年。
侯榕生,《談貓廬》,高雄:大地出版社,1981年。
姚葳,《姚葳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姚葳,《籠中讀秒》,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徐鍾珮,《多少英倫舊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5年。
徐鍾珮,《我在台北及其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
徐鍾珮,《英倫歸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年。
徐鍾珮,《徐鍾珮自選集》,台北:黎民文化公司,1981年。
徐鍾珮,《追憶西班牙》,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徐鍾珮,《靜靜的倫敦》,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年。
張秀亞,《人生小景》,台中:晨星出版社,1985年。
張秀亞,《三色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張秀亞,《凡妮的手冊》,台南:標準出版社,1975年。
張秀亞,《天香庭院》,台北:先知出版社,1973年。
張秀亞,《少女的書》,台北:婦女月刊社,1961年。
張秀亞,《心寄何處》,台中:光啟出版社,1969年。
張秀亞,《水仙辭》,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張秀亞,《北窗下》,台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
張秀亞,《白鴿‧紫丁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
張秀亞,《石竹花的沈思》,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
張秀亞,《回到自然》,台北:光啟出版社,1957年。
張秀亞,《我的水墨小品》,台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
張秀亞,《我與文學》,台北:三民書局,1967年。
張秀亞,《杏黃月》,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
張秀亞,《秀亞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
張秀亞,《兩個聖誕節》,台中:光啟出版社,1961年。
張秀亞,《牧羊女》,台中:光啟出版社,1960年。
張秀亞,《書房一角》,台中:光啟出版社,1970年。
張秀亞,《海棠樹下小窗前》,香港,星島出版社,1984年。
張秀亞,《曼陀羅》,台中:光啟出版社,1965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二‧散文卷一》,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四‧散文卷三》,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五‧散文卷四》,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六‧散文卷五》,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七‧散文卷六》,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秀亞,《張秀亞自選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
張秀亞,《張秀亞散文選》,台南:標準出版社,1975年。
張秀亞,《張秀亞選集》,高雄:大業書店,1964年。
張秀亞,《湖上》,台中:光啟出版社,1957年。
張秀亞,《湖水‧秋燈》,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
張秀亞,《愛的輕歌》,台北:論壇出版社,1985年。
張秀亞,《愛琳的日記》,台北:三民書局,1958年。
張秀亞,《與紫丁香有約》,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張秀亞,《懷念》,高雄:大業書店,1957年。
張雪茵,《江湖風雨夜》,台北:立志出版社;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張雪茵,《拾回的夢》,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
張雪茵,《張雪茵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
張雪茵,《雪茵散文集》,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1年。
張漱菡,《春晨頌》,台北:力行書局,1959年。
張漱菡,《風城畫》,高雄:大業書店,1953年。
畢璞,《春花與春樹》,台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
畢璞,《畢璞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7年。
郭晉秀,《地久天長》,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6年。
琦君,《一襲青衫萬縷情》,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
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台北:爾雅出版杜,1975年。
琦君,《千里懷人月在峰》,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琦君,《文與情》,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琦君,《水是故鄉甜》,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琦君,《母心‧佛心》,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
琦君,《母心似天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琦君,《母親的金手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琦君,《母親的書》,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琦君,《永是有情人》,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琦君,《此處有仙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琦君,《我愛動物》,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琦君,《枕著一片書香》,台北:華欣出版社,1978年。
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琦君,《玻璃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琦君,《紅紗燈》,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琦君,《桂花雨》,台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琦君,《留予他年說夢痕》,台北:洪範書店,1980年。
琦君,《淚珠與珍珠》,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琦君,《細語燈花落》,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年。
琦君,《琴心》,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琦君,《琦君小品》,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琦君,《琦君自選集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
琦君,《琦君寄小讀者》,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
琦君,《琦君說童年》,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琦君,《琦君讀書》,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
琦君,《媽媽銀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琦君,《溪邊瑣語》,台北:婦友月刊社,1962年。
琦君,《煙愁》,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琦君,《萬水千山師友情》,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琦君,《夢中的餅乾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琦君,《與我同車》,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
琦君,《燈景懷故舊》,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琦君,《讀書與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集體創作,《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集體創作,《金門‧馬祖‧澎湖》,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集體創作,《婦女創作集第一輯》,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6年。
集體創作,《婦女創作集第二輯》,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7年。
集體創作,《婦女創作集第三輯》,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9年。
集體創作,《婦女創作集第五輯》,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0年。
集體創作,《婦女創作集第七輯》,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3年。
葉曼,《春到南天》,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
葉曼,《葉曼信箱》,台北:老古出版社,1979年。
葉曼,《葉曼散文集》,台北:大林出版社,1973年。
葉曼,《葉曼隨筆》,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葉蟬貞,《青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葉蟬貞,《歐洲藝術之旅》,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
葉蟬貞,《燈下》,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葉蟬貞,《懷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葉蘋,《婚姻與家庭》,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9年。
葉蘋,《梅林花開》,台北:華欣出版社,1979年。
劉枋,《千佛山之戀》,台北:今日婦女社,1955年。
劉枋,《吃的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5年。
劉枋,《吃的藝術續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
劉枋,《我及其他》,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劉枋,《故都故事》,台北:大地出版社,1988年。
劉枋,《烹調漫談》,台北:立志出版社,1965年。
劉枋,《劉枋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
蕭傳文,《山與湖》,台中:光啟出版社,1982年。
蕭傳文,《夜行集》,香港,亞洲出版社,1959年。
蕭傳文,《鄉思集》,台北:正中書局,1953年。
蕭傳文,《鄉思樹》,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86年。
蕭傳文,《蕭傳文自選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蕭綠石,《松窗憶語》,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7年。
鍾梅音,《十月小陽春》,台北:文星書店,1953年。
鍾梅音,《小樓聽雨集》,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58年。
鍾梅音,《天堂歲月》,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
鍾梅音,《母親的憶念》,台北:復興書局,1959年。
鍾梅音,《冷泉心影》,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1年。
鍾梅音,《我只追求一個圓》,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鍾梅音,《春天是你們的》,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鍾梅音,《昨日在湄江》,香港,半島書樓,1975年。
鍾梅音,《風樓隨筆》,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鍾梅音,《旅人的故事》,台北:大地出版社,1979。
鍾梅音,《海天遊蹤(上、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6年。
鍾梅音,《海濱隨筆》,台北:大華晚報社,1954年。
鍾梅音,《這就是春天》,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鍾梅音,《啼笑人間》,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鍾梅音,《塞上行》,台北:光啟出版社,1964年。
鍾梅音,《夢與希望》,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鍾梅音,《摘星文選》,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鍾梅音,《蘭苑隨筆》,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蘇雪林、琦君等著,《我們的八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二、文學類專書(文本以外之散文、兒童文學、小說、傳記、選集)
心岱,《大地反撲》,台北:時報文化,1983年。
王令嫻,《九點多鐘的晚上》,台北:光啟出版社,1969年。
丘秀芷,《驀然回首》,台北:大地出版社,1978年。
平路,《女人權力》,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平路,《愛情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朱天心,《擊壤歌》,台北:三三書房,1977年。
朵思,《斜月遲遲》,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池上秀畝,《台灣紀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呂大明,《這一代的弦音》,台北:光啟出版社,1967年。
李黎,《天地一遊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
李藍,《在中國的夜》,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
周芬伶,《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6年。
周芬伶,《花房之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周芬伶,《絕美》,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於梨華,《愛情像水一樣》,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林少雯,《大地之愛》,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林文月,《午後書房》,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林文月,《交談》,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林文月,《作品》,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
林文月,《京都一年》,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1年。
林文月,《遙遠》,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林文月,《擬古》,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洪素麗,《十年散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81年。
洪素麗,《守望的魚》,台北:晨星出版社,1992年。
洪素麗,《昔人的臉》,台北:時報出版社,1984年。
胡品清,《不碎的雕像》,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胡品清,《玫瑰雨》,台北:文經出版社,1986年。
胡品清,《花牆》,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1年。
胡品清,《胡品清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年。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當代中國女作家及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3年。
席慕容,《成長的痕跡》,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
席慕容,《寫給幸福》,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袁瓊瓊,《紅塵心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馬以工,韓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康芸薇,《粉墨登場》,台北:文建會,1990年。
康芸薇,《覓知音》,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張菱舲,《聽‧聽那寂靜》,台北:阿波羅出版社,1970年。
張愛玲譯,《愛默生選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道藩文藝中心主編,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張曉風,《再生緣》,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書店,1966年。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
張曉風,《我在》,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
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
張曉風,《花之筆記》,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
張曉風,《愁鄉石》,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
張讓,《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
曹又方,《下個男人會更好》,台北:方智出版社,1991年。
曹又方,《做一個有智慧的女人》,台北:方智出版社, 1992年。
梁丹丰,《天方夜譚之旅》,台北:林白出版社,1984年。
梁丹丰,《北極圈之旅》,台北:北屋出版社,1977年。
梁丹丰,《走過中國大地》,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梁丹丰,《穿越大峽谷》,台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
梁丹丰,《畫跡屐痕》,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梁實秋,《秋室雜憶》,台北:傳記文學社,1971年。
梁實秋,《雅舍小品續集》,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陳孝全、劉泰隆選評,《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叢書十五《用星火畫夢的大詩人——朱自清》,台北:海風出版社,1996年。
陳幸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
陳幸蕙,《把愛還諸天地》,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陳幸蕙,《現代女性的四個大夢》,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
陳幸蕙,《群樹之歌》,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
陳幸蕙,《與你深情相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
陳幸蕙,《樂在婚姻(一)》,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
陳幸蕙,《黎明心情》,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
雪韻,《化蝶飛去》,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雪韻,《雪韻散文》,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雪韻,《夢馳琴園》,台中:光啟出版社,1977年。
喻麗清,《千山之外》,台北:光啟出版社,1967年。
喻麗清,《青色花》,台北:光啟出版社,1972年。
琦君,《七月的哀傷》,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1年。
琦君,《百合羹》,台北:開明書店,1958年。
琦君,《老鞋匠和狗》,台北:台灣書店,1969年。
琦君,《菁姐》,台北:今日婦女雜誌社,1954年。
琦君,《詞人之舟》,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
琦君,《賣牛記》,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66年。
琦君,《橘子紅了》,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
琦君,《錢埔江畔》,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琦君,《繕校室八小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黃明堅,《女人也想出人頭地》,台北:出版社,1972年。
黃明堅,《女人也想出人頭地》,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
黃明堅,《為自己活》,台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
黃明堅,《單身貴族》,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
黃濟華選評,《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叢書七《新文人風格的二位散文大家——夏丏尊、豐子愷》,台北:海風出版社,1992年。
楊牧編,《中國現代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I》,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
廖輝英,《兩性拔河》,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廖輝英,《兩性迷思》,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年。
廖輝英,《製作多情》,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臺靜農,《龍坡雜文》,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趙淑俠,《故土與家園》,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趙淑俠,《海內存知己》,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
趙淑俠,《異鄉情懷》,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
趙淑俠,《紫楓園隨筆》,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
趙淑敏,《屬於我的音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趙雲,《心靈之旅》,台北:文經出版社,1988年。
趙雲,《沈下去的月亮》,台北:文星出版社,1966年。
趙雲,《零時》,台北:大地出版社,1975年。
劉枋,《陋巷天使》,台北:中國婦女寫作協會,1969年。
劉靜娟,《歲月就像一個球》,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歐陽子,《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歐陽子,《移植的櫻花》,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蔡珠兒,《南方絳雪》,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台北:書林出版社,1989年。
龍應台,《野火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龍應台,《野火集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嶺月,《且聽我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嶺月,《快樂的家庭》,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嶺月,《和年輕媽媽聊天兒》,台北:信誼基金會,1982年。
嶺月,《做個內行的媽媽》,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
嶺月,《跟小學生的媽媽談天》,台北:國語日報社,1989年。
嶺月,《跟主婦朋友談天》,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87年。
戴文采,《天才書》,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糜文開主譯,《泰戈爾詩集》,台北:三民書局,1963年。
薇薇夫人,《一個女人的成長》,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
薇薇夫人,《一個女人的成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薇薇夫人,《生活裡的詩情畫意》,台北:一葦公司出版社,1996年。
薇薇夫人,《男人背後的女人》,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5年。
薇薇夫人,《情感與人生》,台北:遠流出版社,1975年。
薇薇夫人,《短言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
謝冰瀅,《女作家生活與書簡》,台北:慈暉,1973年。
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鍾怡雯,《聽說》,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鍾梅音,《不知名的鳥兒》,台北:台灣書店,1971年。
鍾梅音,《我從白象王國來》,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8年。
鍾梅音,《到巴黎去玩兒》,台北:台灣書店,1969年。
鍾梅音,《燈》,台北:台灣書店,1970年。
鍾梅音,《遲開的茉莉》,台北:三民書局,1958年。
鍾梅音,《遲開的茉莉》,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簡宛,《地上的雲》,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77年。
簡宛,《愛與成長》,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85年。
簡宛,《葉歸何處》,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71年。
簡宛,《歐遊心影》,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74年。
簡媜,《月娘照眠床》,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
簡媜,《水問》,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簡媜,《私房書》,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簡媜,《胭脂盆地》,台北:洪範書店,1994年。
簡媜,《頑童小蕃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豐子愷著,楊牧編,《豐子愷文選(I、II、III、IV)》,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
蘇雪林,《文壇話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蘇雪林,《青鳥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
蘇雪林,《風雨雞鳴》,台北:源成文物供應杜,1977年。
蘇雪林,《雪林自選集》,神州書局,1956年。
蘇雪林,《棘心》,台中:光啟出版社,1957年。
蘇雪林,《閒話戰爭》,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蘇雪林,《綠天》,台中:光啟出版社,1959年。
蘇雪林,《歐遊獵勝》,台中:光啟出版社,1958年。
蘇雪林,《遯齋隨筆》,台北:中央日報社,1989年。
蘇雪林,《歸鴻集》,台北:暢流半月刊社,1955年。
蘇雪林,《蘇雪林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6年。
蘇雪林編,《女作家自傳》,台北:中美文化出版社,1972年。
三、文學史料及文學評論專書
中國文藝協會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文藝年鑑》,台北:平原出版社,1966年。
中國文藝協會編輯委員會主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
孔范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文訊雜誌社編印,《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9年。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文壇社,1955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鍾陵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散文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古繼堂,《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批評大系五‧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吳組緗序,《中國新文學大系第十集‧散文集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李曉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3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的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批評大系二‧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姚春樹、袁勇麟著,《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
柯慶明師,《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范松培,《中國現代散文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高宣揚,《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忠棟、李永熾、林政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張堂錡,《從黃遵憲到白馬湖——近現代文學散論》,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河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紀瀅,《文藝新史程》,台北:改造出版社,1956年。
陳義芝主論,《台灣文學經典研究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經出版社,1999年。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曾健民主編,《因為是祖國的緣故…》,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
楊照,《文學、神話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合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復文圖書,1995年。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合著,《台灣文學史(上、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事業,1993年。
鄭明娳、林耀德,《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91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五‧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盧非易,《台灣電影1949~1994: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鍾雷執行編輯,《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四、西洋文集與理論專書
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譯者自印,1995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台北:張老師出版社,2003年。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刑克超譯,《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La Reproduc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刑克超譯,《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Les Héritier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Les r’egles de l’art),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Lezzioni Americane (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4年。
吉辛(George Gissing)著,李霽野譯,《四季隨筆》(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米歇‧傅柯(Mie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L’archéologie du savoir),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歐陽子、楊翠屏合譯,《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第3卷,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Litter acutera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珍妮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Mothers of Psychotherapist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年。
梭羅(H. D. Thoreau)著,孔繁雲翻,《湖濱散記》(Walden of Life in the Woods),台北:志文出版社,2003年。
惠特曼(Walt Whitman)詩,邱玉玲譯,《惠特曼‧草葉集》(Leaves of Grass),台北:格林文化,1998年。
斐蓮娜.封.德.海登-林許(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著,張志成譯,《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Europaische Salons- Hohepunk Te Einer Vers),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年。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 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譯者自印,1995年。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台北:天培文化,2000年。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著,潘麗珍、王論躍、丁步洲譯,《蒙田隨筆全集(上、中、下)》(Montaigne Essais),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衛姆塞特(William K. Wimsatt, Jr.)、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著,顏元叔譯,《西洋文學批評史》(Literary Criticism: A Short History),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羅勃‧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五、單篇論文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新文學〉,《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第9期,1984年3月。司徒衛,〈張秀亞的尋夢草〉,《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余光中,〈總序〉,《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一、二輯》,台北:巨人出版社,1981年。
呂正惠,〈國民黨與五四新文化傳統〉,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吳氏圖書公司,1995年。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第9期,1984年3月。李唐基,〈「讀後感」變成了「情書」──琦君,我那作家太座〉,《聯合報》第8版,1980年3月8日。
沈謙,〈我見青山多嫵媚——讀艾雯「萬物皆有情」〉,《幼獅少年》,1985年5月。
沈謙,〈愛的世界──讀琦君的「想念荷花」〉,《幼獅少年》第85期,1983年11月。
孟瑤,〈五四生人談五四〉,《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
林海音,〈一個抗議〉,《中央日報》第6版,1951年。
林耀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132期。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年。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7月。范銘如,〈「我」行我素——六○年代台灣文學的「小」女聲〉,《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秦賢次,〈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文學社團一九二一~一九四九(上)〉,《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秦賢次,〈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文學社團一九二一~一九四九(中)〉,《文訊》第30期,1987年5月。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文訊》第12期,1984年8月。
張堂錡,〈《南社叢刻》研究〉,張堂錡,《從黃遵憲到白馬湖——近現代文學散論》,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張雪茵,〈永遠青春的——艾雯怎樣寫散文〉,《青年戰士報》,1975年11月1、2日。
張瑞芬,〈前言‧自己的房間‧她們的文學——寫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之前〉,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02年11月。張道藩,〈戰鬥文藝新展望〉,《文藝創作》第57期,1956年1月。
張漱菡,〈我的文字緣〉,《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郭嗣汾,〈五四新文學運動與我〉,《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第220期,2003年2月。陳芳明,〈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月。
陳芳明,〈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月。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年5月。
陳芳明,〈現代主藝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207期,2002年1月。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
陳紀瀅,〈五四人物的影響與貢獻 胡適‧羅家倫‧傅斯年〉,《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年。
陳淑美,〈女性的版圖〉,《文訊》第41期,1989年3月。
陳誠,〈主臺一年的回憶〉,《中央日報》台灣光復節特刊,1966年10月25日。
鹿憶鹿,〈海峽兩岸的現代散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3期,1996年9月。喻麗清,〈北窗下的牧羊女〉,《中央日報》,1989年12月7日。
喻麗清,〈失去的一角──重讀「煙愁」〉,《書評書目》第81期,1980年1月。
曾西霸,〈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簡介〉,《文訊》第32期,1985年4月。琦君,〈懷念兩位中學老師〉,《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
黃得時,〈五四對台灣新文學之影響〉,《文訊》第10期,1984年4月。楊牧,〈留予他年說夢痕〉,《聯合報》第8版,1980年9月13日。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楊照,〈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楊照,〈跨越時代的愛情——台灣通俗羅曼史小說中的變與不變〉,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鳳兮,〈戰鬥過來的日子〉,《文訊》第9期,1984年3月。
齊邦媛,〈二度漂流的文學〉,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齊邦媛,〈從灰濛凝重到恣肆揮灑——五十年來的台灣文學〉,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余光中、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劉心皇,〈中國文藝協會〉,劉心皇編選,《當代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年。
劉心皇,〈中國文藝獎金委員會〉,劉心皇編選,《當代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年。
劉心皇,〈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劉心皇編選,《當代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年。
劉心皇,〈五○年代〉,劉心皇編選,《當代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社,1981年。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第9期,1984年3月。劉心皇,〈自由中國初期的文壇〉,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的大系:史料與索引》,頁363,台北:天視出版公司,1981年。
鄭明娳,〈一個女性作家的中性文體——徐鍾珮作品論〉,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鄭明娳,〈散文意象論〉,《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評論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學出版社,1994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散文現象觀測〉,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批評大系二‧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樸月,〈此情已自成追憶——悼念張秀亞阿姨〉,《文訊月刊》,2001年8月。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8年6月。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大事紀要〉,《文訊》第9期,1984年3月。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大事紀要〉,《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第9期,1984年3月。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雜誌〉,《文訊》第9期,1984年3月。薛茂松,〈五十年代文藝作品書目初編〉,《文訊》第9期,1984年3月。薛茂松,〈五十年代文藝作家名錄〉,《文訊》第9期,1984年4月。薛茂松,〈近四十年來台灣地區文學社團(上)〉,《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薛茂松,〈近四十年來台灣地區文學社團基本資料〉,《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鍾玲,〈女性主義與台灣女性作家小說〉,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鍾麗慧,〈「雙冠」女作家徐鍾珮〉,《文藝月刊》第194期,1985年。
鍾麗慧,〈不向病魔投降的鍾梅音〉,《文藝月刊》第175期,1984年1月。
鍾麗慧,〈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台灣地區的文學社團〉,《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
鍾麗慧,〈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台灣地區的文學社團〉,《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鍾麗慧,〈近三十年來散文選集提要(二)〉,《文訊》第15期,1984年11月。
鍾麗慧,〈近三十年來散文選集提要〉,《文訊》第14期,1984年10月。
鍾麗慧,〈訪談徐鍾珮的一些聯想〉,《文藝月刊》第194期,1985年。
鍾麗慧,〈鍾梅音卷一〉,《文訊》第32期,1987年10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第33期,1987年12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三〉,《文訊》第34期,1988年2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四〉,《文訊》第35期,1988年4月。
歸人,〈讀「曇花開的晚上」〉,《婦友》,1963年4月。
羅蘭,〈五四,創世紀的列車〉,《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
龔鵬程,〈台灣文學四十年〉,《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瘂弦,〈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從早期學思生活的發軔到「美文」創作版圖的完成〉,封德屏主編,《張秀亞全集二‧散文卷一》,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六、學術研討會及學報論文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3年。
王小琳,〈張秀亞散文論〉,《第五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
王德威,〈五○年代反共小說新論──一種逝去的文學〉,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97年。
司徒衛,〈泛論自由中國小說〉,《書評續集》,台北:幼獅書店,1960年。
朱嘉雯,〈推開一座牢固的城門——林海音及同時代女作家的五四傳承〉,《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3年。
何寄澎,〈當代散文的蛻變〉,《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2000年。
林慶彰,〈當代文學禁書研究〉,《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為研究場域〉,《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5年。
范銘如,〈京派‧吳爾芙‧台灣首航〉,《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3年。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3年。
張瑞芬〈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暨文獎會得獎作品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2001年。
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文化形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3卷第2期,1992年8月。
應鳳凰,〈五十代年台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訊雜誌,1996年。
七、學位論文
丁幸達,《王鼎鈞及其散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王怡心,《琦君小說主題內涵與人物刻畫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王明月,《林海音小說研究》,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朱嘉雯,《亂離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藉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汪淑珍,《林海音小說敘事技巧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昌麗滿,《梁實秋《雅舍小品》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邱珮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施英美《《聯合報》副刊時期(1953~1963)的林海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施家雯,《賢良之路:林海音婚戀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唐玉純,《反共時期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張君慧,《蘇雪林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張林淑娟,《琦君橘子紅了敘事美學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張嘉惠,《林海音小說中的五四接受及影響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秀滿,《散文捕蝶人─王鼎鈞散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陳姿宇,《琦君散文人物刻畫研究》,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陳姿風,《林海音及其作品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陳雅芬,《琦君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台東師範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陶玉芳,《琦君散文在國小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2年。傅怡禎,《五○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曾鈴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黃于貞,《林語堂閒適思想之研究——以《生活的藝術》為據》,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班碩士論文,2004年。
黃玉蘭,《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黃怡文,《林海音及其散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黃怡靜,《林語堂中文散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楊絢,《林海音與兒童文學》,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詹玉成,《林海音小說人物論》,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廖秀銀,《梁實秋及其散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趙惠芬,《林海音小說中的美學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劉信足,《梁實秋《雅舍小品》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蔡倩茹,《王鼎鈞散文研究》,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鄭君潔,《論琦君的書寫美學和生活風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0年。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中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鍾鳳美,《梁實秋先生的事蹟與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羅淑芬,《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張秀亞、艾雯為中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英文書目
Barry, Peter.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2nd ed. Manchester: Manchester UP, 2002.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an Novelists from Brontë to Less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Julia Kresteva. “Woman’s Time”,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Lillian Herlands Hornstein, G. D. Percy, Calvin S. Brown. “The Companion to World Literature.”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3.
M.H. Abrams, Geoffrey Harpham.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7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9.
Pierre Bourdieu,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Randal Johnso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